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中,刘邦以兄长的礼仪接待项伯,席上热情攀谈,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项伯是明眼人,当然不会相信刘邦的真心,只是见他大难临头,还如此泰然自若,心里也不禁感到佩服。
酒桌上,什么都好谈,喝了几杯后,刘邦开始叹气道:“哎,也不知项将军为何对我产生这么大的误解,过去我们情同兄弟,向来是他为主帅,我为副帅,这一点刘邦心知肚明啊!怎么可能会违背呢?入关以来,所有财物我分毫未取,就是为了等着项将军来接管啊!我派遣军队镇守函谷关,就是担心其他军队进来抢夺财物,到时不好向项将军交代!我在这里日日夜夜为项将军看护,将军却对我深怀不满。麻烦项兄看在我们兄弟的情分上,替我在项将军面前说情,我刘邦从未忘记和将军的昔日情谊啊!”
项伯此时还没打算背叛项羽,本着化干戈为玉帛的好心,也打算化解他们之间的恩怨。
项伯回来后,将刘邦的意思告诉项羽。项羽听了顿觉舒怀,他原本要讨伐刘邦只因为此人对自己傲慢无礼,丝毫没将刘邦看作对手。听到刘邦恳求项伯说情,气已消了大半,便对项伯说:“既然是场误会,那就让刘邦亲自过来解释吧,明日我在鸿门设宴款待他。”
历史上传唱千年的鸿门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几个随从一大早奔赴鸿门。此时,最纠结的是范增,听到项羽改变主意,不打刘邦,范增那个焦急自是不用言语。后又听说刘邦奔赴鸿门宴,范增自然高兴,刘邦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杀掉这个项氏集团最大的对手。
范增一再向项羽表示,刘邦是个极度危险的人物,今天这个对手自己送到虎口,一定不要手下留情。项羽听着范增这些话,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他怎么也想不通,看上去软弱无能的刘邦怎么危险了?他觉得范增实在是小题大做。
听到范增的唠叨,项羽不耐烦地说:“好吧,亚父,你既然觉得刘季这么重要,我们就看着办吧!反正他已经来了,要杀他随时可以,但不要做的太明显,让天下人误以为我们不能容人。”
听项羽这番话,他倒也在乎口碑,那为何做出坑杀20万秦军那样招骂的事,着实让人想不通。只能说项羽是个性情中人,在生活中性情一点是好事,但是政治上不可以这样,尤其是你掌握天下大权的时候,一旦发怒的话就不只是吵吵嘴,打一架那么简单,而是牵连到许多人的性命。在一个公司也是这样,领导者一个必备的素质就是理智,因为作为上层领导,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情绪表达,但是下面却不这样认为,往往会揣测许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范增终于说服了项羽杀刘邦,但项羽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让他很不放心,所以暗地里他叮嘱项羽的堂弟项庄在必要时借舞剑之名杀掉刘邦。
刘邦赶到的时候,项羽亲自出门迎接,双方态度都非常友好,估计还互相拥抱了,就像久未谋面的战友一样。
入席以后,刘邦略带惭愧地说道:“我和将军奉怀王之命攻打秦国,将军作战于黄河之北,我作战于黄河之南。其实,我没有刻意要和将军争功,只是运气好点儿,先进入了关中罢了。今天在这里和将军相会,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惜有小人搬弄是非,让将军和我产生误会,这太伤感情了。”
项羽听到这里,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这一切都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密报啊,不然的话,我项籍怎么会来到这里呢?”——项羽这人真是直肠子,他说这话倒没事,然而曹无伤却因此而丧命,这样一来,就是有人想向你项羽“抛媚眼”,只怕也不敢了。
酒宴中,范增一再用眼神示意项羽下手。项羽却假装没看见,一味和刘邦等人谈笑风生。范增气得脸色更加不安,举起自己的玉玦三次,催促项羽赶快下令杀掉刘邦。项羽当然也看到了,不过他丝毫没有杀刘邦的意思,反而与刘邦把酒言欢。刘邦自然也觉察到范增的举动,所以他格外表现出豪放的气度,夸奖项羽军队英勇无敌。
范增无奈,只好走出营外,秘密嘱咐项庄在舞剑之时刺杀沛公。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出来用剑庇护沛公。最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托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便逃回营地。
