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诗歌阅读行为,按照阅读的目的和读者的身份,也大体上可以分为普通身份的阅读者,诗人身份的阅读者和专家型的阅读者。由于互联网本身具备的自由特性和亚文化特征,通常互联网上的诗歌读者,大部分本身就是诗歌写作者;特别是在当前诗歌的阅读圈子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也不排除某些并不具备诗歌写作能力的诗歌爱好者,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互联网上进行诗歌阅读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类型读者之间的身份差异,让诗歌的接受行为,处于一个大体相当的水平线上。在一个诗歌论坛里,读者的回帖,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的美学趣味,依据个人的生活体验,来进行三言两语式的印象式批评。这有点接近于中国传统批评方法里的评点式批评。而在诗歌网站里的理论版面里的诗歌评论文章,写作者大部分是以诗人的身份来进行的,包括对于某种诗歌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对于某个诗人和其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等等。这类文章,通常是以诗人的身份来进行的评论文章,也大都具备了感性化的特征,文字优美,带有一定的诗性;但是结构松散,视角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归纳和分析。以诗歌研究人员的身份,对于互联网上的诗人、诗歌、诗歌活动进行观察、分析的,通常是以隐性的身份存在的,这一类人员,很少主动浮出水面,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加以审视。这一类人员的关于网络诗歌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目的性很强。他们写出的评论通常是带有网络诗歌史的总结和网络诗歌理论的构建的目的,而且很少在网络上发表,而是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些专门的学术性文章,很少真正被网络诗歌活动里的主体所接受和理解,基本上是和网络诗歌写作行为相脱离的。这种缺乏现场感和互动性的理论文章,其价值和意义是很难得到体现的。互联网的平民化特征,也不需要那些所谓的艺术权威来对其进行指手画脚式的价值判断。
网络诗歌写作,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自娱自乐的因素,诗歌写作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也就减少了诗人对于专门评论人员的依赖。那些在现实世界的话语权的掌握者,在网络诗歌的国度里,是不那么受欢迎的,甚至有被排斥的倾向。这对于网络诗歌写作本身来说,并不是一种完全健康、合理的关系。因为,这会使得本来就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网络诗歌写作,更加无序和混乱,缺失一个有效、合理的诗歌文化秩序。当然,网络诗歌写作本身,也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属于它自身的诗歌传统,拥有它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和美学规范。只是,这还需要一个更为长远的时间来加以完善,毕竟,诗歌在网络上的发生,并逐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版图,还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进一步的发展演变尚在进行当中。但是,那些对于网络诗歌写作具备着指导作用的专门性研究,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很令人期待的。
网络诗歌的阅读者,在接受活动的过程当中,也会有着两种不同身份的差异,作为现实里的普通人的身份的阅读者和作为一个网络诗歌传播行为的接受者的阅读者。这两种身份是同时存在的,但不同类型的读者,会产生出不同程度的认同倾向。如果接受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网络诗歌传播活动的接受者,而基本上忽略了现实的身份,那么,他对于该诗歌的认同度就会高一些,阅读的态度也会更为认真和严肃。这种接受者通常也是网络诗歌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对于这种形式有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另外一类读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临时参与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抱有一定的阅读前的成见,将其不自觉地和纸媒介上的诗歌区分开来。当然,对于网络诗歌的认同程度,会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而逐渐增强。当网络诗歌真正成为诗歌传播的核心环节之后,这个认知上的差异也将随之消泯。当然,这其中还蕴含着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人的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差异度问题。