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上,项羽是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作战机器。但是他却不懂得巩固胜利果实,反而一路上烧杀抢掠,自毁形象。项羽对自己形象抹损得最为厉害的莫过于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宫。刘邦深知在军事力量上不及项羽,所以一路上对百姓秋毫无犯,更废除秦朝苛政峻法,教百姓休养生息。
鸿门宴危机之后,项羽分封诸侯,由于分封不公,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为了削弱刘邦,项羽把他支往汉中。当时,项羽是刀俎,刘邦是鱼肉,虽然极不情愿,刘邦还是带着自己的班子前往汉中。刘邦以他一贯能屈能伸的性格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与项羽的意气用事刚好相反。前往巴蜀的途中,一路上有人逃亡,刘邦虽然烦躁,但也听之任之。直到听到萧何“逃跑”的消息,刘邦才如大梦初醒,惊慌失措。
岂料萧何逃跑只是虚惊一场。萧何非但没逃跑,还为刘邦集团带回来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韩信。韩信相当于刘邦集团的牙齿,没有韩信,刘邦再会玩关系也不过是一只没有杀伤力的狐狸。韩信弥补了这一切,因为韩信是一个很犀利的人,项羽是个很锋利的人,犀利和锋利有着微妙的区别。
刘邦的气度在于能够无条件地拜韩信这个逃兵为大将军。从刘邦出走汉中,到重新出关,期间仅仅四个月……
约法三章得民心
刘邦的杂牌军进入咸阳城后,开始大肆抢掠,刘邦是个性情中人,虽然约束自己的部下,但是对于那些杂牌军也没有多加管束,说实话,他也不觉得自己管得了。
此时,萧何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像其他那些人一样,在乎什么财宝,他关心的是秦国的典籍和资料。这些资料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是萧何却看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因为这些典籍里记载了全中国的山川形势、军事要塞、人口密度及物产资源等详细情形,相当于作战中的军事地图。这些资料,对于后来刘邦苦撑危局、东山再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邦看到秦朝雄伟的宫殿,晕头转向,准备进去享受一段时间。这时,樊哙过来劝谏:“沛公,你是想得到天下呢,还是想当个富翁?秦朝就因为挥霍无度而毁灭,沛公难道想效法秦朝吗?”
刘邦哪里舍得离开,这时萧何找到张良,让张良劝谏刘邦。张良洞若观火,了解这事情的严重性,沛公一旦住在皇宫里,会让诸侯误以为他企图取代秦王,从而成为众矢之的。便对刘邦劝道:“沛公啊,秦朝所以毁灭就因为暴虐无道,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沛公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现在沛公你刚刚打进咸阳,就急于享受奢华生活,天下人会怎么想?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沛公,你还是听从樊哙的建议吧,这样也好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刘邦见大家都这么说,也不好意思贪图享受了,只好忍痛割爱,将军队驻扎在灞上。就这样,刘邦的角色发生微妙变化,原本别人还以为他是强盗,现在他做起了警察,负责维持咸阳城的秩序,防止那些杂牌军团在城中抢劫。
萧何熟悉老子的思想,他不主张采取严刑峻法来维持秩序,他认为凡事越是采取简单的方法越好。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与各军团领袖、关中父老、各地豪杰约法三章,向大家宣布:“关中父老承受秦朝严刑峻法的痛苦已经很久了,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了,先入关的为王,既然我先入关,那么就是关中王了。所以今天我以关中王的身份和各位父老乡亲约法三章。”
这三章内容是:从今以后,无故杀人者被判死刑;伤人、抢劫、盗窃者依据情节轻重判刑;其余秦朝律法一律废除,所有官吏的地位一切如常,民众的生活和习俗一切照旧。
刘邦将这三章约法张贴在各郡县乡邑,以示自己的决心。许多杂牌军团看到刘邦的决心,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举动。简简单单的三章约法就恢复了关中的秩序,何须什么严刑峻法。这招,受益最大的是刘邦,其次是关中百姓。以前,打仗后大家都担心性命不保、财产被劫,这次居然能够安居乐业,确实是天大的喜讯。
许多百姓带着牛羊酒肉到刘邦军中来犒赏,萧何建议刘邦不要接受,以表示自己是个爱护人民、保护人民的主子。刘邦本是酒肉之徒,但萧何的话更在情在理,便对关中父老说:“军中不缺粮,多谢关中父老的好意,我们在这里是维持秩序,绝不扰民。”
百姓们听到这话,心里唯恐刘邦不当秦王,真是一朝天子一朝政策,百姓祸福全在于执政者一念之差。
坑杀降军自毁形象
