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行装后,刘邦带着自己的团队向汉中进发了。一路上,张良建议刘邦烧掉栈道,一来可以防止其他军团进入汉中,二来向项羽表明自己也不想出关中,从而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刘邦烧掉栈道果然赢得了项羽的信任。穿行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失足而死的人都难以计数,刘邦的军中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气氛。
这段艰难的旅程中,许多士兵背井离乡,意志发生动摇,沿途纷纷逃亡。最开始还是一些士兵和低级官员逃跑,后来连一些将领都开始打退堂鼓,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越来越焦虑。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刘邦经常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他没有追捕逃亡者,更没有严令禁止不许逃跑,只是强自装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似乎是说:“逃就逃吧,反正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其实,刘邦也是难受的,每每这时,他习惯以酒浇愁。有一天晚上,就在刘邦喝酒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萧何逃走了。
像刘邦这么淡定的人,就是天塌下来也会好整以暇,但是听到萧何逃走,刘邦吓得跳了起来。萧何是刘邦集团里的第二号人物,如果萧何出走,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离开,刘邦阵营面临随时崩溃的危险。可以想象刘邦惊慌失措、气急败坏的样子。
刘邦痛骂道:“混蛋,连萧何都逃跑了,我还能指望谁?”
极度苦闷中,刘邦也只能灌黄汤麻痹自己,酒对失意的人来说是个好东西,没有酒,刘邦可能早就颓废了。对刘邦来说,酒是生命的兴奋剂,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酒这种东西能够为人打气。
刘邦哪里知道,萧何出走只是虚惊一场。过不了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面上有气心里高兴,问道:“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应道:“臣怎么敢逃亡呢,臣是去追逃亡的人啊!”
刘邦似乎不相信萧何的话,不高兴地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人逃亡,他们要逃就让他们逃吧,你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刘邦问道。刘邦见过韩信,但是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知道这个人长得非常高大、斯文,喜欢夸夸其谈,刘邦向来不喜欢读书人,他喜欢大声说话、大碗喝酒的人,但不喜欢夸夸其谈,讲道理和兵法的人。所以,他实在不懂萧何为何特别看重韩信。
韩信,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从贫贱之时受胯下之辱到汉家天下三分有其二,他的一生几乎是传奇般的。虽然大家对韩信已非常熟悉,这里还是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韩信和项羽一样,都是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穷困潦倒,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不过这人心气很高,虽然家徒四壁,却孤芳自赏,经常挎着一把佩剑在街上溜达,估计这把剑是祖传的,也是他全部的身家财产。那时候,剑不是寻常之物,在乡下拥有一把剑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韩信虽然穷,但是从没把这把剑典当或是卖掉,可见这人确实是有骨气的。因为不善于谋生,韩信便四处吃白食,吃遍亲戚朋友,最后呢,人人都嫌恶他。所以,那些暂时不得志的年轻朋友千万不要灰心,人穷的时候难免低人一等,连韩信这样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前途心灰意冷。
后来他投靠淮阴县南昌亭亭长,这个亭长是个好人,一日三餐供着他,但是亭长的老婆实在看不惯韩信,故意停止给他供餐。韩信不知,还是照旧前往,去了后发现没人请他吃饭,便告辞了,从此没再去亭长家里。这段经历跟刘邦被嫂子赶有点像,刘邦、韩信都是经历过苦楚和挫折后终成大器的典范。对于强者来说,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走投无路的韩信只差没成为乞丐了,他所以没做乞丐只是因为心高气傲。自此,他经常饿着肚子在河边钓鱼,估计他钓鱼的技术也不怎么好,所以还是常常饿肚子。当时,有个老妇人经常在河边漂布,看到韩信这小子宁愿挨饿也不乞讨,很欣赏他的骨气,便经常救济韩信。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涕泪横流地对老妇人说:“将来我如果成功,一定报答你的大恩。”
