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的诗歌网站基本上也会提供博客空间,如诗生活网站、诗歌报网站、诗先锋网站等都免费为站内的注册用户提供博客服务。这应该算是专门的诗歌类博客了。目前的博客写作,可以说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博客在为几乎所有的人提供了写作并发布的同时,文字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写作不再是那么神圣的了,它成为了日常经验记录的普通方式。发表和写作是同时进行的,发表的价值也因此被降低了。博客文化是一个拉平的文化。文学开始真正进入到了日常化的时代。在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写作者当中,写诗歌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很多普通人也会偶尔写一下“分行文字”;事实上,当前博客文章里非常流行的就是分行写作,也就是每句话单列一行,就像诗歌写作一样。我们现在很难将博客里的某些文章进行文体分类。诗歌文体也进一步泛化了。博客也为真正的诗歌写作者的写作和传播带来了便利,只要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直接进入到自己的博客来进行诗歌写作,写完后可以马上在上面发表。诗人之间也可以通过博客链接、添加博客好友、加入博客圈等形式来加强沟通和交流。比如一个诗人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首诗歌,其他人就可以在线点击阅读,并在下面做出评论;如果该诗人加入了博客圈,该诗歌作品就会进入到博客圈的文章列表,其他人也可以通过列表来点击阅读;该博客圈还会将好的诗歌作品加入精华作品行列来置顶,以供更多的人阅读。这些基本上都是和诗歌网站、论坛的功能相一致的,而且对于传播者来说更为方便、快捷。
通常,以诗歌写作为主的博客的点击量都很低,即使是当代知名诗人的博客也是如此,一般只是几万次到十几万次就很不错了。一首诗歌作品的点击量通常只是几次到几十次,上百次的已很少见。这和那些各类名人,甚至是草根名博里的文章动辄几千次、几万次的点击量来比,实在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而且,点击阅读的也大部分是诗歌爱好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诗歌文体在当前的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的边缘化处境是相当明显的,基本上成为了小圈子化的东西。而且,越是严肃的诗歌写作者的博客,其点击量也会越低,反倒是那些随意的贴近日常生活的诗歌写作,点击量还会高一些。通过博客的点击量,我们无法来判定诗歌作品艺术性的高低,而且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反向的指标来运用。即便如此,博客作为诗歌交流的工具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诗人们可以通过博客来进行全面、深入的诗歌交流,同时,由于博客本身是记录诗人生活的重要工具,也为我们了解诗歌写作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对于其诗歌作品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诗人博客里有着大量的参与诗歌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他相对真实、自由的对于诗歌现象的第一时间的评述。通过一些知名的诗歌界人士的博客,我们可以清晰及时了解当代诗坛的第一现场和详细面貌。
2008年1月15日,福建诗人顾北的博客“顾老刀的诗铺子”上发表了一篇博文《王珂新诗诊所1:如何克服冲动性写作》引发了关于诗歌写作当中情感处理方法的大讨论。该博文到2008年2月6日,共有213条跟帖,859次点击。“如何克服诗的冲动性”讨论被称为是中国新诗第一次“博客大讨论”。其中参与的有新诗研究的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新诗研究专家王柯,也有大量的诗歌写作者,如顾北、荆溪、桂圆(即本人)、巫小茶、衣米一等人,以在博文下面添加评论的方式来就诗歌写作当中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来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细致的探讨,这是一种有效的诗歌交流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作用。该讨论的主要内容由王柯、顾北整理后发表在《星星》诗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11期的“圆桌对话”栏目。这也是通过博客来进行的,由诗歌写作者、研究者共同参与的一次就诗歌写作实践方面切入的诗歌研讨活动,它区别于传统的诗歌研讨会设置议题的呆板和大而无当,并且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及讨论者身份的局限。最终由正规的诗歌刊物来加以总结和出版,就是对这种形式的诗歌传播的肯定,同时,也说明了诗歌的博客传播和正规的诗歌刊物的传播方式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融通和接近的,而且两者之间的结合相当必要。当前,《诗选刊》等诗歌刊物,都会在博客上直接挑选诗歌作品,博客已经成为了正规刊物选稿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民刊来说,博客的选稿作用同样明显。同时,博客也成为了某些诗歌流派、群体进行集结的途径。
