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尼接过马云龙给她们编好的诗句说:“谢谢!”少尼脸上带着很明显的不悦,两个尼姑一前一后相跟上走了。从此马云龙便正式开始了他以易养文的生涯。五一期间古城街面上游客特多,找马云龙测字的人络绎不绝,最高峰每天有三四十人以上,一天有七八十元钱的收入,马云龙感到非常高兴,然而好景却是不长,五一黄金周一过紫云阁就又变成冷冷清清,除了隔三差五有几名顾客找他给孩子起个名字,或是爱文的朋友过来闲聊很少有人光顾。这天马云龙坐在紫云阁里暗想,业务不行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名气,看来得想办法宣传自己。怎么样才能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社会的承认,于是他便决定借助古城的人文地理,编一本宣传古城的小册子。
第二天,马云龙正坐在写字台上构思作品,忽然来了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你写呢?”老人走进紫云阁没头没脑地问他。马云龙不明白老人问话的意思,笑着反问他说:“大爷!你说的是写什么呢?”老人家往里走了走,用手刮住耳朵凑到马云龙脸前说:“没听清你说什么,你重说吧!”马云龙加大声音说:“我问你刚才说,写什么呢?”老人家终于才听明白了:“哦,我想让你写遗嘱呢!”老人有点耳聋,自己听不见就怕别人也听不见,因此说话的声音很高。马云龙趴到老人耳朵上问:“你老多大年纪了?”老人大声回答:“八十九了,闪过年就九十了,活得实在是不耐烦了,可就是死不了呀!”看着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还在为儿女们操心,马云龙肃然起敬。“写写遗嘱多少钱呢?”老人家继续发问。马云龙又把嘴凑到对方耳朵上说:“大爷不要你的钱,我给你尽义务写写吧!”老人听后,把身子朝后仰了一下说:“那不行,怎么能不要钱呢?你不要钱,我就不用你写了。”马云龙说:“要不咱们干脆这样,我给你写,钱由你随便给!”老人听了笑着说:“那样子还是不太合适,你最好还是说个数数!”马云龙说:“我还不知道能不能给你写好,怎么能跟你讲价钱呢?”老人听后说:“你一定不想说,就不说吧!我看你这个人挺实在;你抽时间去我家里一下,我把情况细细地给你说说,你看看能不能帮我写,价钱以后再说也行!你好好给我写,写好了我是肯定不会让你吃亏的。”老人说完,把他的家庭住址给马云龙留下就回去了。
隔了一天,马云龙吃过早饭从家里出来,照直去了火神庙街,按老人说的门牌号数找到对方的住处。老人家住的地方在一条小巷里,街门朝东,马云龙正准备进去,正好碰上老人家从院里出来,看见他有点吃惊说:“哦,你倒来了?走吧,咱们进家里谈。”说完转身领马云龙走时院内。老人家住的院子街门朝东,院内分成两截。靠西留个豁口是到前后院的通道,前面另三间正房,后院正面建有四间窑洞,东面有两间小平房。院西没有房屋,靠墙根堆放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人把马云龙领到北靠西的一间窑洞里,指了指炕说:“坐吧!老婆出去了,你不抽烟,我给你冲杯茶吧!”“大爷,不用了。我从来没有喝茶的习惯,有什么话你就说吧!我拿笔记一下。”马云龙说着从身上掏出纸笔,等老人讲他的家史。眼睛却盯在室内侧面墙上挂的一张横幅字画。走近前去细看,是一幅用小楷写成的治家良言,书法和文字内容都是一流水平。老人见马云龙感兴趣,便说:“那是我二十年前买的。我这人文化不高,却从小爱文。古人讲究‘言而有信’,我活这么大年纪,今天可是在你面前失信了。老婆不同意我写遗嘱,让你白跑一趟。实在是对不起!咱们以后有机会再对吧!”马云龙说:“不需要写就不要写。没关系!你老人家也不要在这件事上多心。”
