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互联网金融渠道,部分存款则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收益产品以及券商集合产品等流出银行,流入具体的理财和项目资金池。相比于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理财、信托产品收益较高,风险也可控。
对于手上有闲钱的客户来说,投资具体理财产品比吃银行存款利息要划算得多。这部分客户的资金很多还是通过银行的不同账户之间回流,或者是流向其他银行,随着银行债券直融工具的试行,资金不过是从低成本的储蓄资金成为了银行的理财资金。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银行的资金地位,而互联网金融则是从渠道和资金上对传统银行的彻底截流。
互联网金融用户体验为核心
互联网金融成为2013年的代名词,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数据和平台优势,对自有体系内客户进行金融方面的流量变现以及价值挖掘。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魅力也在于对普通人群的金融服务,不论是提供理财服务、小额信贷,还是快捷支付,安全便利的用户体验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金融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不了长尾那部分客户的金融需求的,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太高。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谁取代谁的逻辑。事实上,在现有的政策和资金市场上,谁也取代不了谁,如果真有一天谁取代了谁,那么说不准又形成了下一个金融垄断。
对于屌丝们来说,能够把银行存款投进互联网金融获取投资回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从近了看,这是在推动中小微客户和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从远了看,这也是促进了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让金融业在差异化发展中提供特色服务。
或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金融的长尾部分力量会变得更大,对银行体系的资金接纳能力也会增强,银行在这一方面的揽储压力也会更大。银行股该废弃于垃圾箱吗?
文/杨青丽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从事投行及卖方研究二十载,幸阅A股/港股之百态。
银行改革快行超预期,充分显示决策层推进市场化过程中当断则断的魄力,不过时机似乎也难得。
据两会消息:一两年内存款利率放开,民营银行试点首批五家,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周小川行长说,“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这应该也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因为其他的很多利率都已经放开了,存款利率放开肯定是在计划之中”。
我个人认为,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事实上就最高的可浮动到位的一年基准存款利率与最低的可浮动到位的一年基准贷款利率之差1.5%(当前上市银行实际平均利差高达4.3%左右,平均息差2.5%左右)而言,已经达到利率市场化地区的较低利差水平,利率放开的最后一步更多具有象征意义。
阿里、腾讯网络公司加入民营试点,推动银行变革的外部力量明显加大。银行业面临背水一战的局势。
我们认为:大体上,市场化改革仍在理性审慎地推进,不会因此而再产生大的信用或坏账风险,不热的经济气候是保证银行不会因成本提高而忽略风险、盲目追求高收益项目。利差缩小的可能冲击与上轮扩张期的坏账风险已经体现在低迷的股价上。当然,这是在银行展开改革创新之后的推测,银行不会面对形势变化而无动于衷。
但技术并不改变金融业的实质:核心仍是给客户一定风险度下的适当回报!传统金融业仍具有这方面的绝对优势,应保持既有优良资源竞争力,继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另外,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必然要求给予银行更大的经营范围及平等的服务业税收条件,如综合经营进一步放开,营业税率下调。若此,银行业不缺少机会,非银行业,包括其他金融业及实业界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群雄逐鹿,竞争加剧,并购、金融控股集团势将兴起!
银行改革快行!试问谁可称雄?一般想象,网络股以急追之势进入金融业,其市值扩大额,乐观计最大若工行,似乎想象空间更大。只是忽略了扩张过程中必须的增资需求。而传统银行业自身变革之后不排除依然藐视非银行业,主要是资本金的差距太大,做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2013年三季末工行净资产12354亿,相当于腾讯(只有529亿)的23倍!说明做银行不容易,做了银行是否意味着网络股服务实体到了极致?也许网络股在欲入银行而未入时,想象空间更大,估值更高,一旦真正入局,真正做了银行,想象落地,估值难免要下降。
更重要的是,做全银行业务风险也不小,除非网络股不做全金融业务,只做销售前台和支付,或者资产管理、证券、保险等,但其业务数量级与大银行还是有相当差距,银行的存款牌照功能使然(但做存款就要受制于资本约束)。
因此,具有变革能力的大银行和特色突出的小银行或可优先胜出,而中型银行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一些,不过敢于自我革新的中型银行机会自然更多,如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有意思的是,腾讯的净资产正好落在中型银行的净资产规模区间。最后,综合经营趋势下,相互持股融合应是潮流,低迷的银行股并非毫无利用价值。
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银行独大,网络小兵其实难以真正撼动银行,网络小兵不可能迅速抢占老大地位,而其他行业相对较小,会较轻易地夺取第一的位置,如天弘基金的例子。新锐的估值及人气极高的网络股却偏偏垂涎金融业,股价已极低,估值早已反映大量坏账及息差大幅缩小的悲观假设,银行难道该废弃于垃圾箱?
