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诸如那位老人所感激的局长那样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仆为数是不少的,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自然会拥护、爱戴的。焦裕禄之所以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正是由于他甘当人民公仆。
但是,与此相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公仆意识淡薄了,甚至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所欲为,谋一己之私。这样的干部,只能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感甚至“唾弃”。
小事往往并不显小,对一个机关来说也许是小事,对于某个具体人、一个家庭来说便是大事,诸如那位残疾军人,他能否得到民政部门的优抚,对于他这个家庭便是大事。对于具体工作来说是小事,然而对于党与人民的关系来说是大事。职责范围内的事长期不能解决即使是“小事”,长期以往,会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国家产生怎样的看法呢?……
然而,在一些“公仆”眼里,老百姓的事微不足道,不屑一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公仆”不公,他们对待群众的态度不一样,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一样。心目中只有上司和自己,视群众如草芥,工作敷衍搪塞,应付差事,严重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和我们干部队伍的形象。
时代呼唤“公仆”,人民渴望公仆。毫无疑问,树立公仆意识,对于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净化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刊《党风与廉政》杂志1996年第3期
如何“一条龙”服务?
遇到上级部门下乡检查、指导工作,好烟、好酒、好茶、好饭自然难免,但总还是心有余悸,惟恐这些“神”们嘴不留情,一言不慎,就可能落个一票否决,前功尽弃的下场。谁让“乡官”们头上戴的“紧箍咒”多的有点泛滥呢!
尽管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谨慎伺候,可还是出现了不尽人意的事情:当检查官们酒足饭饱飘飘然的时候,总感到乡村淳朴中还缺少了点什么……除吃好喝好之外,是否还玩好、乐好了呢?这叫“一条龙”服务!
乡人愕然。自己半年工资没发,可还是勒紧裤腰带充大方供奉腐败肚瓤。殊不料,智者千虑,仍有一失。乡村条件的局限,服务难免不能“配套”成“龙”。于是,简单的指出许多工作失误之后,便旁敲侧击,亦真亦幻地标榜某某单位专场舞会多么诱人,某某乡镇“方城”大战多么痛快,某某村姑多么娇柔且不失野性,某某特产别有一番风味……言犹未尽、意味深长。
听者如坠烟云,这到底是要检查什么?指导什么?
心有灵犀者,纷纷检讨“过失”,并表示因陋就简、力争在下次检查时服务一定配套“成龙”,与时俱进;
“朽木不雕”者,忿忿然,言及“一条龙”永难实现。
“一条龙”服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吗?如何“一条龙服务”?
让人似懂非懂。
(原刊《党风与廉政》1996年11期)
谨防,民主生活会祝福声中的折扣
召开民主生活会,好像应该抛弃“万事如意”的老黄历了。
不是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众口一辞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整个民主生活会变成了“歌功颂德”厅;甚至,还成了为数不少的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发牢骚的地方。
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我们就应该一改民主生活会中“大团圆”的模式,扔掉“十全十美”的幻想,直面工作中的诸多种不尽人意,毫不留情而又实事求是地为声声祝福打上一点折扣。现实中,不正是有好多领导干部口口声声喊“廉政”的过程中失足落马的么!
