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绿水,我歌且谣,看夹岸桃花,观千帆竞渡--
那一天,我彻底疯狂,这是十年磨一剑的疯狂,这是一位语文人真正的疯狂。我把疯狂洒在了雨中,洒在了杏花雨的江南,我把激情奔涌在舞台,奔涌在语文的海洋。
1.在浴火中重生
--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反思
当教室搬到了舞台
当教室搬到了舞台,我全然找不到上课的感觉。于是师生关系开始错位,话语表达开始错位,问题方式开始错位……
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授课现场,我彻底错位了。
那是一个让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日子--2012年4月14日,那一天我登上了全国教学竞赛的舞台,执教《麻叶洞天》。
那一天,雨倾盆而下,我心乱如麻。台下坐着全国各地来的老师和专家,我希望能展现点什么,我要尽情地张扬自我,张扬我的青春,我的才情,还有我的语文观。
那一天,我在舞台上,在全国的舞台上,在这个我没从未见过如此上课的舞台上,我俨然成了演说家、主持人,我的语速在加快,我的激情在澎湃,我的生命在涌动,我仿佛在燃烧、在飞翔,仿佛穿越了一个时代,仿佛触摸到徐霞客脉动的生命精魂,我在享受着我的快乐,在享受着我对语文的理解,我在演绎着对语文的痴爱,演绎着我的语文人生。
那一天,学生俯首帖耳,他们在仰视着我的精彩表演,他们在观望,他们在欣赏,他们傻傻地坐在了舞台的中央。
那一天,我把台下的老师当成了学生,我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我要他们惊叹,我要他们稽首,这是何等的狂傲,这是何等的幼稚和无知。
那一天,我在汗流,我的思维十分紊乱,我的精力异常分散,一会儿是学生,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自己,我无法控制我的情绪,我希望快点听到下课的铃声,希望学生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一天,我彻底疯狂,这是十年磨一剑的疯狂,这是一位语文人真正的疯狂。我把疯狂洒在了雨中,洒在了杏花雨的江南,我把激情奔涌在舞台,奔涌在语文的海洋。
那一天,我铩羽而归,带着遗憾和忧伤。从此,不再踏入这样的舞台。携着书本,装着学生继续上路,前方将是一片希望,生命将在我的课堂溢彩流光。
那一天,我虽败犹荣。一次转身,已成华美;风雨过后,好一片灿烂阳光。
当教学设计偏离了方向
旅行要有一个出行的方向,建筑要有一个规划的方向,语文教学也要有一个设计的方向。那么,语文教学设计的方向在哪里呢?
无论是竞赛课还是家常课,它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文本的方向,一是学生的方向。所有的设计都应依据文本而设计,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4月13日下午去听赛课教师上课,我是以学生的身份去听的。回来后,却心想着如何让听课老师来欣赏、接纳我,于是我的所有设计都偏离了方向。因为我的眼里只有听课老师和自己,把主要的对象搁置在一边,教学之大忌啊。
先前我跟同住的安徽周伟老师说,这节课我就想告诉语文老师,我们语文课堂应该关注“语文意识”。何况下午的几节课都忽略了语文意识,没有语文的味道。所以我确定了课堂主题--语文学习,需要语文意识。这样的主题太宽泛,也太空洞,若从《麻叶洞天》入手,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回,老师听来是云里雾里了,学生当然更无法调动起来,因为四十分钟的时间你来给学生谈语文意识,何其难也,更何况我的指向还是老师呢。
另外,因为我讲的是语文意识,所以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了问题,何况这样的文章本来就存在文字障碍,又要以它为例来谈语文意识,那是难上加难啊。同时我又要想兼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科学精神,加上还想展现我的生命语文观,更重要一点是参加选手预备会时,有一领导说这次比赛并不看课怎样要看老师怎么样。如此一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芜杂了,因为还要秀秀老师的才华,结果呢?唯有老师表演才能将其完成。
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何其重要也。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生的方向。当教学指向听课老师时,就意味着你的课堂注定是失败的,虽然老师在跟学生在交流,其实课堂上老师心中始终装着台下的观众,这样的交流也会流于形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让学,而我恰恰背离了这条基本原则。
所以,老师的真正本领是什么?那就是如何让学生学起来,当然这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根本的方向,否则教与学就南辕北辙了。
当课堂有了生成时
如果有生本意识的课,就不应该停留在预设的层面上,应该要寻找生成的契机,努力营造智慧的课堂。至于有些教改专家说,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我们姑且不说此话是否偏激,但至少告诉了我们课堂生成的重要性。
在这次比赛课上我却严重忽略了这个问题。下面是我跟学生的一段对话--
老师:去上清
学生:三里
老师:洞在
学生:麻叶湾
老师:西为
学生:大岭
老师:南为
学生:洪碧
老师:东为
学生:云阳、枣核之支
……
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齐读起来,整个课堂开始和谐起来。学生明白了哪些地方应该要重读,其实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所以,他们愿意这样去诵读,这样去投入。虽然这是一部地理著作,但这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啊,既然学生已经投入了热情,为何我却抓不住生成的绝好时机呢?只要继续追问:“同学们,在我们诵读的过程中,你发现语言有何特点呢?”