活期存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文/陈凯
咨询公司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一、在线理财“闹开了锅”
最近的互联网金融可谓是“闹开了锅”,我不是在散布负面消息,相反,我对互联网金融持支持拥护之态度,立场十分鲜明。那么,互联网金融“闹开了锅”又是哪一出呢?除了P2P行业风起云涌,一波三折之外,在线理财业务开始慢慢抢了P2P的风头,简直是“闹开了锅”。
在线理财,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或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其本质是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流量”变现。首先来看一看余额宝:1000亿规模,3000万用户,开启了在线理财的芝麻之门。之后,各种在线理财的方式层出不穷:先是各种“宝”,主要是货币基金产品的销售;然后是百度 “百发”,赔钱了也要赚吆喝,先圈住用户再说,8%的收益率还是可以唬人的;后来是主流财经媒体和讯的“理财客”、“放心保”,还有搜狐的“抢钱节”;不光是网站媒体,银联也开始凑热闹,银联商务将开发针对商户的理财产品,盘活沉淀资金;最后,重量级对手微信也宣布下月将推出类余额宝产品,收益率比余额宝稍高……
各种理财产品在丰富市场层次的同时,也为屌丝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服务,可以摆脱被传统银行压抑的,永远也跑不赢物价涨幅和货币贬值的银行储蓄收益率(活期存款年化0.35%,一年期定期3%~3.3%)。因此,在线理财、P2P、信托、保险等较高收益产品开始逐渐侵蚀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甚至是部分定期存款。
从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13年10月份,在财政性存款增加6284亿元的同时,人民币存款整体减少了4027亿元,储户存款减少896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068亿元。银行的活期存款开始呈现外流趋势。
二、银行活期存款空壳化?
既然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产生,那么对于年化收益仅为0.35%的活期储蓄来说,肯定是难以抵御客户对年化5%左右的货币基金,年化5%~8%的理财、信托,以及年化10%以上甚至更高的P2P产品的追求的。投资的天性是逐利性的,不管是屌丝还是高富帅,都有这方面的需求。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如果银行的活期储蓄利率不进一步提高,也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存款利率管制不放开,那么银行的储蓄资金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分流的渠道:
一、改为银行的定期储蓄。目前银行的定期储蓄相对还比较乐观,一年期上浮到顶是3.3%,二年期4.125%、三年期4.675%、五年期5.225%,依据时间期限,最高的在5%左右,勉强可以留住部分大额的存款,但对屌丝的吸引力在下降。
二、改为在线理财。买余额宝、百发、微信等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主要是货币基金,可以享受4%~6%的年化收益率,不输给一般的银行定期,但是却可以实现随取随赎的“活期”性质,满足了流动性和投资性的双重需求,而收益是银行活期的10几倍。余额宝目前已经做到了1000亿元,2014年很有可能增长3~5倍,还不包括其他平台。
三、改投银行理财、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一般收益在5%~7%之间,各个产品有所不用,一般有期限的要求,同时部分提供保本服务。信托收益一般比银行理财更高,8%~10%之间,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兑付风险,尤其是大量投资地方政府平台的,即便是政府担保,也存在一定风险。总体来说,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四、改投P2P等新兴在线投资方式。单从收益看,P2P年化收益在10%~20%之间浮动,为目前可以投资的收益最高的在线投资方式,且期限大多在1个月到1年之间,大多数平台也提供显性抑或是隐性的保本、保息担保,行业规模明年很有可能突破千亿元。
以上各个渠道都是银行活期存款的“杀手”,只要风控到位,每一个都将成为活期存款的噩梦。那么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掏空,意味着银行资金成本的大幅上升和挤兑风险的提高,特别是对于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威胁更大。空壳化并不代表活期存款不能正常运作,问题是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三、活期存款有必要存在?