说话间,马云龙想起他准备写一本宣传古城小册子。小时候他就听母亲讲过有关陶城的许多民间故事。隔了许多年,有些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他想,这位老人已快九十岁了,从小时就爱文化又是住在城里,肯定也听说过陶城的许多故事。便问对方:“大爷,你知道咱们陶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吗?”老人摇摇头说:“这事我可是说不清。不过,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说,咱们陶城可不是一般的城。不但是原来建城时候有讲究,包括城内的许多建筑全有说法,稀奇古怪的故事多呢!如果你愿意听我就给你讲讲,也算咱父子俩有缘分。”马云龙听了非常高兴,趴在老人耳朵上说:“大爷我很愿意听,你给我讲吧!”老人家笑着点了下头,又拿锅台上放的暖壶给马云龙杯里添了点水。然后,就坐在那里说开了。整整一上午,老人家给他讲了有关陶城的许多神奇故事。第二天,马云龙坐在紫云阁的写字台上,根据老人讲的陶城八宝故事,编成如下诗句:
逛古览胜闻古谣,相传古城有古宝。
九连钟响传京朝,杞梁拼柱撑文庙。
金马金灯金蛤蟆,阴蛾奇石吸人尿。
透灵神碑能镇妖,劫宝蛮子应天兆。
道尽八宝说四拗,东南西北逆反叫。
游客欲知其中妙,文下注解详知晓。
并在下面附上一则短文:
陶城藏有八宝的故事,在当地民间相传根深蒂固、源远流畅,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八宝是否与古城共庚?实则无从考证。然而,传说中的“南蛮子盗宝”;经龟城八旬髯翁口述,其情节活灵活现,倒像是实实在在有那么回事。传说,雄踞陶城中心的市楼下有一眼金井,井内藏一件陶城奠基之宝“金马驹”;名具物象,其代表着陶城的主要风水。古有蛮民,闻知此宝非同一般,顿生盗念。并于暗中算计:先取陶城金井楼下“金马”;后去介休绵山取上“金鞭”套上“金车”;再去灵石城内偷运天降宝物“灵石”。主意谋定,蛮民当下花钱买通当地土人。蛮民亲自下井捞宝,让土人在井口拖他。其人不敢怠慢,静坐井口默默等候。约有香半时分,当见从井口里伸出一只簸箕般的大绿手,当场即把其人吓昏过去。蛮民在井下手提金马,因上面无人相拖,反被金马将其拖入井中吃掉。事后其人醒过,便将些事传说开来。城民众言:此宝当留,实属天意。
“九连钟”传说乃为稀世珍宝,奇在敲响钟后其音可及京朝。“九连钟”和“金灯盏”两件宝物原藏于陶城西大街凤凰台下。(现属本县物资公司所占院内)历经世乱,如今已成凤飞台毁址平平,钟与金灯均无踪,空留宝名系古城根。“杞木梁”科属落叶小灌木类,身枝有刺,根可入药。曲折细微,平常难见碗粗,何谈作梁,故显奇珍非凡。“拼木柱”古时由手工操作,以无数碎木拼接而成。力能擎厦,实为罕见。此二物均支撑于古城文庙大成殿宇。“金蛤蟆”藏于城内贺兰桥下。每逢阴雨天气金娃便在水里鸣唱,原址在南大街东段(实验小学院内)。风云变幻几经折腾,现已是桥毁池干。金蛙缺水其命难保,下落不明。
