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找到了一个走穴赚外快的机会,感到分外得意,于是迫不及待地在饭桌上显摆了起来:“昨儿呢有穴头到我们团来抟这事儿,想让我们给出个底包,看了我的大鼓说我这活儿还能单档杵,每场置点儿黑杵总比干拿份子强啊!虽然没腕儿那么海吧,可也念不到哪儿去!”
一番“文艺界”的行话,说得老傅直发愣,喃喃自语道:“这说了半天,我怎么听着像日本话啊!”
这个桥段虽然有些夸张,却极其形象地说明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不懂人家的行话,你就是另一个星球的人。
为了更好地迎合顾客的语言,需要注意如下要点:
1.认真倾听顾客的语言和声音。
没有倾听,就无法模仿。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牢牢地捕捉到顾客的语言与声音中那些微妙的奇特之处,模仿起来才更加信心十足、游刃有余。
2.必要的时候,把自己当成演员。
既然是模仿,当然要争取惟妙惟肖。不妨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演员,模仿的过程就是一个演戏的过程,这样你就会觉得自然、轻松多了。
3.尽最大的努力去赢取共鸣。
模仿的效果如何,可以靠共鸣去检验。当你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音发生共鸣的时候,你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气场,让彼此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high(高涨)起来。
如果你参加过合唱团,相信这样的感觉你不会陌生;如果你没有参加过合唱团,那么至少上小学的时候你曾经和全班同学一起高声朗读过课文,回忆一下那时的感觉,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作“共鸣”。
4.七十分万岁。
还是那句话,百分之百你做不到,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只要你能挑出顾客语言和声音中一两个最明显的特征,模仿个六七成就可以。
实际上,说出来恐怕会让你感到意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其擅长语言和声音的迎合,只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的行为罢了。
打个比方,你手里拿着一个皮球,蹲下身来准备逗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玩。
这个时候,你肯定不会直接跟他说:“走,咱们玩球去!”而会这样对他说:“宝贝,你看叔叔手里的这个球球圆圆的多可爱啊!咱们一起去玩球球好不好?”
同理,假设你端着一个iPad正玩得高兴,走过来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用颤颤巍巍的声调问你:“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啊?”
这时,你肯定不会直接对她说:“这是iPad,苹果公司最新款的平板电脑!”而会这样对她说:“这个东西是电脑,只不过和一般的电脑不一样,它是平板的,而且用手指触屏就能操作!”
你看,在这两个案例中,你分别迎合了儿童(用一种“婴儿腔”的说话方式)与老年人(用一种耐心、细致的说话方式)的语言,以便更好地达到沟通的效果,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罢了。不过,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把这些“无意识的偶发事件”
变成“有意识的必然事件”,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说到具体的训练方法,最佳选择莫过于打电话了。
道理很简单,只有打电话是纯粹依靠声音进行的沟通方式。在电话中,一切声音以外的干扰都不存在,更有利于你集中精力,尽力磨炼所有与声音有关的技巧。
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不轻易浪费每一个打电话的机会,用不了多久你一定会成为个中高手。
小结: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声音是属性的符号。搞不定这两样东西,你的生意就绝对没戏。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21个心理学妙招就是:培养演员的素质,恰到好处而又惟妙惟肖地模仿顾客的语言和声音。
(第六节)迎合顾客的“心思”
将“善解人意”体现在行动上。
所谓“心思”,就是心情和思想的简称。
对于销售顾问来讲,迎合顾客的思想与心情也很重要。
“思想”这个词从狭义上讲,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与思考;从广义上讲,人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等都算是思想的某种体现。
“心情”这个词的含义则要简单得多,就是人们的喜、怒、哀、乐。
俗话说,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愿望,希望别人能够充分理解乃至迎合自己的心情与思想。
顾客也一样。对于顾客的一些重要需求,很多时候你也许无法尽善尽美地予以满足,但是不要紧,因为顾客真正在意的不是需求的满足,而是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你的理解与迎合。
打个比方,你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火车站,却发现路上拥堵不堪。你有了一种“事情不妙”的不祥预感,顿时心情烦躁起来。这时,仿佛佛祖显灵一般,刚好一辆出租车停在了你的面前。你大喜过望,一头钻进出租车,火急火燎地对司机说:“不好意思师傅,我的火车快误点了。您能不能想办法在半小时之内赶到火车站?”
