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俊臣从小不务正业,为人阴险狡诈。来俊臣因告密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因为他善于揣摩武则天的心意,从而获得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的爪牙。
来俊臣为了升官发财,经常网罗罪名,陷害无辜。他在陷害某人前,必先向武则天进奏,得到允许后,就将人逮捕入狱,并没收其家产。当时,因为来俊臣的诬陷,很多人被秘密逮捕,受到连累的多达上千家,许多无辜的人冤死狱中。
来俊臣之流的大肆杀戮,使朝堂上下都弥漫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氛。别说平民百姓朝不保夕,就连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也惶惶不可终日。很多官员上朝前,因为出了家门就生死未卜,都会凄凄惨惨地和家人含泪告别一番。
来俊臣自己审讯犯人的时候,手段更是残忍。他发明了很多新的刑具和审讯方法,有固定在腰上的夹板,套在脖子上的铁圈等。他审讯犯人时,以刑讯逼供为乐,经常用刀刮、火烧、割鼻、剔筋、灌醋等方法让犯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武则天曾在洛阳设推事院,由来俊臣掌管其间一切事务,时洛阳有云:“推事院,推事院,入此门者,百不一返。”
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来俊臣每次审讯犯人前,都会得意洋洋地领着犯人参观自己的刑具陈列室,很多胆小的人看过后,当场都吓得半死,接下来无论是让他们自己认罪还是诬陷别人都非常容易了。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就是“请君入瓮”。
武则天接到一封告密信,内容是周兴与人谋反。周兴与来俊臣一样,也是武则天的鹰犬。武则天看到信后非常生气,下令来俊臣将此事查个清楚。来俊臣知道周兴阴险狡诈不亚于自己,仅凭一封书信,他是不会低头认罪的。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来俊臣请周兴过来饮酒,两人喝到酒酣耳热之时,来俊臣问周兴:“我手上有一个案子非常棘手,但是人犯就是不招,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还请老兄指教一二。”周兴得意地说:“此事好办,你准备一个大瓮,用炉火烤热,人犯要是不从,你就把他请进去,我保管他服服帖帖的。”来俊臣连连称是,然后,他让手下人按照周兴说的那样准备好一口大瓮,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我也是奉命严查,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腿都软了,乖乖地低头认罪。
来俊臣依仗武则天的信任,穷凶极恶,无所不作。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官员的侍妾,就罗织罪名,让那名官员家破人亡,然后自己霸占了别人的侍妾。别人问起他时,他还厚颜无耻地说自己珍爱女色,堪比石崇。
由于恣意妄为,来俊臣曾两次获罪入狱,但是由于武则天的庇护,后来又都无罪释放,因此,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原先他陷害别人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罗织罪名,后来干脆连脑子都懒得用了。他让人找来很多木头,做成靶子,每个靶子上都写有一个当朝官员的名字。他想诬陷别人时,就与手下站在远处用石子投这些靶子,投中谁就是谁。朝中大员人人自危,提起来俊臣都不寒而栗。
来俊臣为了取悦武则天,与手下人撰写了一本《罗织经》。这是一本专讲如何罗织罪名、陷害别人的书,周兴看过来俊臣的这本书后,自叹不如;宰相狄仁杰看过后汗流浃背;武则天看过这本书也感觉来俊臣心思缜密,过于毒辣,心中遂有杀机。
以杀人为乐的来俊臣最终落了个让人唾弃的可悲下场。由于得罪武氏家族和太平公主,来俊臣47岁时被皇上下诏诛杀。他死后尸身被仇家分食,骨头被牲畜践踏。人们都走到街上拍着手说:“从今天起,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明相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他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他为国家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有“桃李满天下”之称。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他通过明经考试踏入仕途。他在出任汴州判佐的时候,被下属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负责调查他的案子。阎立本在审案时不但弄清了案件的是非曲直,还发现狄仁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上书朝廷,推荐狄仁杰为并州发曹参军。
唐高宗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神机妙算,断案如神。仅用一年时间,他就将很多积压的案件审理得一清二楚,案件涉及的人数多达一万七千人,人人都对审判结果心悦诚服。于是,狄仁杰声名大噪,成为备受朝野推崇的“神断”。
武则天当政后,看到狄仁杰才干过人,就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虽然身居要职,但是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他时说:“你在汝南兢兢业业,但是朝中还有人在背后诋毁你,你想知道是哪些人吗?”狄仁杰说:“陛下知道我没有过错,这就足够了。那些背后诋毁我的同僚,我不想知道。”武则天听后,对他的豁达和坦荡甚为佩服。