老妇人听了,心里直叹息,说道:“你堂堂一个男子汉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还指望你报答我?我是不忍心看你饿肚子才分你饭食。”
后来呢,韩信振作起来,找一些零活干。一天,有一个满脸横肉的屠夫故意挡在韩信面前,吼道:“韩信,你虽然长的高大,挎着一把剑,看起来挺拽的,其实你根本就是一个胆小鬼。”
周围的人一看有人要掐架,乐得凑个热闹。那屠夫更得意了,竟说出这样的话:“韩信,你有种就一剑杀了我,没种的话就从老子胯下钻过去。”
韩信面无表情地盯着那屠夫,过了一会,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子从他胯下钻了过去。
见韩信这么懦弱,围观的人纷纷耻笑,唯有那屠夫反而被镇住了,他觉得韩信这白面小生能脸不红心不跳地从自己胯下钻过去,确实是个了不得的可怕人物。
反秦起义发生后,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时他参加了义军,总算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才能还是没法施展。他先后投靠项梁和项羽,在项梁手下他根本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军官,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后来,项羽倒是提拔了他,让他做了军事指挥部的一个郎中。不过,项羽打仗一向很牛,根本用不着别人,韩信提出再多的军事计划也得不到项羽的认可。
就这样,韩信选择了刘邦。
像韩信这样的天才人物,如果跟了一个同样是天才的老板,显然很难发挥作用,追随刘邦应该说是韩信一生中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最后他因为不能洞察世事,没能做到急流勇退,以致惨遭斩首、三族被诛,更是令人慨叹不已的大悲剧。这给后人一个警示:切不可以居功自傲,功成名就后最好的选择是急流勇退,淡泊名利,张良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所以他能善终。
刘邦大手笔: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的经历非常神奇。他刚开始投靠刘邦的时候也没有得到重用,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还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军官犯了军法,论律当斩,这些军官一个个被砍头,在韩信之前已连续砍了十几人。马上就要轮到韩信了,可想韩信此时心中一定充满懊丧,或许后悔投靠了刘邦,就在这毫发之间,偶然的事情发生了,这几秒的偶然改变了历史。
就在这时,刘邦的故友兼车夫夏侯婴出现了,韩信多少了解夏侯婴,知道这人有同情心,而且跟刘邦的交情很深,现在活命的希望全寄托在这人身上。韩信故意仰天长叹:“汉王不是想争夺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
夏侯婴见这人气概非凡、相貌堂堂、器宇轩昂,心想可能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救下韩信,召他详谈。借着这个机会,韩信向夏侯婴大谈兵法,夏侯婴听此人说的头头是道,便替他向刘邦求情,并告诉刘邦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
刘邦对夸夸其谈的人向来没有好感,不过他倒是爽快地放了韩信,还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食的职位。
韩信当然不是后勤管理的料,但正因为这个小官职,他认识了萧何。萧何听了夏侯婴的介绍,对韩信很感兴趣,因此主动和韩信交流。萧何的眼光向来不错,他发现韩信的才能远远比夏侯婴说的还厉害,将来汉王争夺天下靠的就是韩信这样的人才。
萧何几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并不当作一回事。所以,韩信还是迟迟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在奔赴汉中的途中,韩信就特别郁闷了,他原本以为换了一个老板,自己的待遇能改变,结果发现比在项羽那里还不如,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思前想后,韩信就逃跑了。
萧何了解韩信的才能,所以一直很留意他,听到韩信逃跑的消息,萧何的反应估计和刘邦听到自己逃跑的消息一样。所以,他来不及禀报刘邦就火速追韩信去了,萧何不光是刘邦集团的总经理,也是一个伯乐。萧何花了两天才在汉中的边界处追到韩信,其时,月亮挂在天空,想必韩信深为萧何这番诚意所打动。
萧何追回了韩信,便向刘邦解释:“其他那些逃走的将领只是普通人才,但韩信是绝世无双的元帅之才。如果大王只想一辈子呆在关中,可能不需要韩信,但如果大王想冲出关中,和项羽争霸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大王,你说要不要留韩信呢?”
刘邦虽然并不相信韩信真有什么大的才干,但萧何和夏侯婴都这么重视他,至少也不是个废物吧!
见刘邦迟疑,萧何又说:“大王如果想逐鹿中原的话,必须要重用韩信,否则他一定会再次逃亡。”
刘邦是个好说话的人,见萧何这么说,也不好反对,便说道:“那好吧,我就封他为将领。”
谁知,萧何居然说:“普通将领的职位是留不住韩信的。”
刘邦是个豪爽之人,大方地说道:“那就拜他为大将军吧!”