总的说来,博客本身的传播职能中最为基本的元素是体内传播方面的,它同时也承担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功能。博客的诗歌传播,使得诗歌的体内传播可以随时转换为所有的其它的传播形式并承担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博客传播,可以称得上是当前最为全能的诗歌传播方式。诗歌的博客传播,为诗歌文体带来了极强的价值拉平功能,它取消了写作与发布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诗歌文体与其它文体之间的界限。诗歌的博客传播,为更多的人进行诗歌写作带来了便利,有利于诗歌写作的繁荣。同时,也为诗歌写作带来了更多的个人化元素和商业化的影响,并因此而进一步削弱诗歌文体的规定性和严肃性。而诗歌的博客传播,其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进一步彰显,其地位和作用也将会得到巩固和提升。
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诗歌传播渠道,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子公告板系统阶段(1995-1999年),这是网络诗歌传播的起始阶段,传播渠道作用比较单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互动方面;网站传播阶段(2000-2005年),这是网络诗歌传播的发展阶段,这种传播渠道,拓宽了传播的功能,特别是增强了诗歌传播的组织性;博客传播阶段(2006年以来),这是网络诗歌传播发展的新阶段,它凸现了诗歌传播的个人能动性;同时,博客圈等功能,也弥补了个人性带来的不足,是一种比较全面、均衡发展的诗歌传播渠道。网络诗歌传播渠道和网络诗歌传播的阶段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对应性关系,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讨的现象。
二、网络诗歌文本形态分析
网络上的诗歌,是以电子文本的方式来加以编码、存储和传播的。电子文本,也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字等符号转化为最小的数据单位,然后以数据的形式来加以存储、转换的文本。电子文本又有着不同的文档格式,彼此也可以加以转换。网络上的诗歌,必须先通过计算机,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处理之后,才能在互联网上传播。电子文本,书写是以标准化的形式进行的,这就取消了书写的个性化特征,也为诗歌传播中个人的匿名化带来了可能性。电子文本,也具备了排版方便、复制和传输快捷等特点,加快了诗歌的流通进程,缩短了诗歌的传播时间。而且,电子文本也可以一次性传输大量的诗歌文本,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下,一次只能传播有限的诗歌文本的数量限制,从而改变了诗歌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大量的诗歌文本,让阅读者在诗歌传播行为里占据了主动性选择的优势,改变了诗歌阅读者对于诗歌写作者的崇敬心理。
然而,电子文本,最大的特征在于,它为多媒体在诗歌传播过程里的出现带来了可能。电子文本,是一种超文本,它可以容纳文字之外的包括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内容。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可以被综合在一起,从而融入诗歌传播过程当中,使得诗歌的文本超出了原有的文字符号的单一特征。多媒体技术,在电子文本的诗歌中的应用,削弱了文字对于诗歌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媒介都被诗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诗性被分散了;诗歌接受者的注意力也被分化了,对于文字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中心了。这就不免让诗歌文体本身的作用,被数字化的现实所减弱。人类表达诗意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了,诗歌对于文字的依赖也减小了。同时,诗歌想要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达出先锋性意识的意图,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和有效了。当然,这也为诗歌文本的多样化,诗歌写作的多元化带来了便捷。
就汉语诗歌来说,书写的电子化,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汉语言,本身是象形文字,电脑的输入,要求必须对其进行转换,在输入法上,是不能像其它拼音化文字那样直接进行的。这种转换过程,无形之中就消减了汉语诗人的诗性的思维。在潜意识里,被分解后重组的汉语言,在诗歌写作的过程当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个尚待考察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延续。当然,这也可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将这个问题解决掉,但在目前来讲,仍然不容忽视。汉语言,本身是一个需要使用者深度参与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诗性本质。但是,数字化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诗歌写作者,尤其是直接在电脑上进行的写作,有着减弱诗意的作用,这是很遗憾的事。更不用说,电子书写,对于汉语书法在诗歌写作和传播过程里的运用的彻底消除。
