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走庐山。永王李璘东巡的时候,李白应邀入幕。他曾劝永王勤王灭贼,但是永王后来却自己起师称帝。永王兵败后,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投入浔阳监狱。后来,驻守浔阳的宋若思将李白从监牢中救出,并收其为幕僚。李白后来曾以宋的名义向朝廷推荐自己,但是不知何故,一直未被任用,还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境内)。
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年事已高,他因为此去一别,前程无期,而忧心忡忡,写下了“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的悲怆诗句。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巫山,朝廷因为关中大旱而大赦天下,诗人又重获自由。他沿长江返回时,先去江夏区投靠老友良宰正,又返回金陵,故地重游。上元二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逝于金陵,享年61岁。
李白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著名的有《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等。他的诗歌气势雄壮豪迈,语言清新飘逸,想象空灵绮丽,因此李白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唐文宗即位后,御封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唐朝三绝”。
安禄山恃宠而骄
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幼时丧父,后来,其母阿史德氏改嫁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就跟了安姓。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人口复杂的胡地,安禄山学会了九种语言。他长大后,膀阔腰圆,性情奸诈,善于揣摩人意,与史思明两人以凶狠好斗而闻名。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守珪任范阳节度使时,安禄山因为偷羊被人追着打杀。他见到张太守后大叫道:“大人不想消灭两番(奚、契丹)吗?为什么还要打杀勇士?”张守珪看他气度不凡,就释放了他,还让他和史思明都做了小官。安禄山勇猛过人,加上他又熟悉当地的地形,因此,每次打仗的时候都能以少胜多。张守珪很赏识他,很快就将他提拔为偏将,并收安禄山为义子。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讨伐契丹失败,入朝奏事时见到了宰相张九龄。张九龄说:“日后祸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人。”于是,张九龄上表恳请将其斩首,但是,玄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开元二十八年,御史中丞张利贞出任河北采访使,来到河北时,安禄山送给了他很多财物。张利贞回朝后,在皇上面前极力为他美言,朝廷又为他升了官。尝到甜头的安禄山对朝廷派遣的使者都加以贿赂,官越做越大,直至两番、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唐朝时有规定,地方节度使御任后都要叙官。安禄山入朝时,想方设法取悦唐玄宗。他对玄宗说:“营州境内去年爆发了蝗灾,庄稼都被吃光了。臣向天祷告,若是臣对朝廷一心忠诚,老天就要把虫害自行散去。结果祷告刚结束,就来了大群红头鸟,将害虫吃得干干净净。”唐玄宗听到这里,非常开心。
安禄山阴险狡诈,城府很深,但是在人前却常表现出一副憨厚傻气的模样。他见杨贵妃深受玄宗宠爱,而杨贵妃又没有孩子,于是不顾自己比杨贵妃还大18岁,非要做她的养子。唐玄宗与杨贵妃都非常高兴,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安禄山就事杨贵妃如母,处处谄媚献宠。他每次见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一块儿时,总是先给杨贵妃行礼,再向皇帝行礼。唐玄宗问他为何如此,他故意傻里傻气地说:“我们胡人都是以母为尊。”唐玄宗听了,被逗得哈哈大笑。
安禄山体态肥胖,在皇帝面前跳胡旋舞时,却“其疾如风”。有一次,唐玄宗问他那肥胖的肚子里面都有什么,他厚颜无耻地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赤胆忠心而已。”皇上听后,对他更是深信不疑。
安禄山自恃皇帝恩宠,轻蔑群臣,但是他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却怕得要命。原先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认为胡人目不识丁,难成大器,所以才主张朝廷对他们大加重用,谁知安禄山青云直上,李林甫看到眼里,计上心来。有一天,安禄山前来拜见李林甫,李林甫见其态度傲慢,托故将王叫来问事。当时,王身兼二十余职,见到李林甫却恭顺谦卑如同奴仆。安禄山看了大惊,对李林甫也恭敬起来。
安禄山擅揣人意,李林甫也深谙此道,他和安禄山谈话时,每次都能猜透安禄山的心思。他对安禄山说:“皇上虽然春秋已高,但是宰相宝刀未老。安将军如今深受皇上喜爱,应好自为之,对朝廷忠心不二。”安禄山听后,心怀恐惧,对李林甫敬畏不已。此后,安禄山将李林甫奉若神明。他每次派人进京,都会专门让人问候李林甫。
安禄山在京时,将朝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他看到玄宗昏庸,朝政腐败,心中就想取而代之。他离开长安后,开始招兵买马,为夺取天下做准备。他以御敌为名,建筑雄武城,在里面储备大量的粮食和兵器。他知道玄宗好大喜功,于是,他鼓动手下人滥杀契丹百姓,然后他又割取百姓首级向朝廷邀功请赏。
