——省电视艺术家副主席、南方电视台台长区念中印象
认识区念中近20年了,实话实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从没想过他会当官,而且官当得还不小。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他是广东电台一个很有才情的记者,走路快,语速快,反应特快。不久,听说他当了副科长,然后是科长,还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但我依然认为他是个业务人才,好像他就是干实事的,反正不像个官吧。
后来,广东电台送广播电视记者、编辑去德国短期进修,要大家报名,然后从中选拔。除了一些专业上的要求,英语水平相对要高,否则去了也听不懂课,白搭。很多人都被这一条难倒了,区念中却过了关,踏上了异国求学的征程。据说他不仅好学、善学,而且学得早,属有备而来的那种。我想:这人确实是业务尖子。
再后来区念中成了电台一个部门的头儿。偶尔见到他,还是那么精干敏捷,只是眉宇间又添了睿智和定力,很有些学者模样。
大约上世纪末吧,听说区念中当了省电台的副台长,2001年又参加南方电视台副台长的竞选,以知天命之年转行“玩”起了电视。三年前,他被任命为南方电视台台长,2004年又担任了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副总裁,2006年初当选为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职务多了,职位高了,官做大了,区念中没有发福,没有懈怠,也没有长脾气,端架子。他还是他,一个多才多艺、以学为乐的学习型领导,一个求真务实、敢于开拓的创新型台长,一个诚恳有趣、不事张扬的朋友型学者。
这次对区念中的采访,使我有了这么一个最新印象。
从“小区”到“区生”
在进入广东电台的大门之前,区念中一直做着与记者无关的工作——
19岁那年,随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区念中(那时当然是小区)被卷到了海南岛的一个军垦农场,在那里待了整整十年。当时他那做教师的父亲发配去了干校,于是他带上了父亲留在家里的很多书籍,这些书伴他度过了许多个假日和夜晚。
很快,带去的书不再能满足区念中的需求了。农场所属的白沙县城里,吸引他的是新华书店。那时什么都缺,书也不例外。书店里的新书,他几乎是来一本买一本,其中多是政治书,比如《联共(布)党史》、《国家与革命》、《哲学笔记》等,当年知青们普遍存在泛政治倾向,忧国忧民,理想主义,他也一样。
区念中其实更喜欢文艺类书籍。他还记得他带到农场的一本《艺用人体解剖》的素描集,有知青从他的床下拿走,争相传看,没多久这本书就神秘失踪,不知去向,至今还是个“悬案”。
那个青春的年代,区念中同时也用青春的激情在没有课室的社会大学校学习。可以说,农场是社会最基层的单位,涉世不深的知青们从这里开始进入社会,了解大众,在艰苦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多年后的今天,区念中感慨地说:那段经历,对我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我从事媒体工作很有帮助。
只是当我问及区念中,他现在那种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否与上山下乡的经历有关时,他想都不想就幽了一默:“我的踏实和务实,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与生俱来的踏实,的确让农场的领导对区念中刮目相看,他在知青中较早提干,先在团政治处,后调到生产处,还被送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学习农业化学分析。直到1979年调回广州市水产研究所,依旧干他的化学分析本行。他常说,“我和文科出身的同事不同,我有十年科技工作的经历,我的背景是从自然科学开始的。”
八十年代,开放的风刚吹到南粤,通向世界的门徐徐打开。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区念中利用业余时间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夜校学英语。闲暇时还经常在晚报上发表一些科普短文,包括他自己翻译的文章。
1981年的一天,区念中回到家里,随手翻开一份新出的《广东广播》报,看到上面刊登了一条“电台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他内心深处突然被触动了,想起了小时候,学绘画、学音乐、学古典诗词,还整本整本地把凝聚着天地间灵气的格律诗词抄录下来,反复吟诵。后来到了农场,也没有间断过阅读艺术类的书籍……似乎他这些年来的知识积累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他惊觉自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其实还在文科这一边。
区念中去参加了招聘考试,他的文字能力和科技工作背景都很有优势,顺利地被聘用为广东电台《大众科学》节目组的记者、编辑。