鸿门宴是一段非常惊险的故事,这步险棋是张良设计的,我们既佩服张良的智慧,又为刘邦捏了一把汗。以项羽的性格,刘邦去赔罪,照理是不会杀的,但张良似乎没考虑到范增,如果将范增纳入考虑范围的话,这招真的很险。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张良这招并不算有多高明,稍有不慎,刘邦集团就会垮台。在现代的企业发展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险招,险招出奇制胜的时候自然人人夸好,一旦失败,就是全盘皆输。
项羽分封,刘邦得汉中
项羽给了刘邦太多的机会,当然,项羽不是故意给刘邦的,只是一个在修长城,一个在毁长城,其结果不言自明。虽然,刘邦暂时还处于弱势,但假以时日,强弱之势定会扭转。古人说见微知著,就是从小的细节看出未来发展的趋势。
项羽进入咸阳之后,跟刘邦的表现完全相反,他好像故意要给自己抹黑似的。首先杀害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然后下令抢劫秦王室的财宝,洗劫咸阳城的富商巨贾,一般老百姓家里也有遭抢的。项羽倒行逆施自然搞得民怨沸腾。
这还不算,项羽还下令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阿房宫虽然是秦朝王室****的象征,但其中却累积了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你一把火烧掉了自然爽快,但是这些财产损失怎么计算?更糟糕的是,秦朝的许多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宫中,这一把火烧掉让天下多少读书人痛惜,让读书人不爽,你项羽还想有好名声吗?项羽出身贵族,做出这样的事实在太不应该。
这场火据说烧了三个月。那冲天的火光,炙热逼人,然而普天之下多少苍生心寒。
其实,项羽并没有当皇帝的意识,他的思想仍旧停留在战国时代。他的第一目的是恢复楚国;第二目的是分封诸侯,建立以楚国为霸主的格局。当时有人建议他据守关中,称霸天下。但项羽拒绝了,他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结果那个向他进言“据守关中”的儒生听了直摇头,说了一句成语:“沐猴而冠。”意思当然是嘲笑项羽没见识,就像穿着衣冠的猴子。
这话其实骂得很实在,但他还是被项羽烹了。其实,项羽惩罚他也不冤,把领导比作猴子确实太过分。这故事很有意思,告诉后人批评人,特别是批评领导要讲究方式,善意委婉的批评不仅可以给人留面子,而且让别人更容易接受。
这时候,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玩了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奉怀王为义帝,将他迁到长沙郴(chēn)州一带,远离中央政权。项羽成为霸主后,开始着手分封,谁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讨好的事,日常生活里连分家都要吵个半天,何况是分封诸侯。
给刘邦分封是最敏感的问题。刘邦早前与怀王有过约定,先入关为王,当时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当然不想把刘邦留在关中,因为刘邦在关中的表现太出色了,留在这里明显是养虎为患。但如果随便打发刘邦,恐怕也难掩世人滔滔口水。
还是范增有办法,他建议项羽把汉中封给刘邦,汉中就是今天四川一带。项羽地理知识不怎么好,加上从未去过汉中,便询问范增为何要把汉中封给刘邦。
范增阴笑道:“巴蜀一带也属于关中的统辖范围,把汉中封给刘季我们不算违约。巴蜀到关中的道路非常险峻,只有靠人工的栈道才能接通,把刘季困在这个地方,他当然翻不起什么风浪。以我的估计,刘季还未去汉中,兵马就会逃掉一半。”
其实,巴蜀之地虽然交通不方便,位置比较偏僻,但是战略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就连范增也未看出这点。由于偏僻,巴蜀一带极少卷入战火,人丁兴旺,粮草丰沛。刘邦前往巴蜀的时候身边只有3万军队,但是跟随他前往巴蜀的诸侯将士却有数万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韩信。
项羽自己定都彭城(现在的徐州市),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摄9个郡。彭城地处平原,虽然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天然要塞防护,在局势纷乱之时定都于此,确实非常大意。
关中之地是个特别敏感的地带,项羽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宫已留下骂名,所以决定将关中之地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章邯封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建都废丘。司马欣封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建都栎(lì)阳。董翳封为翟王,统辖上郡地区,建都高奴。
