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压压的排队长龙。他焦急地往前挪着,如蜗牛。两个小时后,前面终于只剩下一个人了,他想着,大功即将告成,心里无比舒适惬意。
我要一张去合肥的车票。前面那人趴在售票窗口的说。
他一愣,咦,和我去同一个地方。
车票窗口的小喇叭里传出来一个年轻的声音:你真幸运,这还剩下最后一班临客,也是最后一张票。
他一惊,心里一沉,自己已经连续三年春节没回家了,母亲今年病重,他心急如焚,赶忙拦住了前面那位旅客说,这张票,我买好不好,我另付你两倍的票价,你再想别的办法。
那人脸一寒说,三倍也不成,谁不往家赶!
车站外,寒风刺骨,他心如吞铅,无比沉重,几欲落下泪来。
电视上说,可以在晚上23点以前关注网站,有退的票,说不定可以捡漏儿。提前两个小时,他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不停地刷新,丝毫无望。
已经连续三个晚上,他一点进展也没有。他打开微博,把自己的买票遭遇和万千苦闷都写了进去。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沉沉睡去。一觉醒来,看到微博有人给他发来消息:快,赶紧刷新网页去购票——我把我的退了,你去买吧——我的也退了……
他将信将疑地打开网页,一刷新,已有超过五张票待售。他迅速点击订购付款,顺利买到票。一股热泪流了下来……
微博上,还在有人要退票给他,他回绝了,带着感谢。
这些都是陌生人,在陌生的城市,给了他亲人般熟悉的温暖。
认识一座城市的方法
认识一座城市的方法有许多种,去那里旅行,只是最为普通的一种。
想当年,李敖从未去过北京法门寺,却能写出来小说《北京法门寺》,并在文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我们不得不说,李敖通过扎实的案头功夫,间接却深入地了解了一片地域。由此放大,对于一座城市的认知,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近年来,走进书店,可以发现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旅行方面的书,那些新奇的游记,猎奇的故事,令人惊奇的风景,美到很文艺的图片,完全可以达成“让人足不出户,世界就在眼前”的感觉。
一次出差,路过杭州,恰巧就在西湖边,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我沿着苏东坡纪念馆行色匆匆地慢跑了一阵,呼吸着来自西湖里的风,望着眼前的闲花野草,夕阳断桥,我觉得,我已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文脉搏。
加缪说,认识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这话说得多么令人信服。
我一直觉得,当你到了一座城市,发觉自己嘴里淡出个鸟来,你遍地找吃的,这时候,你已经开始认识这座城市。
去年夏天,曾去过江苏小城盱眙,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那里的龙虾,恰恰是所住下来宾馆旁边的臭豆腐,嫩黄黄的几小块,我足足吃了近4份,仍觉得意犹未尽,至今回味起来,味蕾还是颤抖的,跃跃欲试。
我最喜欢看纪实类的电视节目,因为,透过这样的电视节目,我可以了解到那座城市的风土人情,那里人清晨起来吃什么早点,中午喜欢去哪家菜市场逛逛,节日里,什么样的旅游景点最人气爆棚。甚至是为了看镜头前面孩童们的笑脸,矮黄矮黄的土墙根,旁边一束风里招摇的小草,那里淅淅沥沥的雨季,春天里飞回来的候鸟……这些,都是我认识一座城市的多棱镜。
朋友说,他一直想找一座有海的城市定居。所以,我每一次去沿海的城市旅游,就会去海边为他捡拾一枚贝壳,让他听一听海的声音,闻一闻海水的腥香,或是联想一下潮涨潮落的涛声,仿佛他已经置身海边,脚边就是喧哗的海水和被海水带上岸的海带。
世上的城市何止千百座,就像世上的人合适千百万,我们哪里有机会一一相遇相识,然而,能够有一种方式,让我们窥见它们,打量他们,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我想就已经足够了,流年匆匆,我们不妨给阅历一些空白,给心灵多一些向往的意味,不也很好?
碎碎念
时光是一只漏斗,把流年流到了冬天里。
遇见一个晴天,骑车上班,街角巷口处,阳光下,一位老人倚在墙角路牙石边打盹儿,她的脚下,放着针线筐,绣好的虎头鞋鞋帮,还有半截未纳好的鞋底,都躺在针线筐里,老人手持针,不时磕头,手里的针几欲扎到自己。我多想走上前去提醒她一下,又怕打扰了她的美梦。正在我犹疑的端口,一群嬉戏的孩子吵醒了她。
这就是生活,它自有它的逻辑在,我们别轻易打扰它,犹如我们观一面湖,不在乎它的涟漪大小。
沿湖的水泥路边,有一对老人在晒一片黑乎乎的叶子,色形如木耳。走上前,才直到是经霜的红薯叶。老爷子边晒边冲着老婆子念叨,单单的霜打还不行,这样的红薯叶阴气太重,还是要见见太阳,不见太阳的红薯叶,即便是被风干了,也没有这样饱满的香。
是的,日子也是这样,若是一味只给你苦,而不赏你甜,日子就少了趣味在。
公园里,有人在柳下对弈。棋是传统的中国象棋,木制的棋盘,历经多盘厮杀,已然斑驳。棋子也多有缺角了,两人依然杀得津津有味。一旁的观棋者,也指挥得一头是劲。观棋不语真君子,这是从心灵秩序层面去说的,换做生活,恰恰需要的就是这份人气,这种热闹。
那些缺边少角的棋子,恰如在俗世里奔走的我们的命运,哪能时时刻刻皆圆满呢?尽管有缺角,也不妨碍我们下好一盘有意义的棋局。的确,对于棋局来说,一切奢华的装备都是次要的。
午后,天突然落了一层雪。有人说,上帝看腻了世间的模样,会换着法子打扮这个世界,下雪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我信这种说法,若是世间真有神,这神也有一颗爱玩休闲的心。否则,她何以引领人们走向愉悦的生活?
