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小豪拿出最喜欢的玩具手枪,一边学着打枪的动作,一边还大声地发出“砰、砰、砰”的声音。妈妈轻轻地对他说:“嘘,轻一些。”小豪抬起头,不解地问:“为什么?”妈妈指了指躺在床上休息的爸爸,说:“爸爸生病了,正在休息呢。”小豪撇着小嘴,摇摇身子说:
“我不,我就不。”他玩得越来越起劲了,在房间又跑又闹,又喊又叫,
丝毫没有停止的样子。
爸爸被吵醒了,翻了一个身。听到爸爸的动静,小豪一下子冲进房门,大声叫着:“爸爸,你快起来,陪我打枪,快……”还伸出小手拽着爸爸的胳膊。爸爸用虚弱的声音说:“儿子,爸爸今天生病了,等爸爸病好了,再陪你玩,好吗?”小豪还是继续拉着爸爸的手,一边拉还一边说:“不嘛,我就要你和我玩。”爸爸被拉得半坐起来,双手搂着小豪说:“小豪,爸爸现在很难受,头疼得厉害,听话。”这时候,小豪猛地推开爸爸,将手枪重重地摔到地下:“爸爸最坏,坏爸爸,我不理你了。”说完怒气冲冲地跑出了房间。
小豪气呼呼地对妈妈说:“爸爸不陪我打枪。”妈妈摸了摸小豪的头,说:“爸爸很想陪你玩,可是今天爸爸生病了。”小豪一屁股坐到地上,蹬着小腿哭着大叫:“我不,我就不!”
焦点扫描
三至四岁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只关注自我的需求,而不顾他人。
这时候的孩子往往还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如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们在家庭中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中心”
位置’他们得到父母、长辈诸多的关爱,却完全不知道别人也需要关心与帮助’我们不难从案例中看出,爸爸生病需要休息,但小豪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大喊大叫,吵醒爸爸,闹着要爸爸一起玩,最后好像自己反而受了委屈,大哭起来,整个过程中他对爸爸没有一个关心的举动,更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语。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只是一味的“施爱”,而没有刻意地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成人给予的关心与爱护。其结果必然是使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对自己温情和关怀,却完全不懂得对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和爱。
教你一招
1.体验教育。让孩子用心去感受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父母买菜、做菜的全过程,使孩子亲身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由此产生感激之情,树立回报“关心”的意识。
2.平等教育。避免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的现象,取消孩子某些不适当的“特权”,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不“包办代替”。
3.表率教育。古人言“身教盛于言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关心、看望长辈。做好语言与行动上的表率,并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尝试着模仿。
4.教孩子学念儿歌《擦擦汗》,鼓励孩子主动关心爸爸妈妈,知道关心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附儿歌
擦擦汗爸爸拖地板,
妈妈忙烧饭,
宝宝拿来大毛巾,要给他们擦擦汗。
情景回放
豆豆三岁半了,是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妈妈对豆豆的要求很严厉,豆豆也很听妈妈的话,在周围邻居的眼里,豆豆是大家公认的乖宝宝。
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带豆豆到街心公园去玩’豆豆玩了一会滑滑梯,看见有小朋友在玩沙,他也想玩,就指着远处的沙堆对妈妈说:“我想玩那个。”妈妈怕豆豆搞得满身是沙,对豆豆说:不行,玩沙会搞得满身脏死了!”豆豆橛起了小嘴,哀求道:“我想玩,就玩一会。”妈妈坚决地说:“不行!”豆豆不敢再顶撞妈妈,只是用力地握紧小拳头,低着头不讲话。
这时,媛媛热情地过来和豆豆打招呼,要他过去看她的宝贝。豆豆慢悠悠的走过去。媛媛拉了拉豆豆的手,笑眯眯地说:“豆豆,这只小狗可爱吗?它叫小白,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才几个月大。”豆豆看了一眼,二话没说对准小狗的肚子就踢了一脚,小狗在地上打了个滚并发出了凄惨的“呜呜”声。媛媛心疼地哭了起来:“豆豆坏,你干嘛踢小狗,小狗多疼啊!”豆豆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似乎很得意地出了一口气。豆豆妈妈看到赶紧跑过来,一边安慰媛媛,一边问媛媛原因。媛媛哽咽着说:“豆豆踢小狗。”妈妈听了很生气,摇晃着豆豆的胳膊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一点爱心都没有!”
