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实指标。根据不同岗位落实不同的指标,指标的要求是量化的、可行的、可持续改善的。如定额指标、合格率指标、安全指标等。
2、定期考核。按季考核、年终评定,考核的要求是数据可靠、方法客观、过程公开、结果明确。如数据由专门部门收集、有专用的考核表、采用公开评议的方式、结果是比较科学的等。
3、奖惩兑现。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兑现的要求是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奖金、晋级等;对考核结果差的员工进行处罚,包括培训、调岗、扣奖金、降级或者解雇等。
对生产岗位员工进行绩效管理,是遵循适者生存规则的最好方法。
四、培训以实效为重
生产岗位设置、确定、配备完成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都要讲求实效。
1、培训内容。岗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应知”、“应会”、“应学”等。“应知”部分如部门特性、岗位职责、质量要求、安全知识、作业程序、管理标准等。“应会”部分如操作设备、使用工具、储存物料、执行工艺等。“应学”部分主要是指作业技能,如经济动作、最佳路线等。
案例一:某私营五金厂冲压车间新工小卢上岗第二天,因不了解机器操作规定,不慎将右手放入冲床卡内,右手当场被机器压断。事后调查发现,该车间3年内已连续发生了4起类似事故,前3起因为伤势较轻而未引起重视。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培训。老板在得知原因后表示,以前不重视培训,既导致员工受到伤害,又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今后要吸取教训,认真对待培训工作。
案例二:有一位培训师在浙江某知名食品企业做培训时,发现员工包饺子的效率较低,就对他们包饺子的动作进行了分析。原来员工包饺子时基本上有十几个动作,经过分析和实践,调整了双手的分工,去掉不必要的动作,最后将包饺子的动作简化为3个。随后培训师进行了包饺子的技能培训,结果使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由原来的每人每天50盒提高到每人每天300盒。
两个案例,案例一说的是“应知”和“应会”,安全知识是应该知道的,操作技能是应该会的;案例二说的是“应学”,好的方法是应该学的。
2、培训形式。培训可采用书面、环境、现场、专项等形式。书面培训就是把培训内容编印成材料或小手册,发给在岗员工,人手一册,便于查阅。环境培训就是把有关的要求、标准、知识做成题板,张贴悬挂在显著位置,随时提醒。现场培训就是通过实例进行训练,让员工身临其境,增强记忆。专项培训就是对特定对象和特别事项,进行单独培训,定向提升。
形式主要做法实例作用
书面培训将培训内容编写为文字,并印成培训材料或小手册《安全守则》、《操作须知》便于查阅环境培训将相关要求、标准做成提示板张贴悬挂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严禁烟火提示牌、防护装置使用提醒随时提醒现场培训将先进方法或具体要求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演示操作技能展示、工装夹具放置方法演示增强记忆专项培训对特定对象和特别事项进行单独培训入职培训、多面手培训定向提升。
3、培训时间。培训时间可以安排在班前、班内、班后;可以在岗,也可以离岗;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半天一天。两小时的讲座是一种培训,几句简单的提醒语也是一种培训。培训不要拘泥于时间的长短,重要的是要起到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形式,或是培训时间,都要注重实效性。实效性才是岗位培训的重心。
生产定额的落实
生产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用科学的方法制定的对员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限额。生产定额是企业计划管理、生产编制、成本核算、按劳分配的依据,主要解决企业员工的工作量也就是做多少事的问题。生产总监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清楚种类、按需制订、严格管理。
一、生产定额的种类
生产定额的种类,主要包括产量定额、工时定额和看管定额。
1、产量定额。员工在单位时间(小时、轮班等)内应该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以轮班产量定额为例,每个饺子工要求包280盒饺子,每个打章工要求打印图案6000个,每个安士机操作工要求制作鞋带1000打,每个拖鞋穿带工要求穿带1800双等。
2、工时定额。员工完成单位产品最多可用的时间。如车工加工一个零件要求6分钟完成,装配工装配一个产品要求15分钟完成,模具工加工一套模具要求20个工时完成等。
3、看管定额。员工可看管的设备数量或看管的范围。如织布挡车工根据品种难易程度分别看管8~16台织布机,圆盘注塑机需要3~5个人共同看管,缝纫机、锁边机、熨烫机只能一人看管一台;又如清洁工负责整个车间范围内的卫生工作,仓库管理员负责原料库和配件库的管理等。
以上三种定额,在实际应用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产量定额、工时定额可以单独使用,但两者之间有着反比的关系。看管定额在没有产量或工时定额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独立使用,如清洁工和仓库管理员;但在有产量和工时要求的情况下,必须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如织布挡车工看管12台织机,每台产量定额为20米/台,则该挡车工的总产量定额为240米/每班。
二、制定生产定额的四种方法
制定生产定额,一般采用经验估工、统计分析、类推比较、技术测算四种方法。
1、经验估工。经验估工定额法是由企业定额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有经验的生产工人组成估工小组,根据产品的图纸或产品实样,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工艺装备、产品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参考以往的实践经验,直接估计的生产定额。特点是简单快速但不准确,比较适合批量小、多批次且每个批次生产工艺有一定差异难以确定稳定生产定额的产品生产。以模具加工为例,做一对拖鞋底模,要使用车、刨、磨、钻等机床,要使用烂花等工艺,还要有大量的手工操作,最适合采用经验估工定额法,可以根据图纸和过去的经验,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工时定额。