武则天后期,皇储位置未定之时,狄仁杰多次向武则天提议立庐陵王李显。因此,武承嗣将狄仁杰视为自己被立为皇嗣的主要障碍。于是他勾结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当时朝廷有令,凡是造反者,一经审问就承认罪行的可以减轻刑罚。狄仁杰见情况紧急,被逮捕入狱后,立即服罪。来俊臣拿到他“谋反”的口供后,就放松了警惕,将他收押在狱,打算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行刑。狄仁杰在狱中将被子里子拆掉一块,给家人写信,申明了自己的冤屈,然后他将布块缝在棉衣中,让狱吏转交给家人。他的儿子狄光远拿到冤状后,立刻上书为父亲伸冤。武则天召见狄仁杰时问他:“你既然承认造反,为什么又要喊冤?”狄仁杰说:“如果不承认造反,臣早被人打死了。”武则天知道他没罪,最终赦免了他,将他贬为彭泽令。狄仁杰凭借智谋死里逃生后,武承嗣不甘失败,又多次上表诬陷他,但是都被武则天挡了回去。
武则天晚期,狄仁杰也身老力衰,但是他仍然尽职尽守,为国家前途和命运献言献策。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知道后说:“立自己的孩子为太子,千秋万代之后,自己还能被列于太庙,享受子嗣祭奠。但是,如果立侄子为天子,他是绝对不会将自己的姑姑列于太庙之中的。”武则天听了不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家事,你不用多说。”狄仁杰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天下之大,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既然君臣一体,做臣子的为什么就不能预先知道陛下的决定呢?”狄仁杰又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武则天,武则天终于被感动了,将庐陵王叫到跟前,对狄仁杰说:“我把太子还给你!”狄仁杰趁机劝武则天昭告天下,将太子复位之事确定下来,武则天一一答应了。
狄仁杰作为一名精忠为国的宰相,在慧眼识金、选贤任能方面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契丹猛将李楷固曾多次率兵打败周武军队,后来他兵败来降时,有人主张将其斩首,狄仁杰力排众议,为其请授官职。后来,李楷固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大胜而归,武则天亲自设宴款待了他。在席上,武则天举杯对狄仁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狄仁杰曾对武则天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才干超群,可出将入相。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洛阳司马。后来她让狄仁杰推举将相之才时,狄仁杰说:“我推荐张柬之就是想让他做宰相,不是做司马。”在狄仁杰的大力推荐下,张柬之被朝廷任命为秋官侍郎。后来,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之时,拥护唐中宗复位,为匡复李唐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则天时期,很多中兴之臣例如桓彦范、窦怀贞、敬晖、姚崇等都是经过狄仁杰的推荐,才被朝廷重用。这些人上任后,刚正严明,兢兢业业,使政治风气大为改善。因为狄仁杰的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皆出自公之门下。”
可惜的是,狄仁杰没有等到唐中宗复位,就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因病去世。他去世之日,朝野上下哀声一片,武则天哭着说:“从此以后朝堂上再无可用之人。”她下诏厚葬狄仁杰。后来,唐中宗即位,为了感谢狄仁杰对自己的扶持之恩,他下诏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太平公主叛乱
武则天共生过六个子女,其中四个是儿子,但是,她一生中最爱的却是小女儿太平公主。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聪明伶俐,足智多谋,不但与自己长的像,并且性格爱好也与自己非常相似,因此,她对太平极其宠爱。
太平公主原名李令月,8岁时,吐蕃派使臣来长安,向唐朝公主求婚。武则天本来还有一个女儿,但是她为了陷害王皇后,亲手将其扼死。武则天不想让幼女嫁到荒原的蛮夷之地,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她借口让女儿替自己去世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祈福,将公主送进了道观,并为其取道号“太平”。吐蕃使者一看,只好作罢。
年轻时候的太平公主凭借父母的宠爱,过着无忧无虑、穷奢极欲的生活。史书上记载:“太平公主食邑上千,外州供奇珍异宝,不可纪极。”时人称太平公主 “富拥天下”。武则天掌管朝政后,太平公主时常渴望与母亲一样,参与朝政。但是武则天出于对她的保护,从不允许她公开参与朝政。
太平公主结过两次婚,这两次婚姻都是父母一手安排的,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太平公主十四岁时,穿上武官的衣服,跑到父母面前跳舞,把唐高宗和武则天都逗笑了。武则天问她:“你又坐不了武官,穿这官服做什么?”太平公主说:“把这身衣服赐给驸马可以吗?”唐高宗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就让他嫁给了文武双全又出身于豪门士族的薛绍。
武则天为了显示对女儿的宠爱,将她的婚礼操办得极其隆重,据说她召集了长安城所有的轿夫为女儿抬嫁妆,还下令街上的商铺都关门去街上观看婚礼。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持续了七年,她与薛绍共生育了四个孩子。不过,武则天对高宗选的女婿并不十分满意,她曾因为薛绍哥哥的妻子不是贵族而不高兴地说:“我的女儿怎么能跟村姑做妯娌呢。”后来,薛绍卷进琅琊王李冲通谋反案,武则天毫不留情地将其“杖一百,饿死狱中”。武则天称帝前为了争取武氏家族的支持,又将太平公主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武攸暨。太平公主的这段婚姻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才结束。
