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述马上暗中指使武贲郎将裴仁基上表告发李浑谋反。隋炀帝深信不疑,当天就拨宿卫军千余人交付宇文述,包围李浑等人的宅第,把他们捉拿归案。
隋炀帝令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审理此案。他们审问数日,没有查到谋反的证据,便如实奏报炀帝。炀帝不信,又派宇文述严加查办。
宇文述领旨后立即到狱中召出李敏的妻子宇文氏,诱骗她说:“夫人身为当朝皇帝的外甥女,不用担心找不到贤能的丈夫。现在,李敏和李浑的名字应验了妖魔的谶语,皇上要杀他们,已经无法挽救。夫人应当为自己寻找一条全身之道,假使按我的话去办,你就可以免受株连。”李敏的妻子惶恐不安地说:“我无计可施,请尊长指教。”于是宇文述口自传授,令李敏的妻子写成奏表。奏表上说,李家谋反,李浑曾经告诉李敏说:“你的名字应了图谶,当为天子。”李浑还说:“当今皇帝喜好用兵,劳忧百姓,这是天将亡隋的时机,正应该与你协手同心夺取天下,皇上若再征讨辽东,我俩必为领兵大将,以每年两万余兵士计算,合在一起就有五万人马。再动员本族的子侄,内外亲故,应募从征,让他们担任主帅,分领兵马,散在各个军中,等待时机,首尾相应。我俩首先发难,袭取御营,子弟们在军中奋起响应,一日之间,天下就是我们李家的了。”奏表写好后,又缄封起来,并注明向皇上告密的字样。
宇文述拿着奏表马上入奏炀帝说:“已经查到了李浑谋反的证据,还拿来了李敏妻子的告密表。”炀帝边看边声泪俱下地说:“我的宗社几乎被推翻,全赖亲家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为南阳公主驸马)才得以保全啊!”于是炀帝下诏诛杀李浑、李敏、善衡等宗族32人,其余不分老少,皆发配岭外。数日后,宇文述为了杀人灭口,又鸩杀了李敏的妻子。
古代人迷信占卜算卦,相信有人能知预知未来。尤其是当这种所谓预言跟帝位联系在一起时,它的影响力更是非凡的。宇文述正是借着安伽陀的谶言给李浑安上了谋反的帽子,从而名正言顺的捕杀了李浑。
其实,那有什么未卜先知呢,那不过是当人们无法解释一些偶然的巧合时,为了使自己安心,而找来安慰自己的一种手段罢了。
4.卖掉奇货换大官——王君廓踩着主子尸体往上爬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封建官场中,一些心黑脸厚者奉行“不吃掉上司难以成大器”的官场哲学。他们善于伪装,工于心计,表面上对主子忠心耿耿,满口都是“刀山火海,在所不辞”,可暗地里却能狠心下黑手,推着主子“上刀山,入火海”,自己取而代之。唐朝的王君廓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王君廓(?~627年)本是个盗贼头子,投降唐朝后,他凭借高超的武艺勇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想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希望能在政治上找一样“奇货”,换一个大官,但这“奇货”到哪去找呢?
没过多久,机会就主动来了。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缓,无谋无断,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支,不忍心加罪,仅仅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缓为幽州都督。因为担心李缓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缓见王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作心腹,许嫁女儿,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量。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想现成的“奇货”难得,何不无中生有地造他一个?无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缓,其脑袋可不就是政治市场上绝妙的“奇货”吗?于是,他开始精心加工他的“奇货”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太子之位。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口中不敢议论,但私下各有各的看法。对于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还对故太子家、齐王家采取了“斩草除根”
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过于残忍。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是心里有数。王君廓为捞政治资本,对这一政治情形更是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当李缓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身为国家懿亲,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便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要知道,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却也要遭受如此惨祸,大王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着,竟作出要啼哭的样子。
李缓一听,顿时心里“明朗”了,奋然道:“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我的想法坚定不移了。”于是李缓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洗为军事参谋。
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缓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如何成功得了?”
李缓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让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再派王洗连结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那么过不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李缓得计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自己弄不好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于是他赶忙对李缓说:“利涉的话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如今之计,必须乘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只有攻其不备,方有必胜把握呀!”
