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来到了他的妹妹家,与妹妹妹夫聊起爱国读书的事,说着说着眼泪都下来了。妹妹安慰他:“有什么好难过的,他要是想读就去读吧,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凑齐学费去报了到再说。”
妹夫文化球接口说:“家旺也没说不支持吧,如果爱国选择了读大学,他哪能不支持?不,他一定会支持的,我了解他的为人。”
“可是,眼下光学费就要三千五,还要生活费什么的,至少要五千,我就是把家里的猪卖了,最多也只能凑到一千,还有四千去哪寻呀?”
“不怕,我外面有些工钱没结,我去要回来,应该能凑到二、三千块,不够的我再找人借一点,会有办法的,别急,好吧。”化球是个泥水工,近年来在镇上包了一点工程,赚了一些钱,人又是个热心肠,于是就这样把难题解决了。
一个月后,爱国给家旺来了信,说他已经去大学读书了,是姑姑借了学费给他,支持他去读的。还说他理解舅舅的意思,是怕把家里读穷了,将来不好办。说他也想过这个问题,准备不读了的,但周围的人都劝他去读,加上姑姑把学费都送来了,他就只好去读了。爱国在信里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说他一定把书读好,还准备利用节假日去做家教、打工,搞勤工俭学赚钱,尽量不要家里给生活费。
捧信在手,家旺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外甥上了大学,而且表现得那么懂事;难过的是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差点误了外甥的学业和前途。问题出在哪里?难道自己的想法错了吗?不!就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说,读技校学技术真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一定比读大学差。但在爱国这件事情上,自己确实是有顾虑,有私心,是替自己想的多,替外甥想的少。身为国家干部,就气度和境界而言,自己真的还不如人家一农民。他为此感到汗颜!虽然爱国在信里没有丝毫不满的词句,但家旺看得出,姐姐一家为此事所经历的纠结与熬煎。想起姐姐姐夫往日对他的好,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对不起外甥。
怎样弥补呢?家旺觉得,此刻说再多的话都没有用,大姐家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支援!于是,李家旺什么也没想,便找人借了八百元给爱国寄了去当生活费,并回了封信去表示支持和鼓励。
这八百元他不是找海清,而是找他在连队时的搭档老宋借的。他才找海清借了那么多,确实不好意思再找他了。他知道,海清虽是个热心人,但爱面子,讲志气,有时还会打肿脸来充胖子。上次借的五千块,一定把他的老底掏干了,在没有还清之前,无论如何不能再找他借钱。老宋已当了副营长,他的爱人在火车站工作,那些年铁路经营不错,收入比较高,经济上便相对宽裕些。那天他去团里开会,抽空便跟老宋讲了,老宋说千把块钱没问题,多了也没有。家旺便问他借了八百元——他不能把人家口袋也掏空呀,得给他留点零花钱,这年头大家过得都不易。
大菊知道了这件事,没有多说什么,她知道帮助亲戚也是应该的,只是对家旺先斩后奏的做法有意见,认为是不尊重她,心里便有些不快。其实,家旺若是事先同她商量,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反正事情摆在那里,必须去做,不做不行,商不商量是一回事。女人有女人的特点,她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同男人不一样,因而就心胸气度和心理承受力而言,往往不如男人。这是没有办法的,所谓男女有别。
家旺自与大菊结婚以来,因家庭条件差,一直受到家庭拖累,经济上捉襟见肘,老是欠钱借钱,心里面自然不是那么好受。妻子跟着他吃苦受累,他心里在感激的同时,免不了有些自愧与紧张,对妻子的态度更是特别在意。因为紧张,因为敏感,因为太在意,就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与误读,把本来正常的东西看得不正常。这是家旺的软肋,是那个最柔软,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而且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家旺并没有因自己的家庭条件差而有什么不满或者自卑,但谁不希望自己家庭条件好呢?可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什么都可以改变,就是出生不能改变。这是没有办法的,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你都必须愉快地接受,并且要满怀感恩之心。因为是父母给了你生命,难道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美好、更宝贵、更难得的东西吗?没有,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家旺很早就懂,在此不必多说。
外甥读自费本科的事,妻子有不同意见,他是完全理解的,所以收到外甥的信后,他也没同妻子说,而是自做主张,借了八百元寄了去。没有事前同妻子商量,是不想让妻子操心和为难,不存在不尊重的问题,相反,他恰恰是太在意老婆了,才想一个人担起来,悄悄把事做了。是外甥的回信被她看到了,家旺才说给她听的。
说做就做,敢做敢当,这是男人的特点。有些事情做了也就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错了再改正,也是一种尝试;快刀斩乱麻,比犹豫不决好。这是他一向的看法,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去想去做的,也从没有后悔过。但在这件事上,家旺是做得欠考虑的,虽然他心里也有苦衷。好在妻子是通情达理的,只是埋怨了几句而已,并没有为难他,他便在心里记着妻子的好,以后妻子有什么难处时,他也能将心比心,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决不为难她。
几个月后,消息传来,大菊被安排在部队子弟学校教书,下期开学即报到上班。学校在部队大院内,离家不远。虽是子弟学校,但属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工资也是地方发。就是说,大菊和博洋从娄邵来了岭南,成了岭南市人,家旺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终于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解决了后顾之忧,家旺便不再有什么羁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了。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