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鸟人”大都握有大权,官位至尊。他们一旦有了权力,便对权力性质和来源的理解存在误区,不是把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是看作个人谋取私利的资本。在权力的来源上,没有看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是将手中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把个人私利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
由于这些认识的错位,导致“神经错乱”,利令智昏的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当作一个用“美丽花环”编织起来的平坦之途指给自己的子女,并极力为他们“加油提速”。结果呢,这些自以为是的“衙内”们利用父母的权力、威望干尽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伤天害理的事、小命难保的事。
结果,机关算尽,终送了卿卿小命。
为这些连一点起码的“舐犊之情”都没有的人,我比小时逮小鸟还感到悲哀。人必尽更比鸟多一些思维吧。
是人性的褪化?还是权力的“魔方”使他们迷离错乱?
也许,在他们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所灌输的还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而孩子大了,却又有意识无意识的用另一种“升华”了的溺爱所取代;
也许,他们自己还没有多少权力的时候,还有一颗常人所拥有的良善的父爱母爱,并极力的用这种爱谆谆教导、感化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中健康成长、进步,而一朝拥有了权力,却丧失了良性的教育。
这大概是权力的“魔变”导致人性褪化的“综合症”罢。
总之,该给他们一剂“良方”,唤回那泯灭了的“舐犊之情”。
腐者必败
在每一次的廉政谈话会上,某纪委书记总会重复这样几句话:“不要抱侥幸心理,看到别人‘腐而不败’自己心里就痒痒;看到第一次腐败相安无事,就第二次、第三次……不是不败,时机未到。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离身败名裂仅一步之遥了。”
的确,腐败的形式及程度千差万别,但腐败的导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大部分腐败分子的“腐而不败”侥幸心理作崇。
殊不知,“腐”者必“败”是谁也无法扭转的定律。成克杰不能不说是权高位重吧,李真更是自倚后台有人,王怀忠自以为钱能免灾,结果还不都个个落个遗臭万年的结局。倘若这些人当初想到“腐”而必“败”的下场,又岂敢染“腐”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贪官因隐匿较深,即便有“腐而不败”者,那毕竟是暂时的,正如民俗所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们迟早会从“腐气”中嗅到、捕到、捉到腐败分子并将其绳之以法的。
可见,“腐而不败”只是一个诱惑,一些人争相攀比着堕落的陷阱。“腐者必败”既是警钟,更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
(原刊《榆林日报》2005年8月12日)
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看重“面子”,愿有“面子”,不愿丢“面子”,这是人之常情。对于党员干部来讲,“面子”就是形象,是他官品和人品的外在表露。因此,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改造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共产党人,应该怎样理解和看待“面子”。是有了错误勇于认错,改过自新类的“放下面子”呢?还是文过饰非,错不认错的“死要面子”?这不仅是怎样对待“面子”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坚强党性的大问题。
大贪官李真随着政治上的暴发,握有大权后忘乎所以,作风霸道。他以河北官场上的“特殊人物”自居。在中纪委查处他的案卷中记录着李真斑斑丑态恶迹:有一次,李真到某市考察,正巧该市领导在开会,只好让李真在宾馆稍候。李真认为这对他来讲是“太没面子”了,站起身就走,并且边走边骂。李真到河北省国税局后,觉得分管财务的一个副局长在自己“花销”报帐方面碍手碍脚,不给自己“面了”,没多久,就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副局长的“座位”上,并将那位“不识眼色”的副局长“分流”了……
诸如李真之类的,拿权力换“面子”、拿党性换“面子”、拿“脸”换“面子”,最终能落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有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曾确实春风得意、“面子”十足,可他一旦离开了那个权力部门或者退居二线,心中总有两怕:一怕去单位,怕单位的干部职工奚落他;二怕见熟人,怕见了熟人感到一种自惭形秽。因为他对自己在位时行的那些事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确实有很多对不起人的事,他更知道自己从来没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工、一般群众,官与民的反差太大,人们早已给他“透支”了过多的“面子”。
所以,他只敢在人们都上班走后、夜深人静出门放放风。
其实,能否保全自己的“面子”,不在于自我主观感觉如何,而在于别人的评价。自己明明错了,还死不承认,自以为保全了“面子”,殊不知自己已丢尽了“面子”。在别人看来,他早已没了面子,剩下的只是那点畸形的自尊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不是丢“面子”,而是长“面子”,它既有益于自己的形象,也有益于党的事业。
