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冯太后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汉族。她是北魏文成帝皇后、献文帝时的皇太后,孝文帝时的太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在文成帝死后曾两度摄政,为北魏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她的父亲本是北魏的高官,后因犯罪被杀。父亲死后,年幼的冯太后沦为宫中奴婢,幸亏有当昭仪的姑姑(北魏太武帝的左昭仪)亲自养育,她才能成为一个不凡的女子。后来,文成帝即位,冯太后被选为妃子,当时她只有14岁。后来,她又被册封为皇后。
文献帝即位后,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丞相乙浑趁机造反,而年仅12岁的文献帝又在守丧,冯太后便当机立断,挫败了乙浑的阴谋,并将其处死。从此,她开始操纵了朝政大权。冯太后这次摄政,前后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将动荡的北魏王朝给稳定了下来。但是文献帝不是冯太后的亲生儿子,因此对冯太后掌权很不满。后来,他又找借口杀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弈。母子二人的关系越来越糟,后来冯太后不能忍受,便秘密将文献帝给毒死了。
之后,冯太后辅佐年仅5岁的孝文帝登上了皇位,而自己成了太皇太后。由于孝文帝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落到了冯太后手里。冯太后为人聪明,通晓事理,将繁杂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他对孝文帝的感情也很深,亲自抚养他成人。孝文帝长大后,很感激祖母的恩德,而且知道她笃信佛教,于是下令道:“我幼年继承大业,多亏有一位英明的太皇太后,国家才能这样安宁。对于她的恩德,我无以报答,只好借助佛祖的力量。因此,皇宫里饲养的所有动物都应放归山林,然后在饲养场上建造佛塔,专供太皇太后使用。”有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到方山游览,冯太后觉得那是一个好地方,想死后安葬在那里。孝文帝回到宫中后,就马上命人为太后在方山上修建陵墓。
冯太后足智多谋,孝文帝凡是遇到大事,都会请她做决断。她还赏罚分明,谁要是犯了错,即使她所宠信的人也决不纵容。但是她也不会记谁的仇,不久之后又会像从前一样宠信他们。因此,朝廷的官员、后宫的妃子和宫人们都对他十分敬畏。冯太后的权力非常大,他可以直接提拔官员,许多宦官和官员都是受她的宠信而提拔上去的。王叡因姿貌伟丽,精通天文卜策之术而得到冯太后的宠信,进宫没几年就升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李冲因为有才干,且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并得到了重用。但是,冯太后对那些受百姓爱戴的人,比如元丕、游明根等人也都以礼相待,还赏给了他们很多财物。每次要褒奖亲信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没有私心,冯太后就会将他们和元丕等人一起奖励。这些人,组成了冯太后第二次摄政时期的心腹集团。
冯太后生性简朴,不喜欢穿华丽的衣服,吃得也很简单。她还宽以待人,不像其他的主子随意打骂下人。有一次,冯太后病了,想喝点粥。宫女把粥端来的时候,由于已是黄昏,没有发现有只虫子落在了粥里。冯太后看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用勺子将虫子舀了出来,孝文帝正在床边伺候,看到虫子后,十分恼怒,要治那个宫女的罪,冯太后却笑着说不要。那个宫女才没有被治罪。
冯太后去世的时候,孝文帝非常悲痛,他连续五天都吃不下东西。孝文帝给冯太后定谥号为文明,所以后人也称呼她为文明太后。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不仅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改革家。他亲政后,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他一向崇尚汉族文化,希望通过汉化,来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并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公元490年,24岁的孝文帝开始实行汉化改革。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且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为了避免大臣们反对迁都,他先提出了要大规模攻打南齐的想法。大臣们纷纷反对,其中反对最厉害的是任城王拓跋澄。随后,孝文帝将拓跋澄单独留下来,对他说:“实话跟你说,我并不想攻打南齐,我的真实想法是觉得平城这个地方太落后了,不适合改革政治。我想要改革,就非得迁都不可。这次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将文武百官都带领到洛阳去。你觉得怎样?”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他本来就赞同孝文帝改革的主张,于是立刻同意了迁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攻打南齐的名义亲自率领士兵30万南下。走到洛阳时,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十分困难。但是,孝文帝毫不在乎,下令继续行军。大臣们本来就不想攻打南齐,趁着这个情况,又出来阻拦。孝文帝故作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结果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就撤军了,这岂不是让后人笑话。如果不能向南继续前进,那么就将都城迁到这里吧,这样也算做了点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呢?”许多大臣虽然不赞成迁都,但一听这样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就这样,孝文帝巧妙地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迁都洛阳成功后,孝文帝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在改革期间,他不但重用那些主张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而且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正是由于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才得以进行下去。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入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