焦点扫描
一个孩子是否有同情心、是否对周围的人、事、物充满了爱心,绝大部分是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豆豆的本质并不残忍,严厉的妈妈坚决不允许他玩沙。豆豆不敢违背妈妈的意愿,又不敢顶撞妈妈、对妈妈发火。和成人一样,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种发泄的途径或方式;再加上豆豆年龄还小,受到经验和认知的局限,缺乏预见性,尚不清楚自己的一脚可能造成对小动物的伤害,于是踢小狗、欺负弱小的行为就成为豆豆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
1.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平时父母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亲子游戏,谈谈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2.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或自己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拒绝或强行要求孩子执行。家长急躁、粗暴的行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许表面上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做了,可心底却埋下仇恨的种子。
3.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允许孩子做的事要和孩子说清楚原因。消除周围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避免让孩子看一些暴力的电影,防止孩子模仿里面的动作来发泄不满。
4.鼓励孩子养一、两只小动物,如小乌龟、金鱼、小白兔等。让孩子在喂养小动物的同时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爱护小动物,体验到给予的满足和爱的快乐。
情景回放
蔓蔓是北北的小表妹,比北北小两个月’明天是星期天,蔓蔓要来北北家玩’妈妈为他们俩一人买了一袋薯片。
第二天,北北边搭积木,边等蔓蔓。玩了好一会儿,蔓蔓也没来。
于是他拿起一袋薯片一片接着一片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吃掉了一大半。
这时候蔓蔓来了,北北拉着蔓蔓的手坐在沙发上,和她一起看电视。妈妈拿出另一袋薯片,对北北说:“请蔓蔓吃薯片吧!”北北看看妈妈手里的薯片,又看看自己手上的薯片,把自己剩下的小半袋薯片递给了蔓蔓,然后对妈妈说:“我把薯片给蔓蔓了,我自己没有了!”说着他就去接妈妈手上的那袋薯片。妈妈说:“这袋是给蔓蔓的,你己经吃过了!”说完把手上的薯片直接给了蔓蔓。北北急了,跳起来说道:“不嘛不嘛,我就要这袋,我就要这袋,我还不知道蓝色的这袋是什么味道呢。”妈妈说什么也不答应,北北嘟起嘴巴不说话,看到蔓蔓津津有味地吃着薯片,一转身跑进了自己的小房间。
焦点扫描
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利他行为,也是与人相处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技能。毋庸置疑,分享行为的利他性使发出者总会伴有一定的“损失”或“牺牲”。孩子的分享行为受到其年龄的限制,其自觉性、主动性的程度会有所不同。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是“独苗苗”,父母和长辈的呵护以及缺乏和同龄人交往的经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不正确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最重要,别人应该以自己的想法为重,别人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多孩子缺乏分享的意识,或者在拥有很多东西的时候还能勉强进行分享,一旦自己东西不多了就无法实现与他人分享。
案例中妈妈的坚决不允许是对的,但妈妈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
没有帮北北和蔓蔓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让两个孩子产生了不愉快。
研究表明,分享行为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经过培养,幼儿能够减少自私的行为,而较多地表现为分享。只有父母们多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教你一招
1.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一人一半是分享的最大限度。也就是说,孩子至多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成一模一样的两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给同伴。父母不要期望或强行要求孩子把自己东西的一大半给别人或全部给别人,否则只会使孩子对分享产生坏印象,这样是无法形成和巩固孩子的分享行为的。
2.案例中的妈妈应该让孩子购买一模一样的两袋薯片,或将两种口味的薯片拆开后,让孩子自己分成相等的两份,并请蔓蔓先挑。让孩子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分享是形成长久分享意识的开端。
3.在家庭中创设让幼儿开展分享活动的机会,比如将好吃的食物分给所有的家庭成员,大家都表示谢意,让孩子在实践中将分享意识强化。
情景回放
豆豆三岁七个月大了,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老师总是说其他的小朋友是他的哥哥姐姐,要大家都让着他、多关心他、帮助他。这天晚上,豆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小区里的小花园散步’豆豆指着花园里的秋千说:“妈妈,我要玩荡秋千。”妈妈说:“好啊,让爸爸抱你上去玩好吗?”
不一会儿,小花园里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家长和孩子。这时,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来到了秋千架旁说:“妈妈,我也要玩这个。”爸爸看见了,将秋千绳忽然拉住,对豆豆说:“豆豆乖,我们把秋千让给其他小朋友玩好吗?”豆豆坐在秋千上晃着两条腿,摇头说:“我不要!”爸爸又说:“豆豆听话,让其他小朋友玩!”豆豆还是一个劲地摇头,旁边的小朋友拉拉妈妈的手说:我要玩,我要玩!”爸爸伸手准备把豆豆从秋千上抱下来,豆豆“哇”地哭了,一边哭一边死死地拉住秋千的绳子。最终豆豆还是没有拗过爸爸,他握着绳子的小手被爸爸一点一点地掰开,爸爸还说:“你都玩了这么长时间了。看到有别的小朋友来都不知道要让人家玩。还哭呢,你太不懂事,爸爸生气了!”
