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妄言,但我深深知道,如果教育部门不能在阅卷上制定科学的可行的措施,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只能是句空话,阅卷老师只好充当刽子手,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
奈何?
15.抓住教学的“牛鼻子”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作为教育局局长,我把抓统考、算分数的精力,用在下大力气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教学上。”正因为课堂教学意义之重大,学校的一线老师便纷纷深入课堂,探索所谓的教学模式。你看,这全国流行的杜郎口、昌乐二中等名校教学模式令所有教育工作者叹服之余,竟引来很多学校争相仿效。成功与否关键看如何认识、理解人家的教学模式。
不妨先来看看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10”是指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
“35”是指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核心就是一“字”--动,要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精髓--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课改模式,就是一句话--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其实,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真正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动起来。
再看看我们学生的“学”。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里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按照陶老的思想,我们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我们似乎仅仅重在一个教,以为教了,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我们的教学为何不理想?学生为何厌学情绪日益高涨?当然这跟学生本身有关,一个不愿学习的学生,再好的老师也是难以将之“驯化”的。除去学生本身原因之外,若从老师自身找原因,我以为,第一源于老师的不自信,但凡不自信者,总害怕学生学不好,害怕学生学不好,也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误以为采取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依葫芦画瓢,就是万能之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模式都与学情相关,任何的照抄照搬都无法培养学生的“学”的品质,只有学生享受了“学”的乐趣,教学就简单了。
第二源于老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教学能力,也必须有管理能力,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的老师才称得上优秀教师。课堂管理是一门学问,管理靠什么,关键靠思想教育。我们为何不能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打动学生,也许学生是在老师的“淫威”下去学习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源于学校的一些管理机制。就拿班主任管理来说吧,晨读到位、读报课到位、晚读到位、就寝到位,不到位者就是不称职,就是懒惰,就是消极怠工。这样的举措,虽然管住了班主任,却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试想,一个靠班主任守出来的班,能称之为优秀班级吗?守住的是身体,守不住的是灵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班的基础好,你守,说明你负责,所以你班就考好了。如果这样的班主任,我们让他去教最差的班(当然每所学校都没有差班,也没有差生,有些专家不是鼓吹,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对与不对,只能用事实说话了),死守,岂是成功之道?我们为何不用另一种眼光、另一种机制来评价班主任?一个班,若班主任不死守,而学风照样好,这样的班何尝不是优秀班级呢?也许,学校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当然很多班级都会变差,因为这里涉及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其实班主任管理可分“身”管与“心”管两类,而“心”管是最高层次的。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家的民主管理当属“心”管境界,我们是否可以多学点儿呢?一个管理不善的班级,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换言之,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班主任及学校的科学管理。
所以,笔者以为不管采取何种模式,但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抓住教学的“牛鼻子”。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帮-导-让”。
“乐”就是孔子所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热爱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帮”就是《学记》中讲的“长善救失”,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及时加以指正。学生的问题,老师不能全权代替解决,老师只能充当“帮手”的角色,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手帮一帮。
“导”,就是苏格拉底讲的“产婆术”,即要引导学生。教学功夫全在一“导”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理。
“让”就是海德格尔讲的让学生去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即:让学生亲自去尝试,把学生引向学习的大海。
如果老师做好了这四点,就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学生的学。至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恕不缕述。
16.从“才子型教师”说开去
前些日子,中华语文网掀起了讨论“才子型教师”教学的热潮。同仁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教学主张、教学思潮碰撞出朵朵晶莹的浪花,煞是好看,欣赏之余,心底不免隐隐作痛--才子型教师,何错之有?
当教师,就应该当才子,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语文同仁们共同之愿景吧。
何为“才子”,百度词条有两条义项:一指才德兼备的人,一为富有文才的人。
何为“才子型教师”呢?按照“才子”的定义,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解释,“才子型教师”,是指才德兼备的教师或指富有文才的教师。
然而,语文教学界,真正称得上才子的可谓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就算当下的一些名师们,若自诩为才子,我想多半有点两股战战,不敢高声语吧。诸君试看,一些名师把教学当成了技巧的宠儿,一些名师整日摆出个老学究的架势,一些名师靠应试教育而声名鹊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拿普通教师来说罢,有些老师善于说,而拙于写;有些老师善于教,而不会研究;有些老师除了熟知几道高考题外,其余的就捉襟见肘了。
试问语文教师,才子安在?
朋友,你敢说,你是才子吗?如果是,大胆秀秀又何妨?
在全国大型的语文课堂竞赛上,与会的老师们终于发现了才子,就应该报以热烈的掌声,就应该为之鼓与呼;如果真有人对才子颇有微词、冷嘲热讽,那就是嫉妒,那就是狭隘,那就是打压人才。
然而,才子出现在课堂上,你就能轻易地断定课的好坏吗?
