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自然船高
从进入职场第一天起,我们就会受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耳提面授,如“能力是让自己获取高薪的惟一途径”、“要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试图改变世界”、“只要努力了,就获得回报”……这些话当然没错,但不是全部——有时候,两个同样努力,能力不相上下的人,得到的回报并不一致。因为,你薪水袋的厚度,不仅跟你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付出息息相关,还和外界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联。
最里层的大环境,是你所在的公司。在一个以绩效而不是关系说话,制度相当公平,上升通道顺畅的公司,无疑更容易让你的价值和价格成正比,个人发展空间、升职的可能性和速度,也远远高于黑心工厂这样的地方。如果这家公司再加上经营得当,那么你的薪水,也不难和公司的利润一同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老板和员工,算得上是同一条船上的战友,荣辱与共。
最外层的大环境,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对个体收入的影响,比公司更大。举个最直观的例子:2007年,股市气势如虹的时候,大量公司市值被高估,这时也是股民们最容易赚钱的时候。甚至有老股民说,那年的股市,只有赚多赚少的区别,没有赚钱赔钱的区别,闭着眼睛买股票都有钱赚;到2008年下半年,股市大逆转,股市缩水高达70%,当初价值被高估的公司此时反过来,受池鱼之殃,市值疯狂下跌。而股民们,只有赔多赔少的区别,即使睁大眼睛买股票,也是赔的多,赚的少。
宏观经济好,大家钱包都比较鼓的时期,生意相对好做,钱相对好赚,通过努力获取高薪相对容易。反过来,如2009年爆发经济危机时期,公司继续生存下去,保住自己职位不失已不是易事,还提加薪?
宏观经济,平头百姓难以提前预知,更无力掌控;相对容易了解和掌握的,除了和我们关系最近的公司,就是中层的大环境——行业。
不久前在某论坛看到一段对话,摘选其中的一段,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侧面看看行业对薪水的影响。
(注:两人是同为财会专业本科段的大学同学,对话时间为2008年11月。)
……
A:最近你怎么样了,中级考试过了没有啊?考试逼得我快疯了,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样了。
B:周末我老乡过来玩了,她做财务的,一个月工资4700元,比我的高多了。
A:这不算高啊。我们有个同学在税务局,每个月10000多元。
B:哦,听说的。她在地税稽查科,她妈妈也是税务局的,没办法啊。
A:我们还有一个大学同学LI,一年40万元收入!
B:这怎么可能啊?比税务局的人收入都高。他在SAP公司工作我是知道的,但不可能这么高啊……但他不像是个会说谎的人。等一下,我去网上查一下SAP公司的待遇。
我的天,初级顾问8000元,高级顾问每月10000多元~20000多元,14个月工资,再加上100000元房贴分三年付,再加个每个月800元的车补,是有40万元……天啊,我一个月才3600元,还是税前……人家一个月就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
B:我们虽然是同学,但差距也太大了。看来人是要看在什么地方的,在什么地方值什么钱。
A:是啊,两只老鼠一样的,一个在米袋边,就会很白很胖;另一只不幸在臭水沟旁就会越来越臭了。
B:如果LI到我们公司,就只值我这个价了。
A:想不到现在行业差距那么大。难怪我老公常说: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昨天跟老公讨论了半天,他让我先在银行好好干着,不要动了。
B:你可以争取当上银行经理,收入也不少哦。根据我的观察,交通银行跟招商银行相比,还是有很大潜力的,你可以开展一个新业务什么的。
……
在这段对话中,同学校、同专业、同职位的他们,薪水从3600元/月至30000多元/月不等,即使除去能力、所在公司,包括地域因素的影响(同样是月薪2000元,在北京深圳这样的高消费城市,不过是刚够温饱的生活费;放在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已经能过上较为滋润的生活;再放在县级小镇,这就算得上是高薪了),差距仍是惊人的。
再来看另外一组来自业内专家的调研,由记者郑江整理的数据:
这份2008年的薪酬报告显示,高科技、金融、能源、传媒、房地产、消费品、医药、制造、物流、汽车、酒店等行业从业者,成为2008年最赚钱的上班族。其中金融业,收入比其他各行业收入平均要高出近四成。而IT这样的高科技行业,一直在以高速度发展,如软件开发工程师、游戏设计工程师、电子商务产品经理这些岗位,外资公司平均给薪达到每月8756元。房地产业在经过前几年的疯狂后,薪酬有所下降;而传统行业,如消费品、医药、汽车、制造、能源等薪酬水平相对落后,原因是基层岗位人数众多,并且企业所在地更多选择在二级城市,与新兴产业仍有10%~30%的薪酬差距。
此外,在近年来晒工资的热潮中,还不时能发现各种薪酬排行榜。如以下这份由云中飞博客提供的榜单:
薪酬排名前十行业:1.金融行业;2.高科技行业;3.房地产行业;4.咨询服务行业;5.传媒行业;6.汽车行业;7.消费品行业;8.医药行业;9.能源化工行业;10.制造行业。
……
无论是个人自己发起统计得出的收入排行榜,还是各官方机构发布的薪酬参考、指南,都可以看出同一职位,在不同行业、地区、公司间的差异。