专题民主生活会,是搞好廉洁自律的重要环节,而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关键是要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严肃性、针对性、实效性,及时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别说自己“十全十美”。要知道,“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更何况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十全十美的神,而神又是飘渺虚无的。
此外,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廉政勤政方面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前,要防止只讲工作不讲思想;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集体不讲个人的现象。只有认真的对照检查、自查自纠,即便自己真正的廉政清正,也会总结出一些利令智昏者蜕变的教训,以防自己步其后尘。
当然,如此一说倒并非不要专题民主生活会中的祝福了。
祝福是要的,祝福毕竟是美好吉祥的象征,是人们的向往、追求和希冀。但是,“锦上添花”固然可爱,但“雪中送炭”更为需要。
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少一分祝福、多一分自责和警示,让我们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互相总结、互相提醒、互相警示的气氛中展开,使我们党员干部防患于未然,在躲避失败的赛程中迎接成功。
(原刊《党风与廉政》1997年9期)
不想写稿
上学的时候,总是对作文课情有独衷。每逢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自己总会挖空心思的收集一些和所布置作文题目有关的好诗句、好谚语,然后套用在作文中,以期让老师做为范文讲评。
果然,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两本语文老师批满了鲜红赞美之辞的作文本。也正是这些红批语,激发了我当时不知深浅的“少年作家梦”。
入伍到了部队,听到和看到一些令我十分感动的战友轶事,心中又蠢蠢欲动,想动笔把这些事写下来,投给军报或许能发表;于是,买回稿纸,最上面一页写着对爸妈的问候语言,假装写着家书,而底下,却隐藏着我伏案的真实动机。稿件写好,又匆匆地到附近邮局去寄,唯恐让熟知的战友碰到,获悉自己写稿而又总是泥牛入海的尴尬。
终于有一天,《空军报》发表了自己的一篇处女作,这才结束了自己偷着写稿的历史。指导员发现我爱好新闻写作,先后为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使我在新闻写作上逐渐掌握了一些知识。
学校红批语的激励,部队领导和战友的支持与关怀,这都使写稿成了我业余生活中最大的情趣和享受。
复员后分配在农村工作,广袤的黄土高原更激起了我动笔的激情。因而,散文、诗歌、消息、杂感、日记等一篇篇含着油墨清香的“豆腐块”见诸各类报纸、杂志。
我也一再领略着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甘甜。
殊不料,一位编辑的来信扰乱了我的梦。他首先夸赞了我的文笔,又说如何编发了我的数篇作品,最后,恳求我能否给他买上几十斤清油……
淡了,我心目中崇敬、圣洁的形象一瞬间淡了。难道,腐败无孔不入,连最“寒酸”的文化人也把仅有的一丁点权力变为获取名利的条件?我懒的动笔,生平第一次对来信显得无动于衷,没有礼尚往来的给对方回一个字。
寂静中,依然我行我素,整理文句、誉写稿件、感怀抒志;然而,在那位编辑的栏目中,再也找不到我自己的位置了。
我向来不以恶意猜测别人的想法,我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极力的反思,因而我认为:想必自以为是,其实已经江郎才尽。
总而言之,我是不想写稿了。
(原刊《榆林日报》1998年5月9日)
一个镇纪委书记的日记
在乡镇任纪委书记已整整一年了,我不知道别人对我这个“毛头小伙”怎样评价,但是,在县乡两级干部会上,我捧回了任期一年内县委、政府授予的“廉洁勤政先进集体”锦旗,我想,这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吧……
当然,我并不是好大喜功。说句心里话,做为一名纪检干部,能听到一些赞扬的话,得到一些公正的理解的确不易,尤其是一名年轻的、公正的、积极向上的纪检干部就更难了。所以,能得到组织的承认,最起码心里感到了平衡。
我的自知和知人之明
对于纪检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我想每一个人都是知道的,不论他是农民、工人、干部、学生,包括我那刚懂事的儿子,也知道他爸爸是专门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
为自己从事这门职业,我曾暗暗的自豪、骄傲,并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做为一名纪检干部的“小字辈”,我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6件,初核立案4件,并全部及时地进行了查处。在别人放假或下班的时间里,我搞调查研究,撰写新闻、评论稿件及调查报告等等。
我时刻记得复员时指导员写给我的赠言:“也许你不留意,也许你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羡慕你年轻,你可得抓紧,回头不容易。”年轻是自己的本钱,但是真的有人羡慕我么?有一点可以肯定:回头的确不容易!
从一些人的言行举止及忽闪忽现的神色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人们渴望廉洁,但不容苛刻。尤其基层,一些人认为我不该那样认真,似乎反腐败针对的应该是王宝森、陈希同之类的品位。
唉,纪检工作的难处在此,腐败猖狂的根源在此啊!
不从我开始,何以求人呢!
别人能理解我么!
孤灯寒夜,自己独伏在桌前,回想这几天里发生的事:为了配合镇党委、镇政府搞好机关作风整顿,对部分赌博、酗酒的干部发出了警告。分明,我看到了收敛,更看到了困惑。
仿佛,是我错了!
于是,我想到了毗邻乡镇一名纪检干部的遭遇:他在纪检工作岗位上干了十余年,品德皆优、年富力强,可就是难交流或提拔使用,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他是搞纪检工作的,而且是一名正直的纪检干部。
我也会重蹈他的覆辙么?