试想,如果有一天,大才子李太白站在黄山的课堂,或站在庐山的比赛课堂,去执教《望庐山瀑布》,讲台上我们可以为他准备几瓶精酿的贵州茅台,几杯茅台下肚后,也许他挥毫泼墨、诗兴大发,或者起舞弄清影,再弄个下水作文什么的,纵使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果学生在教室里呆呆地望着,什么都不想,光顾着看,这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吗?若如此,语文课堂评价就简单多了--只要看这位老师是否是才子,足矣。
所以,大家对“才子型教师”的讨论,不应停留在“才子”这个问题上,黄山赛课好比华山论剑,教师之才学就如剑客手中之宝剑,侠客张三败给了侠客李四,而张三的宝剑远远锋利于李四的,难道我们把失败归结于张三的宝剑么?
从本届课堂竞赛来看,名家眼里的那位“才子型教师”没有取得好的名次,充分说明,才子型教师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的课堂。基于此,我们在审视教师基本素质之外,也要关注课堂教学本身。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是人与人的关系。看似简单的问题,若要实践起来,谈何容易!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上下求索。
不过,就教师自身来说,我们得让自己成为才子,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益,我们的教学艺术才会臻于高超与完美。
17.录音笔,成长路上好帮手
在紫陌红尘、似水流年里,筑一个青春的梦,并为之砥砺、雕琢,在生命的历程上留下一剪美丽的身影,我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呢!
从教以来一直企盼能得到前辈的悉心指导,但学校教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一个学期如有机会上一节公开课,或许能听到些许真实的声音,除此外,就很难有人来听自己的课了。远方的朋友说,学生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多听听学生的意见。于是有一段时间每节课后,我都要求学生在意见簿上填上他们的意见,当初学生觉得甚是新鲜,但新鲜过后,他们开始厌倦,此事不了了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江苏一老师说,她经常用录音笔录音,这对她帮助挺大的。在她的建议下,我买了一支录音笔。它银白色的外壳,触摸起来滑滑的,就像刚刚绽放的雏菊,碰上去那是心疼的爱。录音时,录音笔一闪一闪的灯光,时常点缀着我生命的课堂。以后下班回家,我便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接上录音笔,去聆听课堂的声音。听自己与学生的声音,无疑是一种享受,享受着课堂的快乐与喜悦,虽然有疑惑不解的忧愁,亦有何去何从的痛苦,但柳暗花明后的豁然着实令人兴奋不已。
第一次听自己说话,感觉异常别扭,“是不是”“啊”“噢”简直成了口头禅,有时一节课竟然多达十余次。而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如果老师上课废话连篇、罗里罗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后来每当上课,说话快要结束时,尽量减慢语速,下意识地提醒自己,一个学期后,大有好转。现在的课堂起码不会频繁听到那样的声音。废话还包括跟课堂无关的话,课堂是生命场,区区几十分钟,容不得老师东扯西拉、不知所云。“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应是每位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坚持听录音,常常挑毛病,我的课堂语言大有好转,但毛病仍然很多,比如普通话仍然不太标准,语言不够生动、风趣等等。但风过了,有树摇晃的影子,这不也是一种美吗?路在脚下,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
听录音时,蓦然发现,课堂上学生没有话,只听得我一人在此高谈阔论、激情澎湃。如果课堂老师的声音多于学生的声音,学生安于沉默,习惯无言,这样的课堂断然不是好的课堂。没听录音之前,我还陶醉在自己的激情里,春风得意、自得其乐,语文课堂宛然成了展现自我的课堂,换位成演说的舞台。人最怕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而是知道了毛病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到底要不要说?我也挣扎过、徘徊过,在几回回努力中我尽量克制自己,管住自己的嘴,就是给学生一次机会啊。一个人的成熟,来自一次次痛苦的蝶变,青春的苦涩,换来中年的沉稳;失败的泪水,终将化成晶莹剔透的珍珠。
后来录音听多了,侧重点转向听课堂内容。有时觉得课堂松松散散,缺乏逻辑。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如一篇好的文章,自然少不了严谨的结构。在学习名师课堂、阅读理论书籍的基础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渐悟到课堂结构若要紧凑,其实就要善于提问,问题不能问得太多、太零碎,一个提纲挈领的课堂主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可以给课堂注入无限活力。善教的老师,其实都是善问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通常要精心设计课堂的主问题,课堂教学逐渐有张有弛、层次分明起来。
对于学生“刁难”的问题,有时置若罔闻或装聋充哑、支支吾吾,录音笔就如一面明镜映照着你的态度,此时,你就要深度反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听录音,还要反复听,一次不够,可以听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听录音,可以听缺点,当然也要听听优点。用心聆听,用心思考,不经意间,自己又走过了一段充实的人生。
有一种幸福,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感受的;有一种进步,没有尝试过是无法享有的。一支小小的录音笔,录下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谣、一段奔涌沸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