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个人对信息的感知存在差异性,因此,就需要有效的沟通来弥合这种差异,来减少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应该展开积极的、有效的沟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利用有效的沟通可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帮助自己取得制胜策略,从而赢得成功。
调整一下说话重点
有的人很喜欢把一句话分成两段说,而且通常把说话的重点放在最后。其实这只是说话习惯而已,但偏偏许多人只有耐心听完前半段,后面的重要资讯就被硬生生地舍弃掉了。
有个年轻人同一位老绅士打高尔夫球。当他们来到第九洞时,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挡住了球路。年轻人反复观察测量,想要找一个避开大树的击打方法。
这时候,老绅士若有所思地说:“小伙子,你知道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狠命一击,就把球从树顶上给打过去啦。”
年轻人被老绅士的激将法一激,使出全身力气挥动球杆将球打出。不幸的是,球没有飞过树冠,而是直接飞进了树冠,然后又掉回到地面,再一次滚到了眼前。此时,老绅士又说道:“当然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米高。”
类似把重点放在后面说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这其实就是平时说的“说话大喘气”。这种说话方式在旁观者听来,大都会哈哈大笑,就好像在听笑话,但对当事者来说,估计要气得七窍生烟了。
有一家跨国企业的区域总裁,他新聘请了一名秘书。
一天早晨,总裁有事,晚了一小时到公司。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走进办公室坐下来听取秘书为他整理好的行程以及一些公司例行事务汇报。
只见这名年轻的秘书拿着一个大本子,一项一项仔细地念完,总裁一边听一边点头。等到行程报告全部结束之后,秘书接着说:“还有,早上总公司那边的杨秘书打了7通越洋电话来,说董事有很重要的急事,请您赶快回电。”
这位总裁当场愣住,冷汗直流。从他进公司到现在,已经快两个小时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他居然现在才知道。他火冒三丈地瞪着秘书,吼道:“小姐,你还真是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啊!马上把电话给我拿来!”
等到他忙不迭地打完电话,处理完总公司那边真正十万火急的事情之后,正想给这位新秘书一顿教训,却看到她盯着自己的大本子,慢条斯理地说:“昨天退我们货的那个厂商早上也打了4通电话,他说我们再不跟他说清楚产品瑕疵的事,他就要取消下个月的订单。”
这一次,总裁已经气急败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此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这单生意了。事后,这位总裁最后气愤不已地说:“就这样叫她卷铺盖走人都太便宜她了!”
把重点放在后面才说常常会让人暴跳如雷,因为最后才说的那些话通常都是影响事态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这样说话也代表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没有分辨能力,也等于是故意让人心慌,给人制造麻烦。
“不要跟我说这些废话!告诉我,我们到底损失了多少!”总经理急切地说。
小王每次听到这句话,都觉得心惊肉跳。
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先明白,坏消息最怕引起的就是人心动荡,除了立即着手解决之外,安抚对方是最重要的事。报告坏消息时,如果已经处理妥当,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让人安心”,然后再报告“最大损失”。
其实小王可以这么说:“经理,货运公司把咱们的货物给弄丢了。但是,我已经做好处理,损失的50万都可以从保险中补贴回来,咱们不会有经济上的损失。”
先用一句话切入事情的关键点——“货丢了”,再告诉他“已经处理好了”。一旦对方放下心来,就可以冷静接受现状了。
如果碰到还没有处理的状况或者正不知该如何处理的状况,那就要从伤害最大的地方开始讲。千万不要像古装电视剧里表演的一样,只顾着跟皇上说:“出事啦!出事啦!”却迟迟不快说出了什么事。
所谓伤害最大的地方,就是对公司或者组织而言损失最大的那部分。
“货物损失估计50万元”——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先说出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再用第二句话直接说出己方的最大损失。
万不可把己方“最大损失”放在后面说,这样会让对方产生“天啊,到底还有多少灾难在后头”的焦虑心态。
这种焦虑的感觉,也可以自己设想一下。比如:你家里的屋顶漏水了;还遭到小偷的光顾;同时,你的孩子还走失了……那么,你希望听到的是:“你的小孩走失了!小偷偷走了你家里全部家当!你家的屋顶还漏水了!”还是:“你家屋顶漏水了,又遭了小偷,小孩还走失了!”
