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
谁能想到,放过牛、当过小和尚的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早在秦朝末年,陈胜就提出过一个尖刻的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可以说成:“难道王侯将相也是遗传的吗?”
当年,成吉思汗指挥着蒙古骑兵四次西征,席卷欧亚大陆,征服了远至斡罗思(俄罗斯)、勃列儿(波兰)、马扎儿(匈牙利)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察合台、窝阔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又灭亡了金国和南宋,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元朝。四大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的藩属,但由于那时的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它们都是独自发展的独立王国。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把境内民族分为四等,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由于元朝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统一,社会和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很快就腐朽了,再加上自然灾害、民族压迫等原因,引发了元末如火如荼的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就在这时候参加了以郭子兴为首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作战勇敢,受到郭子兴的器重,从亲兵升为百夫长,很快就升为将军。郭子兴死后,他就成了这支队伍的首领,并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别看他没什么文化,可是却很重视知识分子。儒生朱升建议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就照办。他还把李善长、刘基、宋濂等知识分子和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他拥有一批精明强干的文臣武将,用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江南,进而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大举北伐。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后世称朱元璋为明太祖。当年的8月,改应天为南京,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这一年被称为洪武元年。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还面临着严重的军事任务。在北方,元朝统治者还盘踞着以首都大都(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大片地区,特别是大漠以北,还有辽阔的地区可以做他们的后方,那里也保留着他们仍很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由农民起义军和地主武装形成的各地割据力量也还没有放弃与朱元璋的争夺。他要完全统一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好在他有着在多年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像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将领和几十万军队。
洪武元年闰七月,朱元璋立国不久,就下令右丞相、大将军徐达和副将常遇春北上伐元。临行前,太祖朱元璋给他们饯行时说:“你们这次北征,面对着上百万众的敌人。若论冲锋陷阵,谁也比不了副将军。所以,我并不担心你们能不能打硬仗,只担心你们是不是会轻敌。”
“请陛下放心。”徐达说,“副将军作战不但越来越英勇,而且也越来越有智谋。这几次同元军作战,副将军不论大战小战,处置得都很得宜。”朱元璋满意地望着常遇春说:“大将军从不埋没你的功绩。你也一定不要辜负他对你的期望。如果让你们去同敌人的下级军官作战,是不是会觉得与大将军的身份不符啊?”
“不会的,陛下。”常遇春听到大将军徐达在皇帝面称赞他,当然很高兴,“我现在打仗已经有了几位很好的助手。特别是我的管军镇抚蓝玉,几乎是每战必胜。一些规模不太大的战斗,交给他们打就行了。所以,我们这里不会发生轻敌的现象。”
“既然蓝玉这样善于打仗,为什么还只是个管军镇抚?”朱元璋问。
“禀陛下,因为他是我的内弟,所以我不便给他过高的官职。”常遇春解释说。
朱元璋笑了:“我看,你的这个说法可站不住脚。”他对身边的刘基说:“刘爱卿,你不是还对我讲过祈奚荐贤的故事吗?我们都应该像祈奚那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国家现在正是用人之时,不能埋没人才。像蓝玉这样的人,只要对社稷有益,该提拔的就要提拔。”
常遇春跪下说道:“谢陛下隆恩。臣一定千方百计选拔人才。”
在以后的战斗中,蓝玉作战确实越来越勇,屡立战功。常遇春觉得又有皇帝的话在,对重用自己的内弟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蓝玉很快就被任命为大都督府佥事。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明军攻克了大都,元朝就此灭亡。元顺帝率后妃、太子逃往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这时的军事形势还远远不能让朱元璋松口气。除了元顺帝逃往上都外,还有元朝的左丞相扩廓帖木儿拥重兵占据山西,另一位丞相、太尉纳哈出据守辽东金山(在今辽宁省开原县),梁王占据云南,等等。他们都以强大的兵力各据一方,牵制着明朝。这样的形势也使蓝玉有了用武之地。
