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至三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当然不会完全符合家长的意愿,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这时,父母若一味地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探索”行为,就会骄纵孩子养成诸多不良习惯;若是一味地恐吓、打骂,又会打击孩子“自我探索”
的积极性。
案例中,天天一回家看到有不认识的孩子在玩自己的玩具,而妈妈又帮着别人说话,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而妈妈们没有及时为两个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天天在一种不友善的前提下进行游戏。同时,天天的妈妈又一直在教育天天要谦让,限制天天的行动,这让天天对乐乐产生了嫉妒,甚至敌意。因此当乐乐不小心碰到自己时,所有的不满都用打人的形式发泄出来。
教你一招
1.当两个孩子初次见面时,您可以先给他们相互做个介绍,并适当地建议他们可以在一起玩些什么,让孩子们尽快地熟悉起来,成为朋友。
2.您在夸奖其他孩子时也别忘夸奖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觉得在一起是公平的,大人不会袒护任何一方,让他们在获得夸奖后情绪愉快地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3.当孩子出现不友善的攻击性行为时,您可以把他抱到没人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语气让他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是不允许的。也可以立即制止这种行为,但什么都不说。等孩子平静下来,引导他想一想:“如果换成别人打你,你会怎样?”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家长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并使孩子尝试进行最初的换位思考。
情景回放
两岁半的甜甜最喜欢在晚饭后吃水果了。
一天,甜甜拿了几颗葡萄放在手心,走到沙发旁,将手中的葡萄往奶奶的嘴巴里送,一边送一边说:“吃葡萄!”奶奶握着她的小手,张开嘴巴假装咬了一口,然后一把抱住甜甜说:“我的小乖乖真乖。奶奶吃过了,你自己吃吧。”于是甜甜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吃起葡萄来。
门铃响了,一见是爸爸回来了,甜甜又将葡萄往爸爸的嘴里送,一边送一边说:“爸爸,吃。”爸爸笑眯眯地说:“甜甜真懂事,知道有好吃的给大家吃。”说完接过甜甜的葡萄,把它放进嘴里。甜甜一愣,眉头一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用小拳头捶爸爸,还撇着小嘴说:爸爸坏,打,打……”
爸爸实在没明白甜甜为什么哭闹,站在那儿不说话。一旁的奶奶数落道:“你吃甜甜的东西干什么。和孩子闹着玩玩就好了,哪有爸爸真吃女儿东西的。”接着又转过身去对甜甜说:宝宝,别哭,奶奶骂过爸爸了,葡萄还有,奶奶再给你拿。”爸爸这才弄明白,也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说:“甜甜,是爸爸不对。下次爸爸不吃甜甜的东西了。”
焦点扫描
专家指出:两至三岁的孩子缺乏判断能力,还不能正确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当他们认为所谓“自己的东西”被侵占时,就会大发脾气。如果父母不针对这一状况进行教育,就很有可能助长孩子产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自利的意识。
案例中的甜甜一定和奶奶玩惯了这种“假吃真表扬”的游戏。甜甜的头脑里己经形成了“我给奶奶吃东西,奶奶不会真的吃,还会表扬我”的概念。所以当爸爸真的吃了甜甜递过去的葡萄,完全出乎甜甜的意料,她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哭起来。奶奶的庇护、爸爸的道歉更让甜甜坚信:家里的好东西都是我的,大家不能吃我的东西;我给大家吃,大家都会表扬我,但不能真的吃。殊不知,这样做极易滋长孩子的自私心理。当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自私到连父母都难以接受的时候再教育改正孩子,就来不及了。
教你一招
1.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分享的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因此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怎样做。例如,在吃水果时,父母可以请孩子将水果发给每个人,并提醒他把大的、好的先发给长辈。大家不要推辞,说谢谢后欣然接受,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
2.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学会并愿意与人分享,对孩子来说是了不起的举动,父母要及时表扬。例如,当孩子乐于将自己的玩具拿出与小朋友一起玩时,同伴与家长的称赞是很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但需防止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分享的行为。
3.体验“自私”的滋味。其一,让孩子知道如果拒绝了别人,别人就不会愿意和自己做好朋友,自己就会觉得很孤单。其二,引导孩子感受遭到别人拒绝时的伤心、难过和委屈。让孩子尝试进行换位思考。
情景回放
星期天,快三岁的熔熔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儿童乐园玩。一进乐园,熔熔就直奔摇马,摇摇晃晃的摇马是他最喜欢玩的游乐项目。熔熔站在摇马边向爸爸妈妈招手,等着他们把自己抱上摇马。