章邯虽然带领20万秦军投降了,但项羽对这批降军非常不放心。项羽厌恶秦军可以理解,因为正是秦军灭了楚国,自己的许多先人都是被秦军杀死,包括叔叔项梁不久前在定陶被秦军击杀。这些属于旧恨,光旧恨还不会导致他要坑杀这么多人。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批秦军大部分是从牢房里释放出来的亡命徒,破坏力和战斗力都非常强大。项羽原本将投降的秦军交由司马欣统领,司马欣虽是秦军将领,但与项梁颇有交情,项羽也还算放心。
处理了这些事情后,项羽准备向咸阳进发,这时,忽然发生了可怕的事情,项羽一直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原来,在秦军中威望颇高的章邯一直跟随在项羽身边,而司马欣由于是劝降的主角,所以这批投降的秦军对他很有意见。关键是项羽不放心秦军,将大量的楚军安插在秦军里面监视控制。
要说以前,秦军是根本看不起楚军的,现在屈居人下,角色倒转过来。楚军有了这个机会,当然要发泄心头之火,肆意辱骂、欺凌秦军。司马欣本着大而化之的态度处理此事,尽量不让项羽知道。
可是,秦军和楚军的冤仇越积越深,秦军私下里开始议论:“章将军劝说我们投降项羽,说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他们三人倒是封王了,可是我们却在这里受侮辱。如果能攻破函谷关,击破秦王朝,我们就能回到故乡了。如果不能破关,只怕我们要被押到东方,背井离乡,一辈子受这些蛮横的楚人侮辱。这样的话,秦王朝会杀掉我们的父母妻子。你们说,怎么办?”
士兵的这些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只负责打仗,不了解天下的形势,不知道秦王朝已根本回天无力,所以说这些士兵死得很冤,说他们死于无知和恐惧一点都不过分。当然,项羽的残暴也有很大的原因,如果是刘邦阵营来处理这场危机,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悲剧了。
许多楚军将士得知秦军可能哗变的消息,报告给项羽,项羽没经过太多思考,就决定杀,一来他嫌恶秦军,二来粮草本来就吃紧,秦军自己找死,他实在是求之不得。这20万秦军的战斗力非常恐怖,要杀的话也不能直接杀,项羽想出了一个计策,先解除他们的武装,然后将这些降卒坑杀。
项羽召集英布和蒲将军密议:“秦军将士众多,投降后心中多有不服。如果在进入函谷关之前倒戈,必然对我军构成极大威胁。不如现在就借机杀了他们,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随我们入关就行。”
项羽决定将降军坑杀在新安城南的一个黄土高坡下面。鸿门宴时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自己“阳光”的一面,但这晚,项羽却做了一件很是阴险的事。他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招进自己帐中饮酒,并命英布暂时代理管辖投降的秦军。
当晚,三人被项羽灌醉了。那边英布已着手施行坑杀计划,他等秦军就寝后,招呼蒲将军发动攻击。就在秦军呼呼大睡的时候,忽然听到营外喊声震天,楚军全副武装地冲了进来,秦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被杀死的、互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楚军将他们赶到黄土高坡后面的悬崖边,许多秦兵眼见无路可逃,跳入坑谷中。
短短的两三个时辰,20万秦军全部被杀。这件事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污点,火烧阿房宫尚可以理解为憎恨暴秦的荒淫无耻,但是坑杀降卒这种集体大屠杀事件即使在古代也是惨无人道的。20万降卒后面是20万个家庭,20万个家庭后面又有多少亲朋好友,项羽这一做法不仅失了民心,更重要的是毁了自己的江山,给原本充满愁怨的历史天空中又增加了一股暴戾之气。
哀哉项羽,若是少一些残暴,即使他最后失败了,依然会是后世人心目中的英雄。也许他多一点点仁爱,最后就不会落到乌江自刎的下场。
后人责怪范增没有及时阻止项羽,但很有可能此事范增当时根本不知道,事情来得太突然了,事后知道已于事无补。章邯、司马欣、董翳作为秦军将领,在这件事上处于“失声”状态,这事情显然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情感。但项羽对他们有恩,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反抗项羽,整件事情中最痛苦的也许是他们三人。楚汉争霸中,这三人还是站在项羽这边,不过全都一蹶不振,再没有以前的那种所向披靡的大将风范,反而显得不堪一击。
鸿门宴
相比项羽,刘邦把“企业形象”打造的相当不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手下的那些能人智士,另一方面也因为刘邦能够从谏如流。从刘邦的整个发迹过程看,这个人除了会结交人才,会玩关系,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专业技能。