杨国忠上台后,安禄山看到杨国忠才能平庸,非常鄙视他。杨国忠对他也非常恼火,因此,他借安禄山在外招兵买马之事,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此时,太子也发现安禄山有不臣之心,也上奏说他欲反。唐玄宗听后,就命安禄山进京朝见。杨国忠本以为安禄山做贼心虚,不敢前来。谁知,安禄山早已猜透玄宗的心思,他飞驰进京,向唐玄宗哭诉道:“臣承蒙皇上错爱,感恩不尽。但是杨国忠嫉妒我,屡次使人在皇上面前谗言,臣现在只是等死矣。”唐玄宗对他好言相劝,为了宽慰其心,将那些“诬陷”他的人都交与安禄山处置,还厚赏了他。事已至此,杨国忠也无计可施。当时,人人皆知安禄山有反意,但是再无敢言者。
安禄山打消玄宗的疑虑,离开长安后,如漏网之鱼,疾速赶回范阳。他到达自己的大本营后,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举兵反唐。安禄山的大军一路直下,取太原,过河东,所向披靡。后来,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出兵井陉,大败叛军,张巡在雎阳也誓死抵抗,安禄山的部队,数月不能前进。及哥舒翰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成都,安禄山才得以进入长安。叛军进入长安后,大肆杀戮、抢掠,整个长安城一片狼藉,惨状惊人。
安禄山原先就有眼病,起兵之后,视力逐渐不佳,后来竟至失明。他性格暴躁,对左右非打即骂,因此,人人怨恨。安庆绪为安禄山长子,后来安禄山的宠妾段氏生下一子,名叫安庆恩,安庆恩深受安禄山的喜爱。安禄山称帝后,安庆绪时刻担心自己被废,因此,他与安禄山的亲信严庄、李猪儿等人一起,谋杀了安禄山。阴险狡猾的安禄山一世枭雄,仅凭一人之力,就将大唐国势扭转,可怜的是,最后还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
张巡守城
张巡,河南邓州人,从小聪敏好学,博览群书。长大后,他重义轻财,扶危济困。后来入京考试,中进士,为太子舍人。杨国忠执政时,他因不阿附杨国忠,而被外调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他上任后,励精图治,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安禄山起兵后,势如破竹,很多地方的官员闻风而降。安禄山的部队到达宋州(今河南商丘)、曹(今山东曹县)州后,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杨万石投降,他任命张巡为长史,并命其举城迎接叛军。张巡接到命令后,率部先去哭祭皇帝祖祠,接着又召集人马,誓死讨伐叛军。
令狐潮本是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他投降叛军后,他手下的士兵趁其出城时,请张巡入城。时吴王李祗在太守奉召讨贼,他听说张巡进驻雍丘后,就命张巡在雍丘抗击敌军。令狐潮带领四万大军攻打雍丘,当时张巡手下只有两千多人,敌人来势汹汹,大家都很害怕。张巡说:“令狐潮知道咱们兵少将寡,肯定会掉以轻心。咱们趁其不备,出其不意,定能将其击败。”张巡趁敌军尚未站稳,就领兵发起猛攻,叛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不久,令狐潮率大军卷土重来。张巡手下有几个将领劝张巡投降,张巡召集手下人,将这几个人斩头示众。守城将士看到后,团结一心,誓死与城池共存亡。敌军筑木楼从四方攻城,张巡命人在城墙上筑起栅栏,然后点燃沾过油脂的稻草,向敌军投掷,叛军烧伤无数,无法接近城池。城里的箭用光了,张巡命人扎了很多草人,趁着夜色,用绳子将草人吊下城去。叛军分辨不清,以为是唐军前来偷袭,就放箭乱射一气。通过这个方法,张巡未伤一兵一卒,就从令狐潮那里得到了很多箭。这样反复了几次,敌军屡次上当后,城内唐军再吊人下来时,他们都以为是张巡在骗他们,不再射箭,也不再防备。张巡看到敌人懈怠,就用绳子放真人下来,向敌人发起袭击,将令狐潮逼退了几十里。此后,张巡与敌军你来我往, 六十天左右,历经百余战,每战必胜。
叛将杨朝宗进犯宁陵后,张巡率人马赶到雎阳,联合雎阳太守许远,对敌军发动突然袭击,大获全胜,杀敌近万。许远感觉张巡才干在自己之上,于是拜张巡为主帅,将军事指挥权交与张巡。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几万精兵,进攻雎阳。张巡、许远和将士们死守城池,一天应战二十余次,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是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五月,叛军为了补充粮草,在城外收割成熟的麦子。张巡看到后,命令士兵擂鼓,佯装出战。叛军听到鼓声,立即停止收麦,集结待战。但是,张巡却令将士们原地休息。叛军见后,放松了警惕,张巡命手下猛将南霁云率兵冲出,直捣敌军大营。叛军猝不及防,死伤无数。
尹子琦失利之后,恼羞成怒,他领兵将雎阳城团团围住,扬言要活捉张巡。张巡想射杀尹子琦,但是他又不认识尹子琦,于是,敌军再次兵临城下时,他让人用蒿草做的箭射向敌军。敌兵捡到箭后,以为城里已经连箭都用光了,就高兴地将箭拿给主帅尹子琦看。张巡趁机让神箭手南霁云瞄准了尹子琦,南霁云拉弓射箭,一箭正中尹子琦左眼,尹子琦重伤在身,只好命令部队撤军。
七月,叛军再次围城,雎阳城内粮草将尽,形势危急。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少,很多百姓都饿死了,士兵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有的人饿急了就吃草根树皮,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后来,守军只剩下一千人,大家在战斗之余,都去捉老鼠、麻雀来吃,有人甚至将弓箭上的皮革拆下来煮了吃。最后一点粮食都没有了,很多将士都饿得拉不开弓,张巡只好让南霁云杀出重围,去找救兵。
南霁云杀出重围后,来到彭城,向彭城太守许叔冀求救,但是许叔冀对雎阳战事,一直持观望态度,以前张巡得胜时他尚不敢发兵,现在更不敢以卵击石。南霁云失望之余,只好向驻守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妒忌张巡的名声,又担心出兵后敌军会从背后来偷袭自己,也拒绝出兵救助张巡。他看南霁云勇猛过人,就想将其收为己有。贺兰进明命人大摆宴席,宴请南霁云。南霁云在席上放声大哭,他说:“雎阳城已断粮多日,大人既不出兵,何必请我吃这么精美的饭菜,请恕我难以下咽。大人的盛情我铭记在心,我现在留下自己的一根手指来回报大人。”说完,他拔刀砍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起身告辞。南霁云走出贺兰进明的府邸后,发誓说:“破贼后,我一定要灭了贺兰全家!”
