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是单独进行的,不久就轮到了陈颖。按常规,复试是了解求职者的成长经历、入职动机等。在貌似闲聊的复试中,面试官了解到陈颖传统文化功底不错,问了不少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此时,陈颖想起在外面看到的摄影灯光设备,琢磨着这家公司的业务,可能不仅仅是做书这么单纯,便告诉面试官自己专门学过化妆和服饰搭配。听到这,面试官对她兴趣大增,面试时间不知不觉也延长了。临走时,面试官微笑着让陈颖回家等通知,但陈颖从面试官的眼神中看到,自己这次面试,百分百成功了。果然,第二天,陈颖就接到了公司的入职通知。
原来,这家文化公司编辑的图书,以传统文化类为主,陈颖平日的爱好,在新潮杂志、女性刊物中用处不大,可在这里,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而且这家公司除了做图书业务,还有一个下属部门,有时会录制一些讲座类节目。化妆,一直是件麻烦事。请个化妆师吧,一个月才化几次妆,太不划算,不化妆或者让嘉宾自己化吧,又总觉上镜效果不够理想。现在,陈颖的化妆技术,对公司来说,正如想睡觉塞了一个枕头,恰到好处,既不会额外增加公司的成本,又圆满地解决了化妆这个老问题。陈颖能不受到公司青睐吗?
陈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偶然。毕竟,我们没办法提前预知在求职时,自己的哪一项爱好,正好在面试的公司派得上用场,或者正好对面试官的胃口,即使知道,也没办法在短短的一两天内,就快速打造一个水平不错的爱好来。但这个看似偶尔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机遇,不仅垂青有准备的人,还会光顾有多种特长和技能的人。这就是老话说的,技多不压身!
这和前面提及的另一句俗语“千招会,不如一招绝”似乎有些矛盾,实则自有妙义——无论你有多少技艺,你还是得有“一招绝”,“一招绝”之外的,有,是锦上添花,没有,则无损大局。可反过来,“千招会”倒是有了,却少了“一招绝”,则无立足之本!
就像隋菲菲,她的英语,固然是她进入WNBA的助力,但她真正的竞争力,仍然是篮球,那才是决定她能否签约,在球场有多大价值的核心所在。英语说得好,可没什么了不起——纽约街头的乞丐,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他仍是乞丐。而陈颖,她的化妆技术再高明,如果编辑水平很差,同样无法进入文化公司——公司需要的归根到底是编辑。
正职和爱好的关系,在求职过程中,就像去商场买空调送赠品,有赠品的家电,自然更受顾客欢迎也会影响顾客到底选择哪一种型号的空调,但不会有人傻傻的,只为了几十百把元的赠品,就把上千元的空调买回家,或者因为喜欢电视送的赠品,就不买空调改买电视。
因而,爱好固然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风景,但不代表我们的职业规划也应该围绕着爱好进行,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当你的爱好和职业发生冲突时,以谁为主?
当爱好撞上职业
职业规划往往贯穿我们的人生,周期长,而且在一个时间段内从事的职业往往只有一两种,很难同时从事多项职业,还把每一份职业都做到优秀。
但爱好不同,它可以是自娱自乐的水平,也可以是能拿得出手,给自己换回若干经济回报的水平。还可以在同时有多项爱好。和职业相比,爱好具备更多的灵活性。职业不容易随着心情的起伏随时变化,爱好却可以。
就像有人爱好写毛笔字,可练了不到一个月,他又喜欢上了音乐,音乐还没学好,他又对羽毛球产生了兴趣……这就是“三分钟热度”。爱好可以这样几个月,甚至几天一换,职业行吗?