还军灞上后,刘邦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他派了一小股部队镇守函谷关,没有他的允许,任何军队不得入关。这不是公然和天下诸侯作对吗?更可怕的是这件事必然会激怒志得意满的项羽。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杀,很可能他的幕僚并不知道,否则应当会及时提醒他。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正加速开往关中,抵达函谷关时已是严冬时分。得知刘邦先入关,项羽心中有些不舒服,硬仗全都是我打了,你捡个便宜先入关。更让他愤怒的是,刘邦居然派遣了军队守着函谷关,不让自己过去,想自己是反秦最大的功臣,刘邦居然这样对待自己,说实话,任何人面对这种事都会愤怒。
盛怒之下,项羽派遣英布攻打函谷关,守卫函谷关的部队本来就不多,很快就被英布打了下来。进入关中后,项羽将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附近。
一时间,关中的气氛非常紧张,虽然双方都没有开战的意思,但是那种压抑的气氛比直接开战更让人难受。刘项两人本是结义兄弟,都是楚怀王名下反秦的大将,现在都屯兵关中,和也不是,不和也不是,一旦打起来,双方都没有合适的理由,无非是争夺霸权,这在中国的政治中向来是忌讳的。虽然政治人物们都在争夺霸权,但首先必须打出一个正大光明的旗号。
刘邦军营里本已有大量的楚军,此时,他们看到项羽势力庞大,纷纷想“弃暗投明”,其中有一个叫曹无伤的,是刘邦的左司马。当时形势并不明朗,曹无伤却预见到项羽和刘邦要打起来,应该说他是有先见之明的,项羽和刘邦确实是水火不容。在这种推断下,曹无伤决定投靠项羽,他来到项羽营中,密报道:“刘邦有意在关中称王,并命子婴为相,私自占有秦国的宫室和珠宝。”
项羽听了大怒,立即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和刘邦大战一场。项羽打仗还行,政治上缺乏远见,此举仍旧属于意气用事。不过这意气正中范增下怀,从刘邦入关后的表现以及项羽坑杀秦军的暴举看,范增知道再拖下去对项羽非常不利,不如干脆从权,以武力剿灭对手,以后再来慢慢经营“王道”。
范增私语项羽:“大家都知道沛公以前是个贪财好色之人,如今入关后,财物一文不取,也不临幸妇女,举止如同正人君子。这显然不是他的本色啊,可见此人志向不小,留着将来一定是个祸患啊!”
范增极力主张项羽攻打刘邦,将刘邦擒杀之后,余人自然归附。
项羽有一个叔父,叫项伯,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惊慌。项伯倒不是为刘邦担心,他担忧的是张良。
原来,项伯年轻时曾杀过人,逃亡到下邳。当时,项伯身无分文,被官府缉拿,情况十分凄惨。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也藏匿在下邳,但张良为人颇有智谋,经济情况比较好,朋友也较多。项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张良,张良是个重侠义之人,不仅将项伯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项伯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所以此次听到项羽攻打刘邦的消息,首先就想到恩人的安危。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他深夜备好马车,驰往刘邦营中。
此时,刘邦阵营也处于焦躁状态,甚至连张良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听到“故人项伯来访”时,张良灵光闪现,知道项伯深夜造访,一定有重要事情,忙出门迎接。
项伯向张良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后,拉着张良的手说:“咱们赶快逃吧,再晚的话就来不及了。”
张良本是个不怕死的人,连秦始皇都敢刺杀,自是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了。所以,张良并没急着回应项伯,只问道:“项羽准备何时进攻沛公?”
“明天。”项伯紧张地说。
张良听了也感吃惊,他没想到项羽做事情居然这么果决,说打就打。张良沉思了片刻,说道:“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我是以韩王的名义帮助沛公,现在沛公有难,我若私自逃跑就是不顾信义,这事情必须要告诉沛公。”
项伯听了也没反对。张良将消息告诉刘邦后,刘邦乍一听吓了一跳,不过他还是很镇定地问张良:“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想,问道:“沛公的人马挡得住项羽的军队吗?”
刘邦说道:“挡不住。”
张良沉思道:“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谈了,正好项伯在这里,沛公不妨告诉他,说你对项羽忠心无二,恳求他说个情。”
刘邦问道:“项伯这个人可靠吗?”
张良将自己与项伯结交的经历告诉了刘邦,刘邦便问项伯与张良哪个年长。张良说项伯要年长一些,刘邦说,既然如此,我就以兄长称呼项伯,你请他进来一起喝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