语文教学要贴着语言文字而行走,如果继续带着学生行走在这样的语言涵咏中,那是何等的诗意呢?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对于地理著作的写作,对于游记散文的语言,学生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感受,而我却放过了这样的机会。
细想来,原因有三:
一、在那样的竞赛课堂上,我担心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不想“节外生枝”,因为当时就没设计这样的涵咏环节。
二、平时也没过多注重生成的细节,“艺术始于细微”,以此为戒。
三、心中没有装着学生,缺乏教育机智。
好的课堂,总能看见智慧火花的碰撞,更要见到在老师的启发下、引导下,有意想不到的生成状态的呈现。
当课堂有了生成时,请你勇敢走出预设的牢笼,在新的教学码头起航扬帆。
当课堂有了生成时,请你从细节出发,语言的涵咏、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你用心而为。
当课堂有了生成时,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学生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当课堂有了生成时,你的才智准备好了吗?
当借班上课时
参加全国比赛,不可能带着自己班的学生去上课,否则竞赛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会造成交通堵塞,资源浪费,所以,比赛往往采取借班的形式授课。而借班上课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为你不熟悉学情,如何科学有效地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借班上课的学生大致有三类:一是跟自己班学生水平相当,二是比自己班学生水平高,第三是不如自己的学生。
对于一二类情况,老师求之不得,如果碰见第三类学生,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次比赛,我遇见了第三类情况。他们的语文素养与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距离,当我问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他们都无法回答时,我开始紧张了,我担心下一个教学环节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我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夺”了回来,唱起了独角戏,虽然学生表面上还在自主学习,其实那只是一种形式,我的内心已经没有了学生。
面对突发事件,面对借班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迅速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益?亟须我去思考和研究。
当借班上课时,老师要有一颗平和的心,谦和、自信、幽默,是让学生接纳你的最好的礼物。
当借班上课时,也要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不要因为是比赛而忽略了预习的环节,不管是什么课堂,当堂预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预习,要创设快乐的情景,携着快乐的心情去预习。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在帮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引导过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乐-帮-导-让”四字教学经,学生才能学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科学的课堂。
当借班上课时,不要急着展示自己的才华,否则你会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学生对你产生敬畏心理。当学生需要你展示的时候,你要当仁不让,给他们示范,引他们上路,这样的教学才是和谐的,才是积极的。
当借班上课时,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学生。换了场地,换了学生,你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这是能力的考验,这是心理素质的考验,这更是教育机智的考验。
当借班上课时,始终不要忘记,学生还是学生,你要给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
当借班上课时,放松自己的心情吧,只有自己不急不躁、镇定自若,方能运筹帷幄。
语文课堂是懂得删掉的艺术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只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对于语文课堂我想套用契诃夫的这段话来说:
语文课堂的艺术,其实不是课堂的艺术,而只是删掉可有可无的地方的艺术。
大家普遍以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到底要“教什么”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无论是理论家高屋建瓴的讲座,还是教改专家的示范课堂,似乎都无法给一线教师以正确的指引方向。毫不夸张地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理念与课堂南辕北辙,是目前语文教改最真实的写照。
一线教师只有靠自己的实践反思才能探索出科学的有效的并且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我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执教的《麻叶洞天》为例,跟广大同仁谈谈课堂内容的删除艺术。
课堂上我以“语文学习,需要语文意识”来统摄全课,这样的课堂主题自身并不存在问题,但是作为一节竞赛课,范围是否太宽泛了。范围一旦宽泛了,教学内容就会繁杂、空洞,学生就无法接受,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为我要讲“语文意识”,所以教学内容是这样处理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2.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白作者“写了什么”,跟以前学过的游记散文比较,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学习第二自然段,既然写麻叶洞,“为何要写人”呢?通过角色朗读的方式思考作者“如何写人的”;
4.学习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从徐霞客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生命特质?
