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亦少不了另一种“麻辣味道”。既写文,就有意,而所表之意并不能令所有人都合味。加之我又喜讽一些不平丑陋之事,因而文一见报,会常常引得一些人“对号入座”。若是一些普通人倒也罢了,他们无非心中不乐意些,离我远些,不把我当朋友些,但个别领导则不同了,他们凭着手中多少还有的“权力”,闻过即怒,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本应“改过”需要付出的功夫、成本都用在了“对付”我的身上。好在我的文风就如我的为人一样,耿直、清白、坦荡、真实,即便某些人不高兴些,只能暗地里给我穿个“小鞋”,心里阴着脸上还勉强笑着。毕竟,我连续十余年被省、市评为先进,组织还是我坚强的后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下笔似乎显得更肆无忌惮些。然而,我却惊奇地感受到:一些人麻木了神经,根本就不在乎你写什么、你寓何意,反正不指名不道姓,干我甚事?
人也怪,年轻时写点东西小心翼翼还怕别人牵强附会到自己身上,年龄稍大一点写东西含沙射影别人却置之不理。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悲衷呢,还是别人的麻木不仁?
总之,我这样安慰自己:不看前车之辙,难有后车之鉴。
“对号入座”是自己写作的初衷,是《焦点访谈》的初衷,是《新闻调查》的初衷,是所有“良心”作者的初衷!因为,人们总希望自己的文字、栏目能起到路标、警示、鞭挞的作用,而并不是想“一捧子”把谁砸死。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号入坐者”还有廉耻之心,还有可救药,这多少也让我们这些玩文字者有些欣慰。
(原刊《榆林日报》2006年7月22日)
法要谁护?
有一件事在我的印象中很难磨灭。尽管这件事过去了好多年,可每每想起,总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那还是我在农村工作的时间,因为一桩果园承包纠纷,一户果园承包者将村集体告上了法庭。先不论纠纷双方孰是孰非,也不要枉评那个法庭的“天平”是否公正,单就指法庭判决生效后的执行过程。
结局是,果园承包者胜,村集体败。
在法庭履行执行程序的那一天,令百姓大为吃惊。因为不光来了法院执行庭的几个人,尾随而至的,还有几个县城里“耍横”出了名的“混混”。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结果,一群恚恚不平的老百姓硬是给“镇”住了。执行的过程是异乎寻常的顺利。
这件事若不是亲身所见,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面对老百姓以及村干部那敢怒不敢言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他们在呐喊:法要谁护?
法是神圣、庄严,不容亵渎的;然而,我们的执法人员偏偏在阳光之下遮上一片阴影,在天平的一端硬是塞进几块“狗屎”。
诚然,执行难,难执行,这是社会中普遍存在在一个问题。但是,执行再难,也不能采取那种靠“恶势力”去“护法”的滑稽手段,要从法律的、道义的诸方面去解决。我所看到的那一幕丑剧,不仅让普通百姓感觉到一种法律的苍白无力,说得更严重一点,让群众感觉到我们的执法人员是“警匪一家”。
法要谁护?这并不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法是人民制定的,法还要人民来维护。那些借社会“丑恶”来“帮法”的行为,是对法律的最大嘲弄、亵渎,实际上也是拿法律和那些人做交易。试想,现在“义务帮你”以后他们的事,法院你也得多照应啊,这还用说吗。
法要谁护?这是一个不该提的问题。如果法要“恶”护,那还让人怎么信“法”,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许就会一落千丈。
政声须看人去后
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除了在任期间所留下的一些政绩而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在百姓中的政声了。
为官者的政绩中,既有惠及百姓的造福工程,也有一些为突出官员本人的“面子”工程。政声则不同,好即好、劣即劣、庸即庸。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时候去听一个官员的政声。上级有关部门为了考核官员的为政情况,在他还在任如日中天之时去考核,这时大部分听到的是一片赞誉之声。无论这个官员是真的有极佳的口碑,或者是碌碌无为,总之,极少有人去“无事生非”。
其实,政声须看人去后。人既去,政不由己,人们少了担心由于真话而引起的种种打击报复,就能听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声音。时下,正值各级党委换届之时。作为一名官员,上任之时就应想想卸任之后,努力在任职期间多干一些实事、好事、善事,在老百姓中留下好口碑。
(原刊《榆林日报》2006年10月11日)
“末位淘汰制”与“80:20原则”
曾经从媒体上看到过两则报道。
一则说政府某部门在干部、职工管理中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即在年终机关考评中,实行民主测评,对得分最低的一名或几名干部实行待岗分流,责令他们学习培训,在来年新一轮工作岗位的竞聘中再去一试。据那些行政部门的领导们说,这种制度激发了干部职工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我想,这有可能。适者生存,不进则退,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而另一则是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报道。这则报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海尔集团在企业领导层考核中实行的“80:20原则”。报道说海尔对企业领导层考核实行的责任追究是80:20,即若某件事或某项工作出现失误、分析和追究责任时,领导要对其下属或员工的失误、错误负80%的责任。这是海尔集团之所以走向辉煌的经验之一。
两则报道看后,使我陷入了深思。一个是国家的行政部门,一个是斐声国内外的民营企业,二者之间的管理理念却迥然不同。“官”方注重的是对“民”方的责罚,因此“末位淘汰”的只能是“当兵的”;而“民”方注重的是对“官”的追究,出现失误先责怪领导,将责任向“当官的”一方“倾斜”,把“罚”的板子多往领导“屁股”上打。
