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
情景回放
达达六个多月大了,一直由妈妈带着。
这一天,达达午觉睡醒后睁开双眼,左看看、右瞅瞅,也许是没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于是先“哼唧”了两声,过了一会没有见人来;他又“嗯啊”地叫了两声,仍未见人进来;这下达达忍不住了,于是“哇”一声地哭了起来’“达达不哭’达达醒了呀’妈妈来了哦。”说话间妈妈己来到达达床前,伸手就把达达抱了起来。达达被妈妈抱起后立即停止了哭声,笑了起来。这时爸爸也走了过来,问:“达达怎么哭了?来,给爸爸抱抱!”说着就从妈妈手中接过达达。谁知,达达却收起了笑容,睁大眼睛愣愣地盯着爸爸看。才过半分钟,只见达达小嘴一撇,又哭了起来,身体也扭动起来。于是妈妈赶忙又接过达达,抱在胸前边拍边摇:“噢,达达不哭,刚才是爸爸呀。”一回到妈妈的怀抱,达达又立即停止了哭声,露出了一个开心的笑脸。
焦点扫描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结,是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它对于激发父母或抚养者更加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儿童形成最初的信赖具有重要影响。
精神生态学分析发现,孩子只有对父母产生依恋,才有可能发展为对教师、同学乃至对学校、家乡、民族、祖国的亲切依恋感。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依恋感的建立,对其爱心的培养、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未来道德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六个月大的达达己经对妈妈形成了依恋感:他对妈妈的存在特别关切,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妈妈,期望能够和妈妈在一起。而这种依恋感的满足,别人是无法替代的,SP使是爸爸也无法给予。此时正是达达依恋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最温馨的亲子关系,才能为达达萌发爱的情感奠定基础。
1.当孩子通过哭声和身体动作向您表达他的需求时,请您一定要满足他。您可以抱起他,把他贴近您的胸前,让他感受您的心跳,同时用轻柔的声音和他交流、安抚他的情绪,使他产生安全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
2.妈妈们千万别把孩子对您的依恋当作一种负担,你应该继续搂抱、抚摸孩子,并且抱着孩子到处走走、看看,经常和孩子说话,拓展孩子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使孩子在心灵深处加深对妈妈的印象。
3.爸爸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适当地主动参与养育孩子的活动,如喂水、换尿布等;并与孩子共同游戏,带孩子外出散步,和孩子说话,带孩子做些运动等,从而建立起父子间的依恋情感。
情景回放
唐唐十三个月了,己经学会走路的他小手总是动个不停,走到哪儿,摸到哪儿。
一天,奶奶帮唐唐洗脸的时候,唐唐看着脸盆里的水抬起小手就要去拍水。正巧奶奶低下头准备整毛巾,唐唐的小手一下子落到了奶奶的脸上。奶奶抬起头,笑眯眯地说:“唉哟,你打奶奶呀!你会打人了嘛!”此时爷爷也在一边看着笑:“哟,你打奶奶了呀。”唐唐的小手碰到奶奶的脸后先是一愣,但见奶奶一脸笑容,随即也笑了起来。伸出手又打了一下,同时嘴里还“唉”、“唉”地发出声音。
晚上,爸爸回来了,抱起唐唐刚要亲亲,唐唐笑眯眯地举起小手就在爸爸脸上打了一巴掌,嘴里还说:“打!打!”爸爸随即一惊,脸一沉厉声说:“你怎么打爸爸?”唐唐听了爸爸的呵斥,脸上的笑容顿时没有了。爷爷赶忙抱起他说:“没关系!打爷爷!打爸爸!”同时对唐唐爸爸说:“小孩子嘛,他又不懂,只是好玩,你对他凶什么!”
