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瑶瑶生病住院了,嘉嘉让妈妈带她到医院看望瑶瑶。妈妈说:“我们带点礼物去看望瑶瑶吧,她一定会很高兴的。”嘉嘉开心地说:“那带什么东西给她呢?”妈妈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俩先到商店里看看。你挑一样好东西送给她吧。”嘉嘉看中了一辆带音乐的“空中巴士”车。只要打开开关,“巴士”车就会一边唱歌,一边前进,还会发出好看的彩色灯光,一闪一闪的,真有趣。嘉嘉指着“巴士车”说:“妈妈,这个好玩,就买这个吧。”妈妈也高兴地说:“好,瑶瑶一定会很喜欢的。”
医院里,瑶瑶己经好多了,她看见嘉嘉非常的开心,连忙从床上坐了起来。嘉嘉一蹦三跳地走到瑶瑶床边。这时,妈妈拿出了新买的玩具对嘉嘉说:“嘉嘉,快把你的礼物送给瑶瑶呀。”嘉嘉接过玩具犹豫了一下,很快把玩具藏到了自己的身后说:“不,下次再送给她,我要先带回家玩。”妈妈有些意外,说:“我们不是讲好了送给瑶瑶的吗?”可嘉嘉说什么也不愿意,最后还生气地对妈妈说:“不行,你再说要给她,我就不理你了!”
妈妈不好意思地安慰瑶瑶说:“瑶瑶乖,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阿姨下次再帮你买一个好吗?”妈妈拉着嘉嘉很快离开了医院,临走的时候还说:“瑶瑶懂事,不像我们家嘉嘉不讲理。”
就这样,嘉嘉对瑶瑶的探望就在不愉快中结束了。
焦点扫描
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一学会关爱’关爱是一种可贵的社会性行为。五岁的孩子己能主动地用简单的言语行为去关心小同伴,但这种行为意识还不稳定,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把这种良好的行为发展为他自身的行为习惯。
案例中,嘉嘉主动提出要去看望生病的好朋友,妈妈感动于孩子成长的同时还提出了要去购买礼物的想法。母亲原本希望通过对生病中小伙伴的探望、赠送礼物,来激发和巩固孩子对同伴的爱心。然而,嘉嘉对新玩具爱不释手的表现却恰恰违背了母亲的愿望,使得孩子的关心没有进行下去,令人遗憾。
其实,嘉嘉的妈妈没有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孩子的关心不一定要用昂贵的礼物,一朵小花、一张自制的小卡片就能很好的传达孩子的心意。小孩子之间即使不带任何的礼品,只是去看望问候一下,同样能达到关心小伙伴的目的。在拥有新颖的玩具和关心同伴之间进行选择,对孩子来说很艰难,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
教你一招
1.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谈为什么这段时间瑶瑶没有来上幼儿园,让孩子知道瑶瑶生病的原因,想像瑶瑶会哪里不舒服。
2.请孩子想像瑶瑶在医院里的心情和愿望。可让孩子回想电视里病人的样子或回忆自己生病时的感受,体验生病时的痛苦和不愉快。还可练习一下想对小伙伴说的话。
3.和孩子共同协商去看望同伴时,要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带一份对方需要或喜欢的礼物,而不是自己喜欢的礼物。
情景回放
天天六岁了,妈妈买了一套军事宝高玩具送给他当作生日礼物。
这套玩具里有士兵、军官、坦克、汽车、装甲车、大炮……天天特别喜欢,一有空就自己在家摆弄着玩。
周末的下午,妈妈同事的孩子一一强强到家里来玩。强强一进门,天天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新宝贝一一“战争宝高”拿了出来炫耀:“看!我妈妈送我的,可以打仗,特别好玩。我和你一起玩。”
游戏首先要分配士兵、军官等玩具的个数。分到最后,天天忽然想起前几天有个兵被自己扔到床下了。想到少了一个“兵”,天天不由分说就把多出的一个“兵”抢了过来。
强强见状有些不乐意地说:“你的兵比我的多,你当然会赢,
不行。”
天天也不甘示弱,说:“玩具是我们家的,我就能拿!哼!”
