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听说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同和先生,说他教书一流,为人一流,做学问一流。当时我还是学生,心里嘀咕道,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老师?后来,我大学毕业蒙混过关当了一名语文老师,而先生已退休。2005年“柳宗元诗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我校举办,有幸一睹先生风采。那一次,他远坐主席台,谈吐不凡、温文尔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缘分使然,2009年,我校校本教材《柳子文学》开发,他应邀来我校指导工作,于是我跟先生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他博闻强识、和蔼可亲,对他的崇敬之情愈发强烈了。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来往,还成了忘年交。一次,我去拜访先生,先生把早早准备好的心血之作《愚悟集》交送我手,竟然以虔诚之态谦虚地说,要我批评。批评?我哪有资历!想当年,太史公以一部皇皇巨著《史记》传世,曹雪芹穷其一生凭一曲《红楼梦》饮誉中外;看今朝,先生四十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教学论著《愚悟集》交付作家出版社出版,实乃杏坛之盛事,后学如我辈之幸事哉!
跟先生交谈,每至高兴处,他总会激动地说:“我们是不是有点相见恨晚?”当我捧读先生大作《愚悟集》时,顿生“相读恨晚”之情啊!书的装帧典雅大气,意境深邃,特别是封面上那轮明月,皎洁的光芒铺洒水面,让人浮想联翩。我笔名“洞庭一扁舟”,自命扁舟一叶,大有浪迹江湖之意,实际上我却于黑夜里摸索而行,需要有人给我指引方向;而这轮皓月,不正是在暗示什么吗?
前不久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玉新先生给我留言说,我的教学若走上了“大”道,就达到了境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者,万物之奥妙。我才学疏浅,孤陋而寡闻,真想对语文之道揣测出一二,恐非我之力所能逮。当我问及先生时,他笑而不答,仿佛有所指,又无所指。然而认真拜读《愚悟集》后,我似乎略有所悟。
语文之道,应体现出语文老师的“内功”。读书当第一要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先生到底读了多少书,从“含英咀华”、“诗海拾贝”、“解读柳子”等篇章中可见一斑。他解读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并序)》,切中肯綮、深入浅出,对古诗文的赏读可谓雕琢细腻、独具匠心。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得。”先生的诗文解读,字字珠玑,篇篇溢彩,先生在熟读与精读上下足了苦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老师理应广涉猎,多阅读。若只停留在学问之上,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语文老师毕竟要与课堂结缘,在教与学上悟出大道。先生在《语文教学三题》里,对“代表课”“高潮”“导演”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很好地处理了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在《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里说:“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致力于钻研、总结和自我完善,‘十年磨一剑’,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给哪个层级的学生(中学、大学、在职教师)上课,讲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坚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集阅读与写作于一体,寓理怡情,刻意求工;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视野尽量上下纵横,因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学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先生也是“大语文”的倡导和力行者,能正确处理语文学科特点与“大语文”辩证关系,同时呼吁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教研、教改三位一体,是语文老师“内功”修炼的又一方向。先生在《语文教学漫笔》里明确提出:“教学、教研、教改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依靠一本‘教学参考书’,总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津津乐道于‘满堂灌’,习惯于程式化教学,自己不钻研,不接收新信息,不了解新动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迟早会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掉队。所以,教语文,必须要了解学生,面向社会,深钻教材,改革教法,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开拓精神。”此番话,无疑给在教学之路上迷茫、徘徊、惆怅的语文老师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值得提出的是,先生同样注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交融,目前,没有任何形式能取代高考去选拔优秀人才,这使很多老师对高考制度有怨怼之情;而先生的教学成绩显著,在命题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他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学生在考场得心应手,这何尝不是一种“内功”修为呢!
语文之道,应体现出语文老师的“外功”。语言修养是“外功”的重要内容,语文老师只有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知识、以启迪、以享受,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先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他“几十年来,除广采博取,潜心教改教研,注意学生能力培养外,还加强了语言修养。看电视,听广播,用心揣摩演员、播音员的语言技巧,赵忠祥、林如、马季都成了好老师;看课堂实录,听公开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课堂艺术”(《语文教学漫笔》),此种精神,让我等汗颜和望尘莫及。
内外之功,仅指才学,而称得上名师的,不仅有才,更要有德,德艺双馨者,方为大家。
记得高尔基曾说:“志在顶峰的人,绝不会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先生四十年如一日,皓首穷经,坚持不懈,不断攀登,不断追求,内外之功,终至化境。
故,语文之道,当以“德”胜。《周易》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非常注重“德”之修为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做人之首要也当以“德”字为先,否则如何教学生去做人。曾听一办公室同事说起先生吃阳春面的故事,90年代初,先生每天早上要煮阳春面,从那位同事眉飞色舞的表情中窥见先生如高老头一般视财如命、一毛不拔。一日,先生偕我去湖南科技学院,我问起阳春面一事,先生哈哈大笑起来,他说道:“当时我班的一些农村来的孩子,学习特别刻苦,晚上学习到深夜;作为班主任,怕孩子们出事,我一直坚持住在学校,总是等教室熄灯后,才安心睡下。那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早上煮面,只放油盐味精三样,是真正的阳春面,说得土气一点儿,是光头面啊!”如此关心学生的老师如何不让学生尊敬和爱戴呢?难怪我在中学时代就听说了,他教书一流,为人一流,做学问一流。难怪先生在湖南科技学院当客座教授时,他的学生纷纷致信说:“您在讲台上就仿佛是一尊佛。”“我来学院学习已有四次,只有这一次收获最大。”“是您影响了我,坚定了我教好语文的信心。”“多想把奔跑的时针拽住,让待在您身边的时光延长。”“您是精神上的富翁。”(《殚精竭虑,不负重托》)“德”之修为不仅体现在关爱之上,也体现在胸怀之宽广、境界之高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先生作为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特级教师,他赏识英才,慧眼识珠,教学之余,不忘提携、奖掖后学,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他指导的教师其中大部分已成为永州市教学骨干。
我虽生性愚钝,但读罢先生大作,竟有醍醐灌顶之感。先生《语文论稿·题记》说得好:“既然选择了语文,我就要风雨兼行。这是一个‘炼狱’,苦苦的修炼之后必将获得‘正果’。其乐趣在于其顿悟,其彼岸在于其多向,其成功在于其探索追寻,其操作平台在于其博大宽广。能独辟蹊径,矢志不渝而奋力前行的勇敢者定有成功的希望!”欲行语文之道,路途遥远,艰难险阻横亘面前,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掩卷沉思,忽然忆起静安先生《浣溪沙》中的句子来,“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几句话无不流露出静安先生在尘世的夜色中要追求光明时万般无奈的心情,然而静安先生的学识是让后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他并非红尘俗子。先生在语文教学上笔耕不辍,孜孜以求,桃李满天下,但先生在《自序》里说,“一生平庸,身无长物”,“余之为文,常顾此失彼,见兔忘犬,喜骛言语之谐和规整,多失立意之深刻鼎新,切中肯綮者鲜少,隔靴搔痒者甚多。囿于德才识能之有限,切磋磨砺之不足,积重难返,似成痼疾矣。虽孜孜乎欲入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言泠泠而盈耳’之境,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唯可痴想而无以企及也!”但凡大学问大智慧者,皆有虚怀若谷、学无止境之美德。《愚悟集》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语文之道,我也略有所悟,对与不对,姑且另当别论。于此,我斗胆篡改静安先生之词句赞先生:
高峰窥皓月,天眼觑红尘!
此,亦为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