2、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额法是根据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工时统计资料,结合当前的生产条件和状况,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计算出平均先进水平,确定相应的生产定额。特点是比经验估工准确但需要有统计基础,比较适合于生产比较稳定、品种变化较少的产品生产。
为确定新的生产定额,某企业对机修车间车床组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该组共有10个车工,加工某零件的平均耗时分别为20、18、17、18、18、16、21、19、17、18分钟。通过计算和对比,得到了三个数据:一是平均水平,全部车工平均用时为18、2分钟;二是最优水平,最快的加工时间为16分钟;三是平均先进水平,用优于平均水平的6个车工用时数再进行计算,得出的平均先进用时数为17、3分钟。通过计算核对实际完成情况的分析,企业最后确定的新生产定额为17、8分钟,高于平均水平,略低于平均先进水平。
采用统计分析定额法,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计算平均数,第二找出最优数,第三测定平均先进水平,然后再根据平均先进的原则,确定相对合理的定额。从该车工组的实力看,经过努力应该有八成以上的车工可以完成新定额。
3、类推比较。类推比较定额法是以现有产品定额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比推算出另一种类似产品的生产定额。特点是工作量小,在参照对象选择得当的情况下相对准确,比较适合于单件或小批的产品生产。如新产品试制,某企业准备投产一种新产品,以前生产过两种类似产品的产量定额分别是25个/班和27个/班,以此类推,该新产品的定额可以定为26个/班。
4、技术测算。技术测算定额法是在分析生产条件、总结先进经验、考虑潜能发挥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测和计算分析后确定的生产定额。具体又分为分析研究和分析计算两种方法,前者依据现场观测记录,后者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特点是科学、准确,但测算工作量大,比较适合成批、大量、流水线作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测算的两种方法都比较复杂,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举例。
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生产类型和条件,选择比较适用的方法,制定先进、合理的生产定额。
三、生产定额管理的三个环节
生产定额的管理,包括下达落实、统计跟踪、适时修订。
1、下达落实。生产定额确定后,首先要下达到各生产岗位,让在岗员工知道各自的生产定额;其次要做好管理保障工作,确保生产所需的物料齐全、设备稳定、工具得当、辅工到位;第三要推广先进作业方式,通过经验介绍、现场示范、操作培训等形式,帮助员工提高操作水平,完成定额要求。
2、统计追踪。要建立原始记录,健全统计制度,对生产定额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追踪。
统计追踪的对象是定额完成情况和工时利用情况。定额完成情况包括个人定额完成情况、班组定额完成情况、综合定额完成情况以及完成定额比率的分布情况等。工时利用情况包括停工时间、停工原因、单位产品耗时、定额和实际耗时比较等。
3、适时修订。定额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过高或偏低两种情况。出现定额过高或偏低的原因较多,比如增加生产工艺难度就有可能影响产量,加工精度提高也会影响产量,简化动作肯定会增加产量,生产效率提升也会增加产量。当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和执行定额发生较大偏差时,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修订,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平衡和员工生产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定额的修订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慎重,既要保持生产定额的指导性,又要保持生产定额的稳定性。二是适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修订时间,对特别情况下的定额偏差要及时修订,对老产品、新产品的定额修订,则要规定相应的期限。
企业在生产定额的管理上,一定要把握好落实、追踪和修订这三个环节。
2008年4~6月,湖北工业大学和和湖北省总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武汉、宜昌、十堰、荆州、黄石、孝感、仙桃等8个地市的100家企业、2000名员工,就企业的生产定额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劳动定额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定额水平偏高。多数企业制定的劳动定额,员工在8小时内几乎无法完成,为了完成定额,保证基本收入,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针对一线员工劳动定额和加班加点的问题,有38、8%员工回答不用加班,有32%的员工回答需要加班2小时,有24、4%的员工回答需要加班2~4小时,有4、8%的员工回答需要加班4小时以上。二是定额制定的方法不规范。实地调查表明,许多企业确定生产定额的依据多为参考行业标准、延续原有定额、现场测算、打样估工。所谓的现场测算只是任意抽取同一岗位的几名操作工,计算他们的单位产品工作时间,然后取平均值作为定额。而打样估工主要出现在纺织行业,因为经常有新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打样来确定定额。三是定额管理的制度不严格。关于“定额是谁定”的问题,有69、1%的员工回答是企业自定,有24、4%的员工回答经过职代会批准,有6、5%的员工回答不知道。
调查结果说明,这些企业在生产定额制定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定额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生产定额应该保证绝大多数员工在认真工作的前提下能够完成。其次是定额的科学性,行业标准和原有定额已经是过去式,参考价值不大,而简单的现场测算法和打样估工法,也有许多人为因素,并不完全可靠。再次是定额管理的制度性,企业自定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由谁定、怎么定。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企业制订好生产定额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