一个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的双重时空存在,即真实的物理时空与虚拟的网络时空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性,是一个更为深入的因素,它必然会带来接受者心理方面的变异,则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消除的,对于诗歌接受的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四、网络诗歌传播和其它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诗歌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是随着互联网在大陆地区的普及和应用一起展开的,自从2000年起,随着大批诗歌网站和论坛的涌现,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国大陆地区的新诗写作和传播的主要阵地,逐步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而自2006年以来兴起的博客热潮,让更多诗人的写作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写作、发表、阅读、批评,这一整个诗歌传播活动的过程,都在其中得以实现。诗歌逐步摆脱了原有的纸质媒介的限制和影响,创立了自成一体的独立的运行机制。现在,几乎没有诗人不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诗歌阅读和传播行为的,对于网络诗歌的容纳和接受,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自然也和诗歌在其它传播渠道的不彰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联网让很多诗歌爱好者快速成长为成熟的诗歌写作者,诗歌成为了新诗人的培训集中营。互联网每年生产出来的诗歌,多到难以统计的地步,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诗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很多大型的综合性诗歌网站,注册人数动辄数以万计,所有的网络诗人加起来,其数目肯定是以百万计的。互联网让诗人的写作更为随意和轻松,扩大了诗人的诗歌生产量,以每个网络诗人每年写出20首作品计算,互联网每年发表的诗歌,应该在千万左右。这个数目是非常惊人的!而传统的纸质媒介上每年发表的作品,和其比起来,数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在早期的网络诗人当中,很多是在传统媒体上写作比较成熟后,进入网络的。而如今,是网络上活动为主的诗人,逐步进入到传统媒介的视野,并被推广和接纳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互联网上的诗歌和传统的纸质媒介上的诗歌是互相隔离的。相反,两者一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流布的关系。一些正规的诗歌刊物,从一开始就对网络上的诗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辟出大量的篇幅来推荐、发表网络诗人的作品。包括《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诗刊等国内主要的诗歌刊物,都在网络上开辟了自己的论坛,通过互联网来选择稿件,发布信息,组织发行工作。互联网俨然成为了纸质刊物的另一个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那些一直在网络上活跃的诗人,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纸质的诗歌刊物,特别是官方的主要刊物所采纳接受。这自然也是因为,纸质媒介,在一直以来,是作为一种加冕功能来被理解和认识的。能够被传统的诗歌刊物承认,成为检验个人写作的一个尺度。当然,也有部分网络诗人,从内心是根本拒绝在正规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他们通常把这作为个人的民间立场的一部分。对于传统的诗歌刊物来说,互联网为其培育了一大批的潜在的阅读和购买者,以及新鲜的稿件来源,其正面的作用远远大于负面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从一开始,正规的诗歌刊物就很快盯紧了网络诗坛的重要原因。两者主要还是一种共荣和共生的关系。而很多出版社,每年也会组织一些年度的网络诗歌选本,来加入到和互联网的紧密接触当中。正规的诗歌刊物,和互联网上的诗歌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其间的审美趣味,也处于一个交融的过程当中。
在互联网上,大量存在着的,其实还是和主流诗歌刊物所不能兼容的诗歌作品。由于在大陆的诗歌刊物上,主流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依旧比较明显,很多在网络上广泛流布的诗歌作品,是很难中规中矩的。由于网络上的作品,很难长期保存,而且分散。为了能让自己的作品更为广泛传播,也为了集中保存,很多网络诗人都会将自己的作品以纸质出版物的方式印刷出来,这也为正规的出版社带来了更多的出版业务。网络诗人,自费出版个人诗集,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另外,网络具有很强的积聚作用,网络上的诗人,因为共同的审美偏好或者说处于同一的地域等因素集结在一起,组成一个诗歌群落,拥有一个诗歌网站或诗歌论坛,结集出版诗群的诗歌选本;或者干脆创办一个诗歌刊物,来定期不定期地出版诗歌作品。这种刊物,往往没有正规的刊号。大陆地区的出版业,仍然是重点管制的对象,刊号审批非常严格。这就是所谓的诗歌“民刊”。大量的诗歌民刊和民间出版物,依托网络来组织稿件,发行和流通,其影响和作用远远超出了正规的诗歌刊物和出版物的作用。很多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发表的诗歌作品,其文本的质量和影响力,通过民间的方式来发表传播,对于诗歌文体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很多诗歌界人士直言,真正好的诗歌作品,在网络上,在民间出版物上,而不是在官方的正规出版物上。而且,很多诗歌网站或论坛定期编制的电子诗歌刊物,在装帧设计和文本内容上,都不亚于正规的诗歌刊物。以网络为主要阵地的民间力量,正在逐步集结,其影响力正在全面渗入到诗歌传播活动的所有环节和内容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