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审问岳飞的是曾附和万俟高弹劾他的御史中丞何铸。他一见岳飞,便大声质问岳飞为什么要谋反。岳飞一听如此罪名,顿时怒气盈胸,当即撕裂上衣,露出背上赫然刺写的“尽忠报国”
四个大字。何铸看罢,心中不禁震慑。
他在审查了与此案有关的全部文件后,更感到大都诬枉不实,便向秦桧作了报告。秦桧很不高兴地说,皇上的意思是要这样办的。何铸对秦桧虽有曲意顺从之处,但此时决意不肯再推波助澜,婉言答道:“我并非要维护岳飞,只是现在大敌当前,无故诛杀大将,一定会大伤将士之心。”一番话说得秦桧无言可答。
岳飞再次受审,改由万俟岛主持。他把王俊、张俊等人捏造的“罪证”
摆在桌上,向岳飞大声呵斥道:“国家有何亏负于你,你们父子却要伙同张宪共同谋反?”岳飞气愤填膺,指着万俟岛高叫道:“我对天盟誓,绝无负于国家。你们既主持国法,切不可陷害忠良。我若诬枉致死,到冥府也要与你们对质不休!”万俟高接着问:“相公说无心造反,可还记得游天竺寺时,在壁上留题说:‘寒门何载富贵?’既然写出这样的话,岂不表明有非分之想吗?”
岳飞见如此深文周纳,不禁满怀愤懑地长叹:“吾现时才知道已落入国贼秦桧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说罢便合上眼睛,任凭狱卒们拷打。
审讯了两个月之久,秦桧始终得不到足以置岳飞于死地的罪状,便以尚书省的名义下了一道《敕牒》给万俟高,称岳飞“淮西之战,一十五次被受御札,坐观胜负”,应即以此作为岳飞的最大罪状。然而此事既非王俊《告首状》所举发,也不是张宪在诬服时所涉及的。审问时又经岳飞逐一加以辩驳,据此定案终显十分牵强。狱词将奏上时,韩世忠为之愤愤不平,找到秦桧质问:“王俊在《告首状》中所告发的,究竟哪些是可靠的?”秦桧也只能含糊其词地回答说:“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慨已极地说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因为罪证不足,参与审讯岳飞的大理寺官员李若朴和何彦猷认为造反的罪名难以成立,只应判处两年徒刑。万俟岛和罗汝楫则极力主张把岳飞父子和张宪三人一律处死。由于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案子便拖了下来。
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第二天就是这年的岁除日了,岳飞、岳云、张宪诸人的案子仍没有最后结局,这使秦桧极为不快。就在这一天,秦桧独居书室,嘴里吃着柑子,手中玩着柑皮。秦桧的老婆王氏见他这副若有所思的神态,早知他的心病所在,便提醒他说:“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恍然大悟,随手掣了一张纸条,写下几个字,差人紧急送往大理狱中。
万俟高等人遵命最后提审岳飞,逼他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时刻了,无限痛心地拿过笔来,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随即,岳飞被毒死,岳云、张宪也同时蒙难。
令人发指的是,秦桧和万俟高在对岳飞下毒手时,竟连判决书都没有,后来才采用倒填日期的办法将判决书炮制出笼,借此对制造冤狱、滥杀忠臣的罪行稍作遮掩。这篇极长的判决书,全部由造谣诬蔑的言词和罗织、虚构的事件构成。后来有人看到这一文件,称“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
岳飞和秦桧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是一个借谋反罪名引起君主疑心而达到杀人目的的典型。精忠报国的岳飞就这样“莫须有”的死在了秦桧的诬陷和高宗的猜忌上,这是岳飞的悲哀,也是宋王朝的悲哀。当奸臣当道,正义被摧时,这个朝代也就几乎走到了尽头。
在战场上,岳飞无疑是个英雄,但是在官场上,他却比秦桧差远了,他没有秦桧那么多阴谋诡计,弯弯绕绕;他只知忠君报国,却不知在奸臣到当道时,不除奸佞,则报国无门。在这个意义上,“攘外必先安内”是正确的。
7.我的地盘我做主——鳌拜专权肆杀异己
“一朝权在手,别把令来行”。很多人认为拥有绝对的权利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孰不知,过于滥用权力只能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清顺治十几年(公元1661年)2月5日,顺治帝福临病死,其第三子玄烨即位称帝,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即位时,只有七岁多一点,年龄很小,朝政大权由四个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掌管。这四人曾在顺治帝死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贯”。但是不久,这几个人就忘了他们的誓言,其中尤以鳌拜(?-1669年)为甚。
其余三人虽也颇有实力,但其中索尼年老,苏克萨哈地位较低,遏必隆又过于软弱,只有鳌拜最为专横跋扈,他滥杀无辜,铲处异己,网罗党羽。尤其在索尼死后,鳌拜自命为辅臣之首,依权仗势,肆意妄为,毫无顾忌,甚至在年轻的皇上面前“施威震众”,多次背着康熙皇帝违造圣旨,杀戮无辜,制造了一起起冤狱。
早在鳌拜刚为辅政顾命大臣时,他就开始了报复私怨、杀戮无辜的恶行。
“内阁”大臣费扬古原来与鳌拜有个人予盾,费扬古的儿子侍卫倭赫,以及侍卫西住、折可图、觉罗塞尔弼等四人同在御前值勤,遇见鳌拜等辅臣时没有表示格外的尊重。于是鳌拜前仇新恨累积,立即捏造罪名,“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露出了一副杀人不眨眼的狰狞面目。
顺治朝时,多尔衮以摄政王之身独掌朝政,鳌拜所在的两黄旗曾经受到过两白旗的欺压,鳌拜本人也曾深受其害。鳌拜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为了进一步打击两白旗势力,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鳌拜于康熙五年(1666年)提出了更换旗地的要求。
