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如果一切照旧,告诉对方你将采取的措施,并坚持到底前三个步骤一般会收到成效,让你马到成功,获得预期结果。但有时也不尽其然。你去找人评理时,对方也许会把你嘲笑奚落一番,兴许还会肆无忌惮地把烟灰弹在你的鞋上,然后坏笑着扬长而去。我想,如果你的愤怒是那般真切而又强烈,你就不会被他这一招给弄得垂头丧气,悻悻然回去正常上班。因此,如果前三步你都照做了,情况还是没有任何好转,那么你就得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了。你必须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这一点很重要。你需要冷静地告诉对方如果你无法如愿以偿,就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对此,你一定要考虑妥当,因为即使事情没有按照你设想的方向发展,你都不能放弃,必须坚持到底。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比如说,如果你有个读中学的女儿,她总是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开着车到处乱跑,那么其“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就是你没收她的车钥匙;如果一个人总是失信于你,那么其“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就是你拒绝借钱给他;如果你面对暴力袭击,那么其“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就是采取暴力还击。如果你向对方表达内心的愤怒,对方却置之不理,那么其“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就是——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你这样做并不是想吓唬或惩罚别人,只是想消解自己的怒气。
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从理论层面掌握了合理表达愤怒的“四步法”。但是直到实际操作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要掌握这“四步法”是多么困难。当时,我在大学里教社会学,需要复印很多文章作为教材分发给学生。我把文章原文拿到校外一个复印店(我叫它“老记复印店”)去复印。我先填了一份表格。在表格上我清楚地写上:我需要版权允许;复印份数为份;取件时间为一月份(离当时还有六个月的时间)。店老板(我叫他克罗伊德·利维福)很友好地说:放心吧,绝对没问题。
过了几个月,我打电话给他,想看看那些资料复印得怎样了。“快完了”,他高兴地回答道,“下周再打电话给我。”我第二周又打电话给他,他说还没印完。秋天都快过去了,我开始每周都给他去一个电话。再后来,我每隔两三天就给他去电话。克罗伊德总是说,他还需要再检查检查。在开课前一周,我决定去“老记复印店”拿原件,因为我得用来备课。好了,这个时候,克罗伊德才吱吱唔唔向我承认,他找不着原件了。
我顿时觉得血往上涌,差点没晕过去。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到楼上的储藏间搜寻。我发现原件就放在储藏间的窗台上,仍然是装在我提过去的塑料袋里面。袋子上已经布满了灰尘。我下楼跟他讲:我很生气,所有文章必须在周二前就复印好。他极度歉意地向我保证,没有问题。但是,直到开课,我都没有看到复印好的材料。我又去找他,他向我保证,“明天,明天一定印好!”“我真的希望你能做到,”我说,“如果你办不到,我就会到处给去你打广告。
我也不想这样做,但是,我会的。”我努力把这番话说得平静而坚定,就像对方是我五岁的儿子而非长我两倍岁数的成年人。
我那时都还真的以为他会履行诺言、兑现承诺。我认为自己感觉到了他话语里的真诚。抵赖是一种强有力的迷幻药。但是,第二天我打电话给他,听到的又是借口和保证。我立刻打断他,“克罗伊德!告诉我事实,你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件事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再开腔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变了,简直就是夹杂着抱怨的低吼:“我不敢相信你是这么心急的一个人,催、催、催、催个不停。你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需要至少六个月。”我挂断电话,气得都说不出话来,但很快我就被恐惧担心所笼罩,因为我知道,我必须得说到做到,把我威胁他的话(“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贯彻到底。