这是1982年初,从此,区念中的事业来了一个大的转折。在这里,他发现自己学过的所有东西都能派上用场,而他要学的新知识也开始向他招手,他以欣喜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学习和新的实践。
区念中脑子灵,点子多,又善于团结人。1988年的五·四青年节前,他策划了一个特别节目《1988南北青年对话》,也就是带着广东青年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问题,到祖国最北的省份黑龙江,和那里的年轻人一起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以求形成一些共识。有了策划,还必须细化。区念中叫组里的成员每人都写一个实施方案,谁的方案胜出就由谁参与做这个节目。组里有位大学毕业生刚报道十天,虽说心痒痒的,却想着怎么也轮不到自己,就没有动笔。
区念中专门找到那个大学生,鼓励他积极参与,结果这个大学生和另一个记者的方案入选,去了黑龙江。活动搞得很成功,南北青年在对话中畅所欲言,长短互补,发人深省,与人启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国好多报纸详细报道了这次活动。事隔19年,当年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挑大梁的角色,但提起入行后的第一次大采访,仍然怀着感激之情,称区念中是让人敬重的老师和领导。
如今凤凰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曾经是区念中的下属,在电台时做过一个《你好,南极人》的特别节目,获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节目也是区念中和封新城(现《新周刊》杂志执行总编)、窦文涛他们一起策划和组织实施的。窦文涛后来被评为首届“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去北京领奖时,区念中带队,到了颁奖现场,他把文涛推向前台,自己在旁边忙着摄影,拍了不少好照片,不知情的人都想不到他是文涛的头儿。
许多广州市民都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电台新闻频道曾经把直播室搬到友谊商店的橱窗里,隔着玻璃,和听众近距离相对,引起了轰动。这在中国的广播史上是第一次,而主要策划人也是区念中。
在电台,区念中一步一个台阶,从普通记者到副台长,靠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前进,不断提升自己。
在电台,区念中还完成了从“小区”到“区生”的转变。领导这么叫,下属也这么叫,他当了副台长,大家还这么叫。自然、亲切,又带着尊重。在很多人眼中,他是领导,是老师,还是朋友。
九九归一,职业精神
2001年12月,南方电视台宣告正式成立。在庆典仪式上,区念中作为副台长之一亮了相。
当时南方电视台除了台长是上级任命的,其他领导都要参加竞选。区念中坦率地告诉我,他是组织推荐才报名的,实际上他更愿意留在电台。
以电台副台长的身份竞选电视台副台长,有必要吗?“除非调你去。”好些人持这种意见。
但组织推荐了区念中。他的老领导、首任南方电视台台长曾广星也向所有的电台副台长发出了邀请,邀请他们参加竞选。
区念中最终报了名。一是不能不听组织的话,二是自己从小就对视觉的东西感兴趣,他觉得这也许是个机会,是一个适合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特长的平台。
试一把吧。如果落选,也好向组织和自己交待。
到了面试答辩这最后一关,面对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广电局的考官和领导们,区念中是讲自己缺点和劣势最多的一个,比如不熟悉电视工作,比如青春不再……足足总结了四大点。他不是个容易忘乎所以的人,说大实话心里踏实。
命运还是把区念中送到了南方电视台。
今天,他回顾过去的五年,坦承:“很有意义,很富于挑战性”。还有他没有说、但我们都已经看到的——很有成就:南方台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于短短五年间树立了形象,打造了品牌,市场份额年均递增3个点,经营创收年均递增1个亿,在国内外电视竞争最激烈的广东崭露头角。
之所以很有成就,区念中认为首先要归结于上级领导在南方台建台前,就已经设置了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双龙出海”,又竞争又团结的格局,这对激活广东电视大有好处,也有利于南方台保持活力,创造奇迹。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局里协助南方台组成了以曾广星台长为首的新的管理班子,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队伍迅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