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二场大雪来临的时候,李世民完全没有赏雪的雅兴,这不光光是因为太子的那场意外,还因为来自西突厥使者的请求。西突厥部族散居于大漠外的伊吾地区,曾经相当强大,可与******分庭抗礼,后因内乱而日渐衰弱。至颉利被俘******归附大唐,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惧于唐军强大,识时务地向大唐称臣。李世民不战而使人屈从,自是欢喜,特意加封肆叶护可汗为西突厥大可汗,并大大方方地赏赐了他一笔数目可观的金银珍宝,以结其心。肆叶护可汗见李世民如此慷慨大方,加上自己的特殊地理位置,就时不时地借机向大唐要钱要粮。这不,一场大雪刚过,他马上派人来长安向李世民求助。
李世民在太极殿接见西突厥使臣,给予了他应有的礼遇与尊重。西突厥使臣因此感到面上有光,说话的声音也十分洪亮。礼毕,他底气十足地说道:
“陛下,今年西突厥汗国不幸遭受大灾,致使草场被毁,牲畜冻死,百姓饥饿。我肆叶护大可汗体恤子民,故遣在下向陛下求救,望陛下慷慨解囊。”
“西突厥既归附大唐,其子民便是朕的子民,今有难,朕岂有不出手相救之理!”李世民脱口而出,“朕将于碛口贮粮,凡前来者均予赈济。”
“谢陛下!”使者见李世民如此痛快地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心头不禁一阵狂喜,连忙对着端坐于龙椅上的大唐天子揖礼道,“人常说大唐皇帝心怀天下,不分汉夷皆一视同仁,今见陛下如此善待我国臣民,便知其言不虚也。”停顿一下,又高呼道,“天可汗,万岁,万岁,万万岁!”
“朕言出必行,岂敢欺天下之人!”李世民哈哈一笑,随即敛去笑容,郑重地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岂有汉夷之分。今漠北子民有难,自当倾力相助。”
“皇上视天下为一家,此心甚好,然亦有不妥之处。”李大亮出列,拱手进言道,“皇上欲怀柔四方,当先安抚近地。我大唐如树根,四方似枝叶,若倾尽大唐粮食以供四方夷族,如同拔掉树根来养活枝叶,难以为继。臣远察秦、汉,近观隋室,竭力侍奉戎狄,均致疲弱。今皇上效仿隋帝招抚西突厥,恐只会劳心费财,而难有收效。故而,臣以为存粮碛口,倾力援助夷族,是为不可取。请皇上三思而后行哪!”
“李将军言之有理!”魏征紧跟着劝谏道,“皇上,中原乃国之根本,夷蛮实为朝廷之末,切不可本末倒置。今仓禀虽丰,然也只够中原百姓所食,若用以赈济夷族之人,必令我中原百姓忍饥挨饿,不堪其苦。到时百姓怨声载道,不满朝廷,这不仅有损皇上声威,且恐生乱。请皇上慎思呀!”
“是呀,皇上。民以食为天,不可或缺,缺之必生乱。”王珪接着谏道,“且仓禀之粟皆为中原百姓所产,若见辛辛苦苦打下的稻麦被夷族所食,而自己却因此遭受饥饿,岂有不怨愤之理。到时,中原百姓便会将胸中怨怒迁移到夷人身上,从而仇视他们,甚至起冲突。如此,皇上又怎能使天下为一家呢!”
“虽说皇上颁旨将突厥之人迁入中原,然时至今日他们对我中原依旧心存疑虑,颇多排斥,实乃亲如一家呀!”魏征照实说句。
“皇上,河西一带州县寥落稀少,自突厥衰微以来方始耕种。然因土地贫瘠,干旱严重,难有收获。伊吾之地多为沙漠,牧草甚少,难以放牧。两地百姓皆因此而苦不堪言,纷纷欲前往中原。今皇上可顺应民心,将他们迁入塞外之地,这不仅可让他们丰衣足食,也可成为我大唐屏障。此乃一举两得之事,皇上何乐而不为呢?”李大亮拱手道,“皇上,臣以为此乃施小惠而坐收大利之计,既可安抚四方蛮夷,又能稳定中原。实为良策,请皇上予以采纳。”
“李将军之计甚妙,请皇上采纳!”王珪恳求道。接着,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大臣也请求皇上接受将军李大亮的建议。
“诸位爱卿所言,也不无道理!”李世民考虑了好半天,才点头说道,“的确,将河西、伊吾等地百姓安置于塞外不失为良策。为此,朕将颁旨迁移。”
“陛下,在下代大可汗感谢陛下厚恩!”西突厥使者眼珠子骨碌一转,施礼道,“然河西、伊吾之地百姓迁徙非一日可成,至少也得一月。而他们大都仓中无粮,明日恐得断炊挨饿了。故而,在下恳请陛下立即发粮,以救诚服于您的子民吧!再说,陛下方才已说言出必行,决不失信于四方夷族。这……”
“朕乃大唐天子,岂能失信于天下!”李世民望着高大壮实的使者哈哈一笑,然后严肃认真地道,“放心吧,朕立即差人送粮以赈济灾民!”
“谢陛下!”使者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致谢。过了会儿,他又问道,“陛下,您准备运多少粮食前往漠北呢?是供一月,还是一年?”
“一月!”李世民肯定地答道,“朕已决定将河西、伊吾等地子民迁入塞外,自然就没必要多运粮食了。咄罗将军,你该不会认为朕失信于你吧!”
“在下不敢!”阿史那咄罗迟疑一下,方揖礼答道,“陛下言而有信,出手拯救西突厥百姓于水火之中,也让在下不辱使命。为此,在下感激不尽哪!”
“朕量中原之物力,以结四夷之欢心,目的就是要使天下之人尽附于我大唐,共享太平之乐也!”李世民豪迈地说道。
“皇上圣明!”众臣齐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见群臣山呼万岁,龙颜大悦。呵呵笑了阵后,他便下了道圣旨,命西突厥使臣阿史那咄罗带给肆叶护可汗,令他遵旨迁移漠北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