我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克罗伊德,而是想消解自己的怒气。我知道,我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更加心烦意乱。我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我那时还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抵抗运动。然而,我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已经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了。我先给学校新闻中心打电话,租到了一个喇叭。然后,我又给校报打电话,让编辑派一个记者和摄像师周二上午九点去复印店。
星期二一大早,我就领着四十个学生朝着校外的“老记复印店”出发了。当时天气很冷,我们呼出的水蒸气飘在空中,好似鹅毛飞舞。我们一行人鱼贯进入复印店,席地而坐,没有高声喧哗、大吵大闹。我对离我最近的那位复印店员工说,把我的资料拿给我。还是那份原文,动都没动。我先做了个申明,“今天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份材料里的内容传授给我的学生,这是我的授课内容。”然后,我就通过扩音器给学生大声朗读一篇宗教社会学文章,学生们坐在地板上静静地听着。
我就这样读着文章,完全不知道警察就快来了。克罗伊德和他的亲信报了警。我正读到马克斯·韦伯的前社会学理论,只觉得有人拍了拍我的肩,抬头一看是警察。我告诉警察,我之前就吩咐过学生:我们是在他人的私人领地,所以一旦领地的主人抗议,我们就得迅速、安静地离开。警察转向克罗伊德(此时,他正躲在在复印机后面),问道:“你没有要求他们离开?”“我很害怕,”克罗伊德说,“她疯了,你难到看不出来吗?”警察转过身来,收起了手铐。真可惜,校报又少了一张绝佳的新闻照片。不过,即便如此,我和学生也成了第二天报纸的头条。
我这个和事佬从此便有了一顶新的臭帽子,我成天戴着这顶帽子走在校园里,难受得要命——我心里这个恨呀!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呢。后来我听说,学校里起码有一百多个教授都把资料送到那家复印店,正等着复印呢。当他们看到这篇报道后,都立刻收回了资料。于是,克罗伊德用红色魔术笔写了一封信控告我,其中一项罪名居然是是反对基督教。我有点惊讶,因为在我心目当中,反对基督教的那些人都是牛高马大的,不像我这般瘦小。
丢掉“无能为力”的想法如果你照着我说的这几个步骤来做,你就会把心中的愤怒转化为“火箭燃料”,其燃烧产生的动力会推着你快速飞向你的北极星;它还会让你丢掉“对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的想法。许多人都不愿意放弃这种想法,因为“无能为力”是逃避责任的绝佳借口,而对这种责任——采取主动措施——通常非常艰巨和危险。
我在“树立信心”培训班上看到了这样一幅情景:老师正在鼓励一位女士使用“准确语言”而不是“受害者语言”。结果这个女人非常激动,就像一条受了惊吓的章鱼,她涨红了脸,喘着气吼道,“你错了!我没有选择余地!我必须得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我不能说‘不’!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她站了起来,咆哮着冲出了的教室。这个女人用愤怒所产生的能量——我告诉你,她这种能量可多着呢——去强调她的想法:这不该她负责。多年来,她以此来解释她为什么“不作为”,为什么“自怜自哀”,为什么会坚信这个世界欠了她很多,剥夺了她的快乐。她不是没有表达愤怒,她只是找错了表达对象:她保留愤怒,谁要是劝她丢掉“无能为力”的想法,她就发泄到谁的身上。
如果你想让你的怒火在你的心灵上烧一个洞的话,就不妨向这位女士学习。
但如果你丢掉“无能为力”的想法,你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人应该对你的失败负全责;也没有任何人能把你推向成功。你才是自己的主宰。幸运的是,愤怒会赋予你力量,让你执着地追求目标,不言放弃,朝着你的北极星前行。丢掉“无能为力”的想法的吧,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力量,你会把愤怒转变成有效的行动。最终,愤怒和憎恨会转化为强大的能源(就像火箭燃料),为你提供动力,使你早日踏上人生正道,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果情感指南针指向“快乐”我们在路线图上设计“快乐曲线”时,得遵循以下两个规则:
规则一:如果它给你带来快乐,就去做。
规则二:真的,如果它给你带来快乐,就去做吧。
如果迄今为止,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归根结底就是:用快乐充实自己的生活,那么北极星就在你的眼前。
当然,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假如我让你模仿一种你从未听说过的动物,比如说澳大利亚的针鼹猬。我会给你提供一些信息从而帮助你模仿:我先让你看一只老虎,然后告诉你针鼹猬跟老虎一点都不相像。现在,请你根据这仅有的信息,来模仿针鼹猬。开始吧,我等着呢。
诚然,对许多人来,追寻真正的快乐就像是模仿针鼹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真正的快乐。他们试着去寻找自己从未见过或感觉过的东西。他们只知道哪些是自己不想要的——孤独、疯狂、厌倦、愤怒,绝望——但这又起不了多大作用。
李江是一名读工商管理的硕士研究生(MBA),他曾上过我的“职业发展”课。