原我们都树立起正确的“面子”观。
“一把手”道歉好
据新华社报道:前不久,吉林省舒兰市4名政府官员因工作期间饮酒、迟到,违反了公务员“六不准”而被免职。随后,4名违纪官员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因下属犯错而在电视中公开向市民道歉。“一把手”在电视中为下属犯错公开道歉,这是舒兰市纪委为根治机关病而出台的新的官员问责形式。
笔者认为,这种让“一把手”公开道歉的问责形式实在好。
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抓得不好,概念模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把手”缺少一种责任,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纯属纪委的事,本部门、本单位的干部、党员、职工犯错违纪就应该由纪检监察部门查处,与己毫无关系。久而久之,只注重了权力,淡化了责任。
应该说,舒兰市的做法,既增强了问责制的透明度,调动了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更进一步明确了权力所应负有的又一责任。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而言,职务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只有让上级领导对下属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让上级领导为下属的过错付出一定的代价,上级领导才会切身感受到利益丧失之痛,才会认真承担起本部门、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
前不久,市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上班期间禁止饮酒及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两个《规定》,我认为,也不妨采用“下属犯错,‘一把手’公开道歉”的问责形式,这样执行起来似乎更有保证一些。
(原刊《榆林日报》2005年9月12日)
纪委的实惠
偶尔碰到一位熟人,寒暄几句,他便问我:“在哪发财?”我一愣,市场经济时代,“发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整日里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发财了。然而,它目前对我来讲毕尽还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发财”是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可想无望更不可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我自己发不了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在阻止别人“发财”、截断一些欲发不义之财者的“捷径”。
当他听到我平淡的回答:“在纪委工作”时,又紧接着问道:“纪委实惠吗?”我不假思索的应到:“实惠,我们的工作很实惠。”
显然,从那位熟人的眼神中我分明读到了一种疑虑、一种不解、一种困惑。的确,从我虽说穿戴整齐但不上“档次”的打扮上,从我双手推着的半新不旧还经常在大街上蹲下身子上链条的自行车中,从我还没有凸起的肚皮呈着菜色的脸面,他怎么也看不出纪委究竟“实惠”在哪里?
是的,他也许根本悟不出“实惠”的内涵。
看到这位旧熟人春风满面一改我所记忆中他的形象:油光可鉴的“风头”抹平了桀骜不驯的乱发,金丝边眼眶内罩着那双狡黠的目光掩蚀了曾经失神的无望,抵得上我半年工资的笔挺西装早已涤荡了往日的惶;说真的,我还是挺羡慕的,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羡慕中还略有些妒嫉。因为我知道,他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辛勤和精明发了财、致了富,因而他穿的踏实、用的踏实、吃的踏实、睡的踏实,这种踏实和那些也“发了财”但惶惶不可终日的腐败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内心对比,这种踏实是我由衷所羡慕的,这种踏实也是我们纪检监察部门由衷所期望的。
可惜的是,他自己却不曾察觉到,这种种“踏实”正是我们纪委的“实惠”。
老百姓苦,是因为在我们的基层干部中存在执法不公,存在乱收费乱罚款,存在吃拿卡要和种种刁难,如果我们对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听任不管,他们会踏踏实实的生活、踏踏实实的挣钱、踏踏实实的享受么?
在物质生活中,纪委固然是一个不但谈不上“实惠”甚至还很清贫的工作部门。但是,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尽职、营造出一片片“洁净”的工作、生活、投资环境,培养出一个个清廉、务实、为民的优秀公仆,老百姓早一天走上健康、幸福、欢快的生活道路,谁又能不说我们纪委真的很“实惠”呢!
熟人的问话令我思绪良久,也让我再一次冷静的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而定位。
管住了自己,管住了子女,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实惠”;
凝聚了民心,提高了党的威望,这是一个前进着的社会的“实惠”;
纪委的实惠真的很大哟。
官的样子
时下,流行一句赞誉官员的新闻术语--“当官不像官”。我就纳闷了。打小,长辈们就教育我们:“干啥就要像个啥”。当学生,就要有个学生样;当农民,就要有个农民样;当军人,自然就该是个军人样,等等。然而,为何单单当官就不应该有“官样”呢?