焦点扫描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唐唐确实学会了打人,但最初的“教唆者”却是爷爷奶奶。唐唐打在奶奶脸上的第一巴掌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偶发行为。他并没有打人的概念,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打人”、怎样“打人”。而这一巴掌获得的是爷爷奶奶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这让唐唐判断出:爷爷奶奶都喜欢这个动作,每做一下,奶奶就会发出某种声音,很有趣。这就在无形中帮他强化训练了“打人”的愿望和行为。
当唐唐看到爸爸时,用刚学会的“打”去迎接他,期望得到爸爸的赞扬。而当爸爸发出严厉的声音后,他又感到很惊讶,不能理解。于是,他到爷爷处寻求平衡和庇护。我们发现唐唐对爸爸的那一下,是为了与爸爸表示亲热,想将最新学会的“本领”告诉爸爸。可见唐唐还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行为及后果,他还不理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爷爷奶奶的欢喜表情和行为庇护,会使唐唐的这一随意行为慢慢地演变成含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惯。
1.淡化法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无意识的“打人”行为时,家长不用做出任何表情和动作。无论赞赏或是批评都会加深孩子对这一行为的印象。而家长的忽略,使孩子对这一行为不刻意加深印象,就不会发展成孩子有意识的行为。
2.禁闭法当孩子正在形成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习惯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您可以采用禁闭法,即暂时离开孩子(走到另一间房间),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己引起了成人不友善的情绪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3.暗示法当孩子举起小手,想通过打人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家长要及时地沉下表情,喉咙里发出狠声,让孩子清楚地感到您的不快,得到“不可以”的信息,从而放下小手。
情景回放
晚饭后,妈妈拿出一本童话书《小猪表决心》给十八个月大的贝贝看。在这以前,都是妈妈拿着书一页页地边翻边给贝贝讲故事的。今天,妈妈决定让贝贝自己学着看书了。
贝贝拿起这本妈妈讲了好多次的书,盯着书的封面看了一会儿,小嘴里还嘟囔着:“小猪表决心。”她的右手紧捏着整本书,左手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了书的封面。只听“嘶”的一声,书的封面被撕了一个大口子。贝贝先是愣了一下,但马上就对刚才“嘶”的一声感兴趣了,开心地笑起来。于是书被她一页一页地“嘶,嘶,嘶”。一会儿功夫,一本书就被贝贝完全撕坏了。
整个过程妈妈都坐在旁边看着。书被撕坏了,妈妈捧起书很疼爱地说:“小书,你是不是很疼啊?小书,你是不是在哭啊?”说完后妈妈还用手轻轻摸了摸被撕坏的书。贝贝看着妈妈,说:“看书。”妈妈说:“书撕坏了,不能看了。”贝贝又说:“故事。”妈妈又说:“书撕坏了,故事也没有了。”贝贝咧了咧嘴要哭了。
这时妈妈又拿出一本《小狗汪汪》,对贝贝说:“书是贝贝的好朋友,贝贝跟书玩的时候要爱护它。要轻轻翻书不能撕坏它,不然书会疼的、会哭的。来,我们和小狗汪汪做好朋友。”贝贝拿过书轻轻地摸了摸,妈妈便开始教贝贝正确的翻书方法。
焦点扫描
一岁多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不好。在生活中,父母如果坚持赞扬好的行为,抑制不好的行为,他们就会逐渐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孩子爱心的培养同样如此。贝贝撕第一下书是无意行为,是因为手指不够灵活才撕坏了书。她听到“嘶嘶”的声音觉得好玩才引发了有意识的撕书行为。这时,妈妈处理的方法比较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小孩子通常会认为一切物体都有生命。妈妈用拟人的方法唤起孩子对被撕坏的书的同情,初步萌发孩子心中爱的情感。但妈妈的教育并没有结束在孩子同情心的激发上,从妈妈教贝贝正确翻书方法这一细节中不难看出妈妈找准了问题的所在,并努力加以解决。
爱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父母在一件件小事中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运用孩子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法及时引导。
爱心的培养也不能停留在知道、难过等意识或情感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孩子的具体行动中去。
教你一招
1.设计多种小游戏,如“穿珠珠”、“扣纽扣”、“发卡片”等,让您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运用手指,锻炼手指的小肌群,为孩子能正确翻书奠定能力基础。
2.将事物拟人化有利于萌发孩子的爱心的。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书会怕疼、桌子会生气、茶杯会怕痒痒等,这样孩子会更富有爱心地对待它们。
3.父母自己要养成爱惜书、轻拿轻放物品的好习惯,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情景回放
一天,奶奶带着二十个月大的蓓蓓到超市买东西’蓓蓓一看到旺仔小馒头就不肯走了,奶奶笑了:“我的乖孙女,想吃什么,自己拿。”蓓蓓拿了一袋旺仔小馒头心满意足地笑了。
回到家,爷爷笑眯眯地走到蓓蓓身边说:“蓓蓓,能不能给我吃一些啊?”蓓蓓用小手捏了一个递到爷爷面前。爷爷哈哈地笑着说:“蓓蓓真乖,爷爷一高兴就不饿了,蓓蓓自己吃吧。”奶奶也走过来说:“爷爷老问你要东西吃,爷爷不好。蓓蓓,奶奶从来没吃过你的东西吧?
