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李泰独自来到了太极殿。他环顾了周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宫殿,但见文武百官肃立于两侧,父皇头戴皇冠身披龙袍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神情显得格外庄重而威严。他像是被从父皇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无形而巨大的威力所震慑,胸口不由自主地砰砰直跳,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慌乱与惶惑。愣怔了好一会儿,他才趋步上前向父皇行叩拜礼。李世民看见爱子那一脸的惊疑与不安,心情一下子变得复杂,像是突然打倒了五味瓶。他心里清楚魏王有雄心壮志,且才智过人,可为太子以承大业。然为了保全其他皇子的性命,他不得不做出对他极其残忍的决定。于是,沉吟半晌,他便庄重地向魏王宣旨。
李泰听说父皇已下诏册立晋王为太子,犹如突遭晴天一霹雳,整个人都惊呆了,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会是真的。好半天过后,他才缓过神儿,带着绝望和愤怒地质问父皇为何要这样对待自己。李世民能明白儿子的心情,对他的咆哮失礼并不计较,只默然无语地凝视着表情异常痛苦的爱子,心像被一把利刃划过般疼痛。殿内众臣见皇上对魏王的粗暴无礼不问罪,似乎明白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就不上前劝谏,而是用同情的眼光注视着伏在地上的失败者。相反,身为舅父的长孙无忌瞧见外甥如此痛苦,倒是心花怒放,喜不自胜,只是没将这种心情表露出来而已。他立在那儿,冲着魏王撇嘴冷笑了好一会儿,然后声色俱厉地责备他无理取闹,有失体统,并请求皇上置其忤逆之罪。房玄龄、李世勣、马周、褚遂良等人听长孙无忌这么一说,也立即附和。
李世民像没听见大臣们的谏言,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龙椅上,默默地凝望着低头抽泣的儿子,难过得眼泪都快涌出来。良久,他才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恢复了作为一名君王应该具有的理智与强硬。轻叹了声,他便把魏王所作所为说了出来,痛斥他不仁不义,随后便当众宣布免除他的一切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流放均州。李泰听后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痴痴呆呆地从红地毯上站了起来,然后含泪向父皇拜别。李世民目送着儿子离去,两眼被泪水打湿了。
几天后,李世民向天下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大唐太子,并亲临承天门楼为新太子举行册封仪式,大赦天下。随后他又下诏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李世勣为太子詹事,于志宁、马周为太子左庶子,苏勖、高季辅为右庶子,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到这时候,太子之争就尘埃落定了。朝廷上下一片欢庆融乐,李世民也顿感浑身轻松,心情舒畅。时值仲夏,天气渐热。他怕引起旧病,又觉朝中无大事,便决定前往九成宫避暑。主意一定,他就诏令太子监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等心腹重臣相辅。然后择一吉日,他便带着武才人等爱妃和一班随身侍卫出了长安,沿着宽阔的官道浩浩荡荡地向三百里之外的避暑圣地九成宫行进。待他再次回到京城时,已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了。
回到宫中,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向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大臣询问太子理政能力。他听长孙无忌等人夸赞太子才德出众时,甚感欣慰,想自己没有选错皇位继承人。当然,令他高兴的还有阔别已久的爱子李恪回到了他身边。自李恪前往安州赴任至今已有三载,他很想念这个儿子,因此听说他回来了,欢喜异常,当晚便在宫中设宴为他接风洗尘。不过,李恪的心情并不怎么好,他得知大哥和四弟因太子之争而遭废黜流放,不禁唏嘘不已,替他们惋惜。与此同时,他也暗自庆幸自己没有搅这趟浑水,否则也恐难以自保了,为此他非常佩服母亲的先见之明,也感激她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