“圈地”运动在清朝本来就不得民心,因此,在顺治朝时,清政府就曾下令:“自今以后,民间田屋不得复行圈拨,著永行禁止。”鳌拜企图借换地之机再次掀起圈地高潮,这首先就违背了皇帝的诏令。另外,当时旗地圈占已二十余年,早已形成了“旗民相安”的局面。鳌拜提出换地立即遭到各阶层的普遍反对。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户部尚书苏纳海出身于正白旗,他们自然不同意鳌拜的主张。苏纳海上奏说:“旗人安业已久,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
但鳌拜却一意孤行,强令苏纳海会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具体办理圈换旗地事务。此令一出,相关地区的满汉人民十分恐慌,“所在惊惶奔诉”,“哭诉失业者殆无虚日”。朱昌祚、王登联如实反映了这一情况,他们在奏疏中说,“旗地待换,民地待圈,皆抛荒不耕,荒凉极目”,造成了“旗民交困”的局面,建议朝廷立即停止圈换土地。鳌拜闻报大怒,诬蔑他们“藐视上命”,要予以重处,交给刑部议罪。刑部提出,“律无正条,请鞭责籍没”。
康熙“召辅臣议,鳌拜请置重典,索尼、遏必隆不能争,独苏克萨哈不对”,因此没有批准。但鳌拜大权在手根本不顾皇上的意指,矫旨妄命,尽杀逆己之臣,将二人斩首弃市。一位朝廷大臣、一位地方大吏就这样被处死了,这是鳌拜一手制造的一大冤狱。
不仅如此,鳌拜还将黑手伸向同为顾命大臣的主要政敌苏克萨哈。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皇上躬亲大政”。苏克萨哈主动提出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把权力归还皇帝。这一举动无异于将了鳌拜的军,因为苏克萨哈辞职,鳌拜、遏必隆势必也应同样辞职。鳌拜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竟诬蔑苏克萨哈辞职是背负先帝,藐视幼主,心怀异心,居然给苏克萨哈罗列了二十四大罪状,必欲处以极刑,抄没家产。康熙皇帝不同意鳌拜这种无理要求,鳌拜竞“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其六子、一孙、兄弟二人也被处斩刑,并籍没家产,其妻孥一并人宫。
甚至其族人、亲属、侍卫兵丁也不放过。这是鳌拜制造的又一大冤狱。
鳌拜利用手中的权力矫旨妄行滥杀无辜、残害忠良,自然引起了朝内外臣民的极大不满,更严重的是,他侵犯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年轻为的康熙皇帝忍无可忍,终于下决心施计除掉了鳌拜,并宣布为苏克萨哈、苏纳海等平反昭雪,鼓励百官上书言事,从而揭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的首页。
我手里有权,我怕谁?鳌拜就是这样一个大权在手,便想横行天下的人。
作为辅政大臣,他努力辅佐幼主治理国家,而是公报私仇、谋取私利,足见其人思想之狭隘。他铲除异己,杀戮无数,最后自己也被康熙帝所杀。为了一时痛快而自断后路,何必呢。
人往往是这样,一朝得意便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这世上“为我独尊”,可以肆无忌惮,殊不知,这是在自掘坟墓呢。历史上如此狂妄自大之人,有几个是好下场的?杀人者,仁恒杀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宠辱不惊”,才是真正的修身之本,养生之道。
8.说你不行就不行,整得你不服不行——李莲英降服李鸿章
官是权力的化身,有权就有一切!古之为官者,视权如命,不仅不容他人染指,还会想方设法的去打击自己看不顺眼的、瞧不起自己的人。用什么手段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整得对方服服Ih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大权阉应该算是李莲英(1848~1912年),此人极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他借着慈禧这个大靠山,狐假虎威。他为人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睚眦必报,连当时掌管总理衙门、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李鸿章他都敢肆意耍弄,其嚣张跋扈可见一斑。
李鸿章(1823~1901年)虽甚有本领,但为讨得慈禧欢心,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使得自己平步青云,春风得意。人在得意时难免忘形,李鸿章为人虽然持重,但还是在不经意问得罪了李莲英。
李莲英心想:这老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老买点。
有一天,李莲英笑嘻嘻地同李鸿章说:“老佛爷近年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苦的是筹款无术,时常焦躁。大人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巴结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意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连英商量:以办新式海军为名,责成各疆吏拨定款,从中提取六七成作为造园经费。
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兴办新式海军,振兴国防,是谁也不会反对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谁敢不出钱?出师有名,筹款有术,那造园的经费还用愁吗?李莲英笑容可鞠,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看到李鸿章得意志满的样子,他憋在心里已久的那口闷气,仿佛就要爆炸的瓦斯一样,闹得他浑身火烧火燎,他表面虽声色不动,但心中却有主意,心想,也让你见识见识我的手段!