雪后,应该有梅花,黄嫩嫩的,一小朵一小朵,一切在冰雪里生长的事物,其肌肤是稚嫩的,其味却又是极其香浓的,香远益清,这亦或如俗世。
我曾在雪后领略过一树树松姿。三五天前看松枝还是相当稚嫩,软得像婴儿的手臂,三五天再看,已然锐若针尖。我想,应该是严冬的风光历练了它,磨锐了它。这样的松针瞬间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人,人之初,他们也是单纯的,经历了各色不同的生活后,他们变成了松针,你惹扎你,他惹扎他,一副刀枪不入的模样。树如此,人也如此。
生活是细小的点滴,我们不断搜集起它的小细节来,做出一副温暖的拼图,给自己看,也送给身边的人,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
习惯摁下单曲循环
有些人的爱,总是单曲循环。爱一个人,这般模样,下回再爱,还是差不多的一个型儿。这让我想起张艺谋所选的女演员,都和巩俐有着差不多的脸庞气质。
有些路,有了千百遍,仍不厌其烦。来回的踱步,去了又来,来了还去,一路的风光变换了景色,不变的是行者坚定的心。
有些电影看了一遍还不过瘾,数十次沉寂在其中,不为情节,只为其中格调有着特立独行。譬如王家卫的作品。
有很多书,一读再读,每一遍都有新发现,每一遍都有新体验。阅取意念万千重,厌倦深思仍意兴阑珊。
有很多去处,去了还要再次返身去看。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似乎看山两不厌,看水两相知,山水之间永流连。
我们的梦,有时候总在单曲循环;我们的习惯,总像是织布梭子,从这头穿过去,还要从那头把身返。
爱一个人,单曲循环是坚定;爱一件事,单曲循环是坚忍;爱一段时光,单曲循环是怀旧;爱一份感觉,单曲循环是格调。
人都习惯于走老路,路况熟悉,这是人的惰性,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人的单纯性。
一直
一直,这是一个穿透力极强的词。下定决心,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不绕弯,不回避,不停顿,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不破楼兰终不还,破了楼兰挂花环。
一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钻劲儿。信念的钻头义无返顾地直下图层,穿越砂浆,掘得汩汩清泉出,水流潺潺是成功的奏鸣声。
一直,就立定脚跟;一直,就心无旁骛;一直,就不离不弃;一直,就海枯石烂;一直,就曾经沧海,一直,就专注一念。
一只鸳鸯只爱另一只;一面镜子破了再难重圆;一只熊猫只吃一种叫竹子的植物;一颗心装满了爱再也容不下别的心。
一直,从字形上看,“一”是一条直线,“直”是一只头顶“十字架”的梯子,从一而终,直达目的。真是一笔一划都渗透了阳光的字眼。
一直,是近乎禅定的状态;一直,是毫不动摇的坚守;一直,是承诺后用生命践诺;一直,是有一说一说一不二。
想起一首诗里的句子:“愿得一人心,永世不相移”。两句话,浓缩成两个字,还是“一直”。
一直,又是一个美好到近乎残酷的词。有些傻傻的执着,有些憨憨的苦恋,有些笨笨的追随,甚至还有些无法批评又无法改变的愚忠。
一条路走到天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宁愿翻墙过,或者索性拆墙,这不是直性子了,多少有些不会变通。
一根竹竿插到底,断了折了扭了碎了也不改变,甚至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势,非要争得个鱼死网破。
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管是象腿还是鼠脚,不管是鸡胸还是猪乳,不管是鱼鳍还是鸟翅,都要用一种标准去丈量,多少有些愚鲁莽钝。
一直呀,有好处也有坏处,有优势也有劣势,关键还要看在哪里用。大方向上不可撼动分毫,小细节上蜿蜒巧雕,未尝不可;原则上锱铢必较,感情上宽宏大度,也不失为妙。
一直,要在生命里的坚硬处用,在柔软处动,活用巧动,人生大幸呀!
有内容,才从容
见过许多刚毕业的学生,一点儿也不急着去找工作,沉着冷静,后来,工作反过头来会去找他。
看武侠小说,对面的侠客劈面过来一掌,高手们从不躲闪,看掌风临近了,迎上去一指头,就把那人戳翻了。
也遇见过不少职场精英,逢考必上,逢位子必端坐,人人都纳闷,他并不比我强多少呀?
还有不少文章,短小精悍,却能逢报必登,而某人洋洋洒洒写成了万言书,却无人问津。
到底是什么原因?
麻绳千尺,不若蚯蚓一段,因为没有生命。苦口婆心,不如良言三句,因为没有价值。
有很多地方,我们去过却仍是陌路;有很多电影,我们看过就忘了;有很多人,我们见过仍旧没有印象;有很多事,我们经历过却依然陌生。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内容,规模越大,败得越残。没有内容,铺排越多,压力越难以负荷。
包子压扁了也是馅饼,月饼打碎了还可以做点心,竹根挖断了还能发出新笋,关键是自己要有“内容”。
有一种苍白叫做空洞,有一种枯燥叫做虚空,有一种评价叫做花瓶,有一种悲哀叫做绣花枕头。
空袋难以直立,空袖子难以悦人。有内容,才从容,信马由缰听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