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的失败,我归咎于这种以“陌拜”为主的销售模式太难,产品迟迟不能卖出,是让我失去动力的主要原因。不服输的个性,让我进入了一家房产公司,继续从事销售工作,以印证自己到底干不干得了销售的活。在房产公司时,我的销售状况比做直销时好了很多,也成交了好几笔大单。但成交的单子,并没有让我在工作中获得太多的乐趣。尽管我的努力并不比别人少,身边的同事每日在做的功课,我也照做,甚至做得更多。可内心深处,当他们在饶有趣味地谈论今天又开发了哪个楼盘,品论刚才带看的客户看房中的细节时,我只觉得乏味无聊至极,总觉得内心的某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同时,对这份工作的厌倦也与日俱增。
而我的同事小蒋,却干劲十足,在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曾连续半年雄踞公司销售冠军的宝座,还是公司的培训讲师之一。他为工作付出了极大的热忱,每天挂在口头的词汇都是房子、客户。哪怕已经是下班时间,只要客户需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去为客户服务。除了不放过参加公司内组织的每一次培训外,他还自费买了许多和销售有关的书籍、VCD来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销售水平。
同样是销售,同一家公司,同样的工作环境,为什么我认为乏味无聊的事情,小蒋却乐此不疲?最大的原因,是性格和职业的匹配度。小蒋是社会型人格,喜欢和各色人等打交道,人和人群就是他的乐趣所在,喜欢影响他人,并有非常浓厚的服务意识,以发现、引导、满足客户需求为乐,这些个性,和销售职业的匹配度是非常吻合的。而我却相反,一向好静,不喜欢四处奔波,和重复的开发房源、带人看房相比,我更愿意安静地呆在家里看荣格的学说。这样的性格,和销售所需要的职业特征无疑是有较大差距的。匹配度的不同,这才是让我和小蒋的工作状态及成果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两年后,业绩始终平平淡淡,对这份工作彻底失去兴趣的我,终于离开了销售行业,转入一家文化公司就职。在新公司,不断接触到的新知识,午后茶时同事们丰富的话题,办公室内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等,都让我兴致盎然。工作,对我而言,重新充满乐趣。辛劳之后的工作成果,往往能带给我满足感、成就感。我始终未能成为像小蒋那样的人,但在这里,我有了和他一样的工作热情。
我曾经羡慕小蒋工作的干劲,也试图成为他,但那两年失败的尝试告诉我,一个人只能成为他自己,而成不了别人!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愚公移山这样的故事,用来励励志很好,可如果你真的照做,勉强自己去适应职业,那只会是十足的亏本生意,负产出。
因为坚持移山的不良后果——不能给自己带来职业上的满足感,令自己在工作中备觉辛苦,难有成就。这还不算太差。更糟的后果是“人—职”匹配出现严重误差时,不但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还给公司、给个人带来一连串麻烦,甚至成为负累。
晓玲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还有点没心没肺傻乐的劲头。选专业时,晓玲拿不定主意,她妈妈是个老会计,一来希望女承母业,二来将来在晓玲的工作上,自己还能帮上不少忙,而且会计工作又稳定,便替她拿了主意,报考了财会专业。
毕业后,通过她妈妈的关系,晓玲进了一家公司,从出纳做起。可是,晓玲不但没有会计职业要求的心细如发,还有见了数字就犯困的毛病,连去菜市买菜都是让菜贩算账,现在要自己做账算账,对她来说,实在是件费力、伤脑筋的事。
晓玲千小心万小心,还是小错不断,好在会计主管是母亲的熟人,帮她把错误纠正了过来。可仍有好几次,主管看着她做的报表,摇头叹息不己。面对这一切,晓玲心里自然不好受,对工作越发小心翼翼。可越紧张,越出错。终于有一天,晓玲捅出了娄子。
公司在外地有个办事处,办事处的出纳,每个月会整理出一份办事处人员工资表发至总部,再由总部把工资打入办事处员工的工资卡上。这个月,办事处有个工作一年多的员工离职,工资表上自然去掉了离职员工的名字。但办事处的出纳并没有给晓玲打电话告知此员工离职的事。
办事处成员一直较为固定,少有员工离职,因而晓玲并没有仔细看办事处当月发过来的工资表,而是按惯例发放了工资。自然,那位已经离职的员工,也领到了那份不属于她的工资。这个错误一犯就是两个月。两个月后,另一位会计才发现了这个漏洞。此事惊动了老板,虽然最后几经波折,公司追回了误发的几千元钱,但晓玲已无心再留在公司,办理了离职手续。经过这件事,晓玲才彻底明白,如果自身的性格不适合这个岗位,勉强自己改变性格,适应岗位,只是件强按牛头喝水,费力不讨好的事。
如果“人—职”匹配出现重大误差,对双方来说,其实是双输效应——公司固然录用了一个不适合本岗位的人才,对你来说,却失去了另一个符合岗位要求的机会。要知道,世界这么大,必然有一些你能够遇到,也适合你,并使你获得职业上的成功的职业。
能力可以培养提升,性格却难以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岗位,越重视性格和职业的匹配度;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招聘时开始引入性格测评系统的原因——与其在花费大量时间、物力对你进行培养后才发现你不适合那个岗位,倒不如一开始,就把你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
当你的性格根本不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本身时,再怎么努力,你也成不了气候,还工作得痛苦不堪。此时,你最正确的选择,是递交辞职报告或换岗。
有时候,应聘失败,没有得到某个职业,或者在某一个领域的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败告诉你的,与其说是这个领域不适合你,还不如说你尚未找到正确的位置。
西方也有一句同样的谚语: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然同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就像巴尔扎克的故事。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作者,19世纪伟大的作家。有人把他和马克思相提并论,认为《人间喜剧》堪称形象版的《资本论》,而《资本论》是理论版的《人间喜剧》。可就是这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伟大作家,年轻时也曾走了许多弯路。他相继经营过印刷厂、铸字厂、木材,还当过出版商,经营《巴黎时报》。可这些辛劳,全都没赚到钱。他常常为了还清上一个经营项目欠下的债,又开始经营新项目,但结果往往是新债旧债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经商屡战屡败的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重新捡起了年轻时写作的梦想,这才有了《人间喜剧》的诞生。试想,如果巴尔扎克发扬“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在根本不适合他的经商道路上执著前进,还会有他后来的成就吗?
