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鞋,总有那么一点不合脚,穿上去磨合一段时间,才会变得贴合舒适。绝大部分人,会接受磨脚的过程,但没有人会为了穿上那款34码的璀璨水晶鞋,硬生生把自己37码的脚来个削足适履。
看中某一个职位,却忘了看和自己合不合。套上去才发现一路走得太辛苦,甚至找不到北,这就叫职场错位。
进入新环境,对自己做一些调整,修正一些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公司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某些层面的性格,却是根深蒂固的。
既然如此,当削足适履才能穿上那双水晶鞋时,不如索性换一双更合脚的,不是更好?
环境的影响力
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当年的同窗好友乔琳在省城偶遇。找了一间饭馆,我们边吃边聊。店里正是上客的时候,人声鼎沸。吃饭途中,饭店新来的服务员,给我们斟茶时,有客人从她背后路过。避让中,服务员不小心把滚烫的茶水溅到了乔琳手上,乔琳忍不住低呼了一声。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拿来纸巾,要替乔琳擦拭。乔琳把纸巾接过来,温和地说了一声没关系,便让服务员离开了。
我诧异从前那个性格爽利,动辄跟人“寸土必争”的乔琳,现在变得如此温和而理性,乔琳笑着说,这都是职业惹的祸。
原来,毕业后,喜欢游山玩水的乔琳做了导游,她说,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喜欢旅游、登山的乐趣,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当导游,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客户,刚去时,直来直往的性格还让她吃了一些苦头,招来两次客户投诉。但因为对这份工作的喜欢,也坚持下来了。渐渐的,乔琳当初的棱角被磨平了许多,急躁的性情温和了不少。公司的女孩们,嘴一个赛一个的甜,几年的耳濡目染,直爽的她,也学会了温言软语地说话。职业,就这样改变了乔琳。
乔琳同样诧异多年前那个腼腆内向,害怕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黄毛丫头,何以变得口齿伶俐。我以相似的话回答了她:“都是工作改变了我。”
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时,彼此常常慨叹对方的改变。再细细观察,往往从他的举手投足、言谈,便能猜出对方目前的大概状况,是否达到小康,是工薪族还是创业者,有时甚至能猜出他所从事的行业。因为多年的职场经历,往往会给我们打上某种烙印——职业,改变了性格。老话说“三岁看老”,似乎一个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实际上这只是部分真理。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当学生时,父母的性格及影响、家庭氛围及教育理念、学校的环境、我们接触的朋友等外在因素,都会促进个人性格的发展、成型。当我们进入社会后,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经历、工作环境、包括职业特性,
同样也在对我们发挥潜在的影响。
打个比方,川人喜欢吃泡菜。在同一个泡菜坛子里,放入萝卜、白菜、豇豆、辣椒、姜等各种蔬菜,腌制几天就可以吃了。此时,无论那些蔬菜原本是什么味,现在它们都有了一股相似的味道,甚至带上了一层淡淡的,这个泡菜坛独有的颜色。
职场也是如此,当你进入某一家公司、一个行业、一个职位时,就像进入泡菜坛的泡菜,每天都浸泡在这个环境中,时间一久,又怎能不染上几分这里独有的泡菜味?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包括了个人长期面对的工作环境,长期从事的职业环境,同样是属于他的一方水土啊。
这一方水土,也是“职业病”的由来。职业病,本意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到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后来,却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和职业相关的,鲜明的职业性格、习惯。如小企业主的精明细致、财会人员的严谨、记者的螃蟹作风、外科医生的冷静客观、小学老师的亲切温和,不一而足。这既是这样的性格选择了对应的职业,亦是在职业的浸泡中驯化出这样的职业性格,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不仅是特定的职业,不同的公司,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职业习惯。如创业型公司、中小型公司的利益当先,实用为王;大公司的流程规范,关注细节……曾有一位资深的营销人士以国内几家知名企业为例,如海尔霸气夸张官僚、美的静水深流,科龙稳重低调等来说明不同企业的性格。
公司独有的氛围,在时间的作用下,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性格不知不觉地在某一方面有那么一点相似。前同事小吴跳槽去了一家新公司,新公司是美式做派,无论职位高低,大多直呼其名,同事之间的交流,也颇有几分率性剽悍之风。小吴在新公司呆了一年多以后,原本为人较为谨慎低调的他也开朗了许多,偶尔还会开几句玩笑——环境,有种独特的力量。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每个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改变。有多少人,在摸爬滚打多年后,性情还和少年时如出一辙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不断接收到外部信号,被他人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他人。因而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有孟母三迁之典故。