武则天后期,太平公主开始参与朝政。虽然由于母亲的阻拦,太平公主从未正面干预过政事,但是由于她的处事态度与武则天高度一致,所以,武则天在处理很多大事时,都让她在幕后出谋划策。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后来二人将其软禁,准备谋权篡位。太平公主与宰相张柬之、大将李多祚等人联手,诛杀张氏兄弟,拥立唐中宗即位。太平公主拥立中宗有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权势日盛。
性情懦弱的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专权。韦后后来也想效仿武则天,君临天下,她与安乐公主一起毒死了唐中宗,准备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之后再将其毒死,自己临朝。李隆基洞察其野心后,联合陈玄礼,杀死韦后和长乐公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一起参与了这场行动,她来到皇宫,看到年幼的温王还高坐在龙椅上,就对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说:“这个位子是你的,这个小娃娃不该坐在那里。”于是,她走上前,将温王从龙椅上提了下来,将相王扶上王位,唐睿宗即位。
唐睿宗对将自己扶上王位的妹妹极其溺爱,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太平公主向朝廷推荐了很多人,唐睿宗都将他们封了官。一时间,依附太平公主的人越来越多,太平公主的权势变得炙手可热,时有云“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在外只闻有公主,不闻有皇上”。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为了握紧大权,让自己的兄弟宋王等人统领禁军。太平公主对他的做法很不满,她将宰相召来,说太子不是长子,要废掉他。姚崇、宋璟等人建议皇上让太平公主迁到洛阳去住,唐睿宗没有答应,还降了他们的职。太平公主见太子对其已有防备之心,想趁太子羽翼未丰,废掉太子。
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与窦怀贞、萧至忠等人密谋,让元楷率羽林军去武德殿诛杀太子,然后大家在外面群起相应。李隆基得到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他在政变的前一天,让人去宫内以领马匹为由,赚开宫门,诛杀左、右羽林军将军,粉碎了了太平公主的计划。
兵变失败后,太平公主逃亡南山山林之中,过了三天才出来。李隆基派兵包围了太平公主的住宅,然后将其赐死。
一代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他的祖上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直到武则天时才从西域返回,在四川定居。
李白很小的时候就饱读诗书,长大后所学更是广泛,还精通箭术和纵横之术。在岷山隐居时,州郡长官曾推荐他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没有答应。二十岁时,他离开蜀地,开始漫游天下。他北上长安,东游齐鲁,四处周游长达十年之久,由于性情豪爽、仗义轻财、文采风流,李白一路结交了很多朋友,写下了很多壮丽的诗篇。不过他“大济苍生,平抚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却始终没有实现。
元宝初年,李白到达长安时,曾与人一起去拜访誉满天下的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后感叹说:“你简直就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神仙啊。”自此,贺知章常在人前夸赞李白,后来,还向皇帝推荐了他。唐玄宗看过李白的诗作后,亲自召见李白,两人在一起谈论诗歌,相见甚欢。唐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任命他在翰林院就职。
李白生性豁达,好饮酒,善谈笑,为时人所仰慕。他常与贺知章、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在长安酒市上饮酒赋诗,时称“醉八仙”。有一天,李白正在酒市上与人喝得酩酊大醉,唐玄宗突然派人来找他进宫填词。使者看着已经醉烂如泥的李白,只好动手将他抬进宫去。皇上等他清醒了点后,就让他开始动笔。李白拿起笔,不假思索,十多首辞藻绚丽、格调高雅的诗文一挥而就。唐玄宗看到后大喜,因此,时常请李白进宫赴宴。有一次李白喝醉后,让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高力士当时气焰正盛,权倾朝野,他受到李白这般侮辱,心里非常恼火。
有一天,杨贵妃看过李白的《清平调》后,赞不绝口。高力士在旁边说:“娘娘真的觉得这首诗很好吗?”杨贵妃听到后就问他哪里不好。高力士说:“他在诗中用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来比喻娘娘,不就是在骂娘娘吗?”杨贵妃听后,对李白厌恨在心,以至于后来每次唐玄宗要给李白封官加爵的时候,杨贵妃都要从中作梗。
李白正因为长居长安却壮志难酬而暗自神伤,翰林院学士张坦又因为看不惯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上书奏了他一本。加上和李白有隙的杨贵妃和高力士也常在唐玄宗耳边进谗言,李白被皇上赐金放还。他离开长安,开始四处漂泊。
李白游历中原时,在洛阳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诗人杜甫。当时李白已经是诗名满天下,并且比杜甫年长11岁,一向心高气傲的诗人在杜甫面前却没有半点的傲慢之势。两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曾经写诗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来他们在洛阳分手时,还约好下次要同游梁宋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