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如神的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他文韬武略,才能出众,加上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因此深受隋朝大臣们的器重。
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时,李靖觉察到李渊有异心,因此向朝廷告发他。朝廷派人捉住李渊,准备将他押回江都,但是走到长安时,由于天下大乱,道路不通,就没有成功。李渊起兵后,抓住李靖,准备将他斩首。李靖被押到刑场时大呼:“大人为了平定天下而起兵,如今大事未成,为什么就要因为私人恩怨而杀害勇士呢?”李世民欣赏他的胆识,就在李渊面前为他求情,李渊这才放了他。李靖因为此事对李世民非常感激,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李渊称帝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起兵反唐,领人攻下夔州。赵郡王李孝恭奉命讨伐不力,被杀得大败。李靖见蛮夷凶猛,决定智取。他于夜间率八百铁骑奇袭敌营,得手后急忙撤出。夷兵在后面穷追不舍,谁知李靖早在险要处布下伏兵,等蛮夷追杀至此,大军一起杀出,蛮夷抵挡不住,被斩杀无数,俘虏五千人。李渊听说后,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他的成见,还特地下诏奖赏了他。
李靖精通兵法,用兵如神。他带兵打仗时,善用奇兵,因此,屡次获胜。
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在李渊建唐后,依据依靠长江天险,与唐朝分疆而居。李靖认真分析了敌我的形势后,向唐高祖上书,陈述了消灭萧铣的对策。唐高祖非常高兴,将三军之事悉数委任给李靖。李靖接受任命后,开始建造船只,组织士兵练习水战,为南下江陵做好准备。是年秋天,秋雨连绵,江水暴涨,唐将见状,都以为李靖会等到洪水退去后再进兵,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江水暴涨,敌军肯定防范松懈。现在不进军,更待何时?”他力排众议,率两千首战舰,顺江东流而下,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十月份就兵至夷陵(湖北宜昌)。
当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驻守在夷陵附近的清江上,李靖见敌军士气强盛,就避其锋芒,伺机待发。赵郡王李孝恭按捺不住,领兵出战文士弘,被杀得大败。文士弘得胜后,趾高气扬,纵容手下士兵四处抢掠。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迅速指挥城内的唐军出战,文士弘军队措手不及,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李靖毙敌一万,缴获战船四百多艘。
李靖到达江陵后,萧铣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诸将都劝李靖杀了萧铣,以免再生祸害。李靖说:“荆南地处偏远,要想让民众真正归顺朝廷,不能靠杀戮,应当靠仁义。”他号令严明军纪,严禁士兵骚扰百姓。于是民众对唐军真心悦服,江、汉之地望风归附。十多天后,萧铣的十多万援军赶到江陵,听说萧铣已经真心归顺唐朝,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唐高祖见李靖仅用两个月就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农民领袖辅公祏攻占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唐高祖命李孝恭和李靖为正副统帅,讨伐辅公祏。辅公祏见唐军势重,派冯惠亮率三万精兵驻守当涂,陈正道率两万步骑驻守青林,并在长江上扯起铁索,迎战唐军。李靖分析敌情后说:“如果直攻丹阳,另两处肯定会派兵支援,短时间内肯定难以攻下。如果先去攻打冯惠亮,丹阳方面肯定按兵不动。既然这样,咱们不如各个击破。”李孝恭认为他说的有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李靖率兵攻打冯惠亮。李靖经过苦战,战败冯惠亮。然后撇开陈正道,率兵直逼丹阳城下。辅公祏见状,无心再战,弃城逃走,后被唐军活捉。辅公祏兵败后,江南的局势完全平定下来。 唐高祖听说后,对李靖的军事才干钦佩不已,他说:“李靖就是叛贼的克星啊。与古代的良将韩信、霍去病等人比起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太宗即位不久,突厥颉利可汗趁唐朝政局变化之际,率兵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一路长驱直入,直指长安,唐太宗见形势危急,亲临渭水桥,与其歃血为盟,定下合约,颉利可汗才引兵退去。时隔不久,突厥国发生动乱,唐太宗趁此机会,命李靖领兵突击突厥国。
贞观四年,李靖率领三千铁骑,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冲杀,直到距离颉利可汗的营帐还有几里的地方才被人发现。颉利可汗听说唐兵到来后大惊失色,李靖派人去见颉利可汗,说此次前来,是奉唐王之命前来慰劳。他见颉利可汗放松戒备后,又趁机派人离间突厥各部落的关系,然后趁着夜色,突然发起袭击,突厥人措手不及,被杀得四散而逃,颉利可汗丢兵弃甲,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唐太宗听到消息,高兴地说:“当初李牧率五千人与匈奴作战,虽然失败了,还是被人写进了史书。现在李靖仅靠三千骑兵就大败颉利可汗,一洗我渭水之耻,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靖虽然战功显赫,但是从不居功自傲。他每次上朝,都沉默寡言,从不和别人争辩什么,朝中皆称他为忠厚之人。李靖的妻子张出尘,人称红拂女,原是隋朝大臣杨素府中的侍女,因对李靖一见倾心,遂前往投奔,与之结为秦晋之好。两人相濡以沫,情投意合。张出尘去世后,李靖思念成疾,身体也每况愈下。李靖病危时,唐太宗亲往探望。李靖去世后,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唐太宗下令按照霍去病坟墓的样式,为李靖夫妇建造坟墓。