问题的关键是,官,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其实,“官”只是一个称呼,是老百姓相对于“民”而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封建色彩的“冠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官”其实就是公仆。只不过,有那么一部分公仆,被老百姓的习惯称呼叫得发了昏,自以为是“官”就比“民”强,就可以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颐气指使,干起了当“官”做“老爷”的差使。因此,把个“官”亵渎得以致于媒体赞誉他时硬是造出个“当官不像官”的话来。
其实,就和做人要像个人一样,当官也一定要像个官。这个“官”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对照《党章》里共产党员的八条义务,对照公务员行为规范准则,官就是那个样子。
(原刊《榆林日报》2005年11月5日)
也说“三盆水”
报载,在某市召开的一次大会上,该市市委书记给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端出了“三盆水”:第一盆水“洗脑”,找不足;第二盆水“洗手”,促廉政;第三盆水“洗脚”,求务实。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党员干部都亟需要的“三盆水”呢!
眼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那种“靠经验、凭感觉”的工作习性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然而,在我们一些地方,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一部分干部头脑不清、认识不深、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这似乎成了他们的通病。不要说引导群众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了,就他们自己本身也是“蛙井观天”,目光短浅。因此,“洗脑”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做的一件首要大事。这就要求他们多学习,用一些新的知识“冲涮”旧的思想;只有自己的观念转变了,素质提高了,才能引导群众与时俱进,应对挑战。
还有,我们知道,一些地方的百姓之所以对他们周围的干部不信任、有偏见,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干部的手太“脏”。经常伸手向百姓要吃、要喝、要拿。由于干部管不住自己的手,不该要的偏要、不该拿的偏拿,手上沾染了一股“腐气”。这就需要有一盆“消毒水”去洗净自己的手,力求保持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第三盆水对促进我们干部作风建设更显得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改进,群众还没来得及尝到“甜头”,干部们却乐的消闲。下基层,听汇报,只见车轮转得快,不见双脚田里迈;坐机关、打电话,声音听得很清晰,就是难见干部面。结果呢,看不到群众疾苦、听不见群众意见,工作中的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热点难点问题成堆,干群矛盾激化。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们很需要一盆“热水”,“热水洗脚、胜吃补药”。希望这一盆“热水”能祛除“脚懒”的毛病,让我们每位领导干部们能迈开双脚串百姓门,访百姓苦,办百姓事。
知己·知事·知理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开展已一年多了,作为党员,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呢?我认为,通过教育,每一名党员最起码要达到知己、知事、知理。
知己。知道“共产党员是什么”。党章第一章第二条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句话即表明了“共产党员是什么”。正因为我们党员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因此思想上必须领先,行动上必须进步。
知事。知道“共产党员干什么”。“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共产党员崇高的境界,这也正是党章所要求的“共产党员干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应该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一切自私自利的人,不肯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利益的人,都不能做党的干部和共产党员。
知理。知道“共产党员反对什么”。“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最坚定的答案。
知己、知事、知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名党员都应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先进的本色。
(原刊《榆林日报》2006年3月20日)
群众欢迎干部怎样下基层?
干部深入基层,本是一件好事,是干部们紧密联系群众,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第一手材料的最直接方法。应该说,对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群众还是很欢迎的。
然而,我们有些干部下基层,却得不到群众的欢迎,甚至还会让群众感到厌恶,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干部深入基层之前,首先要清楚自己深入基层的目的。有个别干部深入基层纯属“作秀”,不是抱着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下去的,而是到乡下“走一走,握握手,喝喝酒”就回来了。这种走过场、搞形式、失去意义的下基层,怎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又怎能不引起群众的反感呢?于是这样进入基层,还不如安份守己的呆在机关里别动的好。
群众欢迎深入基层的干部,应该是能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百姓耕地,干部卷起裤腿下田;百姓有忧,干部扑下身子解难的,能够说真话、办真事、求真效的脚踏实地的干部。
因此,干部下基层,关键是要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做到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不忘立党之本,常怀爱民之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真正欢迎。
“对号入座”的反思
玩了多年的文字,笔者体验了诸多不同的感受:写完一篇文章的轻松,看到自己辛勤的成果见诸报端的幸福,同样,也有更多石沉大海的失落,等等,这种种耕耘者的情感,着实令自己有一种欣慰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