他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令其一律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不论是哪族人,都必须穿戴汉服。起初,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夏天一到,就没有人再发牢骚了。因为洛阳夏天比较炎热,而鲜卑族的衣服一般比较厚重,要是在夏天穿鲜卑服会很热。他还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令其一律改说汉语。但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鲜卑人,因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暂缓改变。而30岁以下的就必须改说汉话,否则就降职或罢官。他要求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他把自己的名字从拓跋宏改成了元宏。他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娶了一名汉族的女子做妃子。此外,他还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条令。并要求鲜卑人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在改革的内容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极端的措施,比如,他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不能归葬平城,只能葬在洛阳。这一条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道德不符,给改革增添了不小阻力。
当时,太子属于顽固派,极力反对迁都。其实他的原因很简单,他比较胖,怕热,而洛阳的夏天比平城要炎热很多。后来,他实在受不了,就趁孝文帝外出的时候,私下里鼓动大家将都城迁回去。孝文帝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下令废掉了太子。后来,太子参与谋反,孝文帝忍痛处死了他。不久之后,孝文帝也因病去世,年仅39岁。
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虽经历了不少阻力,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成功的,北魏王朝也因此而逐渐强大了起来。
尔朱荣不知进退终亡身
尔朱荣(公元493—530年),字天宝,契胡族人,北魏末年重要将领、权臣。他本是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后来招兵买马,势力逐渐壮大,在乱世中南征北战,最后挟帝自重,权倾朝野。
尔朱荣出生在契胡部一个酋长家庭,他的祖父跟随北魏太武帝四处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北魏孝明帝时,尔朱荣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当上了部落酋长。尔朱荣自幼聪敏,且行事果断,更稀奇的是,他生得皮肤白皙,容貌俊美。继承了父爵之后,正赶上北魏兵乱四起,尔朱荣便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组织了一支强悍的契胡军队。随后,借着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他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业。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自己广络人才,如高欢、侯景、宇文泰等人,都是他从降兵中收罗起来的将领。后来,尔朱荣成为了北魏一名得力的将帅。但在多年的征战过程中,他逐渐认清了北魏王朝的虚弱本质,再加上自己势力不断强大,他开始等待时机,以控制北魏的朝廷大权,进而成就帝王的霸业。
当时,北魏朝政大权落到了胡太后的手里,朝中宠臣小人当道,政治腐败不堪,国家内乱不休,朝廷没有一点威信。后来,孝明帝逐渐长大,开始对剥夺他权力的胡太后表示不满,于是,他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过望,心想终于有了机会,于是就立即发兵。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消息传来,说胡太后毒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孝明帝,并立只有3岁的元钊为皇帝。正在兴头上的尔朱荣问讯后,怒不可遏,马上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宣言,拥立元子攸为皇帝(北魏孝庄帝),借他的名义起兵,进洛阳讨伐胡太后。胡太后派自己的情人李神轨带兵抵抗,还没交手,李神轨就吓得逃跑了。尔朱荣率领部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攻进了洛阳城,将胡太后和幼帝扔入黄河淹死了。
随后,尔朱荣把孝庄帝元子攸接到了洛阳,自己则控制了朝廷大权。当时,尔朱荣考虑到自己在朝中的根基尚浅,担心今后不能服众,就想借诛杀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听从亲信费穆的劝说,采取了这样一个狠招:他请孝庄帝将大臣们引导至行宫西北,谎称要祭天,不能请假。大臣们到齐后,尔朱荣对他们说:“天下大乱,先帝暴崩,都是你们辅佐不力造成的。而且你们贪婪肆虐,个个该杀!”话音刚落,手下的士兵就冲上去大肆屠杀,一共杀了一千三百多名大臣。史称“河阴之变”。随后,他又派人冲进孝庄帝的军帐,杀掉了他的两个兄弟,并把孝庄帝软禁了起来。
孝庄帝无比生气,又万分害怕,担心自己也会被尔朱荣杀掉,便命人去告诉尔朱荣,他要禅位于尔朱荣。但是尔朱荣的部下除了高欢以外,都反对他称帝。尔朱荣很迷信,派人为自己铸造金像,以卜吉凶。但铸造了四次都失败了,尔朱荣去请教巫师,巫师说天时人事都还不成熟。于是,尔朱荣暂时放弃了篡位的念头。他将孝庄帝重新迎回皇宫,并叩头谢罪。尔朱荣的女儿本是先帝孝明帝的妃子,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孝庄帝,于是想将女儿嫁给孝庄帝。孝庄帝虽极不情愿,但也做不了主,只得勉强同意。
尔朱荣仗着自己权倾朝野,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尔朱荣的女儿也仗着父亲的权势,根本就不把孝庄帝放在眼里。因此,孝庄帝对他们父女俩是又恨又怕。最后,孝庄帝终于忍无可忍,决心除掉尔朱荣。于是,孝庄帝便与城阳王元微一起合谋,将尔朱荣骗进了皇宫,用刀捅死了他。
尔朱荣被杀后,尔朱氏很快发动了政变,将孝庄帝活活勒死。但是,恶有恶报,最后尔朱氏被尔朱荣的部下高欢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