把“小孩走失了”放在最后面说,这样听下去,你会感觉“怎么一瞬间发生了这么多不好的事啊?”可是如果把“小孩走失了”这个消息放在最前面讲,你就会觉得“这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了,谁还管得了后面的‘小事’?”于是,3个坏消息忽然之间就变成一个了。
该如何让坏消息变好消息?虽然事实本身并没有改变,但你讲的话却能改变人心里的感觉。只要让对方觉得“没这么糟”“已经处理好了”“正在渐入佳境”,让对方心中大石头落下,就能冷静地处理后面的事情了。
至于事情发生的原因,如果对方想知道,必然会再追问。但在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只顾着追究责任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大可不必放在报告首位。
另外,当你告诉主管“货物损失了,估计价值50万”的另一个用意是:你清楚地告诉主管,虽然你必须请示他才能做处理,但你做了你能做的所有的事,也就是“估计损失”。重点是你有在这一连串的环节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要让主管觉得任何人跟他报告这个消息都一样。
说话攻心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人觉得你就是不一样,因为你永远知道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只要能掌握这些诀窍,你的应变能力绝对不会被人忽略。更重要的是,再怎么不好的消息,也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了。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在战国时期,秦国围困赵国首都耶郸,赵国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从3000门客中挑选出20名文武全才者随他前往。可是他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名,正暗自着急之际,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自我推荐道:“形势紧迫,不知道我能不能凑个数?”
平原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回道:“我叫毛遂,是魏国人。”
平原君又问:“你在我这里有几年了?”
毛遂答道:“已经3年了。”
平原君听罢,冷冷地一笑说:“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装进布袋一样。只要放进去那锥子尖就会立刻显露出来。可是你在我这里待了3年,仍然没有任何作为,我甚至连你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这就说明了你根本没有什么才能,你还是留下来吧!”
这时毛遂说:“我只不过今天才请求您把我放进布袋子中去罢了,要是早把我装进布袋,就会连带整个锥子板儿都钻出来呢,岂止只显露一点点锥尖儿呢?”
毛遂的这一番话让平原君大为吃惊,这时他才发现,原来他门下还有如此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人。于是他同意了让毛遂随行,事实证明,他没有用错人。在后来的赵楚谈判中,毛遂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楚国发兵救赵。
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不但要充满自信,还要懂得善于运用对方的思路和观点,用对方自己的观点去反驳他自己,这时对方一定无力反对你的说法。
毛遂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的时候,颇为自信的态度和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平原君,还有就是顺着平原君的思路引申下去,先承后转,最后取得了平原君的信任。
人际交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似乎都是振振有词,都对自己的原则深信不疑,有争议的时候彼此都想说服对方。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都持有自己的道理,无论这些道理是大道理、小道理,都会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较量,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有对的理,你应该让步。”
毛遂自荐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但一般人只是知道毛遂的口才好,却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话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但应该学习毛遂的自信自荐,还要懂得活用毛遂的“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
毛遂的策略可以运用在很多场合,比如,在商场谈判中,当对方指责你没有诚意进行谈判时,你尽可以把对方的矛转个方向攻回去。告诉对方你的诚意被他们挡在了门外,不管你怎么样释放友好的妥协,对方始终不愿做任何让步,因此,双方的诚意不能互相传达,其实是对方的错,而不是我方没有诚意。
且不要忽视“冷静”
人在遇到危难时,如果能够冷静的思考,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幽默大师卓别林拥有绝佳的幽默感与智慧,这不仅让他在舞台上发挥才能娱乐观众,更让他在生活中得以逢凶化吉。
有一次,卓别林在半夜回家的途中遇到歹徒抢劫。歹徒拿枪逼他交出身上所有的财物,卓别林对着枪口装作浑身发抖,对歹徒哀求道:“我把钱都给你,但是先请你在我的帽子上打几个洞,好让我回去跟老板交差!”
歹徒虽然没听过这种荒谬的要求,但是还是二话不说,拿了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
卓别林看着破了两个洞的帽子,又央求道:“也在我的裤脚打两枪吧!”