总体上说,这节课教给学生的语文意识包括了这些内容:积累知识、懂得作者写了什么、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学习作者如何写的艺术、感受生命的脉动。
本节课如果作为讲座课,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效果应该不错,但区区四十分钟的课堂,只有十分钟的预习时间,效果势必不理想。那么对于一节课,我们得敢于删掉一些教学内容,让课堂内容简约。
那么如何删?删的原则是什么呢?
以单元教学为依据
教材体现出编者的编排意图,那么单元内容应该跟编者的意图相一致,《麻叶洞天》编排在“科技之光”单元,单元学习内容是让学生感受古代科学求实精神和文人知识分子的探险精神,所以,我们在确定《麻叶洞天》教学内容时不妨立足于徐霞客作为地理学家那种科学求实精神以及作为文学家他那种不畏艰辛的探险精神和内在的生命特质。
以文本体式为依据
王荣生先生曾说:“阅读方法和文本体式密切关联。阅读诗歌、戏剧、小说,有不同的方法;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也有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每次阅读都要运用适合于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简言之,不同的文本体式,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就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麻叶洞天》这样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和游记散文的佳作集,教学内容应该要有兼顾性,不可偏废。
以语文意识为依据
王尚文先生曾说:“对一个具有高度‘语文意识’的教师来说,教授一篇课文,就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文本的价值若体现在语文上,那么就要关注“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不能偏离语文意识。对于《麻叶洞天》这篇课文,因为地理著作和游记散文文体写法的不同,而阅读方式固然也不一样了,这也是《麻叶洞天》跟其他游记散文不同之所在,所以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的用笔之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以学生学情为依据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课堂教学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因为学生的学决定了老师的教,老师的教又影响着学生的学,所以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而我参赛执教的班级学生语文水平并不很高,所以,内容可以相对简单些,不要面面俱到。
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后取向还是学生的学情。
那么对于以前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胆将其删除。在第一课时中,只要学生反复品读第一自然段,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外,结合《三峡》来谈两者写作上的异同,最后站在地理著作的角度去感受徐霞客科学求实的精神即可。
如上所说,课堂教学在遵循单元教学、文体体式、语文意识的原则之外,最后的取向还是要依从于学生的学情。一切从学情出发,兼顾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大胆删除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才是科学的,才是有效的,才是语文的。
“项羽”,竞赛课堂的悲情英雄
自从喜欢上司马迁的《史记》后,最爱的人就是项羽。
我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人,一直梦想着当一名侠客,几回回梦里飞檐走壁,一箫一剑任我行--杀富济贫、英雄救美、走马狂歌,好不潇洒快活。
我爱项羽的真性情,爱他的儿女柔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拔剑起舞,他长啸当空,他情意绵绵,他挥泪如雨。好一曲垓下离歌,好一段凄美爱情,好一条柔情汉子。
我爱项羽的壮志雄心,爱他的神勇无二。“彼可取而代也”,项梁虽能掩其口,但怎能掩住其内心的渴望。他力能扛鼎,驱数百甲兵,如大风卷箨。每一次战场,他仿佛裹挟一股临天的力量,血雨腥风驭江河激荡!他喑哑叱咤,他纵横驰骋,他破釜沉舟,他气冲霄汉!纵算兵围垓下,他也要东城快战,吼一声“杀敌何如”。
然而江山必定是属于刘邦的。
虽然这位好酒及色的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却能取天下。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刘邦道出了成功的真谛。
项羽注定是悲情的,盖世霸业成空谈,繁花落尽,千年一叹。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太史公已做了最公正、客观的评定。
我们的比赛课堂何尝不是如此?成功的课堂注定不是“项羽”们的,而是属于“刘邦”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