白袍将军薛仁贵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薛仁贵家境贫寒,务农为生,少小就爱读书、喜枪棒。父母去世后,他想迁移祖坟,其妻柳氏对他说:“真正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把握时机。现在皇上亲自领兵出征辽东,正是用人的时候。你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报名参军,求取功名之后,再为父母迁坟也不晚啊。”薛仁贵听后,就辞别妻子,加入了张士贵的队伍。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于洛阳领兵出发,出征高丽。部队到达安地的时候,高丽军队前来应战。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住,无人能救,情势危急。薛仁贵看到后,手握方天画戟,白衣白袍,挺身而出,只一下就将一员高丽将领刺于马下。他在敌军中横冲直闯,所向披靡,直杀得敌军胆战心寒。唐军士气大振,紧随其后,齐心协力将敌人杀退。事后,唐太宗李世民立即召见了薛仁贵,对他厚加赏赐,还提升他为游击将军。从此以后,薛仁贵声名远扬。后来,唐军在辽东历经百余仗,薛仁贵立下无数战功。唐军从辽东班师时,唐太宗对薛仁贵说:“对我来说,得到辽东不算什么,得到将军才是最让人高兴的。”可见薛仁贵本领超群,深得太宗赏识。
唐高宗即位后,任命程名振、薛仁贵再次出征辽东,薛仁贵在这次征战中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金山之战中,薛仁贵身先士卒,全力冲杀,领唐军取得大胜,将高丽精锐部队全部歼灭。石城大战时,有个高丽战士是个神箭手,他一连射死了十多个唐朝士兵,很多唐朝士兵看到后都非常害怕,畏缩着想往后退。薛仁贵看到后大怒,一个人骑马向敌阵冲去。他在马上一箭将那名神箭手射倒,然后又活捉了他。自此,薛仁贵威震辽海。他带兵攻下扶余城后,一连几天,有四十多座城市直接向唐军投降。唐高宗听到后,亲自写诏书赞赏了他。
薛仁贵不但能征善战,还具有优秀的政治才干。他攻占高丽后,唐高宗让他留守平壤。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还修葺学堂、寺院,赡养老人,抚养孤儿。他发展生产,严惩盗窃,平息匪患,还大力提拔和表彰那些才能优异、品德高尚的人。高丽国上下,对他的所作所为都敬佩不已。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回纥九姓铁勒(九个部落联盟)举兵进犯唐边,薛仁贵奉命征讨。出发前,唐高宗宴请众将士时对薛仁贵说:“我听说古代的神射手能射穿由七层铁片铸就的铠甲,今天你可以用五层的射射看。”薛仁贵应命张弓,一箭就将铠甲射穿了。唐高宗大惊,赶快命人拿出更加坚固的铁甲赏赐给他。
九姓铁勒率十万精兵占据天山,想凭借有利地势抗拒唐军。他们先派几十员骁将气势汹汹地前来挑战,薛仁贵看他们来势凶猛,连发三箭,射死了三个人。其余的人吓坏了,赶紧勒马回奔,敌军见此情景,立即陷入混乱之中。薛仁贵趁机领兵掩杀过去,九姓铁勒抵挡不住,只好投降。后来薛仁贵征讨躲进沙漠深处的铁勒残部,同样大胜而归。当时军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在将士们的口中,薛仁贵仅凭三箭就将威胁唐朝边境十多年的铁勒族荡平,可见其功勋卓著、深得人心。
薛仁贵一生南征北战,很少吃败仗,他最大的一次失败是青海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与副将郭待封商量好,让其带二万人看守粮草,自己率军冲破敌军后,再回旋与其会合。薛仁贵带兵打到乌海,大获全胜。但是郭待封违反薛仁贵的命令,带着粮草前进,被吐蕃大军阻挡,丢了粮草。薛仁贵见前无救兵,后无粮草,只好退兵大非川。后来吐蕃举全国之兵前来围攻,薛仁贵只好与吐蕃讲和。朝廷追究责任的时候,认为薛仁贵指挥失当,将其贬为平民。
但是时隔不久,辽西又起战乱。唐高宗想起玄武十二年五月,夜里天降暴雨,水淹万年宫之时,为了唤醒自己,薛仁贵冒死蹬在门框上大声呼叫的事,将他召进宫,对他说:“当年水淹万年宫,要是没有你,恐怕我早就葬身水底了。你灭铁勒,平高丽,为国家立下大功。乌海失利,我处罚了你,这件事我至今还难以释怀。如今辽西不稳,除了你恐怕没有别人可以领兵出战了。”于是再次重用了薛仁贵。
公元682年,已经69岁的薛仁贵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征战。突厥人在大同与唐兵对阵时,问唐朝派来的将军是谁,兵士答道:“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将军被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可能还活着?”薛仁贵摘下头盔,突厥人看到活着的薛仁贵,纷纷下马跪拜,然后拨马就走。薛仁贵趁机率兵追击,俘虏几万人,缴获马匹、粮草无数。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贵因病在雁门关去世,享年70岁。朝廷专门派人将他的灵柩送回了他的故乡,沿途州民闻听其死讯后,当道跪哭,哀声震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从小知书达理,性格刚强。他年少时曾随父母四处周游,因此颇有见识。她十四岁时入宫,入宫时她的寡母杨氏哭着向她告别,她正色说道:“侍奉圣明的天子,不是人人都可以的,岂知不是幸事?何必要做出这种儿女情长的态势呢?”
