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来获得应当的名和利呢?有些老师说他不屑名利,却屡获殊荣。这等好事,为何总轮不到我或者他呢?天上的馅饼,就那么碰巧掉在了你的头上?所以,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老师教书,理应获得报酬,政府不能拖欠;我加班,学校要及时支付酬金,不可懈怠。我为自己工作,我干的是良心活。至于名嘛,不要强求,最为欣赏周国平那句话:“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当然,最根本的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全方位提高老师的待遇。若不然,我们也可以办培训班,获得额外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这是下下策,不能本末倒置。听朋友说,一些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教,专搞家教,每逢周末,学生三五成群往他们家跑,这样的老师还是提前下岗为好。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得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倘若有一天下岗了,也能顺利转行,可我们老师总喜欢纸上谈兵: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却动不了笔;叫学生搞演讲,自己在舞台上却不知所云。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真实本领才能真正解放了名利观念。
最后解放我们的工作方式。当老师要学会“偷懒”,不要什么都包办,我见一些语文老师天天布置语文作业,还全批全改。学生真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语文作业吗?高一高二有九门功课,学生不累吗?高三,面临残酷的高考,学生不可能只学一门功课吧。那么,“懒”体现在哪里?一要少布置作业;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思考,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要巧学。愚公移山式的教学,累了老师,苦了学生。
所以,我们只有自我解放,才能不被社会束缚、学校束缚,方能真正走上自由发展之路,在教学的园地,自由地耕耘、愉快地收获、诗意地生活。
但解放的前提是,我们始终是老师,我们要对得起良心,就像厨师不能用地沟油炒菜坑害消费者一样,我们不能不学无术、沦丧职业道德误人子弟!
9.总想考第一并非好老师
每逢高考分数揭晓,一些学校纷纷打出“我是第一”的宣传标语,电视发布、报纸刊登,大街小巷挂满横幅,“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清华、北大上线人数第一”,如此云云,借此来宣传自己。
当然,考个第一,自我表扬一番,绝非炒作、炫耀。拿破仑有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不想考第一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由此思及,不想考第一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为了考个第一,老师们便废寝忘食起来。为了自己的科目,不惜牺牲别科的时间,他的眼里,只有第一,没有了学生,也没有了其他老师。恨不得二十四小时,学生都来学他所教的科目,练习、考试,考试、练习,循环往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如愿以偿了。该老师便名利双收,什么优秀教师啦,什么十佳教师,什么师德标兵了,什么教学能手啦,接踵而来,让人忘乎所以,好不春风得意。然而学生呢?除了时间花得多的这科学好之外,其余的科目,让人担忧。这样的做法,严重破坏了学科的平衡,后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第一,有何意义?
当然,也有不花很多时间,却让学生考第一的。但这样的老师,心中还是装着个第一,从应试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就说我吧,大学刚毕业,年轻气盛,加上学校年轻老师多,不想让自己教的学生,落后于别人,于是,经常研究试题,眼睛盯着考试的方向,连自己订的专业刊物《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我也只看“测试”那一块。上完课文,我就考试,生怕漏掉了知识点,这样下来,学生的确能考第一,高考也考了个第一(220班,各科皆第一,我是班主任)。我教第二届高三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应试经验,高考一个班(237班),又考了个第一。
我不敢说自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并没有走向语文教学的“道”,我靠技巧赢得了胜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并无多大益处。当我教第三届学生的时候,恰逢我省新课程改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来。教学的重点,更加倾向于阅读和写作(以前我也很注重阅读和写作的,名言警句的背诵,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赏析,课前5分钟交际训练),我开始厌烦起考试来,高一高二,我几乎从不考试,当别人考试时,我就让学生去读《语文报》或者文学杂志。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教他们朗诵与演讲,有时还开展辩论赛。我教的班,从来没有考过第一。于是部分领导开始怀疑我的教学来,家长也开始了质疑,说我懒惰了,以前考得好,是运气好,还有甚者,说我的教学是错误的。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着自己的理念。2010年高考,312班考了个第一。而这届的教学,我没有多想我要考第一,但我还是考了个第一。带这届学生,我感觉到很累,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因为,我在与老想考第一的班主任和领导在抗衡。
如今我带的理科实验班,读书、写作、交流等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学生语文学习热情高涨,能力日渐提高,丝毫不为自己的成绩担忧。
