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系统直接从三个方面分食传统银行的奶酪。其一,直接削弱了银行支付系统上的客户,使得商业银行自身的支付结算客户大幅度减少。支付结算系统上的客户基础被动摇,银行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一切就无从谈起。这些客户如果转到支付宝、银联新浪在线支付系统等互联网支付系统上,那么,互联网企业就会利用大数据挖掘优势,比银行对客户进行更具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实现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效益。这其实是在直接蚕食传统银行的奶酪。
其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系统直接动了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存款特别是低成本存款的奶酪。第三方金融支付方便的主要是银行资金来源的储蓄存款客户,银行通过快捷的支付系统服务吸引客户存款储蓄,从而发展贷款等资产业务,最终实现盈利。支付系统线上的客户流失到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上比如支付宝、银联新浪在线支付系统后,滞留在系统上的资金可以使得互联网企业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不菲收入。现在在这些结算系统上客户滞留的资金基本都是无息的,而这些互联网企业最终将这些资金是存在银行的,一般按照同业存款付息,最低利率为1.62%,即100亿元资金每年仅利息收入竟达1.62亿元。支付宝平均滞留资金在上千亿元以上,收入巨大。其实,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收益远远大于一点点利息收入。
其三,直接动了传统银行支付系统上巨额增值收入业务,即中间业务收入。传统银行利用快速便捷的第三方支付系统发展银行卡、开发理财产品、代售理财产品等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已经成为传统银行一项支柱性收入业务。然而,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理财通等互联网支付系统派生出极具吸引客户的理财产品使得银行苦心经营的中间业务收入遭受到空前危机。
不仅传统银行受到了挑战,而且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第三方支付和客户理财金融增值服务上也开始了刺刀见红的厮杀竞争。这将使得传统银行遭受的挑战愈加激烈。
总之,提醒传统商业银行的是,互联网金融给其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已经涉及银行的所有主体业务。传统银行已经被互联网金融逼到了死角,只有丢掉“传统”、垄断、老大思维,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且顺势而为,尽快全力发展新经济背景下的新金融,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网络银行将冲击传统银行
文/余丰慧
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知名网评人,著名专栏作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网评人”荣誉称号。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第一批五家民营银行落地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区。将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2014年3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鼓励民营资本自己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后,经过将近8个月的筹划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从五家银行,十个股东发起人,以及选择的地点区域看,一个特点正如尚福林所言:“这次试点的选择,不是计划模式下的指标分配,也不是行政管理下的区域划分,完全是对试点方案的优中选优。”作为高风险的金融银行业这种选择标准是正确的。银行业本身就应该是在实体经济高度发达,产业资本聚集力强,自然而然就对走向金融资本包括内生对设立银行产生需求。
依笔者看,最大的特点是凸显了银监会鼓励金融创新的思想。五家试点民营银行中,其中两家是网络银行——阿里巴巴和腾讯。足以看出监管层在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布局中青睐于创新型互联网新经济的开明之举。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首批民营银行试点步子迈得还不算大,准入条件过于苛刻,总体思想有点保守,显得过于谨慎了。比如:与其说是“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的战略”,倒不如说是五家民营银行业务限制过多。试点方案确定了民营银行的四种经营模式。其中,阿里巴巴意向申请的是“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模式;腾讯为“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模式;天津发起人申请试点的为“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模式;另外两个申请的是特定区域 (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模式,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这其实是一种业务范围、业务种类、区域等的限制做法。这将大大限制住了五家民营银行的试点施展舞台,将限制其在银行领域大展拳脚的机会。
再比如,民营银行为何要单独订立所谓“生前遗嘱”呢?“生前遗嘱”应该针对所有银行包括国有控股银行。有人说,国有银行是国家的,最终由国家担保。那么,请问国家用以担保的财力又是谁的呢?最终还不是百姓埋单吗?