李缓一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
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缓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已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洗。李缓正惊惶失措,却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报来王君廓的一系列行动: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缓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来捉拿李缓……李缓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要求救于王利涉,但王利涉见大势已去,早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缓已无计可施,只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到了朝廷。
诏旨很快下来了,李缓废为庶人,王君廓代庐江王李缓的老位子——幽州都督。王君廓这才心满意足了。
王君廓可谓无耻至极,为使自己成为高官,竟然无中生有的捏造罪名,陷害自己的主子李缓。封建官场中的这种小人无处不在,他们是踏着别人的尸体走上高位的。可以说在官场中处处都是陷阱,稍不留神就会万劫不复。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多的你死我活,但是这种小人还是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还是要小心的为人处世,谨防自己陷入别人的圈套,被人利用,成为他人的垫脚石。
5.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尔到置更——苏逢吉捏造罪名害李崧
在强权面前绝无公道可言!封建官场中一些权奸可谓凶残至极,就好比阎罗王般,对待异己想怎样整治就怎样整治,想让异已什么时候死,异已就得什么时候死,在他们眼里所谓的罪名也只不过是一个程序罢了。
苏逢吉是五代后汉朝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是一个嗜杀成性的魔王。他在河东担任刘知远(895~948年)的幕僚时,因为草菅人命,被刘知远关了禁闭,让其反省祈福,然而他却尽杀狱囚。及当了宰相,更爱杀人。后汉时,由于“天下多盗”
(指各地人民暴动),刘知远欲行镇压。苏逢吉下令州县对暴动人的本家及邻保尽行诛灭。于是郓州捕“贼”使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村民数百人。卫州刺史叶仁鲁帅兵捕“盗”。有十几个村民被迫追“盗”,“盗”逃山中。叶仁鲁后到,硬指村民为“盗”,斩断村民的脚筋,放到山下。受害者哀声呼叫,几天才死。有人驳斥苏逢吉说:“做盗贼的人族诛,犹非王法,邻保同罪,不也太过分了吗?”他仍固执己见,勉强抹去“全族”二字。
苏逢吉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制造的杀人案不知几许,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族诛李崧一案。
李崧(?~908年)深州饶阳人,幼而聪敏,十余岁即能写文章,家人称奇。曾为后唐明宗李明岌属下,掌书记,拜盐铁推官、尚书郎、户部侍郎等职。石敬瑭建后晋后,召李崧为户部侍郎,判户部。月余,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晋末帝时,李崧为枢密使,与冯玉对掌枢密,信契丹之诈,落人契丹主耶律德光控制之中。耶律德光对李崧倒也礼遇,让李崧为太子太师,充枢密使。李崧后从耶律德光北行,留于镇!
后汉高祖刘知远平汴州、洛阳,灭后晋,建后汉之后,把李崧的府第赐给了苏逢吉,府第中所藏之物皆为苏逢吉所占有。
开远四年秋,后汉收复镇州,李崧与冯道、和凝等十数人回归后汉,李崧被授以太子太傅。李崧对朝廷中专权人物如苏逢吉、史弘肇等人,谦让退避,未曾抵触。为息事宁人,反以自家宅院献苏逢吉。苏逢吉仗势欺人,见李崧如此不作反抗,倒不高兴起来,认为不够过瘾,自此更加得寸进尺,对李崧及其家人备加欺辱。李崧的两个弟弟李屿、李蚁,好醉酒且无城府,在与杨邰、苏逢吉子弟杯酒之间,对苏逢吉霸占他们家的府第常出怨言。李屿、李蚁的怨言难免不被苏逢吉知道。
李崧的仆夫葛延遇,拖欠了李屿的船钱。李屿便打了他,催促他偿还。葛延遇有一同辈李澄是服侍苏逢吉的仆人,葛延遇夜宿于李澄家,把李屿催促还钱的情况告诉了李澄,而李澄又告知了苏逢吉。这件事发生之时,正赶上后汉高祖刘知远死,将葬在睿陵。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又反叛。李澄乃教葛延遇告变,说李崧与其外甥王凝阴谋在山陵放火焚烧京师,又以蜡丸藏书写道李崧与契丹通谋。
事实上,所谓李崧谋反,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苏逢吉等人的诬陷。《东都事略:王溥传》记载,周世宗问王溥:“汉相李崧蜡丸藏书勾结契丹,有这件事吗?”王溥回答说:“假使李崧有这种行为,难道会拿出蜡丸让人看吗?