许多人为了优厚的薪水,或不错的职位,勉强自己从事并不符合自身个性的工作,这种勉强,非常不自然、不真实。既然是勉强,能维持的时间也就有限。
打个比方,如果让一个喜欢研究哲学问题,生性严肃,呆板木讷的人,做一份客服那样随时需要笑脸迎人,口若悬河的岗位;或者反过来,把一个热情奔放,见面三分熟的人放在一个整天只和机器打交道,一天说不了三句话的岗位上,恐怕不是要过问他们的工作绩效如何,而要担心一个何时精神崩溃,一个何时憋闷死了。
本性并不能被长期隐藏或扭曲,最终它们会跳出来,提出抗议,提醒你这份违背本性的工作是多么让人崩溃或憋闷,是多大的负累。而从诸多案例来看,从自己的性格出发寻找职业,获得成功的案例远远多于勉强自己去适应职业的案例。和后者相比,至少,你不用辛苦地跟自己抗争,让身心更愉快。
和我们职业成就关系最大的,并不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能力,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在接到一个office时,我们第一需要考虑的,是“你的性格,真的适合所申请的这个岗位吗”。两者的匹配度越高,你的发展空间就越大。高薪,是你的职场价值的产物,当你的价值呈现,高薪自然不请自来。而当忽视自身条件,只为高薪工作时,你的价值并不能真正体现,高薪也将成为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
有许多人选专业时,没有意识到今天的选择关系到四年后的生活,更没有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这些和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常常是听从父母亲友的意见,或顺应当时社会上的热门职业,懵懵懂懂地就读了一个以后好找工作,未来薪水可能比较高的专业。
毕业后,不想让这四年大学白上,开始寻找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让工作、生活开始依照惯性延续下去。然而,这个惯性延续的时间越长,当你发现这份工作实在不对胃口时,想转换时的成本也越高,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开始就找到正确的方向,尽量不走错路,或者少走几年弯路。
职业和性格结合的关键点
“人—职”匹配,不代表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种性格只能从事一种职业。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了每种性格对应的职位都有一个宽度,而不是限死的某一个职位。心理学家霍兰德曾在他的著作《职业决策》中,根据职业适应性,将人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传统型。每一种类型,都对应着若干他所适应的职业,换句话说,一个人因偏好而做且做得很好的工作,往往有好几种。反过来,一种职业也不是只有一种性格才能做好。比如同一个项目,或同一间办公室,往往会让不同性格的人都参与进来,在性格的互补中形成最大的合力。如果某个项目组中的成员,性格都非常一致,那么这个项目组往往沉闷异常,更难以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出火花。最典型的,被引用得最广泛的团队合作案例,当属《西游记》。捉不了妖杀不了怪,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为团队指明前进方向,知道朝哪条路迈进的领导唐僧;难以驾驭,爱逞英雄,却个人能力超群,且没有私心,经常调动个人资源来解决团队危机的孙悟空;贪吃贪睡贪色,还没有进取心,却有不错的协调能力的猪八戒;最乏善可陈,却很有责任心,办事有条不紊的沙僧;从不主动和人沟通,但任劳任怨,几番在关键时刻,戏剧性的起到重大作用的白龙马。这五个拆开了看,不是庸才,就是令人不省心的麻烦制造者,但他们组合在一起时,就成了取经路上的梦之队。这说明,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像运转的齿轮那样,丝丝入扣,丝丝合拍。何况,世上并不存在为你量身定做的职位,更没有令人百分百满意的工作环境。虽然我一直主张从性格出发,进行职业规划,但不代表性格必须原装,一丝半点都不能动。实际上,适度的打磨,在你的核心部分和职位匹配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一些工作习惯、细节做一些调整,通过修炼对次要性格进行一些改良,以更好的适应职位和公司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两者结合的关键点呢?在这里,我以市场需求量最大的销售岗位为例来说明此问题。在很多人看来,销售是个入行门槛很低的职位。虽然人人都能跨过这道门槛去做销售,却不代表人人都能做好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