由于所处行业不同,收入差距大,这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而且这种差距还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与行业垄断有关,如水利电力部门,收入普遍高于其他行业(临时工除外);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与行业的复杂程度、环境和地区差异有关;最后,和行业人力资本投入有关。所谓的人力资本投入,通俗地说,此行业需要的智力水平越高,薪酬相应越高。因而,近十年,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新兴产业倾斜,典型的是金融业、IT业。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
员工的薪水来源于公司的利润,行业是否景气,又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说行业景气指标、公司利润是水,那么员工的薪水就是船。热门行业受到追捧,行业排行榜之所以经久不衰,大概也源于此——水涨,自然船高。
即便如此,所谓的行业收入排行榜、高收入行业,并非一成不变。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从前的高薪行业,会在数年后变成低薪行业,而低薪行业,同样有柳暗花明,变身为大热门的可能。因为行业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波浪状的抛物线,有起落,更有生灭。
行业也有生老病死
还记得开启中国个人无线通信服务先河的BP机吗?清脆的“滴—滴”声,还有半夜捧着BP机,好不容易找到一部公用电话,激动地打过去:“谁呼我?”听筒那边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呼错了。”这样颇有喜剧意味的情形,如今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它曾经辉煌的历程,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BP机的出现,始于1991年。它首次实现了“随时随地”通信,“有事你Call我”,更成为BP机通信时代的流行语。它曾风光无限,售价起初高达千元——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连它的配件,一个皮套加一个金属链,都能卖到200~400元。不但有昂贵的价格,而且还曾出现过一号难求的局面。它最鼎盛的时期,有数百家传呼台,当年传呼台最密集的深圳,十多米远就有一个传呼台。连在传呼台做传呼小姐的工作,都是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业。
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资料,在寻呼业的发展轨迹上,最高峰是2000年,全国寻呼机用户达到4884万户。但到了2004年底,用户数就锐减为298万户。至2005年底,进一步减为97.1万户,这也是信息产业部最后一次公开披露用户数。
早在1996年,传呼台的经营已开始走下坡路,陆续有传呼台关门。当西门子、诺基亚、爱立信这三款手机以5000元的价格开始预售时,寻呼业退出历史舞台的序幕就已悄然拉开。直到2005年3月,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消息,传呼业老大的中国联通,在3月份提出的退出申请已经获批。2007年初,寻呼业正式终结。自1992年成立第一家126寻呼台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寻呼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归于沉寂。传呼已难觅其踪,只有BP机带来的“数字密码”,那些上一代人的时尚,还在网络中流传。
然而,传呼业只是行业变迁的一个缩影,它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消失的行业,如电报、传统的书信、民间手工艺、一些挑担小吃、媒婆、补瓷碗……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在消失的同时,直销、通讯、IT、家电、物流、咨询培训、装饰装修、生物等新行业又登上了舞台,掀开了新的篇章。曾有句广为流传的笑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用来形容行业的变迁、生灭,似乎也颇为贴切。
现代营销理论,把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间段,这就是行业发展周期理论。它通常是用于公司经营决策之中,譬如在衰退期到来之前,进行战略调整。或找到机会点,在行业尚未进入成熟期前,抢占市场,争取更大的利润,或成为行业领导者。
行业发展周期理论,不仅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还会间接影响求职者对工作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偏向于选择风头正盛,收入较高的热门行业。然而,如果你做出选择的依据,仅仅是收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者,只看晒工资运动中那些单方面的数据,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影响薪水高低的,除了行业整体景气与否,还和自身能力、职位、地域有关,公司的经营状况、分配制度、薪水构成等情况,甚至你和上司的配合度、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人际关系,等等,也都会影响你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