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情感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的一种工具,但是,在交谈中把话说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使交谈起到上述的媒介作用,你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智慧女人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知道什么场合讲什么、怎么讲。
1.上什么山,就要唱什么歌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天生有人缘儿,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只要一开口,马上就会调动起周围人的情绪,赢得大家的喜欢。这种人缘,符合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这其中共同的奥秘就是:找到相同点,成为自己人。
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会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则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容易相互接近,相互体谅。
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本来就是“自己人”的好办,多谈谈“咱们自己”的事儿,自然就会形成一个个亲密关系联盟。至于不是“自己人”的,最好也要尽量往“自己人”的方向靠。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若有心寻找共同点,总会有所发现的。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二战期间,曾发表过对中国人民的广播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她是这么说的:“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立场,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消磨在中国。我生下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去了。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又是先说的中国话。我小时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十数年间,我们到的地方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可是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以后我长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之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式的首都。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游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来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从这两种地位说话。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
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人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而一个陌生的外国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国籍的界线模糊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交际法则中,要做一个处世高手,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应当说话分场合,即所谓“上什么山,就要唱什么歌”。
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场合就是谈话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场景,具体场景又涉及谈话的时间、空间及周围环境。它们虽然无言,却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不可低估的参与和影响作用。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女性朋友在谈话时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女性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说什么,怎么说,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
小王和小张平时爱逗闷子,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小王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小张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小王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
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压力很大。小张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小张说这话也是好意,想给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在思想上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了不愉快。
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场合,增强场合意识,懂得在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并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
在喜庆的场合应讲一些轻松、明快、诙谐、幽默的话语,在悲痛的场合应讲一些与场合的氛围相融洽的话语。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不注意这一点,说话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并盛赞菜肴的精美丰盛可口,并看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赴宴时,要称赞主人选择的餐厅和菜色,当然感谢主人的邀请这一点绝不能免。
参加酒会,要称赞酒会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参加会议,如有机会发言,要称赞会议准备得周详。
参加婚礼,除了菜色之外,一定要记得称赞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需要相当的经验,当你面临着各色各样的场合,面对着各样的人物,一个聪明的女人一定能分清场合,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这样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妙语连珠、谈吐不凡、受人欢迎的谈话高手。
2.说话别说死,要留有余地
分寸意味着标准和限度。凡事无绝对,事情做得太绝,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说话也是如此,把话说得太绝、太死,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讨不到任何便宜。有些人为了强调自己说话的内容,喜欢用“绝对”、“一定”、“肯定”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结果,一旦发现自己的话并不可靠,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而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卖,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栽跟头,平白无故地得罪人。还有些人说起话来愿意用恶毒的词儿,尤其是生气的时候,更是什么毒说什么,只顾恶语连珠,却不考虑事后该怎么办。最终,只得闹个鱼死网破,就连道歉或挽回的余地也没有。
说话就像走路,没有哪个人愿意将自己逼入死胡同,所以多数人都是一不小心跑到悬崖边儿上,进退两难。一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与男友吵架,两个人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这原本是许多情侣间都会发生的问题,脾气发过了,两个人消了气,仍然和好如初。可这位朋友一时间发了狠,说错了话,将男友逼到了绝境。无奈之下,男友只好选择离开,从此再也没有回头。等气消了,朋友才回过神儿来,后悔自己把话说得太绝,竟失去了任何补救的可能。为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可能错过一个喜欢自己、适合自己的人,多划不来啊。
也许有人会想,我就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后来都及时挽回,消除了误会。可你敢保证下一次还能挽回吗?那些狠话就像一把刀子,句句都割在对方的心上,而每个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极限就会破碎。所以明智的女人不会让自己养成如此说话的习惯,她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恰当地选择措辞。即使生气生到昏了头,也只说当前、就事论事,不说其他。
如果说家人之间、好友之间和情侣之间还有原谅的余地,那么在某些场景下,这些话就真的会让你没有退路。
同事Candy曾有过一位合租伙伴,人爱干净,生活很有条理,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可两人一起住了不到一个月,Candy就有点受不了了。原因就是那位小姐说话太过,仿佛舌头带了刺儿,两人间有点小矛盾,她就不依不饶,或拐弯抹角,或慷慨激昂,一定要把话都说尽了才肯罢休。某次,两人为放东西的事儿有点别扭,原本Candy不想与她计较,结果那位小姐张口便说:“你看你,这么点小事也和我过不去,你肯定是看我不顺眼。往后我再也不把东西放在这里了。”Candy一听就来了气,明明是她得寸进尺,还武断地说别人看她不顺眼。得了,你也别说这种狠话,咱们在一起住不好,分道扬镳还不行么。第二个月,Candy就搬出了那所房子。后来她才听人说,那位小姐一直不断地更换合租伙伴,自己不过是其中之一。她不仅感慨,要是对方懂得说话时留有三分余地,又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
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凡拥有几分度量的人,都不会对别人说出过激的话。那种喜欢将话说得绝对的人多半是没有多大自信,只能通过夸大的说话方式来证明自己。那么,是不是只要不说毒话、狠话就算修成正果了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能把话说得太死。
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大都会说些场面话、恭维话、敷衍话,也必然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说了不该说的事,答应了不该答应的人。可有时候还是会不经意地说出没有分寸的话,或者在别人的诱导下,答应了自己办不到的事。
在公司的例会上,大家商讨新产品的宣传方案。你刚好对自己的方案特别自信,并且经过观察,你发现自己的方案是所有与会者中最好的,但决策者却迟迟不肯表达看法,其他人也没有表示欣赏的意思。这时,你会不会急于求成地说出“这已经是最好的了”、“你们倒是说说看,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案吗”之类的傻话?