因而,从爱好出发来进行职业规划,有时远不及从自身性格、优势规划来得稳妥。当爱好和职业发生冲突时,同样没有统一的标准,而要因人而异。下面,我从爱好持久度、强烈度和爱好水平这两个维度,提供一些参考方案。
1.爱好强烈持久专一,能力超群
对这类人来说,爱好就是他事业成功的最大动力,只有从事他爱好的工作,他的潜能和激情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大约是前面提及的明熹宗——连皇帝老子都不想干,只管一心一意的在皇宫里面乒乒乓乓地干他的木匠活。对爱好痴迷到这份上,倘若让他做其他和木匠无关的活,只怕比什么都难受。
近一点的,比如周杰伦。周杰伦当年刚出道时,也曾四处碰壁受够冷眼。后来为了抓住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苦熬几十天,一口气写了50首歌,终于打动老板这段经历,不少粉丝都烂熟于心。
有人说,把爱好当成职业,压力会把爱好带来的乐趣一点一点磨灭,到最后,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爱好,也会变得乏味,乐趣全无,连这个爱好也没有了。
对大部分人而言,确实如此,但对明熹宗、周杰伦这类的人而言,不能把自己的爱好当作职业,才是最痛苦的事。他们永远能够在爱好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做出成就,并愿意为此承担其中的压力。何况,不经历痛苦的积累,又何来成功时巨大的喜悦呢?因而,把爱好和职业统一,就是这类人最好的选择。
2.爱好强烈持久专一,能力一般
我曾经说过天赋的存在,在爱好上同样如此。如果你的天赋和能力,不足以让你成为你期望的顶尖人物,又因为热爱,你不愿意离开这个行业,你不妨从事和这个行业相关的工作,让职业和爱好兼顾,两全其美。
以音乐为例,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为之不懈努力,默默奋斗的更多,但真正出人头地,像周杰伦那样,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力的毕竟是少数。这里面有天赋的因素,更有机遇,这神秘莫测,却无从把握的因素。热爱音乐的人,有的在努力过后,安静地离去了,还有的,对音乐是处于放不下离不开,留下来又看不到希望,不上不下的两难境界,此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热爱音乐,当不成周杰伦那样的歌手,但你可以做歌曲的制片人、歌手经纪人这些和音乐相关的工作,甚至开一家音像店,不是同样没有离开你热爱的音乐吗?
3.爱好持久专一,能力一般或偏上
爱好持久专一,但不够强烈,这类人无论他爱好的水平如何,但往往缺乏一种强烈的动力,没有前两类人那种一定要从事自己爱好的职业的念头或心愿。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把职业和爱好、正职和兼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并在两个领域内都做得不错。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爱好稳定持久,但能力有限,换句话说,靠爱好吃饭,是吃不饱要饿肚子的。此时,与其勉强自己把爱好当作职业,还不如让爱好与职业并行,甚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早年香港有一位专写财经小说的作家梁凤仪。她的名下有两家公司,同时还创办了一家名为勤+缘的出版社,是时常与香港上流社会打交道的标准商业人士。梁凤仪在经营公司的同时,也热衷于写财经小说。她的商业背景,令她的财经小说细节处栩栩如生,甚至部分小说的题材,直接取自她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她的财经小说当年大受欢迎,一口气出了十多本,其中的《昨夜长风》、《大家族》还被搬上电影屏幕。梁凤仪小说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她的正职,而她小说的成功,又反过来令勤+缘出版社在香港声名大振,对她的商业运作大有裨益。后来,梁凤仪在她的收山之作中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说因工作繁忙,决定封笔。
梁凤仪和同在香港的亦舒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家,她的小说虽然没有亦舒写得好,名气也没亦舒大,但把兼职的写作,变成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将正职和爱好完美融合,互相受益,她算得上是开创者。这一点,她比近年的李开复先生(在跳槽至Google的同时出版了《做最好的自己》)还厉害。
梁凤仪的成功或许是特例,但对这类人来说,工作之余的爱好,至少有助于身心的愉悦,减缓、消除工作的劳累。发展良好的职业,也能为爱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氛围,能为你追求爱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同时,和爱好保持那么一点距离,也可以避免出现有人提及的,距离太近令爱好失去乐趣的现象。
4.爱好持久和水平都一般,或两个维度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类人的爱好,时常处于多变的状态。其中,有热衷于三分钟热度型的人,虽然也有较稳定的爱好,但欠缺动力下工夫钻研的人。总而言之,在爱好这个国度里,他们更像是过客,看热闹的时间,远远多于亲自耕种的时间。他们是最不容易把爱好转变为特长的那类人——为爱好花的时间有限,水平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这类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专心职业发展。因为如前所述,爱好可以三天两头换,但职业不能,既然没有拿得出手,或愿意下工夫钻研的爱好,倒不如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职业需求分析等,找到自身深层次的需要,从自身性格和现有的优势出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专注于本职工作,把爱好作为生活的点缀。
最后,人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初期,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职业竞争成为主要矛盾,爱好与职业,很难一步到位地全部实现。此时不妨分步骤实施,等具备较强的实力后,再进行调整,配合职业规划,最终实现职业和爱好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