写下这篇文字,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么优秀,毕竟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况且我也没有什么炫耀的资本。一路走来,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只想把这些道理跟比我年轻的朋友一起分享。语文教学,我们的目光要投向学生,但不是学生的分数,而是他们的心灵,要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证明,做到了这两点,他们的应试能力也不会落后于他人,考个第一并非难事。若心中总装着个第一的虚名,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你考了个第一,也许你已然成了语文教学的罪人。
10.我眼里的高素质老师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里明确指出:“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先生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陶老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要想提高学生,首先得提高自己。
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处理好“教”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老师的素质。老师的高素质体现在哪里?我以为起码要有以下几种品质和行为:
一个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为何一些老师评上高级后,教学能力反而不如一些中级教师?为何一些年长的教师业务能力反而不如青年教师?这跟终身学习有关。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她当了一辈子老师,也一辈子在学习当老师。只有勤于学习的老师,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老师。华中师大教授邢福义先生说,好教师必须是个好学者。陶行知先生《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就是“我的学问进步了吗?”我们不妨常问:今天,我学习了吗?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他的音容笑貌之间,能不能少一点儿市侩气,能不能多一点儿书卷气,取决于你能否做到天天读书。”学习主要体现在读书上,是啊,读书,若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的素质,何愁得不到提高。多读书,老师才少点儿痞气、匪气、俗气、邪气;多读书,老师才能多点儿正气、义气、大气、浩气。
一种思想--淡化名利。“名利”两字,无人能逃避。但,在名利的诱惑下,我们要学会淡定自如。一个老师若仅仅为了名利教书育人,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会不好。而如今许多老师,教学就是为了评个校优秀教师、获得校十佳,写教案就是为了评个优秀教案,批改作业就是为了评个优秀作业。学校为了发展,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去激励老师,但我想,学校是不是换种方式来评价老师,也许会更科学、更客观。再说这功利心吧,为了自己的这科学好,一味强调学生学自己所教的这科,这科教好了,而其他科目呢?再说班主任,急功近利之心普遍存在。为了本班成绩迅速提高,把班级当成私人财产,哪科成绩不好,就责怪老师没教好,给任课老师造成无形的压力,好像老子天下第一,什么科目都精通,这样的思想,若在学校盛行,那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若淡化名利,从学生的长远角度来考虑,班主任跟老师和谐相处,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老想考第一的老师,并非好老师。当然“淡化名利”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件事情--一辈子当老师。“当代毕升”王选曾说,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够了。既然当了老师就要选择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要全心全意做好这件事。否则,天天想着炒股,天天想着炒房,天天想着玩麻将,天天想着歌厅舞厅。君子要务本,本立则道生。
两种行为--时刻关注课堂、天天写教学反思。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实践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部分。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为了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就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把课堂当成自己的生命,激情澎湃地进入课堂,让学生在45分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关注课堂之余,要及时写教学反思,反思课堂的得与失、利与弊,只有这样,教学艺术才日渐提高。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老师只写教案,写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老师,才能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江苏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说:“每一次反思都是成功的记录,每一次反思都是思考的直接结果。反思出理论,反思出经验,反思出智慧,反思出灵性,反思出创意。”可见,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以上所云,并非难事。若躬身践行者,寥寥无几,诸君说说老师悲哀不悲哀呢?
