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让银行家彻夜难眠
文/杨再平
银行业协会副会长,生于鄂西南深山,吃过观音土,如今身居银行业中心亲身感受金融翻天巨变。
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互联网金融拉开序幕。如今,各主要经济体互联网金融更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至于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讨论与行动更可谓热火朝天,而有关看法又众说纷纭,做法也多少有些“各自为政”,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战国时代。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看怎么做互联网金融?
“键盘鼠标”击败“水泥砖头”
互联网金融,顾名思义,即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其“新型”非同小可,并非一般,而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换言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发展是一次金融革命,我们不妨称之为“互联网金融革命”。
其革命对象无疑即传统金融业。诚如比尔·盖茨20世纪中后期所预言的:“21世纪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一群灭绝的恐龙。”何以如此?
其一,互联网之虚拟网点网络可很大程度替代银行之物理网点网络。网点多,网络覆盖范围大,是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优势,业界通常称之为“水泥砖头”优势。
由于打造这样的基础设施并非易事,耗时耗物不说,增加一个网点,尤其是跨区域增加网点,获得监管部门准入,困难重重,因而哪家银行拥有了网点网络或“水泥砖头”优势,哪家银行就拥有了做大做强的基础。
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其虚拟网点网络却可很大程度替代银行之物理网点网络,“键盘鼠标”优势让其“水泥砖头”优势不再,至少不再那样优势,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优势。
正是这一替代效应,让互联网成为进入银行业的“不速之客”或“抢食者”。正如一位美国银行家本世纪初始所言:“虚拟市场业务正在吞食实体业务。”
其二,互联网金融更能突破时空局限,而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灵活地服务更广大时空范围的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虚拟网点网络,让消费者在任何地点,动动手指头,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支取任何地点的资金,办理远程银行业务,如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更灵活地服务更广大时空范围的消费者,这是传统银行望尘莫及的。
其三,互联网金融还可大幅降低业务成本。早在2000年时,欧洲银行业测算其单笔业务的成本,营业网点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54美元,ATM为0.27美元,而通过互联网则只需0.1美元;一般而言,银行业通过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是通过物理分支机构支付的1/16~1/6。这样的成本优势空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其四,互联网之大数据信息集散处理将大大提升金融业服务与风险管控之能效。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推动云计算,而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集散处理,对金融业提升服务与风险管控能效又是至关重要的。
大数据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
譬如,通过社交网络或电子商务平台可挖掘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获取部分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可以预见,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互联网金融必将大大提升金融业服务与风险管控的能效。换言之,更高效周到服务与更安全稳健的金融业可期。
其五,“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业,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或将造就新的金融业态。这一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业,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或将衍生既不同于传统间接融资,也不同于传统直接融资的全新融资模式,姑且称其为“互联网融资模式”。
与此同时,将增进其与客户之间的了解、理解与良性互动,形成新的金融业客服关系及商业模式,进而造就新的金融业态。
其六,上述因素共同决定,互联网金融更能做到普惠金融。由于其可突破时空局限,可大大降低成本,有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集散处理优势以及“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之精神,因偏远分散、信息太少、成本居高、风险较大而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或能从互联网金融得到有效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我们一直追求的普惠金融梦想,或能通过互联网金融而很大程度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或金融业,既是严峻甚而颠覆性挑战,又是宝贵可谓难得机遇。倘若应付不了、招架不住这一挑战,或把握不住、利用不好这一机遇,定然难逃“21世纪灭绝恐龙”的宿命,一如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我国山西票据业,兴盛了150多年,后因未能把握住、利用好“电报金融”而成为灭绝的恐龙。
反之,倘若深谋远虑,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把握利用好这一机遇,不仅可逃“恐龙宿命”,而且可大大更新提升自我,凤凰涅槃。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革命让银行家们彻夜难眠的理由。
吹捧“野蛮生长”是一种捧杀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并不晚,招商银行于1997年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仅比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晚两年。可以将其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高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21世纪近10年以来,以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阿里小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新名词、新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它们都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近十多年来,我国网络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主流还是金融系所做。