苏逢吉之辈诬陷他罢了。”
苏逢吉将葛延遇、李澄的诬告状示史弘肇,下令逮捕李崧全家。苏逢吉又遣使将李崧送到侍卫狱。将行,李崧忿然说:“自古未有不亡之国,不死之人。”府吏审讯李崧兄弟时,李崧兄弟们自诬伏罪。李屿说:“与兄崧、弟屿、与家僮二十人商议,此至山陵发引之时(即安葬后汉高祖刘知远之时),同放火谋乱,其告是实。”这正是自诬之辞。苏逢吉仍以笔添注“二十人”为“五十人”,交府司行刑。“尽诛崧家,时人冤人,归咎于逢吉。”《旧王代史:
李崧传》也说:“(李崧)举家遇害,少长悉尽于市,人士冤之。”《旧五代史:后汉隐帝》的记载是:“(后汉隐帝乾椭元年)十月申寅(公元948年12月12日),诛太子太傅李崧及其弟司封员外郎屿、国子傅蚁,夷其族,为部曲诬告故也。”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苏逢吉因作恶多端,人神共愤,终被斩首示众。而苏逢吉枭首之所,正是李崧冤死之地。
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谋反,这个罪名是很好用的,因为在那个家天下的时代,君主为了维护其统治,是宁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人的。所以许多别有用心之人就很喜欢在“谋反”这两个字上做文章,而且能屡用屡胜。
很多权臣不管是真谋反,还是假谋反,都死在了这两个字上。这是君主专制时代的通病,是历史的必然。
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岳飞
岳飞(1103~1142年)冤死风波亭,让天下英雄寒心,使正直之士愤然,皆呼千刀万剐秦桧也难解心头之恨。就连秦桧的后人来到岳飞坟前,都不禁写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话虽是这么说,但仔细想,杀害岳飞的凶手真的是秦桧吗?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出身。
北宋时曾任密州教授、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陷京师,徽、钦二帝蒙尘,秦桧也被金兵押掳北去。但到金国后,徽、钦二帝及其他宗室大臣遭流放,秦桧却被金太宗完颜晟赐给其弟,左监军完颜昌(女真名挞懒)。从此,他投靠了金人,成为完颜昌的亲信。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秦桧随完颜昌南攻楚州(今江苏淮阴)时,全家乘船渡海抵达越州(今浙江绍兴)。他诈称自己是杀了“金人监己者,弃舟而来”。宋高宗赵构一心要与金国讲和,便提升秦桧为吏部尚书,转年又屡迁他为参知政事、宰相,主持与金国议和之事。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秦桧代表高宗与金国达成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但第二年,和议即遭金国撕毁,金兵继续南下攻宋。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奉命出师,屡创金军。岳飞相继收复颍昌、蔡水、洛阳等地,又在郾城(今属安徽)大破完颜宗弼(即兀术)的拐子马军,名震天下。由于他素来“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坚决主战,遂成为秦桧的“眼中钉”,亦是金人的心腹大患。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提出:“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而秦桧也认为,如果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唆使高宗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法,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解除了他的兵权;不久又以张俊编造的岳飞在淮西战役中逗留不前的谎言为依据,指使右谏议大夫万俟高上章弹劾,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为了置岳飞于死地,秦桧与张俊串通,在岳飞部将中物色到了一个善于告讦变诈的副统制王俊,帮助他炮制了一份“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领兵到襄阳造反。王俊将“告首状”交给原任都统制的王贵,转送镇江枢密行府的张俊。张俊判定王俊所述属实,并“亲行鞠炼”,逼张宪自诬,承认自己“欲劫诸军为乱”,乃是由于岳飞之子岳云唆使他这样做的。张宪被笞掠得体无完肤,抵死不认。秦桧就指使张俊伪造了张宪的口供,将张宪、岳云一同押解到杭州大理狱中。
高宗闻知此案后,只不过表示了一下“惊骇”而已。秦桧奏乞将张宪、岳云与岳飞证白此事,高宗也无制止之意。这时岳飞对张宪、岳云被诬陷下狱之事全无所知。奉令到京后,秦桧密遣左右传宣:“请相公略到朝廷,别听圣旨。”岳飞闻听宣诏,即跟随来人前去,那人却一直把他引到大理寺去。岳飞不胜愕异地问道:“我为国家宣力半生,为什么今天竟到了这里!”在后堂,他看到了张宪和岳云——两人都身披枷锁,血迹斑斑,痛苦地呻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