诚然,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工作中不可能不出现问题或差错,问题是,如何去防止和杜绝差错和问题的出现或尽量少出现。
“末位淘汰制”是显示“我”以及“我”这个领导班子“有方”,倘若工作中出现差错或问题,那是“干事”自己没干好,活该你“淘汰”、“下岗”,你怨谁?一句话,“念出经是唐僧的,出了乱子是孙悟空的”!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正是我们政府某些职能部门作风官僚,办事推诿、扯皮的缘由所在。
海尔的“80:20原则”,形成了对问题上司首先主动承担责任后,再与下属共同研究解决的良好风气。当然,由此更增强了各级领导及其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
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自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末位淘汰制”甚至是一些领导拿干部、职工为自己“作秀”,为的是向上级组织和领导汇报工作时有个说头,为的是年终总结时有点写头。而企业却玩不起那类“花枪”,每一小小点失误都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只能抓往处理问题的要害,即“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现象在基层原因在机关”去动脑筋,尽量去治本。
当然,我倒并不是说“末位淘汰制”不好。也许末位不“淘汰”更会助涨了某些机关干部横行、霸气或者敷衍、塞责的工作习惯;末位不“淘汰”就会形成一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工作环境,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我之所以拿“末位淘汰制”和“80:20原则”相比较,只是希望我们的一些国家行政部门,在干部管理的过程中,不要只把严格的措施用在一般干部、职工身上,而自己却指手划脚,太太平平的做“官”;尽管自己的素质也不怎么样,却心安理得的指责别人。
我想,如果真正的想改变工作作风,不妨先把“80:20原则”用在政府工作制度的管理之中,然后打破领导和干部的身份界线,再来个“末位淘汰制”,那该多好!
切莫荣辱倒置
一位干部向别人炫耀:他是如何如何与新到任的领导“献媚”因而赢得重用,他又是如何如何拉关系、找门路、送钱物而仕途顺利……总之,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情,毫无一丝羞愧之意。信佛他的这种“本领”就是一种“能力”。
还有一些干部兢兢业业地干了许多工作,奖章一大串,荣誉证一厚摞,然而,升职提拔总是离之甚远。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工作好了,不如关系好了”的自卑。因此,每当别人夸赞自己时,总有一种苦涩之味。似乎,他的“尽职”就是一种“庸”。
以上,就是两种典型的荣辱倒置现象。
不以耻为耻,不以荣为荣,这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也并不是罕见的。当然,荣辱倒置有它的种种因素。但我认为,关键的还是要看一个人的修养。就比如那位善于“献媚”、“拉关系”的干部,不但不以耻为耻,反而有一种“以耻为荣”的心态,他的个人作风或道德上必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迟早,他会由作风不端到蜕化变质。
其实,荣辱观的教育,也就是如何端正为人的教育。知荣懂大义,不知辱丧气节。尤其对一名党员干部来讲,端正自己的荣辱观尤为显得重要一些,只有知荣明辱,才能明辨是非,从而约束自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原刊《榆林日报》2006年11月10日)
反思有益
而立之后,我时常会有意、无意间反思起过去--学生时的天真与无知、军营时的严谨与豪放、工作中的起落与成败、家庭中的甜蜜与无奈……任凭思维在往日的空间游移着。每当此时,总会小心翼翼地捕捉那一幕幕在磋砣岁月里遗存的美好情景,并喜欢在空旷的原野中独自回味。我常常在反思中声嘶力竭的吼出学生时代的歌曲,喊出军营中曾经豪迈的口号,吟诵工作、生活的得失、苦乐,往往是甜蜜中带着苦涩,微笑时含着眼泪……
人活在世上,常常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为自己的某些举止的过错而感到内心煎熬;因此,为寻找自慰的方法而挣扎在来日的岁月之中;甚至、挣扎的精疲力尽。其实,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多的自我责备、不要过甚的急功近利、不要过高的要求别人。静下来,独独的反思,它能给予你人生新的启示。
反思,会让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因为,当你抱怨命运不济时,反思会及时提醒你:现在是历经痛苦和坎坷交换的产物!好多东西我们不是在深深的惋惜么,当失去之后方知道它的珍贵。
反思,会令你修正往日的无意过错!十字路口,你不留意此间的路标,只是凭借自己茫然的判断昂然迈步,你可能会走岔路,甚至“歧路”;人生茫茫,你不去用心思考所遇的每一个问题,而只凭一己的热情去奔放,你可能会到处“碰壁”,甚至会头破血流。但是,当你学会反思,你就会为过去造就的辉煌而骄傲并继续努力,也会为经历中出现的失误而忏悔并不断改过。
总之,反思是一剂良药。食之,苦涩酸甜;嚼之,笑对人生!
反思有益。
人走“茶”该凉
某领导的家人,在领导卸任之后,仍不时地张口向原工作单位提出公车私用,次数多了,自然会碰到不情愿托辞。于是,这位领导的家人发出了“人走茶凉”的牢骚。
且不论这“牢骚”是否识趣,单说这“茶”该不该凉。
其实,对于一名为官者来说,他在任之际,就已经为自己沏好了两杯“茶”,一杯是“人情茶”,一杯是“特权茶”。如果他在位的时候,能够时刻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体恤下属,踏踏实实干事,近君子、远小人,他沏得那杯“人情茶”永远是滚烫的,无论他走到哪里,人情都不会冷漠。反之,凭借一时的特权,口是心非、自私自利,宁可他负众人一生,不可众人负他一时,想一想,这种凭借权力一手遮天、为所欲为泡成的“特权茶”又能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