11.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在办公室,一同事说:“现在的学生太自私了。”我搭了一句:“其实最自私的是老师!”也许我的话语太过生硬、不合时宜,大家一同打起了哈哈。那同事接着说今天一学生当面辱骂班主任,还有一同事说,今天一学生差点跟班主任大动干戈。想起一学生写的周记,他说班主任喜欢打人,还擅长扫堂腿,一不留神就会挨上他一脚,吃上他一耳光。所以,他们都很守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很多老师都打过学生,至于叱骂学生,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然而,我们为何要怒骂学生甚至还不惜拳打脚踢?
或许有人以为这些行为都是教师善意的些许外露,冠冕堂皇点说那叫恨铁不成钢。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学校大了,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一些个性乖张的学生,经常犯错误,视班纪班规于不顾,我行我素、目空一切,严重干扰班级管理,影响他人学习;有些学生喜欢通宵上网,屡教不改,前不久一学生晚上就寝后从下水道顺道而下,不小心一手指被钢丝给卡住,由于重力使然,结果手指与身体彻底分离,第二天他被室友冠以“九指通宵哥”的美名,但对上网仍痴心不改;再譬如说学生早恋,打架,旷课,数见不鲜,却又屡禁不止。
而学校评价老师唯成绩马首是瞻,若班上调皮捣蛋者居高不下,班上成绩便岌岌可危,那么老师的切身利益将首当其冲,或被扣工资,或被取消评优,等等。所以,老师一定要去管管这样的学生,但三言两语,怎敌他“铁石心肠”,咬牙切齿难以解气,动粗便是最佳选择,就好比对自己的孩子,在不听话的情况下,就赏他一巴掌。但多半情况下,学生揍老师的例子多。几年前,学校一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揍了,揍得鼻青脸肿的,好不令人痛心。每每念此,深感当老师是世上最悲哀之事,难怪有人调侃说,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才教书。
从辩证的角度说,不听话的学生毕竟占少数,所以,有人便鼓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实际上,教育,哪是教与不教就能说得清楚的呢?
说到底,教育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是一次善意的举措。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从终极目标上讲,每个老师对学生都充满了希冀,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老师们通常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希望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种只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得到终身的发展。前一种是大多数老师的心态,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老师的利益跟学生的成绩休戚相关,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吧。所以,老师会使出各种杀手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乏体罚之类的措施。结果呢?学生成了分数上的姚明,精神上的武大郎,人格上的三寸丁谷树皮。第二种,是少数老师能做到的,他看到的是未来,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不会在乎眼前的得失,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永远值得学生去尊敬,他不会因为学生的一时失败或犯错而去责备、处罚,但这样的老师何其少也。
不过,为师者,万万不可拔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一向反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其实,你是无法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的,现实也无法让老师做到这一点。自己的孩子可以骂、可以打(当然站在家庭教育角度,这样的办法也是粗暴的),但对学生是断然不行的。
只有心态摆正了,很多教育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因为学生也是人,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人来看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会随之改变。我们需要关切学生的身与心,关注他们的理想与明天。退一步想,我们当老师尽职就行了,你实在不听话,老师也是无可奈何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尽心焉而已矣。
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就行了;当学生需要关爱时,我们及时给予关心就够了;我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好了。
而我们老师多半是自私的,喜欢借学生的成绩来炫耀自己的成就,站在学生的肩头来展现自己的才华,用爱的口号见证教师的伟大。我见过的一些优秀班主任,由于某家长系某某长,就肆无忌惮地把该学生的座位调换到显目的位置,以此拉拢关系;由于家长送了礼,他们常常对学生点头哈腰,以表谢意。
如果我是家长,我只希望老师对孩子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鼓励,多一点儿诱导,多一点儿人文的关怀,足矣。要不,烦请记者朋友调查采访,征求其他家长意见,问问是否还有遗漏之处。
12.教育是一种唤醒
一日学校召开高三月考分析会,而会议内容是讨论学校制定的高考奖励方案事宜。
年级组长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望校领导多发奖金,老师们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才能更好地为学校110周年校庆献礼。”
会上同事们踊跃发言,纷纷建议修改奖励方案,仿佛八国联军抢占胜利果实一般,学生被当做了战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