案例一:
司机甲:开什么玩笑?您没看这路都堵成什么样了?半个小时能不能到我可不敢保证,只能尽力开吧!
案例二:
司机乙:什么?半个小时?哦,这个确实有点儿难度……不过您放心,我一定尽力开,争取让您赶上火车!
司机乙说到做到,不但提高了车速,而且尽可能频繁地变道超车,甚至于在某些路段还拐进了路边的辅道,好几回车身差点儿蹭到了树干上……经过一番惊险的“赛车表演”,你终于赶上了那趟要命的火车。
问题来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重新选择一次,更愿意上谁的车?
答案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当然是司机乙的车。
坦白说,司机甲给你的回答确实是事实:当时的路况确实很糟糕,他不想骗你,只是说出了实情而已。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他的回答过于冷漠,完全没有体谅你急迫的心情,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让你很失望,觉得很孤独——赶不上火车已经够倒霉了,路上又碰到这么一个冷血的家伙,今天真是点儿背到家了!
其实,假设这个火急火燎赶火车的是一位超级靓女,恐怕司机甲的表现就会大相径庭,从“强调客观”变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了。
而司机乙,就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他也完全可以强调客观,而且也肯定经历了瞬间的犹豫。但是,当他看到乘客那火急火燎的样子时,就知道这个事儿没得商量了。他必须满足乘客的需求,否则乘客将蒙受巨大的损失。也就是说,他的心情与乘客有了共鸣,他已经完全把乘客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全力以赴。而他也确实尽了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善解人意”。
这就是典型的“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表现。你想,对于这样的司机,乘客能不感恩戴德吗?
如果我们有给小费的习惯,那么这位司机得到的,十有八九将是一张红票子。
退一步说,如果司机乙使出了浑身解数,即便乘客最终还是没赶上火车,这笔小费司机乙依然有可能得到。道理很简单,乘客感谢的是他那份善解人意之心,而不是事情的客观结果。
那么,迎合顾客的心情与思想,是如何体现在销售工作当中的呢?
我们说过,对于销售顾问而言,说服很重要,要知道说服绝不是强制。
就跟大禹治水一样,说服的目标更多是通过“疏通”的手段达成的,而强制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硬堵”。
很明显,通过强制的手段,绝无可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所以说,对顾客的思想与心情迎合与否,会在结果上体现出巨大的区别。
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
顾客:不好意思,我家里有点急事儿,先回去了。下回有机会再聊。
销售顾问:您着什么急啊!不差这点儿时间。您再坐一会儿,咱们再聊十分钟,十分钟就行!您稍等,我再给您倒一杯咖啡!
顾客心里想:谁想喝你的破咖啡,老子现在要回家!
案例二:
顾客:签约的事儿先不急。我还没决定,你再让我想想!
销售顾问:甭想了。这两天店里搞团购才会给您这么多优惠,这要搁平时想都不敢想啊!这么好的机会您可千万不能错过。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您喝杯咖啡等我一下,我这就给您拿合同去,很快就回来!
顾客心里想:这人有病啊,是他买车还是我买车!
案例三:
顾客:这车有点儿太阳刚、太硬气了,我想买一辆线条稍柔和点儿的……销售顾问:瞧您说的,咱纯爷们儿就得开这种阳刚、硬气的车,这玩意儿开出去兜风多酷啊,和您的气质简直就是绝配!
顾客心里想:想什么呢!老子是给媳妇儿买车,又不是自己开!
案例四:
顾客:嘿,这车不赖,看起来挺酷的!
销售顾问:那是,这是我们店最牛的一款车,八个汽缸、四百多马力呢!上了高速飙个两百来迈跟玩儿似的,一点儿都不费力!
还不止这些,我们这车就算飙到三百迈,也几乎没有一点儿噪声,车身稳定感也特棒,感觉不到一点儿摇晃。别说普通消费者,即便是F1专业赛车手开这车,也绝对不掉价!
顾客心里想:这孙子的脑袋是不是让驴踢了?啰啰唆唆说了这么一大堆。老子只不过觉得这车外形不错,听他都扯了些什么啊!