蓝玉也很作脸。洪武四年,他跟随雄武卫指挥使傅友德征蜀。傅友德出奇兵攻占了略阳关(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从而使明军得以顺沔水(即嘉陵江上游)直入四川。而后傅友德决定分兵前进。蓝玉率领的一支队伍很快就占领了绵州(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一带),为傅友德略定整个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南部)创造了条件。
第二年,蓝玉又随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盘据山西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徐达任蓝玉为都督。蓝玉率先头部队一举攻占了雁门关(在今山西省雁门关),在那里大败元军。之后,蓝玉率军北上,又在土喇河(在今蒙古国境内)大败元军。而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却被元军打得大败。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蓝玉又率兵攻克了被元军控制的兴和,活捉了元朝封的兴和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蓝玉又同西平侯、征西将军沐英讨西番(指今甘肃、青海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将近一年的战斗,活捉了那里的少数民族酋长,斩杀上千人,使明朝的疆域进一步向西扩展。第二年回京的时候,参加这次战斗的十二位将领都被封了侯,蓝玉被封为永昌侯。还被赐予世券,证明受过皇帝的封赏,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
总之,蓝玉的功劳越来越大,官位也越来越高。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蓝玉被任为征南右副将军,与征南左副将军沐英,随同颍川侯、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出兵云南。傅友德命令分路前进。蓝玉进入云南东部的曲靖后,在一条叫作白石江(今南盘江上游)的江边与元军残部平章(官名)达里麻相遇。蓝玉派奇兵偷袭达里麻。达里麻仓促应战,被蓝玉活捉。这里的苗族部队见明军势大,投降了明军。这就为明军进入云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蓝玉继续向西南挺进贵州,那里的苗族武装也向明军投降。元朝留在这里的梁王逃跑,死在贵州。元朝曾在这里建立乌撒宣慰司,统治这一带的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还有不少人忠于元朝。他们联合起来抗拒明军。蓝玉与傅友德打败了他们,杀死三万多人,并攻占七星关(在今贵州省毕节县),直取东川(在今云南省会泽县)、乌蒙(在今云南省昭通市)、芒部(在今云南省镇雄一带)等少数民族部落。水西(指贵州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地区的各部落也都投降了。从此,云贵地区基本上被平定,成为明朝的领土。在这一次出征中,蓝玉的功劳最大,太祖朱元璋不但给他增加了俸禄,还把他的女儿册封为蜀王妃。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冬,盘踞金山的纳哈出屡屡出兵进犯明朝的辽东边境。蓝玉被任为征虏左副将军,随征虏将军冯胜共率二十万大军向东北进发,征讨纳哈出。
当蓝玉的部队行进到通州(在今北京通州)的时候,有探子来报,说纳哈出的军队有一支驻在庆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蓝玉想,如能消灭纳哈出的其他部队,也可以大大削弱他的力量,压倒他的锐气。便当机立断,亲率一支轻骑兵,冒着漫天大雪向北进发。纳哈出在庆州的这支部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有明军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毫无精神准备,被蓝玉打了个措手不及。蓝玉看敌军营中大乱,立即下令冲杀。有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刚刚牵出马来,正要带着一个年轻人上马逃跑,蓝玉追将上去,一枪刺穿那人心窝。这时,元军更乱了营,有人喊道:“我们的平章让明军的一个大个子给刺死了!”蓝玉这才知道,刚才被他刺死的原来是元军的平章(官名)果来。蓝玉又用枪逼住那个年轻人说:“往哪里跑?”那人一看蓝玉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圆眼睛一瞪,十分可怕,忙跪下投降。一审问,原来他是果来的儿子,名叫不兰溪。这一仗,明军把上千名元军杀的杀、俘的俘,全部消灭。
当蓝玉追上冯胜的时候,已经接近金山。他们刚刚扎营,就有人来报:元军派使者来见。当时蓝玉正在同冯胜商议战斗部署,冯胜说:“让他进来。”来使说:“纳哈出将军听说大明军压境,不胜惶恐。特别是庆州一役,更表现了大明军是无敌天兵。因此,将军表示愿以全军向大明军投降。”
冯胜一听,当然很高兴,说道:“那就请纳哈出将军前来蓝将军帐前投降,由蓝玉将军代表我军受降。”当时就让来使回去了。
第二天,纳哈出果然率一百多名骑兵前来投降。蓝玉也出营在半路上迎接。纳哈出一见蓝玉,就用汉语说:“将军威名如雷贯耳,末将特率我部军官前来投降。大部队已经在原地作好准备,随时准备向贵军交出全部武器。”在场的还有冯胜的女婿常茂。
蓝玉很兴奋。他说:“纳哈出将军是元军名将,如今弃暗投明,足见将军的明智。”他又对从人说:“备酒。我今天要与纳哈出将军喝个痛快。”酒席宴上,两人越说越亲热。蓝玉就脱下自己的外衣说:“今日得见将军,真是三生有幸。如果将军不嫌弃,就请穿上我的这件衣服。”纳哈出推辞说:“败军之将,实不敢受。”两人你推我让,争执起来。这时,只听纳哈出用蒙古语同他随行的部将说了几句。蓝玉不知何意,就转过脸看看常茂。只见常茂拔出剑就向纳哈出砍去。
原来,纳哈出并不是真心投降。他昨天派来的使者其实是来探察明军的虚实的。他今天来是为了拖延时间,让他的大部队作逃跑的准备。他见蓝玉向他授衣,估计蓝玉有点醉了,就用蒙古语对前来的部下们说:“是时候了,动手!”打算杀了受降的明军,然后趁乱率军逃跑。可是蓝玉也并不是毫无准备。他让常茂来,就是因为他懂蒙古语。常茂听了纳哈出的话,觉得现翻译已经来不及了。他手疾眼快,当时就给了纳哈出一剑。纳哈出受伤,应声倒地。在场的明军将士也都有所准备,他们一见常茂行动,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立即把元军全部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