因每个人经验开放性、适应能力、可塑性、自我意识强弱、年龄等个体差异,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及对个人性格改变的力度并不相同。一般说来,年龄越小,经验开放度越高,自我意识越弱的人,受外界影响,性格有所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改变的可能性越小。
然而,尽管环境、职业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无论怎么泡,萝卜也不能泡成黄瓜,它或许浸染了泡菜坛里很多的味道,但它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并不会被外界因素改变。这就是下一个话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性格是复杂多样,多层面且多维度的,在这里,我把它简单地分为两部分: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如认知特征、情绪倾向、合作意识等,这是性格中最核心、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部分,就是俗语“三岁看老”中“看老”的那部分,它们早在你进入社会之前,甚至按照现代心理学理论,早在六岁时就已经形成了的先天性的那部分。
另一部分是相对次要的性格特征,会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变化,或经过后天修炼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如价值观、兴趣爱好、自我认知和动机倾向等。
外界的因素、后天的影响,只是改变我们的次要性格和细节上的习惯。优秀的公司环境亦可以熏陶、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人产生量的变化,在非主要性格部分优化、提升、改良,却不能产生质的变化,改变最主要的性格,甚至把你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打个比方,一个内倾性很重的人,原本不擅长言辞,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与集体行动相比,他更愿意享受孤独。后天的培训,或许能让他的口才变好,让他学会与人相处,但不代表他能来个180度的大逆转,使他转变为热衷交际的人。
环境,也不能改变你潜伏于心的本性中最渴望的航向。有一位高级工程师,具有典型的“外倾直觉思考知觉型”性格特征。工作多年,在自己的职业上做得非常出色,一度也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但有一天,他突然辞掉了那份让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开始听从自己的本性,创立自己的事业。多年来已经得心应手的领域和取得的成就,并不能抹杀他深藏于心的创业激情和“外倾直觉思考知觉型”人真正的本性——拥有自己的事业。
有的人在择业时,只是大略估计一下此职位能有多少年薪,或有多大权力、多高的社会地位,并没有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就匆匆就业;或者进入某一家公司后,为了更好的生存、更大的发展空间,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小心斟酌后再开口说话,甚至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塑造出一个更适应当下环境的新形象。于是,就有了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矛盾,有了带着面具上班之说。
然而,真正的性格是不可能被长期压抑,也不可能被外界因素强行改掉,甚至打磨消失掉的。远一点的,如中国历史上来头最大的木匠——朱由校先生,即明朝的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贵为天子,四海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启本该好好地治理他的国家,可非常莫名其妙的,毫无遗传基因的他,成了鲁班先生的粉丝,一生痴迷于木匠工作。而且他不是那类业余水准而是真正的专业水准,技压群雄,做出来的活,一般的木匠都赶不上,打心眼里佩服。天启对木匠工作的痴迷,不但荒废了朝政,甚至催生出著名的奸臣太监魏忠贤,好好的大明江山没几年,也被两人合力折腾得风雨飘摇。朱由校勉强当了七年皇帝,便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兄弟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连至高无上的皇权,也未能改变天启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近一点的,如乔琳,几年的导游工作,把她的性格磨得温和了许多,但当遇到触犯她底线的事时,她依然会寸土必争、疾言厉色,直陈对方的不是。一味的忍让,以前不是,以后也不会是她的个性。对她来说,学生时代的锋芒,仅仅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收敛,或者说是隐藏了起来,并没有消失。改变的只是她的外表、职业素养和一些细节,而不是她的本性。
这些深层的,甚至隐藏起来,在生活的重压下被我们遗忘,或者我们不自知的性格,才是影响我们做出种种选择,使我们更加偏爱某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环境,令我们感觉对现状是否满意,在工作中是如鱼得水还是磕磕巴巴,乃至能不能突破旧有的一切,创造新世界的根源。人生,原本就是众多选择的结果。选择职业,选择公司,乃至于选择伴侣。无论是谁,在进行这些选择时都不希望偏离航向,而清醒的自我认知,则是正确选择的基础。
你不是千古一帝那块料,却铆足了劲在政坛汲汲营营,结果始终升迁无望,却不知在另外的领域你会有更大的收获;你明明长袖擅舞,多棘手的问题都能在你手中迎刃而解,结果却在格子间里当一名小白领,白白浪费大好才华……这样的职场错位,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更不愿意自己成为错位的主角。可是,如果你不够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又如何能避免错位?更何谈开创自己的天空?