很显然,上述几个案例都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在这几个案例中,每一个销售顾问都没有做到对顾客善解人意,而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了对方。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出手抢劫,否则甭想从顾客兜里掏出一分钱来。
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善解人意呢?
请看下面的例子。
案例一:
顾客:不好意思,我家里有点急事儿,先回去了。下回有机会再聊。
销售顾问:是吗?那赶紧回去吧,千万别耽误了!您方便留下手机号码吗?有什么新的信息我会随时发短信通知您的!
顾客心里想:这孩子挺懂事,不妨给他留下手机号。
(话术分析:既然顾客宣称家里有急事,那么无论是真有事还是一个借口,总之“急于离开”是顾客明显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挽留”会起到反作用,只有放顾客走才是真正的善解人意。
但是放人归放人,未来的联系方式一定要确认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件事不至于“就此结束”。)案例二:
顾客:签约的事儿先不急。我还没决定,你再让我想想!
销售顾问:呵呵,您不用担心,这只是一个意向合约,即便您签了这个约,也不代表一定要购买。您可以随时撤销这个合约的。
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规范管理,以便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全面、系统、深入的服务。
顾客心里想:哦,是这样啊!那就签一个吧,看来人家也是一番好意。
(话术分析:显然,顾客的担忧在于被“强制购买”,所以,只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向顾客充分解释清楚,才能消除顾客的戒心,博取顾客的信任。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霸王硬上弓”,只会令顾客更加警觉和反感。)案例三:
顾客:这车有点儿太阳刚、太硬气了,我想买一辆线条稍柔和点儿的……销售顾问:哦,是这样。听您这么说,这车是买给一位女性亲友的吧?
顾客:对,给我媳妇儿买。
销售顾问:好的,明白了。那您看看这款车怎么样?……顾客心里想:这人挺上道,会来事儿,应该能给我介绍一辆不错的车!
(话术分析:有些事情不能张口就来,冒冒失失地替顾客拿主意。必须首先确认顾客的想法,才可以进行下面的程序。)案例四:
顾客:嘿,这车不赖,看起来挺酷的!
销售顾问:没错,从外形上来说,这车确实没啥缺点,堪称完美!
顾客心里想:这人挺上道,会来事儿,和他聊聊,肯定不会觉得无聊!
(话术分析: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没有人喜欢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要想方设法地投其所好。让顾客觉得你的想法和他完全一样非常重要,这样做能极大地刺激顾客的谈兴,让他心甘情愿地与你做更多的交流与接触。)为了成功迎合顾客的心情与思想,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高度注意。
要点一:培养超强的观察力。
顾客的心思不会写在脑门儿上。所以,只有让你的眼睛和耳朵充分尽到它们应尽的义务,才能将顾客的心思成功地挖掘出来。
要点二:主动询问顾客的需求。
如果单靠眼睛和耳朵你弄不明白顾客到底在想些什么,千万别忘了,你的脸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器官,那就是嘴。别总是冒冒失失地想当然,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多问多听,至少先把事情彻底弄清楚了,再决定接下来自己该干点儿什么。
要点三: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迎合顾客。
如果你已经确认自己彻底弄明白了顾客的所思所想,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明确地告诉对方——真是太巧了,我的想法居然和你一模一样!很显然我就是你梦寐以求、命中注定的知己啊!
要点四:寻找让顾客开心的话题。
竭尽全力地寻找让顾客开心的话题,使你们之间的对话能够迅速热和起来——好不容易彼此确认了知己的身份,要是找不到一个好话题暖场,就让气氛这么白白地冷却下去,也实在是忒可惜了!
小结:顾客的心思你还真得猜,而且一般来说,肯定是越猜越明白,关键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22个心理学妙招就是:拿出你泡妞的本事,猜出顾客的心思,然后主动迎合,钓他上钩。
(第七节)迎合顾客的“愤怒”
缓和顾客愤怒最好的办法就是——迎合顾客的愤怒。
对于所有的销售顾问而言,如何处理好顾客的投诉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一般情况下,投诉会降低销售顾问的“顾客满意度”评分,从而影响每月的奖金;而且,投诉顾客的反复纠缠甚至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也会令销售顾问疲于应付、注意力分散,给正常的工作节奏带来巨大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