现在太子已经确定,皇子们可以相安无事了。因此,杨妃也不急着赶儿子回任所,而李世民也希望能跟这个长年在外的儿子多呆上段时间,以叙父子之情,享天伦之乐。至于李恪,他自然是求之不得,巴不得能永远留着繁华的长安。他想连李治这么平庸无能的人都能留在长安享受高贵美好的生活,自己文武兼备却要呆在安州那种鬼地方过苦日子,这公平吗?当然,令他感到更不公平的是,李治居然还当上了太子,成了大唐王朝的储君,未来的皇帝。他真不明白,父皇为什么要选这么个懦弱无能的家伙接自己的班,他能把天下治理好吗?难道皇子当中就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这会儿,他不由得为自己叫屈了,乃至愤愤不平起来,以为自己的才干远在九弟之上,父皇当立他为太子。不过,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庶出,而且身上还流着前朝皇帝的血液,就很快变得心平气和了。他不怨怪父皇偏心不册立自己,只恨自己出生不好。谁叫你不是父皇的嫡子?谁叫你是隋炀帝的外甥呢?想到这,他摇头苦笑了。
李恪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年轻人,也能恪守本分。因此,尽管他才智过人,却对东宫之位不曾存有觊觎之心,过去大哥在位时如此,现在九弟新上位也如此。然而,宫廷就是一个充满争斗和猜疑的地方。不管他是否有争夺之心,只要具备这个资格,对手就对他严加防范,并精心设计对付。这不,长孙无忌见吴王李恪久留京师而无去意,不禁心生戒备,猜度起他的真实用意。他心里清楚吴王英武果决,德才兼备,名望颇高,更兼有皇上宠爱,是对当今太子最具威胁之人。所以,他对吴王日胜一日地警惕起来,同时寻思着如何摆脱这种潜在的威胁。他认为要消除李恪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撵出京城。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他深思熟虑了一番后,决定以亲王不可久居京师为由上疏,劝谏皇上尽快令吴王返回潭州。
李世民细细读过长孙无忌的奏疏后,也认为他说的有理,吴王的存在的确会引起太子的不安,甚至是朝廷新一轮的动荡。但他实在是很爱这个儿子,希望他能长时间留在自己的身边,因此他并没有采纳长孙无忌的谏言。相反,他更加频繁地邀李恪入宫,陪伴在自己身边。这令长孙无忌更加忧心如焚,惴惴不安了。一日,他亲自入东宫向太子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看法,劝他恳求皇上下令吴王离京。李治听了舅父那番有些危言耸听的话,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害怕东宫会被三哥抢了去。他的确很上惶恐不安,一心想赶走三哥,可又不敢把心里话向父皇说出来,怕父皇斥责他不念手足之情。正因如此,他没有立即接受太子太师的建议,而是迟疑否决。这让长孙无忌很是不爽,却又不敢强逼面前这个外甥,再怎么说他也是太子呀。末了,他只好拂袖悻悻地离去。
李恪心里清楚自己迟早得离开京城,因而十分珍惜与父皇母妃在一起的时光。他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用来陪伴母亲,变着招儿逗她开心。此时杨妃已年过四十,如花的容颜已被岁月渐渐带走,然风韵犹存,依然能让人感受她的美丽。更令人向往的是她内心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看破一切的从容。说实话,她早已不在乎皇上的宠幸与否,不在乎眼前的富贵荣华,只在乎她心爱儿子的平安与幸福。因此,她尽管内心无比渴望儿子能够永远伴在自己身边,但她明白这很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幸和灾难。尤其是当她听说权臣长孙无忌上书劝谏皇上令吴王返回潭州时,她的心不禁沉重起来,因为她意识到危险正一步步朝爱子逼进。身为母亲她当然有责任保护自己的儿子,而要令儿子化险为夷,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离开。于是,她便不顾儿子的反对亲自出面劝谏皇上。
起初,李世民固执己见,死活也不肯放李恪离开长安,后经杨妃一番苦苦相求,他才答应了下来。按照约定,五天后李恪就得返回安州了。因此,李世民便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与爱子好好玩乐一回。寻思了一番后,他决定畋猎,因为这是李恪最喜欢做的事。主意一定,他马上就传令臣下做好各种准备。
两天后的上午,李世民领着李恪、李治、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一班人,迎着和煦的秋阳来到了猎场。场地很大,到处都是草丛和树木,有山羊、兔子、野鹿等动物在其间出没,不时传出阵悦耳的叫唤声,上空有鸟儿在盘旋翱翔,偶尔响起几声动听的鸣叫,婉转如歌。李世民立在场中,兴致盎然地打量着眼前的秋景,心情异常舒畅。接着,他便扭头看了看左边的李治,又望了望右旁的李恪,然后高声令他们开始进行狩猎比赛,谁赢了就有重赏。李恪满心欢喜,而李治却细眉微蹙,面带难色,不大乐意与三哥同场竞技,然父命难违,只好勉强应命。他从随从手中取过弓箭,策马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