李江极富天赋,在读MBA之前就已在中国(他的祖国)的一所大学里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人很不错,总是咧嘴笑着,很开心的样子。他中规中矩,常常戴着口袋护套(一种放在口袋里防止圆珠笔或钢笔漏水的塑料袋)。一天,李江来到我办公室,他告诉我,他面临择业,手里已有几份工作机会供他选择,但他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那都是些很好的工作,待遇不错,又受人尊敬,所以我问他:“哪一份工作让你感到最快乐?”他眯着眼睛,歪着脑袋,满脸困惑地微笑着说,“快乐?很抱歉,我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感觉。”我迟疑了好一会,说道“你从没感到过快乐?”李江摇摇头,仍然咧着嘴笑。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眼睛里的一丝绝望。“我必须得马上找到快乐,”他的英语带着口音,但简单扼要,“因为没有快乐,我无法继续生活。”他说罢笑了一下,让我觉得有点怪怪的。
后来,我还碰到许多和李江一样的客户。他们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快乐,所以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始寻找自己的北极星。
我告诉杰西卡,她的生活会充满快乐。她听了以后,有点乐观,但担心立马就冒了出来。她说,“我快乐时,简直就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我整夜不睡觉,一直做些奇怪的事情——好像快乐对我没什么好处。”杰西卡觉得她最快乐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超清醒的躁狂状态,也可以说是轻微躁狂症吧。躁狂虽然胜过疼痛,但这并非真正的快乐。
我又问唐尼:“你的快乐最长能延续多久?”他迅速回答说:“嗯,你的意思是性行为时间能持续多长?二十分钟吧。”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唐尼当时挺认真的。荷尔蒙饱和状态下的性快感是他所经历过唯一快乐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快乐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并非快乐的全部内容。要用快乐的指针来规划人生的轨迹,你首先得知道真正的、深层次的快乐的样子和气味。
真正的快乐我只对一种古希腊哲学感兴趣,那就是快乐主义。如果你认为快乐主义者都是些吃喝玩乐的人,那你可就错了(追求单纯享乐、瞬间满足感的人被称为奢侈逸乐者;你得记住这点哦,因为分钟后会有个小测试)。快乐主义者信仰快乐生活,但他们也相信:人类内在美好的品质决定了诚实、热情、有道德和偶尔的自我牺牲的人生就是真正的快乐人生。
享受和苦难是对立的;快乐和苦难则不是。如果你生过小孩,从事过挑战体力极限的运动,或是有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般发奋读书、追求真理的经历,你就能理解:苦难是达到快乐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其实,一旦苦难终止,这种经历便赋予你更大的能力去感受快乐,拥抱快乐,享受美的感觉。我问那些成功的快乐人士都有哪些快乐的经历,他们的回答不仅涉及生活中快乐的一面,还包括生活中痛苦的一面。贾斯丁是一名木匠,业余也写写诗,他说:“当你最终爱上生命的全部(当然包括痛苦的一面),快乐就出现了。你开始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爱,你热爱整个生命的过程、热爱成长、得失和死亡,这种强烈的爱从某种角度也反映出你曾受过痛苦和磨砺。这时,一切对你而言都是快乐的。”雷切尔是一名理疗师,他告诉我:“我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无所有:我失去了孩子、工作和婚姻,而这时我居然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刚开始,我确实差点垮掉,但过一段时间后,我感到自己脚下有个弹力垫,就像放在马戏团杂技演员下面的保护垫一样。我认识到,只有接受悲伤、渡过悲伤,我才能找到自己心中快乐的源泉,并让它永远伴随我。”保罗是一名正处于康复期的瘾君子,他告诉我说:“从毒品中获得的快感是非常强烈、诱人的,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极度的恐惧和害怕——害怕这种快感马上结束,害怕我的人生仍是一团糟。当我停止使用毒品,坦然直面这样的糟乱,并从心理上开始控制它时,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它发自内心深处,是那样的实实在在。你根本不必担心这种快乐会像吸毒所带来的快感那样消失掉。对真正快乐的人而言,恐惧和害怕只是偶尔出现的感觉。这跟吸毒过后的恐惧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要获得这种至深至广的快乐,就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前面所讲的恐惧、悲伤和愤怒这三种基本情感,简言之:惧则面对之,方可勇敢;悲则表达之,方可解脱;怒则转移之,方可疏导。我也不想有恐惧、悲伤和愤怒的情感,但至今我还未找到其他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途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快乐主义者,用快乐来规划你的人生,你还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真正的勇气。