太宗有一匹马名叫“狮子骢”,性情暴躁,难以驯服。武媚娘知道后,对太宗说:“给我铁鞭、铁锤、匕首这三个物件,我就可以驯服它。”太宗惊问其故,她说:“马不服,就用铁鞭鞭打它。如果用了铁鞭它还是不听话,就用铁锤敲它的头。铁锤还不行,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生性爱马,对她的方法不甚赞同,也感觉武才人作风强硬,霸气非凡,自此疏远了她。
唐太宗生病,武则天在旁边伺候时和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被按照宫中旧例送到庵里当了尼姑。一天,唐高宗经过那里的时候见到了武则天,武则天看着高宗无语凝噎。唐高宗想起以前的事,心中百感交集。当时,萧淑妃专宠,王皇后为了对付萧淑妃,将武则天接回后宫。
武则天刚强而有计谋。她刚入宫时,对王皇后卑躬屈膝,很快就博得了王皇后的信任。王皇后就常在唐高宗面前为其美言,高宗对其大加宠爱。萧淑妃失宠后,武则天就开始对付王皇后。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有一天皇后来看孩子,和孩子玩了好大一会儿才回宫。皇后刚离开,武则天就把孩子偷偷扼死,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将孩子用被子盖好。后来,唐高宗过来看女儿时,发现孩子早死了。武则天放声大哭,唐高宗也非常伤心。他问宫人都有谁来过,大家都说只有王皇后来过。皇上大怒:“皇后何故如此恶毒!过去她和萧淑妃不和,现在又做出这等坏事。”武则天看到这里,趁机又在唐高宗面前说了王皇后很多坏话。
唐高宗决定废黜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坚决反对。而武则天的亲信李义府等人却上书请求立武则天为后。高宗犹豫不决,后来李世觐见。唐高宗向他征求意见,他说:“这时皇上的家事,何必管外人怎么看呢。”于是,唐高宗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贬黜出京城。
武则天当上皇后不久,就经常帮助皇上处理国事。后来唐高宗患上风眩头疼病,难以再处理朝政,于是大权旁落,武则天完全把持了朝政。时间一长,武则天的飞扬跋扈让唐高宗难以接受。恰好有人对高宗说武则天暗行巫术,诅咒皇上,唐高宗决定废了武后,他找来上官仪,命他起草废后的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后很快赶来。她看到诏书,厉声责问皇上:“这是什么?”皇上无言以对,只好说一切都是上官仪的意思。武则天立即下令处死了上官仪,从此气焰更盛。高宗病重时,担心李唐天下不保,下令传位给太子李弘。但是武则天很快就把李弘毒死了。
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没多久,武则天就把中宗贬为庶民,改立睿宗,自己还上朝听政。徐敬业想拥立中宗,就在扬州领兵造反。武后派李孝逸率大军征讨,徐敬业兵败被杀。武则天对大臣们说:“徐敬业何其有才,都被我杀掉了。你们要是想造反,就赶快,不想造反的就老实点。”群臣畏服。有人看出武则天想称帝,就趁势造谣。一个叫法明的和尚写了四卷《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应为天下之主,武则天非常高兴。睿宗为了保命,主动提出让出皇位。武则天假意推辞一番,就接受了。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号曰“圣神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很多积极有力的措施。她劝农桑,薄赋役,大力发展农业。武则天曾多次亲临考场,主持科举考试,她还首创“殿试”制度。她眼界开阔,知人善任,因此选拔、任用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武则天执政时,姚崇、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中兴之臣都受到重用。对于边疆少数叛乱,她一面进行严厉打击,一面采用温和的民族政策来缓和关系,无论是讨伐契丹有功的曹仁师和张玄遇,还是在边疆大力屯田的娄师德,她都不吝封赏。总之,武则天在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百姓富裕,国家景象大有“贞观之治”的遗风。
武则天才智过人,用人有术,但是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她为了排除王皇后和李唐旧臣,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向来为后人所不齿。她重用武氏家族,起用酷吏制度,宠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自己的功绩抹上了不少污点。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当时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宰相张柬之等人借口诛杀张氏兄弟发动政变。他们率军杀进宫闱,诛杀张氏兄弟后,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恢复李唐国号。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享年81岁。她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上立有“无字碑”,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第一酷吏来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