活期存款的设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个是满足储蓄人的随时取兑需求,满足日常的资金使用需求;另一个是满足银行的挤兑需求,控制风险;同时平衡传统银行的资金成本,不能全部是定期,要不然银行的运营资金成本太高,也不能全部是活期,这样银行的存款就太容易被同行拉走。
那么眼下的问题是,大多数屌丝储蓄者,或者是习惯互联网投资的年轻人,开始慢慢掏空自己的活期存款,买了余额宝,投了P2P,转了定期,最后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的活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取现。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手机支付都将进入公众视野,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活期存款最基本的功能(随时取现以满足线下支付需要)都将面临被部分替代,甚至是完全替代的风险。
最后很有可能形成的结果就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资金越来越少,管理成本越来越高,而出门不用带多少现金,直接移动支付就解决了。况且即便有紧急的取现需求,类似于余额宝的快捷取现服务也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银行的活期存款吗?或者说,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还需要用往日的规则制度来约束吗?
单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在线理财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活期存款将一定程度上被架空,当然,这也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在线理财的接受程度,还有很多非屌丝,也不熟悉理财多元化的大爷大妈们,很有可能把大量的钱存在活期,躺着睡觉。
不过,从整体的趋势上看,如果银行的活期收益不提高,制度不改变,空壳化的趋势不会变。到最后,活期存款越来越少,仅满足于最低的生活需要,即便存在,也满足不了银行控制风险的“挤兑需求”和“资金成本需求”。
个人觉得,随着整体金融改革的推进,银行的业务结构会发生较大的革命性变化,活期存款很有可能被开刀,或者丰富内容,或者和其他账户形成联动效应,单独的活期存款账户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即使仍然存在,也会面临管理困境:银行不改变吧,空壳化;改变吧,又怕触动银行的神经。活期存款很有可能成为银行的一个软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切都取决于用户的资金流向。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鏖战动了谁的奶酪
文/余丰慧
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知名网评人,著名专栏作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网评人”荣誉称号。
两则消息映入眼帘。一则是中国银联与新浪及其子公司新浪支付宣布达成三方合作,通过整合各自产品、客户、渠道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互联网支付服务,共同打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互联网支付生态圈(2014年1月23日,新浪财经)。另一则消息是微信“理财通”正式上线,首日客户量大到出现网络堵塞情况。理财通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了余额宝。据了解,有不少余额宝用户开始“资金搬家”,转移到了理财通的账户里(2014年1月23日,中国经济网)。
从央行适度放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给符合条件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颁发牌照后,这几年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速度迅猛,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后尤甚。人们关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往往侧重在金融资产即贷款业务和金融理财业务上,而往往忽略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四大支柱之一的金融支付、结算、转账这一大块(另外三大支柱是资产业务即贷款等、负债业务即存款等、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业务是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金融第三方支付结算转账平台全部被商业银行特别是全国性的大型银行独霸。大型银行在支付结算系统平台电子化、全国联网化上投入了巨资,并且每年都在升级换代,每次升级耗资之大出乎常人想象。任何投入都是为了回报,支付结算转账系统同样如此。通过给客户提供方便的支付结算转账服务,吸引客户储蓄存款等资金,吸引客户通过银行支付转账系统购买银行自己开发或者代理销售的各种理财产品,从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众所周知的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仅这一种支付手段就给银行带来了不菲收入。附在一张小小银行卡上的五花八门收费就高达上百种,一方面让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虽备受诟病但百姓却无可奈何。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崛起,直接动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奶酪。过去被银行认为全国性质甚至全世界性质、投入巨资、其他市场主体不可能涉足也没有实力和能力介入的金融支付结算转账庞大系统,竟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正在快速蚕食这块地盘,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抢占。有统计数据显示,支付宝等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系统线上支付转账、理财客户和资金额度正在快速增加,而银行支付系统上的客户和支付流量正在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