这种事情也只有刘邦做得出来,不了解一个人,光凭别人的推荐,就拜韩信为大将军。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邦这人做事太不严谨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但他的成功的确得益于这种随意,随意不代表任意,随意往往能跟着内心的感觉走,不受任何成见的束缚。
萧何了解刘邦的性格,跟着又说:“大王啊,你一向待人怠慢少礼节,现在拜大将军像哄小孩子一样,你这样怠慢的话韩信还是会跑掉的。大王如果真的诚心拜大将的话,应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三天,设立好高坛,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拜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他的面子,他才能全身心地辅佐你进入关中,称霸天下。”
刘邦听萧何说的这么认真,也只好点头答应了,本来以他的性格是最讨厌繁文缛节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那天,全场鸦雀无声,军中很少人听说过韩信这个无名之辈,不知道刘邦到底玩什么把戏。然而,这事情却是当真的,从那天以后,韩信执掌帅印,统领三军。
刘邦所以拜韩信为大将,全因为对萧何的信任,他对韩信心里是没底的,更不知道韩信肚子里是否有货。所以,拜完之后,刘邦就作出认真的姿态问韩信:“丞相多次在我面前夸赞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良策可以告诉我呢?”
韩信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应对这种正式的场合如鱼得水,很淡定地反问刘邦:“大王想向东争霸,对象是项王吗?”
刘邦点头。韩信又问:“大王自己觉得,在勇猛彪悍方面,和项王相比哪个更强?”
刘邦老实地回答:“我不如他。”
韩信说道:“我也认为大王不如他。不过,我还是更看好大王。请听臣详细分析,臣曾经追随过项王,对他的个性非常了解。论起勇猛,项王无人能敌,他一发怒,一千人也挡不住他的威势。但他非常刚愎自用,无法运用有才能的将领,所以,项王的勇猛不过匹夫之勇而已。”
韩信沉吟片刻,又接着说:“此外,项王这个人对人非常讲礼,言谈举止非常和蔼。部下生病时,他有时会流着眼泪给他们送饭。但是当部下有功,应当封赏时,他却会显得犹豫,不愿意分封。所以,项王的仁慈也不过是妇人之仁。”
刘邦本来自觉比项羽矮一个头,听到韩信的话,马上有感觉了,觉得萧何或许没有看错,这个人肯定是有些才干的。
接着,韩信又细数项羽在战略上的失误,韩信的这些判断是后来人们衡量楚汉争霸项羽之所以失败的重要标准。除了性格上的弱点外,韩信还指出,项羽称霸天下后,不在关中称王,却退居彭城,实在是一种非常短视的做法;背弃义帝,封王凭个人好恶,导致项羽在诸侯心目中地位下降,而且也增加了更多不稳定的因素;沿途对百姓烧杀抢掠,必然会丧失民心等等……
韩信的分析大体是有道理的,这证明了他不光是带兵打仗的能手,也善于识人,善于对时代作出准确的判断。可惜,韩信看别人很准,达到了“知人者智”的档次,但还是没有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所以最后身死家灭,空留一代英才的“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千古遗憾。
韩信前面的话算是抽象分析,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建议:“大王当初进入关中的时候秋毫无犯,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再回到关中,这股民心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现在,大王被项王排挤到汉中,而出卖秦军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却占据关中,百姓无不咬牙切齿,大王只要举兵入关,三秦自然唾手可得。”
刘邦这人最在乎实际的利益,听到韩信这话,顿时心服口服,后悔没有及早认识韩信。就像上次把军事计划完全交给张良一样,这次他将军队完全交给韩信,由韩信全权调度。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表面上看来主角是韩信,韩信瞬间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这是何等威风的事。这段历史我们哪怕看上几十遍,仍然觉得神奇。是韩信神奇吗?韩信当然神奇,他后来证明了自己。但真正神奇的是刘邦,世上居然有这种领导,可以不经过任何考核,直接将一个小连长提拔到大元帅的职位,这种事情旷古少有。
许文强和丁力由布衣之身混到了上海滩的老大,让很多人唏嘘感叹。比之韩信的际遇,又差得远了。结合我们现在的现实再来看韩信的这番遭遇,更佩服刘邦的胸襟。刘邦集团能够笑到最后,得益于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它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和壁垒。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发挥人才最大的潜力,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能够提高集团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