这时候,一个个子高一点的小男孩抢先一步跨上了摇马,还不经意地撞了熔熔一下。熔熔被小男孩一撞,一屁股摔倒在地上。看到心爱的摇马被别人骑了,自己又被撞了一下,熔熔委屈地小嘴一撇一撇的,眼眶里眼泪直打转。爸爸妈妈跑上前扶起熔熔,亲切地问:“熔熔摔疼了没有?哪儿疼?妈妈给你揉揉。”熔熔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赖在地上不断地扭动着身子,就是不肯起来,嘴里边哭边大声叫着:“都怪你!都怪你!我要你赔。”妈妈连忙哄道:“好!好!怪妈妈,熔熔乖,不哭了。”“我要玩摇马!我要玩摇马!”熔熔用力推开妈妈,继续哭着。
爸爸过来抱起了熔熔,指着不远处的跷跷板说:“看,那边的跷跷板也很好玩。爸爸陪你玩跷跷板去。”于是熔熔渐渐收起了哭声。一会儿,跷跷板那边传来熔熔开心的笑声。
焦点扫描
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时会奇怪地发现:孩子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会发怒;或者刚才还和同伴开心地在一起玩,一跑回家就和爸爸妈妈吵闹不止,甚至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不少年轻的父母可能会认为这是孩子的一时任性。其实,这是一种迁怒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愤怒迁移。它的明显特征是:发泄对象间接、不确定,会出现突发性、短暂的情绪迁移的激动,且往往与教育方法和环境有关。
案例中的熔熔自己摔倒了却怪妈妈,而妈妈也附和着说怪自己。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撞到桌子疼得大哭起来,一旁的爷爷奶奶就会说:
“都是桌子不好,我们打它。”还装模作样地拍打桌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不利于孩子找出事情的缘由,反而混淆了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什么都是别人的不是,形成迁怒的习惯。如果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怪别人,还会替别人着想或主动地去关心别人吗?
教你一招
1.父母如果压制孩子的迁怒行为,把迁怒误认为是孩子的怪脾气,加以训斥,或任其自然不予理睬等做法,都会阻碍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当孩子出现迁怒这一行为时,父母应了解其原因,然后和颜悦色地引导孩子说出或帮孩子说出不愉快在哪里,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告诉他不该为这样的小事发怒。
2.父母应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宽松、友好的家庭气氛,并教导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
3.转移注意。家长可有意识地制造愉快气氛,如讲个笑话,或带孩子玩一个能吸引他的游戏,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想方设法让他们暂时遗忘情绪上的波动。
3—4岁
情景回放
晚上,三岁的点点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剧《肥猫寻亲记》。
当剧中的“肥猫”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时,点点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唱起来,爸爸妈妈则轻轻地拍着手和点点一起轻轻地哼唱着。
随着剧情的发展,“肥猫”的妈妈因身患绝症无法医治,在一个夜晚不幸去世。看着肥猫呼唤着长眠不醒的妈妈,点点疑惑地问妈妈:“肥猫的妈妈怎么了?她为什么不动了?是不是妈妈生气了?”当肥猫哭着呼唤妈妈时,点点的眼圈也红了,眼泪扑蔌蔌地往下掉,边哭边哽咽着说:“没有妈妈了,肥猫好可怜哟!”妈妈赶紧把点点拥入怀里,轻柔地说“乖点点,不哭了,妈妈在这里!妈妈不会离开点点的。”爸爸笑着说:“这下好了,我们家看电视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小泪人。”
焦点扫描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成材=人格+智慧,儿童成才与否不取决于其智力因素,而在于其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否成功。”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也是培养其心理品质的一个方面,而培育爱心的最佳时期在孩子两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具备感受和分担别人忧虑的能力,这就为萌发孩子的同情心奠定了基础。良好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才能够理解别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愿望,会替他人着想、愿意帮助别人。这有利于孩子品格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要知道,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定比冷漠霸道、自私蛮横的人更容易被人们接纳,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欢迎和帮助。案例中的点点己经能够感受到“肥猫”失去妈妈的痛苦与忧愁,
说明她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父母应该重视并保护好孩子的这一情感,并适时加以引导。
教你一招
1.同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是一切情感的基础’遇到类似情况时,家长可提示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把孩子抱进怀里,一边帮她擦眼泪一边问问孩子:“你怎么也哭了?你为什么觉得肥猫可怜呢?他没有妈妈会怎样呢?