虚假的快乐我们很容易把快乐替代品误当作真正的快乐。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体验快乐,因而我们就全身心地朝着”快乐“的方向全速前进。如果我们只是找到了快乐替代品——一种化学或行为上的虚假快乐,就会变得极其脆弱。但对于那些从未感受过真正快乐的人来说,这种替代品的诱惑实在是势不可挡。下面是保罗对快乐的描述(也许因为他曾是一名瘾君子,他这番形象的描述可谓是区分快乐替代品和真正快乐最好的方法):虚假的快乐先是把你带入狂热之境,接着又把你抛在悬崖边上。诚然,化学兴奋剂和任何改变心境的物质或活动都是快乐替代品,但只能带来虚假的快乐。
苏珊总是爱上那些她无法得到的男士。即便是极短暂的一次接触(比如上班时电梯中的交谈),也会让她恋上对方。就算是对对方知之甚少,她也会开始编织幻想:啊,他的性格是多么完美,他一定会抛妻弃子与自己做一对神仙眷侣。这些幻想让苏珊喜不自禁,而且一连几周,她都会处于这种状态。但如果这位男士一直无动于衷,苏珊的快乐就会被孤独和愤怒所替代。
有趣的是,如果对方有所回应,苏珊对他的爱恋便会一落千丈,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不想要他了——其实她本来就不认识对方。苏珊简直沉溺于这种感情游戏无法自拔。如果她不走出来,就无法开始一段真正浪漫持久的爱情。无论是在工作和爱情中,真正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努力之上的。
真正快乐与虚假快乐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你记住这段经历的方式。饮酒给你带来的温暖和飘飘然的感觉是离开酒精便无法重现的,你只有再次饮酒来重获那种感觉。这样,你就会陷入酗酒的深渊。但真正的快乐是可以重现的,你只需回想一下,便能从心底涌出一股暖流。回忆快乐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这可不是模仿得来的。
奇数项是真正快乐的特征。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确“,那么你就知道如何识别快乐。偶数项是快乐替代品的特征。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确“,那么你也许还不能区分真正快乐和快乐替代品。
找到快乐的源泉约瑟夫·坎贝尔曾说:“许多人都醉心于追求事物的外在价值而忽略了其内在价值,即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快乐情感。”如果我的某位客户没有丧失快乐的感觉,那么我为他制定人生路线图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他弄清什么才能带给他“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快乐”。许多“机心”异常活跃的成功人士坚信快乐源自金钱、权力或名誉。但如果他们敞开心扉,让“本心”发言,便会惊讶地发现子女、朋友、同事、宠物、爱好或周围环境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
吉尔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长大后也像父母一样,进入了学术界。她努力奋斗,想成为一名终身教授。但就在此时,她觉得搞学术无法使自己快乐。就这样,吉尔的研究和写作速度随之而慢了下来,最后竟完全停止。学生对她的教学评价也糟糕透顶。吉尔还一度想克服困难,继续留在大学里教书,但是她的情感指针却清楚地表明: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我让吉尔回想一下她曾拥有的快乐时光——是那种持续、安宁的快乐。她沉默片刻,给我讲了她在森林里的一次经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那天下午,吉尔只是在森林里溜达了一小会儿就回家了。她讲述这一森林经历时,坐姿放松了,额前的皱纹也舒缓了些。我从她的言谈中感到,那次简单的经历所带给她的快乐甚于任何学位和荣誉带给她的快乐。吉尔每一次的快乐经历都是如此简简单单,都发生在自然环境中,都远离了那种自小就被灌输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吉尔的“机心”告诉她应该待在学术界,但她的情感指针则告诉她应该从事接近大自然的工作,这样她才会走上人生正道,找到自己的北极星。
练习(适用于有过快乐经历的人)现在,回想一下今天一整天你都做过哪些事情。你在回想时是否觉得快乐?哪件事令你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