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情意教学
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利用情感因素,使诗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感情共鸣的佳境,影响并保证学生心理品质、情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用对生活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老师要由衷地尊重学生,吃透教材,要挖掘诗歌的情感因素,选择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去联结课堂多姿多彩的感情之线,从而使作品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营造动情的诗意课堂。
董老师主张情意教学要以境化情、情景交融,要睹物思人、托物言情、以境激情、触景生情,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感染其情绪,达到激发感情、情景交融,以境化情的境界。课堂可以采取多种诵读之法,如背诵、配乐朗诵、快速记忆、名句接龙,主要通过声音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情与景,课堂也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诗歌特有的境界中,当然老师激情、跌宕、形象、幽默的导语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法宝,如董老师这样的导语:“中国人对于分离聚散的人生况味有着特殊的敏感与愁肠。屈原感慨过,‘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古诗十九首中吟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就连这豪放不羁的李白也曾浩叹‘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愁别绪绵延成了中国文学整体无意识的传统主题,一脉相承着我们这个民族不堪离别的情节和根性。”这样声情并茂的导语营造出深邃、苍劲的意境,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二、培养创新思维
董老师诗歌专题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思维品质中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董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执教《四首唐人咏春诗词比较》时,她的学生写下这样的评论:
泽国东君总是在与绵绵春雨结伴而来,从浩浩春江踏波而来;诗人搜寻泽国动人春色时那机敏的目光常离不开漫天的春雨,满江的春水。杜诗干脆就写了一场透心甜的当春“好雨”;牧诗则以如椽诗笔给江南春抹上雾蒙蒙的千里“烟雨”。张诗又自出机杼,精心地选择了潇潇飘洒的毛毛细雨。白诗写清明,那支彩笔则在“春江”之上肆意驰骋。
语文教学也可以说是语言思维的教学,而联想与想象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董老师学生的评论中,大量的意象纷至沓来,无形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在执教《迢迢牵牛星》一课,董老师安排与秦观《鹊桥仙》一诗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比较阅读,期间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亦有抽象思维的培养,学生表现很不一般。特别是仿写环节,更是一种创造力的彰显,是对文本再一次的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总之,董老师的诗歌教学营造出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的艺术佳境,老师构建了诗意的课堂,学生诗意地学习语文。
9.作文所教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王栋生老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共分三辑:边教边改;听说读写,关键在“想”;难忘的作文课。该书57篇,共计24万字,它以简约、平实的风格,深刻、细致地讲述了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主张和实践,是一部令人深思、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笔记。
王老师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说:“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后,我想说:作文所教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思考的常识。近日,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谈及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特别指出“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以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被称为“套话三巨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但由于教育的功利性,许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思考”的环节,学生压根儿就不会“想”,程式化、模板化,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说空话、套话自然就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王老师曾在一节作文课后写下这样的反思:
听完专家教授们的高谈阔论,我又回到了自己的教室,和学生在一起。其实,这里发生的一切,远比“写作理论”丰富生动,因为这是一群人真实的“听说读写”,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诗人。机械化的“听说读写”培育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他们把“想”忽略了。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
“没有了‘想’,是无法感受‘听说读写’的快乐的”,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这样的常识。当然,要想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人,教师就不能不会思考。
热爱的常识。王老师指出,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内容,一天不写点东西就恍恍然不知所知,这样的写作已不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成为生活的乐趣,是真正为人生的写作。让学生热爱写作,首先老师应是热爱写作的人。记起高中语文老师杨荧郁先生,他就是一位热爱写作的才子,常常在作文课上展示他的下水作文,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写作热情。此外,学校里形成的好的写作风气,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敢写的常识。斯宾塞说,在根本上,写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作文教学需要把写作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写的意识,只有敢写,才可以在不断的写作中走向熟写。所以,王老师主张要营造宽容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写作。其实,写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把它写下来,没有走样;拿给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么,这就行了”(叶圣陶语)。总之,一句话:敢写,就好办了。
读书的常识。有人曾向欧阳修讨教作文之法,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因为多读书,会读书,效率也高,能够形成阅读经验,也就很容易体现在写作上。读书的常识,语文老师都懂,尽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可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他们不愿、也不敢让学生去尝试。这大概是作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另外,王老师还倡导:教师劝导学生读书,不能只是告诫训诲,要懂得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阅读的经验。
发现的常识。一日,王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在这所学校,有没有你没去过的角落。”所有的学生都说,学校虽然不算大,但好多地方都没去过。我们所教的学生亦大抵如此: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游离在观察之外,自然无所发现。鉴于此,王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写作的领域,让他们有发现的意识,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有发现,因为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无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发现或发明。
修改的常识。文章写完了,看几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叶圣陶语),是一个好习惯。文章为何要修改?就如“从树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过就常情说,拾枯枝作拐杖,总难得恰好合用,所以还要修理修理”(张中行语)。关于文章修改,王老师做了很好的尝试。他提出: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修改;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要求说得明确些;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循序渐进等。
一下子说得太多了,大家还是去翻阅翻阅《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吧,那里边一定有你想知道的常识。
10.高峰窥皓月,天眼觑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