某个同事以朋友为名,要求你帮她处理某项工作,而这项工作不仅令人头痛,很可能连你也无法圆满解决。你本想婉言拒绝这桩差事,可是朋友说“你先看看吧”、“你就试试吧”之类模棱两可的话,你还会忍心拒绝吗?可如果你没能拒绝,她很可能会在你答应“看看”、“试试”之后再追加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那你就×××时候给我吧”,于是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揽下了一桩棘手的差事。假如你不能按时完成,就会背上“说话不算话”的罪名。
工作中会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发生,令人防不胜防。想要避免在不恰当的时候说出傻话或掉进别人的陷阱,就要在回答之前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不要让傻话脱口而出。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利害关系,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无论你多么肯定一件事情的结果,都不能把话说死。一根绳子中间打了死结,很可能就不能再用。一席话说得太过绝对,只能徒增后悔与感伤罢了。
原则是一种道德,它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它也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底线,超越了它,事情就会向负面的方向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原则,并且要坚定地执行,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和品质。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大是大非的,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我们更多的时候要学会变通。
3.学会说出有创意的开场白
与人交往,第一次见面说得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不忘;而如果说得差,就可能让人反感,这辈子都不想与之打交道。所以说,第一次见面的交谈最好能一炮打响。
一般来说,开始说话的前几分钟最能吸引听众,原因是:在这最初的几分钟内,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表达真实感觉。卡耐基说:“开场白是讲话者向听众最先发送的信息,它如戏曲演出前的开场锣鼓,直接影响到听众的心态。”
台湾媒体报道,流行歌星王力宏跟出色的钢琴名家郎朗在香港有一场合作演出。原本王力宏以为,郎朗应该是个沉默寡言的“文艺青年”,没想到活泼的郎朗一见到他,就说了一个冷笑话:“力宏,你是龙的传人,我是狼(郎)的传人。”这个超冷的开场白,立刻拉近了两个年轻人的距离。同时郎朗也凭借这么一句话,给王力宏留下了好印象。王力宏曾说:“郎朗是我见过最好相处,也最热情的古典音乐家!”
事实就是如此,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面对面的谈话中,说好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在听你第一句话的时候都很专注,第一句话给人传递的信息就是他对你的大部分评价标准。第一句话结束后,很多人心里就有了要和你继续谈下去还是结束谈话的答案。
然而,要想说好开场白,让陌生人变得不再陌生,首先应当对拜会的客人做些了解,探知对方一些情况,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
当你走进陌生人住所时,你可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都可以推断主人的兴趣所在,甚至室内的某些物品会牵引起一段故事。如果你能把它当作一个线索,不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侧面吗?当你抓到一些线索后,就不难找到开场白了。
如果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做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到欢迎的。
如果与陌生人见面,实在觉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时,不妨以天气为开场白,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天气的话题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很多人在没话可说的时候都会以天气作为开场白,这样做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与会议上的发言、演讲不同,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开场白来吸引注意力,而是要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自然放松的谈话气氛,从身边的小事谈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行时就曾以天气为开场白。在亲切友好的会见中,邓小平谈笑风生,他说:“这几天北京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得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遗憾,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公爵说:“可以‘借’点雨点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阳光给我们。”这段对话中,双方都在谈“天气”,谈“雾”、谈“雨”、谈“阳光”等自然环境因素,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其实,交际双方正是通过利用这些客观的自然环境,开始融洽气氛,联络感情,为进一步会谈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