歹徒听了虽然有点不耐烦,但还是朝着他的裤子开了两枪。
帽子破了,裤子也破了的卓别林竟然又求道:“拜托你,也把我的外套拿去开两枪!”
这下子歹徒真的生气了,怀着怒气大吼:“你还要开,我就往你身上开!”
于是便对着卓别林扣下扳机,却发现这时候子弹已经用完了。卓别林一看歹徒子弹用尽,就拼了命的逃跑了。
如果能把同样的缓兵之计用在面对客户上,相信将另有建树。
譬如,当一个不讲理的客户对着你大吼大叫,要找你的老板,你可以告诉他:“没问题,那您要不要先坐下,我立刻进去请老板出来。”
接着,你去泡杯好茶给他,告诉他:“老板正在会议中,马上就会出来了。不过,他说您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客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一定虚心接受。”再递上一张意见表给对方,告诉他:“如果您愿意写成书面的文字,我们就更清楚您的意见了。”
像这样用一连串的小事来消磨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等到他真的写完或者见到老板时,他的负面情绪其实已经消耗掉不少了。
有时候,客户要的只是一份应有的尊重,甚至最后老板究竟有没有出来见他都不重要。重点是这之间的过程,冷静的处理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与诚意,平息他的怒火。
有间公司在发放年终奖金前,按照惯例进行年度业绩汇报。会后老板笑着对员工说:“祝大家今年都可以心想事成。”
员工们一听,都很高兴,纷纷议论说:“老板这么说,肯定是要发个大红包了!”全公司的情绪都随着这个好消息而兴奋不已。
但没想到,年终奖真的发下后,才发现只比去年高出半个月的钱。因为没有达到众人的预期,结果公司内部反而呈现一股低迷的气氛。大家纷纷埋怨老板当初故意说那句话让大家空欢喜一场。
其实,老板也只是没有多想,讲了一句客套话而已,但是却忽略了说话的时机,自然而然地就会引起员工们的联想与期盼。
如果老板当初说:“虽然业绩持续成长,但仍请大家共同努力”,而不是“心想事成”,就不会令人有过高的期望了。
结果员工的期望愈高,失望愈大,所以就惹来一身的批评。有时为了安慰对方或讨好对方,会逞一时之便或是使权宜之策,开出空头支票,先令人往好处想,产生期望。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头来好梦落空时,打击又会有多大呢?
所以,说话要小心,避免误导,以免引来之后的痛苦和怨气。
有些人戒心很重,也许是因为经常吃亏,无论买什么东西,都会觉得售货员说的不是真的,只是为了利益才这么说的。面对这样的人,要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并非喜欢攻击别人,而只是担心被骗,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有个人到卖场去买电风扇。他找到店员帮他解释各种电扇不同的功能。
其中的一款他很喜欢,问的也就比较多。店员发现了便说:“您眼光真好。这款我们卖得非常好,现在库存已经不多了。”
没想到,那人看了店员一眼,说:“你们对每个人都这样说吧?”
店员说:“怎么会呢!这款真的卖得很好。而且我们现在在做促销,买这款还可以兑换奖品!”
那人不耐烦地说:“算了吧!兑换的奖品都是一些便宜货,拿回去也是占地方。”
店员笑了笑:“请问您府上有几个人呢?常常需要使用电扇吗?”
“我们家有7个人,一台电扇都没有,开空调又很费电,所以才想买台电扇。”
“是吗?那我想这台电扇的确不太适合您。既然人多,或许您可以考虑旁边那一款。而且那一款还便宜了不少呢!”
最后他还是买了一开始看中的那台电扇。其实,他早就决定要买哪一款,只是担心自己买到了不划算的东西,所以忍不住质疑店员讲的话。面对这样的人,最好不要争辩,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因为他们只是怕吃亏而已。
想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一定要沉着、冷静,以他的需求来替他着想,推荐最符合他状况的东西。
菜鸟必修之见缝插针
相信每个业务人员都经历过菜鸟阶段,当时你也一定会被一些老客户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的攻心说话术给牵着鼻子走,并会在结束一天的拜访后,发现自己原先计划要提报的企划案,连边都没沾上,还傻傻地被套出许多对他们有利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