2.当孩子表现出同情别人的感情和行为时,父母的情绪要和孩子保持一致,切记不要嘲笑孩子的同情心,否则孩子自然萌发的爱就很可能在成人的嘲笑声中隐匿了。
情景回放
浩浩三岁两个月大了,满以为这个星期天将是他最开心的一天,因为爸爸答应要带他去动物园,而且很久以前就答应了。一切准备就绪,浩浩想要带上昨天刚买的可以打出泡泡的手枪。爸爸拍了浩浩一屁股说:“儿子,快去。”浩浩满心欢喜地去拿玩具手枪。这时候电话铃响了。随后就听见爸爸对妈妈说:“单位有事,要我立即赶过去。车子己经在楼下等我,回头我再给你打电话。”说完爸爸从儿子身边飞快地经过,并把房门重重地关上了。
“爸爸!等等!”浩浩拿着玩具手枪跑出来,“爸爸!”浩浩抽泣着,拼命地紧紧抓住门把手。妈妈伸出手去抱浩浩。他挥着双臂,边抹眼泪边躲闪着妈妈。“不,我要爸爸!爸爸别走!我不拿手枪了。”“哦,我知道。”妈妈把浩浩抱到膝盖上,“浩浩很难过是吧。”孩子泪如雨下,把妈妈的衣服都弄湿了。妈妈摸着他的背安慰他:“没事的,浩浩。以后还会有机会的。有点儿难过吧,那我们就坐在这儿,难过一小会儿,好吗?”
焦点扫描
很多父母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爱心,目中没有他人,不知道体谅等等。要知道父母的爱、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一切良好情感和行为萌生的基础。案例中这个三岁多的小男孩本来是多么兴奋,对这个星期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爸爸要带自己到动物园去玩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当他兴奋地去找玩具手枪时却听到了父亲转身离开的关门声。从孩子的表现中我们可以体会他是多么伤心和绝望。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怪浩浩的爸爸,也许他真的太着急而没有和儿子说一声就匆匆离开’我们希望他不要把儿子看成家庭的附属品,高兴的时候就一起玩,不高兴的时候就用各种堂皇的借口支开孩子。
要知道如果孩子被爱的需要长期不能被满足,会逐渐变得冷漠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男孩的妈妈给了孩子一定的安慰,当孩子需要发泄情感时,她一直陪伴在孩子旁边,直到他情绪好转。不然,也许等有一天我们再想到去亲近孩子的时候,他的眼里己经没有了期待和哀怨。不要让父母的一次次忽略让孩子稚嫩的童心一点点变硬、
结茧。
教你一招
1.父母应该经常反省一下:多久没和孩子玩了?找一个时间和孩子好好地待半天,听他说说话、陪他玩游戏,您会被孩子或是自己感动。
2.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时,请您给孩子一个解释、一声道歉。让孩子知道您是迫不得己的,而不是忽略了他。换个时间一定把这件事完成,给孩子一个补偿。
情景回放
瑞瑞三岁多了,妈妈给他报名上了幼儿园。
一个月下来,幼儿园老师在与瑞瑞妈妈的交谈中,婉转地提出建议,希望瑞瑞妈妈能培养孩子自己进餐的能力。妈妈听了感到非常奇怪:“老师,我们家瑞瑞会自己吃饭呀,家里没人带,他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让他自己吃了。一开始他弄的桌上地上到处都是饭菜,我们也不管他,后来他自己就吃得挺好了。”老师也觉得很奇怪,说:“可是瑞瑞在幼儿园里天天都要老师喂,老师不喂他就不吃,连勺子都不愿意碰。”瑞瑞妈妈满腹狐疑。
回到家里,妈妈仔细地问瑞瑞:“瑞瑞,你不是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吃饭了吗?在幼儿园里为什么不自己吃,非要老师喂呀?”瑞瑞摆弄着玩具不说话。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瑞瑞才说:“老师喜欢别的小朋友,就喂别的小朋友。我就要老师喂。”
第二天,瑞瑞妈妈把瑞瑞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笑着摸了摸瑞瑞的头说:“瑞瑞,老师也很喜欢你呀,你知道要去关心自然角里的小花小草,而且你很有礼貌,有好多优点。大家都很喜欢你。”这一天瑞瑞吃了一大碗饭,是自己吃的。
焦点扫描
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心理反应。孩子的情绪反应很强烈,自控能力差,还不会理性思考,因此他们会根据外界事物做出直接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案例中,瑞瑞希望得到老师的宠爱,他觉得老师喂别的小朋友饭就是喜欢别的小朋友,不喂自己饭就是不喜欢自己’他渴望老师在喂饭的时候和自己说说话,摸摸自己。于是他就不自己吃饭,等着老师喂。所幸的是妈妈找到了瑞瑞的症结,而老师也通过一些话、一些动作巧妙地化解了瑞瑞的心结’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爱,当老师说出了他有很多优点并说“老师很喜欢你,大家都很喜欢你”时,这让瑞瑞足足开心了一天。
1.孩子看到父母关心别人而醋意大发时,父母要表示理解,并耐心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不仅爱你,也爱周围的人。千万不要因为他的哭闹而故意疏远他或生气激怒他。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对爱的理解。
2.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对自己有信心,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3.当孩子年龄稍大后,父母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积极的竞争意识。嫉妒心理包含着许多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积极因素可以被利用。父母要善于利用孩子好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诱导孩子产生发奋努力、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情景回放
小豪三岁五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爸爸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