当然,电子文本,对于诗歌写作形式的创新也带来了方便。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诗歌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多种才华运用到诗歌写作中来,对自己的内心,加以多方位、立体化的剖析和表达。阅读者,也可以得到更为多元化的诗性享受。这也是传统的文本无法企及的。虽然,在传统的汉语诗歌里,也有着诗歌、书法、画面结合在一起来进行传播的行为,但是,那些毕竟没有电子文本来的方便和快捷。电子文本,最大的优点在于,扩大了诗人的诗歌作品的传播范围。在一个传统的传播渠道下,诗歌需要一系列的编审机制,才能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在网络的环境下,就不必如此,每个人的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都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很容易地抵达无限多的阅读者那里。这就让不同类型的写作,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理想的接受人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意识形态对于诗歌写作的控制能力,让网络成为持有不同的观念的人群的诗歌传播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传播渠道,为那些处于边缘的个人和群体,带来了言说的机会和话语空间。
总的说来,电子文本的网络诗歌,让诗歌写作进入到了一个无纸化的时代,新的书写媒介的采用,让诗歌写作必须使用电脑、智能化手机来作为文字输入方式,这是一种临屏式的写作。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诗歌,就是在电脑等工具上写作后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诗歌。这种诗歌写作会因为时效的限制加快写作的速度,减少构思的时间;因为缺乏纸张等物质介质的限制,从而也容易忽略诗歌作品的长度,使得言辞的节俭显得更为困难;电子文本的易于修改,也可能会导致写作时倾向于对于诗歌外形的过分关注。因此,临屏式的网络诗歌写作更加容易出现随意性强的取向,对诗歌艺术性的要求会有所降低。电子文本,也同时使得诗歌的发表带来了便利,无论诗歌的内在质量如何,都可以轻松发表,这也降低了诗歌写作者对于自己写作质量的要求。这些,对于诗歌写作来说,在扩大了诗歌写作主题,大幅度增加了诗歌作品数量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降低了诗歌写作的内在品质。
三、网络诗歌的接受行为分析
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的诗歌接受行为比较起来,网络诗歌的接受行为具备了很多新的特性。第一,网络诗歌的阅读,是通过电脑的屏幕来进行的电子化阅读,这种“读屏”的方式,会带来一定的紧迫感,并分散阅读时的注意力,使得阅读通常是快速进行的。而诗歌作品,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平和的心态来进行细致入微的感受和品味,快速的阅读减弱了阅读者获得更为深入的美的享受的可能性。第二,互联网上的诗歌,数量接近于无限大,阅读者可选择性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读者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读者的点击阅读以及回帖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诗歌作品的艺术性强弱。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的关注,作者在写作时,自然会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放弃某些个人化的因素去迎合阅读者的爱好。第三,网络诗歌的阅读行为,互动性比较强。诗人的作品一旦发表出来,读者就有机会马上看到,并且就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诗歌作品即时回复。作者可以就自己的写作意图回答读者,让阅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更为接近于作者的本意。作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回复来对诗歌文本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这就让读者也参与到了诗歌写作的过程之中了。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诗歌接受行为,有利于读写双方的互相理解和感受,也能有效促进彼此对于诗歌写作的理解和认识,改进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者的欣赏能力。第四,读写双方在互联网上,通常是以匿名的方式来进行接触的。一个现实生活里的个体,在互联网上,可能同时拥有多个网名和多种角色的扮演,而且,这些往往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其原有的身份和个性。这种自由的、匿名的环境,很有可能带来个人道德及社会认知心理的失范。网络信息的即时反馈,也会对读写双方之间的冲突带来助力。再加上诗人这个群体本身就具备情感性强的特性,网络诗歌的阅读和接受行为,就往往会出现网络暴力事件,由普通的文学批评行为,转化为恶意的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也让部分的互联网上的诗歌接受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化色彩,使得这类诗歌阅读行为偏离了艺术审美活动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