每个人都是复杂而对立统一的立体,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亦有消极阴暗的一面;有理性坚强的时刻,亦有感性脆弱的时光;有优点,亦有缺点;存在优势,同时存在劣势……我们需要真实地面对这一切,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认识真实的自己
清楚的自我认识,是正确而恰当的规划人生之基础和出发点,而不至于把海市蜃楼当作此生追寻的目标,空耗一生。那么,如何认识自己?
一是借助专业工具的力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见的性格管理有MBTI和四分法两种。MBTI起源于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又经过长达近70年的研究发展,而形成如今的MBTI。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采用人的态度倾向、接受信息方式、处理信息、行动方式四个维度,将人格细分为16种,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倾向。不少大企业已将它引入招聘选拔之中,运用广泛。
四分法是根据人们行为的反应性、果断性两个维度将人格分为表现型、亲切型、驾驭型与分析型四种。这四种人格都可以根据外在行为加以区分,和MBTI相比,更简单易学,可以在人际沟通的行为配合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还有气质四分法、九型人格理论。后者不仅涉及人的外在行为和内部信息处理反应,还涉及内在信息处理的模式:即内在价值观、内在欲望、内在恐惧、注意力焦点以及自我保护机制。这些是性格所表现的行为外展的根本。
其次,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自我意识心理学中,有种镜像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镜中自我”理论简单地说,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你的形象——当你觉得自己面目模糊时,不妨以人为镜,多找几面镜子,从各个角度审视自我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放下架子,放下已有的成见、主观印象,跳出自我设定,从别人的眼中,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看看自己,往往能看到自己以前没注意到的,性格中的某一个侧面,甚至发现一个陌生的自己——他人的评价,未必是修正自己性格的准绳,却是重要的参考,有时甚至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效。
然而,一个全面的性格即使用最科学的量表也难以准确测量。何况人天生就有掩饰的技巧,有下意识选择有利于自己答案的倾向,因而,测评技术和各类技巧,不是金科玉律,更不是认识自己的惟一方式。
了解自己最好的方法,依然是叩问己心——反省。这是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更新的有效途径。请挑一个安静的午后,独自冥想过往的一切,品味曾经经历过的悲喜,每一段生命历程中的泪水与欢呼,体味那些我们所珍视的幸福时刻,勇敢地面对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在那一刻,你是孤单的,除了自己,没有人聆听与回应,亦没有人告诉你答案。然而,每一次回忆,都会带来一些关乎我们自身的新发现。在持续的向内探索中,真实自我的微光就会流泻而出,让你找到被遗失的自我,并在它的指引下,看清未来的航向。
事择人OR人择事
认识自己的目的,不仅在于优化自身性格,更在于从自己的性格出发,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性格和职业的匹配度,决定了你在这个职业中的工作状态、工作成就和职业发展空间。
如果两者匹配度很差,这份工作通常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愉快的体验。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只是对这份工作提不起劲,总觉得有劲无处使,有一种憋闷的感觉。每天早上不到最后一秒不肯起床,期待下班远比上班多,工作对他而言,不过是件不得不应付的苦差事。
我还记得2003年时,我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接触了安利,并成为他的下线,开始在业余时间做直销。做直销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被他们所描绘的“钱景”吸引——不得不说,努力十年,然后无需工作,就有大把的钱拿,还能周游世界的宏伟前景,是很有蛊惑人心的作用的。
我并不喜欢,也不擅长主动和陌生人拉近关系,尤其是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关系。从事销售工作,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也令我犹豫了许久。后来,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决心改变个性,适应职业,我尝试着像他们那样,每周三次去会场听课充电。但我的激情,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开始消退。朋友让我去上课,我推三阻四,永远没时间,进回来准备外销的产品,堆在柜子一角,全转成了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