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节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
〔注释〕①渠:第三人称代词,它。指诗中首句里的“方塘”。②那得:为何能够,怎么会。那,同“哪”,如何,怎么。③如许:如此,像这样。许,这样。④为(wèi)有:因为有。⑤活水:长流不断的水。
〔今译〕请问方塘里的水,为什么能够如此清澈?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进来的缘故。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一首哲理诗,是诗人在读书时忽然把难懂的地方读懂以后有所感而写的诗篇《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把半亩方塘比作书本,池水比作内容,天光云影比作内容的丰富多彩,活水比作新的知识,抒发了诗人读书的乐趣,阐述了自己读书治学的心得体会。这首诗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用风物作比喻,寓理于景,别开生面,写得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是公认的好诗。
这两句诗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以方塘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比喻书本中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丰富清晰是因为有丰厚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说明人们要提高认识,活跃思想,就必须经常学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深入探究,接受新鲜事物。诗句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鲜明自然,寓于理趣,是诗人以理语为诗的脍炙人口的佳句。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来赞美说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事业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遁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后迁居建阳(今福建建阳)考亭。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晚年主讲紫阳书院,世称紫阳先生。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卒谥文,世称朱文公。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时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他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四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学派的理学系统,是宋代理学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孔孟之后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严谨治学,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较大贡献。诗文方面尤有建树,亦能词,著述甚丰。有著作《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晦庵词》、《朱子语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