奶奶好不好?”蓓蓓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好!”说着又用小手捏了一个小馒头给奶奶。奶奶的脸立即笑成了一朵花,开心地说:“奶奶不吃,
蓓蓓自己吃。”
蓓蓓吃得正香,奶奶又问:“蓓蓓,我们家谁吃过你的东西啊?”蓓蓓歪着头想了一想说:“妈妈。”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起来,蓓蓓也跟着笑起来。
一会儿妈妈下班了。蓓蓓马上躲到自己的小屋里。妈妈觉得奇怪,放下包抱起蓓蓓,问:“蓓蓓,刚才跑到屋里干什么了呀?”蓓蓓眨着大眼睛说:“小馒头,藏起来,不给你吃。”全家愕然。
焦点扫描
分享这一行为,在目前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身上是欠缺的。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具备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以后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而处处同情别人、与别人分享,以后是要吃亏的。正是因为家长首先有了这样的思想,他们在言行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扼杀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爱的萌发。其实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同情心、爱心、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抓住更多的机遇,得到更广泛的肯定和帮助。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要正确,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关怀、愿意分享、充满爱心的人。
案例中,爷爷奶奶更多地把小孙女看成一个可爱的活玩具,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在很多成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心里会认为孩子如小树,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家长因为好玩而“逗”孩子的一些话、
一些行为会混淆孩子正确判断力的形成。一些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许是一生的。
教你一招
1.全家人在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问题上要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特别是要与老人沟通好,要让老人知道孩子的爱心与分享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但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因为教育问题与老人发生争执和冲突。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孩子的榜样,如可以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别人分享,并表示自己非常开心。用自己分享后的快乐感染孩子。
3.父母在与别人分享后,可直接问孩子有没有好东西和大家分享。当孩子拿出自己的好东西时,全家人要表示出很感兴趣。当孩子愿意与家人分享时,父母、长辈要开心地接受并表示感谢。
情景回放
多多两岁生日那天,妈妈爸爸特意邀请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姨,还有姑姑家的小哥哥一起来参加多多的生日宴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好热闹呀。
望着蛋糕上的蜡烛,多多开心地拍起手来。妈妈说:“多多,把蜡烛吹灭了吧。”多多鼓起小嘴巴,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蜡烛吹灭了。然后大家纷纷拿出送给多多的生日礼物,爸爸妈妈为多多买了一套《天线宝宝》的VCD,爷爷奶奶给多多买了玩具大汽车,姑姑给多多买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就连小哥哥也把自己心爱的小手枪送给了多多。多多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礼物,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妈妈对多多说:“多多,我们把生日蛋糕分给大家吃吧。”多多赶紧用胳膊把蛋糕圈起来:“蛋糕是我的,我吃!”妈妈说:“你看,大家送给你这么多礼物,你的蛋糕应该分给大家吃啊!”“就不,就不给!”多多嚷嚷得更大声了。“那你就给小哥哥吃一块好不好?”“不好!”多多依然不依不饶。妈妈强行切了一块蛋糕给小哥哥。这下,多多大哭起来:“妈妈坏,妈妈坏!”一旁的爷爷奶奶看不下去了,对妈妈说:“孩子还小嘛,干嘛这么认真。今天是他的生日,别惹他不高兴了!”说着转向多多,笑着说:“多多好,我们大家都不吃,多多一个人吃蛋糕,好吧!”这下,多多才停止了哭声。
焦点扫描
两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己经形成,这一阶段他们的“占有欲”十分强烈,特别是自己的玩具、食物以及衣服等,别人是不能碰的。
如果父母再娇惯孩子一些,家里的长辈再袒护一些,平时总是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东西让给孩子,极易助长孩子的占有欲,造就孩子的“自我中心”。当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平时又缺乏与其他小伙伴相处的经验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自己一个人独享,一旦被要求和别人分享时,他就会觉得受到伤害。
案例中,多多感受到别人送他礼物的愉快,并且认为家里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过生日而为他准备的,突然要把最爱吃的生日蛋糕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就让他接受不了。爷爷奶奶和妈妈意见的分歧更是让多多明白以后可以用哭闹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达到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的愿望。
教你一招
1.客人来之前,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或和孩子商量好:“今天会有很多人到家里来为多多过生日。你看,妈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菜,还买了一个生日大蛋糕,到时候多多请大家一起吃,好吗?”家长与孩子商量的口吻一方面尊重了孩子的想法,一方面给了孩子一个心理预备,在分蛋糕给别人吃时就不会让孩子感到突然、难以接受了。
2.创设游戏情节,让多多当蛋糕店的服务员,大家一起去买蛋糕,每人“购买”一块,将多多把独占蛋糕的想法转移到游戏情节上。
3.还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自己分享不到别人的好东西时,是多么孤单和难过。
情景回放
天天比乐乐大两个月,两人都是两岁多的男孩子,他们的妈妈是同事。这一天外婆带着天天出门买报纸。乐乐妈妈带着乐乐到天天家玩。
天天回家,看见一个陌生的小朋友手里拿着自己的玩具冲锋枪,便一把抢了回来抱在手上,嘴里还嚷嚷着:“我的枪,这是我的枪。”乐乐被这突然的情形吓得愣住了,随即也喊着:“我要玩,我要玩!”天天的妈妈对天天说:“这枪你都玩了很长时间了。就给小弟弟玩一下,乖,你是小哥哥。”天天抱着冲锋枪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妈妈跟着劝了半天才把冲锋枪要来给乐乐玩……
乐乐的妈妈让乐乐拿出自己带来的两个娃娃,送给天天一个。天天接过娃娃,摆弄了一会儿,将娃娃扔到地上,跑了。乐乐跟着天天来到另一个房间,模仿天天用手当枪玩起打仗游戏。天天边开枪边推乐乐说:“你死了,你死了。”天天的妈妈提醒天天不要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不要乱说话、不要推小弟弟。妈妈的话还没说完,乐乐的手不小心打到了天天的脸上。天天立即打了乐乐一下,并摸了摸自己的脸说:“讨厌!不跟你玩了!”
两个孩子的第一次接触便以不愉快而告终。
焦点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