项羽是有意让这三人统辖关中的,因为关中父老对这三人有切齿之恨,三人必然会采取高压政策。这样一来,关中地区就不会对楚国构成威胁。在这件事上,项羽做得还是有些政治头脑的。
各路有功的诸侯纷纷得到了分封,总的说来,项羽的分封还是公平的,当然了,当事人都想占有更好更肥的地方,难免会自觉不平。其中,田荣没有被封就非常不满,田荣是齐国的一个大将军,也是反秦的一支,但他和项羽的关系不怎么好,几次发生冲突。项羽解救巨鹿的时候,田荣也没有支援,倒是他的部将田都被封为齐王。
此外,没有分封的还有彭越,彭越是刘邦的哥们,没有分封倒是情理之中。陈余虽然劝降章邯有功,但不讨项羽欣赏,还曾弃将印离去,未曾和联军一起入关,所以项羽最开始也没封他。后来有人打抱不平,说是张耳陈余同时有功于赵,今张耳受封,陈余没封,恐怕会引起骚乱。项羽也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划了三个小郡扔给陈余,算是意思意思。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项羽有“霸王”之气,却没有皇帝意识,换句话说,他没有什么大的理想,贵族的出身并没有改变他鼠目寸光的本性。他身上更多的是绿林好汉的草莽气息,儒生说他“沐猴而冠”真是一点都没错,错就错在那儒生不该说出来,私下里自言自语是可以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理想、没有规划是阻碍发展的致命威胁,拿项羽集团来说,他有资金、有人力、有权力,然而就因为没理想,导致踏上新台阶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会遇上这个问题,有钱不知道往哪里投,或是感觉企业好像不再需要发展了。此时,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目标。
如果项羽从一开始——哪怕不是一开始,而是中途忽然产生了做皇帝的意识,他应当不会做出那么多倒行逆施的事,他所以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宫就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楚人,他没有“世界性”的眼光,更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事实上,如果他有这个胸怀,好整以暇,广施仁政,天下非他姓项的不可。
要知道,世人都喜欢强者,越强别人越愿意向你靠拢,当然前提是你这个强者不是暴君,而是像后来西方拿破仑那样的人物。
以项羽当时的势力,根本不必像刘邦那样故意收买人心,只需“胸怀天下、赏罚分明、顾全大局”自然能够消灭异己,一统天下。但是项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胸襟,虽然他的肌肉很发达,但是他的头脑确实还不够发达——这当然是相对于一流的政治人物而言,项羽的智力没有任何缺陷,但是权力场中对人的头脑要求比之“凡客”自然要高。
在反秦大业宣告成功的时候,人心思太平、望统一,项羽作为反秦第一功臣,如果有担当意识,勇敢地称帝,平定四海,稳固人心,反而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项羽从心理上不认为自己能做皇帝,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国不可一日无君,中国人天性上需要一个“带头大哥”,这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刘邦失意走汉中,萧何月下追韩信
我们现在说自己是汉人,起源于刘邦所创立的大汉王朝,所谓汉朝的得名也是从刘邦被迫走往巴蜀时候开始的。
听说项羽封自己为汉王,刘邦便让人去看看汉中那边光景怎么样。那人打探后回来如实禀报,刘邦一听肺都要气炸。说实话,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出巴蜀的战略价值,刘邦也没看出。
刘邦当场就要找项羽“算账”,萧何等人连忙劝阻他,并给他讲清楚,只有在巴蜀站稳脚跟,招募贤人,扩充势力,才能兼并关中,和项羽争夺天下。
其实,刘邦这个人向来务实,务实的人怎么会鲁莽到攻打项羽,若是早年,还可理解是他的情绪之言,但此时刘邦已年近五十。他说找项羽算账多半是试探属下的反应,如果属下阻止他,说明是真心愿意跟着他的。所以萧何给他提出建议,他马上接受了,还封萧何为丞相。
此时,刘邦的集团就像一个受排挤的公司,在各种势力的缝隙间求得生存。弱者和强者的生存状态迥然有别,强者是先发制人,弱者是后发制人。刘邦就是这样,他总是以退为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如果强行前进的话,必然会被项羽和其他诸侯打得死去活来。
刘邦当然对汉中这块地方不满意,这时,他动用自己的关系,托张良让项伯为自己求情,求项羽把整个汉中盆地封给自己。在项羽看来,汉中并无多大价值,也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