如果说恪尽职守,秉公执纪,公正严明,不徇私情会受人误解,那会伤害多少正直的情感啊。
我想,从道义上讲,委曲了一名正直的纪检干部不得了,那会委曲了成千上万百姓的心;理解了一名正直的纪检干部更是了不得,那会赢得无数群众的信赖。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很欣赏旦丁的一句诗:“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昨天看了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结束时,新的一届国务院领导人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场面,我更佩服新当选的朱镕基总理的坚定决心:“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何等的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啊,这也绝不逊色于旦丁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由此也感染了我,的确,反腐道路曲折,我等更须努力。
目前,有很多民意测验表明,如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腐败问题,最痛恨的问题是腐败问题,遇到最多的还是腐败。腐败的病菌,已经蔓延到了我们的各个角落。所以,它不是哪个层次的、哪个品位的重与轻,而是全社会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你扔在地上一个空矿泉水瓶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这个环境太脏呢?
净化社会,从我开始,从我们的周围开始。我想,我们基层所有的纪检干部都这样,天空很快会湛蓝、湛蓝的。
(原刊《党风与廉政》1998年6期)
反腐反谁?
写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故意糊涂。
是的,按理来说,不应该有这个疑问。对于任何腐败分子,不论他(她)是谁,只要他们和党过不去、和人民过不去,党和人民就和他过不去。
然而,疑问还是有的。
一位领导苦着脸讲过这样一段经历:一名握有实权的他的上级领导到一个小县城检查工作。例行公事完毕之后,这位领导并不是忙着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而是甚感百无聊赖,于是吆喝着进舞厅、找三陪;仅此还雅兴未尽,又让县上的领导找一些“麻坛艺伎”搓“方城”。不料想,遇到几名“毛头”警察骚扰。这一下,“太岁头上动了土”,惹恼了这位领导,急得县官忙着陪不是,局长暴跳斥下属,可还是,这个贫困县连续三年遭冷眼,项目争取不来,资金投入微薄。落得个“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被迫无奈,这个县官逢会必讲,反复强调:今后,宾馆不准抓赌;“反腐”,涉及上级部门和领导要谨慎……
实话实说,这个县官有他的苦衷。然而,传到百姓耳中,却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法为谁制?腐败反谁?难道又要上演一出现代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讽刺小品!
不由,使我想到,为何在一些地方腐败难反、阻力重重,想必归根到底是缘由“上有所好、下必胜焉”的“榜样”吧。
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而这种腐败又缺少制约,就会变本加厉地刁难、阻挠甚至极端漠视法律的监督,出现以权戏法的“闹剧”,就出现了“反腐反谁”这个模糊的概念。
应该说,法律是严肃的,在反腐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任何个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那种头脑中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愿受法律的约束,淡漠了公仆意识,没有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宗旨的种种表现,正是腐败滋生的根源。
“己不正,焉能正人”,古代的反腐名臣包拯之所以能扬名“青天”,震慑宿奸,正是由于他“斩黄袍”、“铡驸马”、大义灭亲才赢得的威武。我想,这给我们今天的“腐败反谁”做出了最好的答复。
腐败反谁?老百姓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如果对某些腐败奉承、迎合,甚至推波助澜,腐败一定是谁也反不了的。
(原刊《党风与廉政》1998年7期)
“官到能贫乃是清”
--读古代廉政诗、对联有感
自古及今官员汗牛充栋,而能留得千古美名、取得为政之胜的,大都与廉洁清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为官清正,关心民疾。他从家乡福建泉州到云南姚安县为官,沿途耳闻目睹了诸多民间疾苦,因而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自己办公的厅堂里。对联这样写道: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李贽以此联为做官准则,时刻警策自己,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榜样。
清代赵文恪,是嘉庆进士,官至云贵总督。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作风正派,常为民众办好事,每到一地做官,总是受到百姓的称赞。他在广西任职时,曾在桂林抚署挂了两幅对联。其一:“行当所行,不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其二:“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大凡廉吏忠士,首先从他们内心体现出的,是一种“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无私精神。
清代戴远山,极善作对联。有一年他的朋友相峰去云南任职。行前,他特意题写了一幅对联相赠。联为:
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
这幅对联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官到能贫乃是清”,历代官吏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宋代的况钟算是一个吧。他是继包拯之后的又一名清臣。为官之后,解甲之时,他曾写诗表白:
“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道光年,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为知县。他清廉爱民,颇有善政。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写诗赠别:
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关东一寸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可见,从这首坦荡襟怀、清正之气的诗中,人们不难看出百姓挽留的心情及蔡信芳的为人、为官。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廉吏名叫叶存仁,当了30年的官却仍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他离任时,部属想给他送点礼物,又怕坏了他的名声,就特意在深夜送去。叶存仁知道了部属的良苦用心后,十分感慨,临行前他将礼品退回并附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是的,在生活中,清正廉洁除了靠法律、制度的约束而外,还须靠道德和自律将各种诱惑拒之于心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