他谦恭有礼地对李鸿章说:“既是筹款有术,就请李大人辛苦一趟,人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老佛爷要是查问起来,我们也好回话。”
李鸿章看他想得周到,说得在理,当然点头赞成,哪会想到这不男不女的家伙在施计暗算自己呢!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园前园后,园左园右,着着实实转悠了一整天。
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像闲嗑牙似地告诉光绪:“听说李中堂那天带着个小谙达,在清漪园里足足逛了一天,山上、水上玩得好不痛快……”
光绪自4岁进宫称帝,一直慑于西太后的淫威,始终当着一个傀儡皇帝的角色,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脸色,自然有一肚子说不清道不白的委屈,他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
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因为骂人的太监代表着皇帝、皇太后或皇后呀!
要是那太监学着皇帝、皇后的口气骂,可能还好忍受,无奈那些太监总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话,不计其他拖滥骂一气。骂到最后还要跺着脚大喝一声“混帐王八蛋滚下去”!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因受辱不过,一气成病,甚至一怒而死的都大有人在。
光绪年间,邮传部刚刚成立,委任张百熙为尚书,唐绍仪为侍郎。张百熙向皇上谢恩后,就去拜见唐绍仪,说了很多自谦的话,唐绍仪用广东方言回答他,张百熙听不明白,彼此发生了误会。第二天,唐绍仪回拜张百熙,请张百熙面奏皇上,调任一些官员充实邮传部,并交了一份调任人员名单,张百熙答应了。等上头宣布结果,唐绍仪提交的名单没有一个人选中,唐绍仪十分气愤。于是两人关系恶化,都写了奏折揭发对方,奏折都留在皇帝那里没有批示。他们两人又都请了病假,不到部里办公,被御史弹劾,两人都受到圣旨的指责,着太监“申饬”。唐绍仪把四百两纹银送给了太监,而张百熙不知道。等到传张百熙跪着听宣读圣旨后,太监跺着脚大骂:“混帐王八蛋滚下去!”张百熙磕头后站起来,面色苍白。再要唐绍义听宣读圣旨时,却没有像张百熙那样挨骂。张百熙更加气愤,回家后就生了病,没有多久,因忧伤而去逝。后来,还有一位任大学堂监督、编修的刘延琛被“申饬”,他无法筹措400两银子行贿,又不能忍受这样的辱骂,十分为难,只好托人向太监说情,交上200两银子。于是太监在斥责时,只骂了“混帐,下去。”这真是“半价半骂”。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立即送上银子,才没有当众受辱。
李莲英看到李鸿章使钱告饶,也出了心中那口恶气,乐得“和气生财”。
李鸿章呢,自然很快悟出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礼敬如宾。
封建官场上的整人手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李莲英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目的开路,其人心思之缜密、灵活可见一斑,忽悠人的手段也是令人惊叹,像李鸿章这样的人都能上他的套,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李莲英太狡诈了。他能作威作福近半个世纪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立即送上银子,才没有当众受辱。
李莲英看到李鸿章使钱告饶,也出了心中那口恶气,乐得“和气生财”。
李鸿章呢,自然很快悟出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礼敬如宾。
封建官场上的整人手段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李莲英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的目的开路,其人心思之缜密、灵活可见一斑,忽悠人的手段也是令人惊叹,像李鸿章这样的人都能上他的套,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李莲英太狡诈了。他能作威作福近半个世纪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