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皋陶的法治精神在舜帝这里还是遭到了失败,但在舜帝这里,皋陶的法制思想还是得到了发展。这是因为舜帝毕竟起于田野,对于民间疾苦非常了解,所以对于皋陶在尧帝朝跟尧帝一起发展起来的“德法并治”比较推崇。而舜帝又跟尧帝和皋陶一起,共同完善了“德法并治”,并提出了“治事以严,量刑以宽”的原则。对于一些不人道的肉刑,也全部废止了。法制体系到了舜帝朝,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刑罚的形式除了死刑和打板子之外,其他的肉刑都被废除,所有的刑罚只有死刑、打板子和流放三种。除了罪大恶极之外,一切过错都有挽回的机会。法制只是手段,道德才是原则。从黄帝朝以来,舜帝的法制体系虽非空前绝后,却一直保持着最为宽松的纪录,后世的刑罚再宽,恐怕也只能做到他这个样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刑未必比坐牢更不人道。因为在牢里关一辈子,生不如死比直接杀掉相比,二者到底谁更加残忍,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所以即使后世废除了死刑,也未必比舜帝的法制更为宽松。
正是在尧舜两位圣君的道德指导下,皋陶完成了他在法制上的一项发明,这项发明被后世广泛采用,并被应用到现代法学体系之中。这个发明,就是“犯罪故意”。正是从皋陶开始,犯罪的“主观意愿”成为了量刑的根据之一。在犯罪行为之中,如果不存在“犯罪故意”,也就是犯罪的主观意愿,那么就是过失犯罪,量刑相对就要轻一些。如果存在“犯罪故意”,那么就是故意犯罪,量刑就要重一些。
其实任何道德,单单依靠道德本身,是不足以维续的,必须跟法制相结合,才能让道德得到广泛遵行。尧舜两代的道德,由于正逢洪水之后,所以更加需要法制的规范。而皋陶及时出现在尧舜面前,也是尧舜盛世形成的必要条件。
有关皋陶,在禹帝的时候,他的故事还要继续,所以这里需要暂时打住。但在打住之前,还得补充一个问题。还是有关大禹治水的。前面说过,后稷发展农业的需要,解决了大禹治水的必要性问题,而大禹提出的治水方法,也解决了治水的充分性问题。但没有皋陶,大禹治水,恐怕就不是十几年能够建功了,也许还要再等上七八十年。而皋陶在大禹治水之前,或者治水的过程中,进行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耒和耜两种生产工具,提高了挖掘泥土的速度,也提高了治水的速度。当然,耒和耜的应用还不止在治水工程之中,更多还是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他的这两个发明,可以说一举方便了大禹的治水和后稷的农业,对于前面这两个人的事业有着非同小可的帮助。
垂是禹让三人之外,在诸侯大会出现的第五个人物。这个人在传说中的事迹不多。不过舜帝给他的官职非常有意思。这个官职名叫“共工”,管理各种手工业。这也是在传说中“共工”这个常用词第一次跟手工业联系起来。
让我们来回顾“共工”的传说:共工大战颛顼帝;共工与祝融的大战;共工战败后怒触不周山;共工在帝挚的时代跟帝挚狼狈为奸;现在又加上第五个,舜帝任命垂为共工,管理手工业。其中第四个问题,随着亨利一世破获上古惊天宫廷案件,帝挚“为奸”的传说首先就不成立。既然帝挚不是为奸,那么跟他一起狼狈的共工自然也就不是为奸了。当然,也许共工在帝挚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了“为奸”的事情也说不定。而亨利一世在前面的猜测是,共工族在帝挚的时代进行了反击,准备复辟旧道德,但是失败了。
现在,亨利一世还是比较倾向于这个判断。因为这本身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当然,实例是没有的。亨利一世的破案,包括惊天宫廷大案在内,都是没有实例的,只能姑妄言之。亨利一世收入其中,也只是小说家言。
那么,我们来梳理这几个传说,就会得到以下关于共工的信息:第一,共工是上古时期的一个部落;第二,这个部落曾经在颛顼帝时代发生过反叛;第三,平定叛乱的人是祝融;第四,祝融平叛后成为这个部落新的首领;第五,这个部落的首领在帝挚时代企图复辟;第六,复辟失败,在舜帝时代产生了一种叫“共工”的官职。
当然,为了进一步厘清“共工”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在这里引入祝融的故事。我在前面曾经提到:第一,祝融是颛顼帝时候的大臣和诸侯;第二,祝融是炎帝(或说黄帝)的后代,部落在长江沿岸;第三,颛顼帝时候,由于共工族大规模叛乱,曾经打跑颛顼帝,占领长江以北;第四,颛顼帝逃到祝融的领地,在祝融的帮助下打败共工,回到长江以北;第五,颛顼帝打算禅位祝融,祝融没有答应;第六,战后祝融被分封到共工族兼领共工部落;第七,祝融是“负责熔化”的意思,也就是说祝融发明了金属冶炼;第八,祝融将金属冶炼技术从祝融部落带到了共工部落。