“阴蛾奇石”位于陶城大十字北面的阴蛾巷(现匾书鹦哥巷与民传有误)。此宝裸置于巷内一阴暗角落,原址尚存。往来市民常有小便其上者,却无人识得,此物内藏一对阴蛾,实为奇宝。石中阴蛾全靠过往行人之尿养。后有蛮人经过识透此宝,便与当地土人联系立马出资定购。因余款与车马不便,遂使小钱雇用一老汉照看,吩咐其小心守护,耐等他回家取了银钱雇得车马拉货。未曾想,蛮民归途略染小疾,迟来几日。到时见老汉与宝石杳无音信,只见墙上写有留言地址。蛮民随址找到老汉住处。方知老汉等其不来,为了省事也防意外,特将宝石搬回自家院内,裸置于明处。蛮民一看,便知石中阴蛾缺水干涸致死。宝物已毁,变成分文不值。蛮民连连叹气,悔之不及!“透灵碑”藏于陶城清虚观内。相传,原碑光彩照人,灵可镇妖。上有刻字:“此碑离天二指有宝”。可惜人多不解,唯蛮民机灵、识透玄机;乘无人之际,在碑后离天字二指处钻孔,将其中宝物盗走。后有庙内僧人觉察,蛮民已怀揣宝物逃之夭夭。
从此以后,透灵宝碑无光、变成残石一通,不明去向。今之陶城,原珍藏八宝,唯剩文庙大成殿中之“杞木梁”“拼木柱”幸存可见;金井楼下“金马驹”却因井深而奥不可测。可见陶城八宝古往今来只能若人羡想,实难得之。蛮民盗宝的传说孰真孰假并无根据,而对陶城后人们的影响确是不小。直至时下,陶城百姓对南方蛮民盗宝之嫌,尚心存妒意,怀恨不解。故,贬称其为:“南蛮子”(注:南蛮子是当地人对南方聪明人之俗称)他又把陶城的各个主要旅游景点编成十几首小诗:
古城墙:陶邑始建尧氏苗,其墙筑于北魏朝,艳阳高照龟之首,孔家弟子立城梢。
县衙:囚徒居官喳喳喳,天地良心胸前葩,是非公道了了了,先衙后署属谁家。
城隍庙:游客匆匆心莫惆,是是非非明藏幽,得得失失因有果,君魂切勿成此囚。
日升昌:雄居古城坐中堂,四日聚升名不凡,古往今来荣遥祖,昌誉海内海外香。
清虚观:清虚仙观古迹留,透灵宝碑照春秋,采茶奇士那家见,洞宾仙道何日游。
古城内外十二景:
市楼金井:矗矗百尺物不骄,下有金井呈吉兆,东西进财中聚宝,纵观古城市楼高。贺兰仙桥:桥留残垣水断根,贺兰仙子遗香容,髯翁喋喋不休语,游客默默叹幻云。凤凰栖台:凤凰离界缘有尽,牡丹梧桐当随行,此处无台胜有台,当见不见物笑人。九龙照壁:龙壁基旁导客游,客问触景心烦愁,骂及乱年万胡吼,九龙何罪亦被揪?于仙药迹:于道修炼益人间,仙草圣泉配真方,凡人想饮灵芝水,时空倒退六百年。源池泉涌:物欲横流神隐灵,源寺池存泉泪穷,稻香飘飞人心逸,俗子难悟修道诚。婴溪晚照:婴溪活水纵向流,亭井老树缀桥头,三教古寺循礼建,落日霞光恋情幽。超山晓月:超山月半夜如昼,登山岖路鬼见愁,春风吹到落叶日,才子觅诗拾阶求。麓台叠翠:麓林苍松老柏横,鬼斧神工显原形,层层叠叠碧玉琢,登台几经神仙村。书院弦歌:午夜人静月伴灯,脸贴户牖耳问心,何来吟吟弦歌语?神应西院读书声。河桥望野:惠济河畔垂绿柳,桥拱九孔石坡陡,萍水沉沉映遥古,风雨蚀雕诉物久。
仙观古柏:古柏仙隐胡村郊,马年牛月稳不躁,修得千载尊贵木,难避人间邪火烧。
古城近郊东西两座寺庙:
双林寺:双林宝刹溢艺厦,巧夺天工誉众夸,神本无形佛有为,万尊彩塑心灵霞。
镇国寺:镇国古寺迎宾游,亘古殿堂三佛楼,千年龙槐半截碑,名胜奇特恋客留。
后来,马云龙在陶城旅游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奇迹,陶城内的整体布局原本是一个繁体寿字。马云龙根据他的最新发现,写了一篇论述陶城寿字形街道的文章,并绘成一张说明地图,把城内的旅游景点都编成诗文加上注解,整理在一起有八千多字。他准备印一本宣传古城的小册子,书名叫《易揭古城秘》,想找一位文化名人作序。究竟该找谁呢?想起张凸生领他求人写字的事,马云龙决定还是去找阴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