南霁云东奔西走,只有真源令李贲援助了百匹战马,宁陵守将援助了三千士兵。但是,南霁云带领这几千人马杀进城的时候,所剩下的也只有一千多人了。守城的将士听说外面没有援军后,自知必死无疑,都抱头痛哭。
叛军听说张巡求救无望,于是在外面加紧攻城,雎阳城很快就被攻下。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被俘后,毫无惧色,怒声骂贼不止。尹子琦劝张巡投降,张巡大骂道:“我恨不能将你生吞活剥,只不过我现在没有力气罢了。”尹子琦命人用刀在他嘴里乱搅,他满嘴钢牙俱碎,仍骂不绝口。尹子琦见状,只好命人将他拉出去杀了,张巡被害时,年仅49岁。他的手下南霁云、雷万春等人皆因不愿投降而被杀。许远听说后,在押往洛阳的途中不屈而死。
虽然城破身亡,但是张巡为平息叛乱,保护江淮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百姓感其恩德,修建张巡祠,四时祭祀,香火不断。
高力士权倾朝野
高力士,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本名冯元一。高力士祖上曾是北齐大将,他10岁时,因株连罪被抄家后,家境一败涂地。武则天时,高力士被人送入宫中,做了太监。宦官高延福将其收为养子,从此改姓为高。
后来,高力士被送去侍奉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将其视为知己,待之甚厚。唐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他对太子忠心耿耿,深受李隆基信任。太平公主叛乱,高力士协助太子平叛有功,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事务。唐玄宗即位后,将宫内大小事悉数委托于他,凡是下面送上来的奏折,都需高力士过目后才能交给皇上。于是,高力士权倾朝野。
高力士虽然身为宦官,但是文武双全,颇有眼光。唐玄宗宠爱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想立他为太子,但是肃宗是长子,因此在立储问题上,唐玄宗一直犹豫不决。有一次,唐玄宗吃饭时,想到这个问题,愁上心来,就放下了筷子。高力士见状就说:“陛下放下筷子是因为饭菜不可口吗?”唐玄宗说:“高翁自己猜猜是什么原因。”高力士说:“皇上大概是为立太子的事烦恼,自古以来,立长子为太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我想没人会有异议。”唐玄宗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立肃宗为太子。
高力士侍奉唐玄宗,虽然备受恩宠,但是并不是靠逢迎巴结而安身立命,他曾多次警示和提醒玄宗,警防朝臣专权,收回边关大权。
李林甫当政时,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如今天下太平,朕想筑黄金屋,将国家大事委托给宰相,你以为如何?”高力士说:“如今宰相多用钻营之士,朝党朋乱。国家大权,怎可委与他人之手。皇上应高瞻远瞩,以国家为重。”唐玄宗听后,虽然有些不快,但是感觉他言之有理,也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唐玄宗好大喜功,驻守边关的将领为了邀功请赏,时常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和边区的少数民族开战。唐玄宗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不加制止,还会大加封赏。有一次,高力士对唐玄宗说:“我听说南方的部队在云南经常打败仗,而北方的军队却力量强大。陛下准备用什么去控制他们呢?”唐玄宗知道他是在影射安禄山,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会考虑这件事的。”
与那些依仗皇帝宠信而傲慢无礼的人不同,高力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生性谨慎,待人亲近随和,因此在朝堂内外并无恶名。肃宗做太子时,事高力士为兄。其他的公主和亲王,都尊称他为高翁。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往成都,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儿子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现在已经称帝了,叛乱指日可平,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高力士看到皇上盲目乐观,说道:“如今洛阳和长安均已落入叛军之手,河南、汉北等地皆成焦土。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人人皆为之痛心疾首,独陛下不以为然,老奴实在是不敢苟同。”唐玄宗听后,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