豆豆听了,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焦点扫描
学龄前的孩子,年龄越小,其心理特点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拥有某物或正在摆弄、操作某物时,是不愿意也不太能做到主动与他人一起分享的。
豆豆年龄尚小,在幼儿园班里又是年龄最小的孩子,成为全班同学和老师关心、帮助、谦让的对象。长此以往,豆豆觉得大家让着他、关心他、帮助他是应该的,但他自己却没有机会学习或体验帮助别人。
爸爸知道要对豆豆进行“分享”、“谦让”等方面的教育,但爸爸的教育方法太直接,缺少方法和策略。强行要求孩子让出秋千,但并没有告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道理,同时,爸爸为了尽早实现教育结果一一让豆豆让出秋千,因此在教育上缺少耐性,动作上也较粗暴和生硬。对孩子来说,这一强制性的要求,类似命令的口吻,是不能被接受和适应的。孩子甚至会认为这是爸爸不喜欢自己才这么做的,
于是想去妈妈处寻求温暖。
教你一招
1.可以采用视线转移法,和孩子一起玩新的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爸爸可以说:“豆豆,我们己经玩了很长时间的秋千了。你玩累了吗?你看那里有……我们去玩更好玩的东西吧,那样东西会……”用这样的话吸引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告诉孩子:“你又去玩了……你很开心;别人也玩到了秋千也很开心。如果你一直玩秋千,你就玩不到其他的东西,别人也玩不到秋千,你和别的小朋友就都不开心了。”
2.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幼儿园里你最小,大家都让着你,这个小朋友比你小,你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可以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自己然后再玩?”要及时对孩子愿意分享秋千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赞赏。
3.可以迟些带孩子去小区。此时有很多玩具或健身器械都有孩子或大人在使用,孩子可以感受到想玩却玩不到的心情,及别人让自己玩时的愉快心情,从而激发孩子愿意谦让、分享的情感,学会关心别人。
情景回放
星期天上午三岁九个月大的冉冉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
来到“猴山”,冉冉一骨碌钻进了人群,踮起脚,伸长了脖子看猴山上的猴子。
这时候人群中有游客向猴群扔食物。一只小猴子拣起一块巧克力塞进嘴里,小眼睛还骨碌骨碌地看着游客,像是还想吃。冉冉赶忙找到妈妈,说道:“妈妈给我面包,我要给小猴子吃面包。”面包扔完了,他又扔橘子,一个、两个、三个……一会儿包就空了。
冉冉仍然兴奋地对小猴子大声嚷嚷。这时候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叔叔捡了一块小石子扔向猴子,冉冉也连忙从地上找来一块石子扔进猴山。小猴子们冲过来准备捡起来吃,看到是石子又散开了。“上当喽!上当喽!”冉冉开心地大叫,并且不断地向猴山扔石块、树枝,
有的还砸到小猴子的身上。“小猴子会疼的,它们会生气的。”一个比冉冉大不了多少的小女孩轻轻地说。冉冉愣了一下,嘟囔了一句:
“不要你管。”就拉着爸爸妈妈匆匆离开了“猴山”。
焦点扫描
孩子的自觉性较低,常常受别人的指令或暗示去做某件事、进行某项活动,甚至还会不加选择地模仿,类似案例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自我意识、控制能力、道德意志等方面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冉冉喂小猴子以及用石子砸小猴子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对小猴子的有意识的关爱,完全是受到当时动物园里其他游客的影响,认为好玩、有趣。那个小女孩的说话声音不大,但是对冉冉是有作用的’虽然他嘴里仍然说着“不要你管”,但在行为上己经停止了对猴子的伤害行为,并不好意思地拉着爸爸妈妈匆匆离开。今天,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爱的情感正是这些责任、义务的源泉。1.去动物园前父母应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哪些小动物爱吃什么东西,一起购置专门喂给小动物的食品’并让孩子事先分好食物,使给小动物喂食成为有意识、有控制的行为。2.当孩子无意识地伤害小动物时,父母要及时地给予指出,并请孩子自己想一想这样做会给小动物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提醒孩子当别人的建议、批评是正确时,要虚心地接受并立即改正。
3.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公共场所不做伤害动植物的事。看到有人做出不良行为时要告诉孩子这是破坏行为,并带着孩子前去劝阻。
情景回放
晚饭后,快四岁的小宇和妈妈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他看见月月和她爸爸在抛接大皮球玩,他们把花皮球你抛给我、我抛给你,玩得非常开心。小宇羡慕地看着。月月爸爸看到了小宇,向他招招手:“小朋友,你想不想和小姐姐一起玩啊?”小宇立即挣脱了妈妈的手,抱起叔叔递来的皮球。花皮球在他和小姐姐手里抛来抛去,小宇真高兴,“咯咯咯咯”地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