对于祝融,其实还有一些传说没有说到,据说在帝喾时代,祝融重黎曾经被帝喾杀死,重新任命他的弟弟吴回为祝融。这说明在帝喾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以祝融的部落名为名的官职,这个官职是管理“火”的,又叫做“火正祝融”。其实人类用火的历史很早,但特别将火正作为一种官职,则说明在当时对于火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使用。而唯一的解释,还是“冶炼”。
理解了祝融及其跟共工族的关系,对于在舜帝时代产生一种叫做“共工”的官职也就很好理解了。由于祝融将冶炼技术带到共工族,而共工族此前又在水利方面有着发达的技术,本身就需要发达的手工业作为支撑,所以冶炼技术很快就融入了共工族的技术体系,并使用所冶炼的金属发展了所有的手工业。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发达的手工业促进了共工族的经济发展,并让共工族拥有了强大的部落实力,并重新回到了强大部落的行列。
这里我们还必须考虑一下共工族的地理位置。共工族居住在北方,而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北方。同时,北方距离草原也比较近。这让共工族能够方便地从草原购买马匹。也就是说,祝融兼领共工族之后,共工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各方面都已经走到了各部落的前列。在当时的时代,只要祝融愿意,带着祝融和共工两个部落,一定能够像黄帝一样横扫天下。不过祝融家族对于争霸天下似乎没有那个兴趣,先后辅佐颛顼和帝喾,形成了颛顼和帝喾时代的盛世。
而共工族在这个过程中的重新强大,也让共工家族得到机会,终于在帝挚时代阴谋叛乱,但被镇压下去了。然后共工族继续隐忍,到了尧舜共治的时代,再次发动叛乱,又被舜帝镇压下去了。但尽管共工族的战争史就是一部失败的战争史,他们的手工业发展却给当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各部落承认了共工族对手工业的卓越贡献,并将朝廷中主管手工业的官职命名为“共工”。共工族在屡次失败中达到了自己的辉煌顶峰。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这个出场时间很短的龙套演员垂,也许就是共工族的技术专家。正是因为其出身于共工族,尽管舜帝任人唯贤,将他提拔为共工,但后代的史官则刻意回避其出身,也对共工族出身的垂本人不甚感冒,他的事迹也就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接下来出场的,就又是一个大牌明星了。此人名叫益,又称伯益,相传是皋陶的儿子。后来曾经被大禹定为接班人,最终却没有能够继位,被我定为“黄望宗”的庙号。
益是好的意思,代表美好、增加、利益等。皋陶给自己的儿子取这个名字,可见皋陶有着美好的愿望。不过,伯益似乎还有另外的同音名字,叫做伯翳、柏翳、柏益、伯鹥,还有个不同音的名字叫做大费。其中“柏翳”这个名字让我们联想起枝繁叶茂的柏树,由此可以看出皋陶在给儿子取名的时候,是带着诗意来取的。“大费”则是因为他被禹帝分封到费。前面这个“大”字只有在禹前面才有,说明了伯益当时身份的尊崇。
据说皋陶和伯益是少昊之后,母亲为少典氏后人。皋陶给伯益取下富有诗意的名字,而伯益也的确表现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传说《山海经》就是伯益所著。尽管今天我们看到的《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但不排除这部书籍是根据伯益留下的资料整理出来的。
有关伯益的出生,尽管他是最后一个黄帝王朝秦朝的祖先,却没有商周先人那些神神叨叨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秦始皇建国后致力于“焚书坑儒”,没有意识到给先人脸上贴金的重要意义,所以没有来得及贴金;而随后秦朝就灭亡了,长年天下大乱,更是没有那个闲心。
不过这都是后话,在这次诸侯大会中,伯益只是因为同样被尧帝看中进入朝廷,现在被舜帝派了一个“虞”的职位而已,负责为舜帝驯化草木鸟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