强强和天天商量着说:“那我们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拿这个“丘”
“不行,我拿就是我拿!”天天继续坚持着……
“那,这次你先拿,下次我再拿。”僵持了一会儿,强强做出了让步。
“强强真是个大孩子,比天天懂事听话!”妈妈当着天天的面儿表扬了强强。天天听了一脸的不高兴。
第一局游戏强强赢了,天天的妈妈又过来摸了一下强强的脸说:
“强强真聪明,第一次玩就赢了!”强强听了笑眯眯的。这时候,天天大叫起来:“再来一次,再来一次。”于是两人又开始了第二局。这次强强遇上了一些困难,天天的妈妈便试着教了他一些方法。天天见状大叫起来:“不玩了,不玩了,你耍赖!”边哭边把玩具洒落了一地。
焦点扫描
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五、六岁的孩子具有了“输、赢”的概念,竞争意识和能力也有了初步的显现和发展。同时,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也特别在意父母、老师及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求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比较明显。
另一个方面,由于受到幼儿自身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的限制,和自我概念还没有合理建立的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大多数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体验。因此,孩子们之间因为输赢而发生不愉快的争执时有发生。
案例中,妈妈觉得强强要比天天懂事,当着天天的面夸奖强强,这让希望获得游戏“胜利”的天天受到了打击。其实,强强也是运用了和同伴交往中应对策略的一种:退让。如果天天到强强家里作客,也完全有可能采用这种交往策略。妈妈在后来的游戏中仅仅给强强出主意,造成了孩子心中的“不公平”,再一次伤害了天天的感情和自尊。如果案例中的妈妈不仅表扬强强,而且顾及了天天的想法与感受,不成为双方游戏的不公平因素的话,可能孩子之间的游戏还会持续下去,也许孩子就会找到新的办法来分享游戏的快乐。
教你一招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己有的经验水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竞争态度和方法。比如,妈妈应该告诉天天胜负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的,在大家平等的前提下取胜才是光彩的。
2.父母应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做比较。比如,“你就是没有某某孩子强”,“人家某某小朋友这样多好”等。这样的评价只能诱发孩子的自卑情绪,或者萌发孩子对其他孩子产生“敌意”。
3.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时,要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孩子的行为,并给孩子讲清楚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才是合理的,怎样才能逐步提高控制能力等等。要知道父母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并不能让孩子愿意,且学会与小伙伴分享快乐。
情景回放
贝贝快要上小学了,幼儿园的老师说他是个能干的孩子。
周末,家里来了许多的亲戚,真热闹。爸爸妈妈一边忙着招呼,一边忙着做菜做饭招待他们。午饭后,亲戚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爸爸妈妈觉得很累,坐在沙发上休息。
“贝贝,你看爸爸妈妈都累坏了,你能不能帮爸爸妈妈把桌上的碗筷收拾一下,放到厨房里去呀?”爸爸轻声地对贝贝说道。“好啊!”
贝贝答应着,并立刻忙活起来。“我们家贝贝长大了,会帮爸爸妈妈做事情了,真能干!”爸爸表扬了贝贝一番。
贝贝很快就收拾好碗筷,爸爸又继续鼓励贝贝说:“你能再帮爸爸妈妈洗碗吗?”这次还没等贝贝回答,妈妈就在一旁叫开了:“那怎么行?孩子这么小,帮我们把碗筷收拾干净己经很不错了。你还异想天开,还想让孩子洗碗?还是我来做吧。等孩子长大了,以后有的是机会做家务!”
“洗洗碗,又不是什么大事情,孩子有这个能力,可以去做了。你忘了?我们像贝贝这么大的时候,己经可以为家里做很多事情了!
而且我们的贝贝也乐意试着做一做呀,对不对,贝贝?”爸爸坚持说。
“我要想想,如果你们真想让我做的话,我可以做呀!”贝贝不肯定地回答道。
“还是我来做吧,贝贝还是个小孩子,你要求他做大人的家务事,
那怎么行呢!再说了,你看现在哪家的孩子7岁不到就洗碗了啊?”
厨房里传来妈妈洗碗的声音。贝贝见没什么事了就自己看起了动画片。爸爸见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焦点扫描
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现在很多孩子对家庭缺少责任感’他们对父母的爱多半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很大程度上只是从父母那里获取着爱,而不知道应该怎样关心父母’致使很多父母一想起孩子的自私就只能苦笑、摇头’要知道,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应该是爱父母、爱家庭的’而这种爱就可以从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起。其实,并不都是孩子一开始就不愿参加家务劳动,而是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参加’有些父母认为,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跟他们费口舌,他们做不好,要“返工”,还不如自己做’而孩子正是被剥夺了一次次参加家务劳动的权利,让他们对吃喝玩乐、逃避劳动成为一种习惯。要知道,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对家庭尽的一种义务。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主要是让其体验家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增进其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案例中父母对孩子劳动教育的观念不统一,也造成孩子对家庭劳动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以后的家庭劳动不知道究竟是该做还是不该做。
教你一招
1.敢于放手让孩子承担一些相应的、自身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初期,父母的信任是让孩子爱劳动、能吃苦、愿意克服困难的关键。
2.父母要统一对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教育思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家务劳动可能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家长在旁边指导、协助,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3.父母要明确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应当成为孩子的一门“必修课”。让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去实践关爱父母、关心家庭的行为。父母的称赞和感谢将成为孩子爱心萌发和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