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消息一出即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所有关注中国金融改革的阶层和人士共同认为,无论如何这是一件大事情,标志着2014年中国金融改革有了一个良好开局。最兴奋的是这十家股东,特别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管理层。当然,最为忐忑的应该是传统商业银行。笔者认为,这种担忧不是多虑的。
从这五家民营银行业务定位看,由于其他三家银行都是有限牌照并且立足于本地银行金融业务,对全国性的传统银行带来冲击非常有限,最有可能对传统银行带来较大冲击的是其中两家网络银行,特别是阿里网络银行。这两家网络银行与其他三家民营银行相比较最大特点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银行业务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这两家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较最大差异是,不仅不受地域限制,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物理性网点等限制,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在互联网线上甚至通过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就可以完成银行主体业务的存款、贷款、结算转账支付、售卖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这是传统银行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就拿阿里网络银行来说,淘宝、天猫、支付宝上的客户是面向全国全球的。以这三大平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阿里网络银行同样是面向全国全球的。将来阿里网络银行贷款资产客户可以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拓展,存款等资金来源业务可以在支付宝、余额宝里挖掘。这个潜力将是巨大的。将来阿里网络银行将打开存款客户与支付宝连接的通道,就像余额宝与支付宝相互连接互转一样。客户在支付宝上的购物准备沉淀资金可以自愿转到余额宝或者阿里网络银行自己的存款账户包括阿里银行卡上。
对客户来说,又多了一条支付宝购物闲置资金获取回报的渠道。或者形成一个支付宝—阿里网络银行存款—余额宝的构架。阿里网络银行成立后,阿里网络银行的存款和理财资金都将存到央行作为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如果其他银行愿意出较高同业存款利率,阿里网络银行也可以存到同业银行里,这是标准的同业存款,彻底消除了对余额宝同业存款性质的争议。
试想,阿里小贷曾经将银行吓出一身冷汗,余额宝更让银行胆战心惊,纷纷出招进行围剿。这次阿里腾讯进入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平台更大了,舞台更广了,同时,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将更加严重了。马云是一个给一滴水就能闹成江湖,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个小舞台就能演一出大戏的主。阿里网络银行成立后就具备了吸收公众存款的功能,借助天猫、淘宝、支付宝和余额宝这些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平台,仅存款资金来源一项就将对全国所有传统银行构成巨大威胁和冲击力,特别是活期存款。
马云即将兑现自己曾经的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来改变银行。”传统银行面对民营银行破冰起航,面对网络银行汹涌而来,唯一出路是创新、谋变、改革,舍此没有别的出路。
传统金融家们应消除对互联网偏见
文/郭少泉
青岛银行董事长。
当金融市场化与金融互联网化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新金融”模式。新金融,简单地说就是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精神——而非只是技术——去经营金融的事情。
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因工具—目的主次对立造成的“傲慢与偏见”,我们认为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与作为“虚拟网络”的互联网,应充分利用其基因上的先天优势,以一种更加平等、共生和交互的精神在“基因”层面进行再造,而非简单地在“器官”层面进行“移植”。
一、 不是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金融互联网,而是“新金融”
以互联网为主要科技发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而深刻地冲击着中国的各个传统行业。在这次颠覆式冲击中,金融业是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虽然从全球视野来看,金融业这一历史长达几百年的古老行业,在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冲击下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这一次面对互联网科技革命,所受到的影响似乎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当前互联网对金融的颠覆式冲击所形成的新模式,有些人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经营金融业务;有些人则定义为金融互联网,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以互联网科技为工具实施金融模式再造。这两个概念的定义,都企图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事物排出个主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割裂和对立。
或许人们还没意识到,这两个概念所造成的割裂和对立,正很不幸地在理念上酝酿着一种非理性冲突:一方面是互联网新锐们对传统金融行业“傲慢的挑衅”,认为传统的金融业将会像十几年前比尔·盖茨预言的“变成灭绝的恐龙”;另一方面则是传统金融家们对新兴科技“不屑的偏见”,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发明,就像之前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电力和电子计算机等一样,不过是传统金融业的一个工具。
互联网新锐们当然有其“傲慢”的理由,一些电商、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企业,通过自己的互联网渠道,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传统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募集到的资金。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在推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所积累的余额已经突破千亿。要知道,当前中国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的金融机构也不到100家。再联想到马云之前提到的“如果银行自己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银行”,如此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难免在业内引起一场不小的恐慌。
传统的金融家们也有其“偏见”的理由,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形成网上银行、线上保险和网络证券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形成强势的独立产业,无论是作为P2P模式的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作为众筹模式的凯克斯达特(Kickstarter),还是作为免费个人理财网站的敏特(Mint),在美国金融市场所占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传统的金融家们才会产生,“互联网科技不会对金融业造成实质影响”的判断。
笔者觉得这两个概念,如果割裂开来形成互联网—金融之间的主次对立关系,并不能完全描述当前金融业正在发生什么、改变着什么。我认为,当前互联网与金融之间发生的事情,最终形成的既不是“科技决定论”的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金融主导论”的金融互联网,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在中国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相互交织的特定时空点上,所形成的新的模式形态,我们可以称其为“新金融”。
二、 什么是“新金融”,新在何处?
我们提出新金融的概念,直接的目的是,希望将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综合在一起,以一种更加辽阔的视角,去消除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以便能更加客观和理性地描述当前中国金融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
而更深层的目的则是,通过深入考究中国正在形成的“新金融”范式,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顺应科技进步的金融运营模式,既不能因为漠视科技的作用而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又不能忘却主业陷入以科技决定论为主导的“军备竞赛”陷阱。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的事情。
当前,有两件众所周知的大事同时出现在中国金融业,一个是包括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市场化,另一个则是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如果我们单独和分别看这两件事情,并不会显得多么纷繁复杂难以理解,但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在一个时空交叠的纬度里同时看这两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这也成就了余额宝们的神话。另一个则是市场规律的变化,数量多但是资金少的低端客户正在成为银行下一个利润点。以前传统金融业严格遵循“二八法则”,也即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处于“长尾”的客户是不创造利润或者创造很少利润的。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的渠道便利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产生了以前不曾有的“一元就可理财”的现象,这将可能令人震惊的改变长期公认的“二八法则”。
这两个变化也是马云们“傲慢”的原因,他们认为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互联网金融将完全取代传统金融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不复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如此野蛮生长,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技术原因,而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实现,大量的资金看似是流入了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则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流入了可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中。
因此,在这次冲击中,仍是金融的供需规律起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当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合理的定价将会改变当前的这种局势。但是,互联网科技对“二八法则”的颠覆,以及对“长尾”市场的支撑,这在几年前就得到了验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形成再造式的影响。
认识到这两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就都应该反思对彼此的认知。我们提出“新金融”这一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思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能够将金融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当我们在金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思考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时,就富有创见地提出了“新金融”这一概念。
可见,“新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的特有现象,它是中国恰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化,与全世界正在进行的科技互联网革命,以一种机缘巧合、时空交织的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