“互联网金融”其实应当是“互联网”与“金融”两基因有机结合的“转基因金融”。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金融基因强势,互联网基因弱势;非金融系互联网金融之互联网基因强势,金融基因弱势,因而应当互相学习借鉴,并积极合作,取长补短,以共同做成“转基因金融”。
互联网金融毕竟是金融,因而不能没有金融基因,而最重要的金融基因即风险管控。因为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是承担并管理风险的行业,倘若管控不了风险,一旦失控,个别风险引发系统风险,乃至引发金融、经济、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断不苟同当下对非金融系之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及“搅局”的吹捧,那不是爱之,而是捧杀之。
本人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结论性意见:互联网金融,即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既要看到其对金融业的革命性创新意义,又要保持理性,对其风险隐患保持足够警惕。
同时,金融监管也不能缺席,而应及时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视野,尽快构建包容两系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体系,以形成有效金融监管与革命性互联网金融创新之良性互动,让互联网金融更安全稳健地惠及广大实体经济与社会大众。
未来金融之争将是账户之争
文/万建华
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
近半年来,互联网金融创新开始表现出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是社交属性大大强化。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把很多年轻人吸引在手机屏幕前,通过一场全民游戏,深入推广了“转账汇款”这一传统个人金融业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全新体验。而腾讯公司也毕其功于一役,借助微信关系圈的火热人气一举完成了天量的用户拓展和银行卡绑定,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的战略实现了完美的弯道超车。
二是多功能产品受到推崇。在“余额宝”天量增长的迅猛势头带动下,基于货币基金的各种“宝”你方唱罢我登场,通过各种应用场景叠加和收益率竞赛成为老百姓争相接纳的“储钱罐”,大量分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引发了金融市场内外的激烈争论。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管是社交属性的放大,还是多功能的涌现,几乎所有的新翅膀都是牢牢插在“综合账户”身上。这实际上隐含着一个趋势:未来的金融创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产品或者渠道,如何发挥综合账户的价值成为创新者和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账户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商业模式都是加载于人气兴旺的社交关系网络上,而账户是构建社交网络的基本细胞;其二,账户为客户关系维护、交叉营销、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天然的载体。从转化效果来看,在综合账户上推陈出新无疑比单一产品创新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
其间原理,我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也做过阐释:“在信息经济时代,账户不仅仅是用户连通互联网的身份凭证,更是包括信息价值和货币价值在内的客户所有价值的综合载体。它既是商家、企业同客户交互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挖掘客户价值的直接途径。在已经敞开大门的网络经济时代,账户会成为货币活动的大本营,它将是每一个独立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综合理财与财富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谁拥有了客户账户,谁也就掌握了客户资源和业务基础。”
回过头来看,能够带来比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仅是群“宝”起舞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些“宝”们既能购物又能转账,既能缴费又能还款的多功能委实给客户带来了不一般的便利和综合价值。持续流入的沉淀资金和人气为账户平台提供了丰厚的生长土壤,沉淀资金的有效利用则成为账户平台反哺客户的阳光水分。
如果借用最近在互联网圈子里很流行的“互联网金融三板斧”——“有了账户一切都变得简单:有留存资金的就去关联货币基金,有供应商的就提供贷款,有账号的就做支付”,我们就能明白为何近来有如此之多的创新资源持续投入于账户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得账户者得金融。
所以,未来的金融之争本质上可能是账户之争。谁的账户体系规模最大,谁的账户功能最丰富,谁能给单个账户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和收益,谁就将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先机——持续的资金流和人气。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已经掌握强大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公司无疑已经捷足先登,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考虑,面对互联网跨界挑战,如何将亿级规模的账户资源和金融运作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保持综合金融的优势。
从实践来看,券商的跟进步伐更快一些。近来陆续有券商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推出了在投资炒股的基本功能之上又叠加了保证金余额可自动产生理财收益,并能广泛用于购物、消费、缴费、还款的“证券类综合账户”,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我们国泰君安证券最近推出的“君虹一户通”就是账户创新的一个案例。
对于此,我个人的判断是:单一金融产品创新和单一金融渠道创新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依靠利率管制和通道政策食利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伴随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跨界的深化演进,金融创新将持续围绕账户开发和渠道多元化对接两个要素进行。资金成本的抬升可能会让金融机构过几年紧日子,但挖掘账户价值的努力将永无止境。
银行存款搬家互联网金融
文/陈凯
咨询公司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据相关数据统计,工、建、中、农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存款持续流出的趋势仍未得到改善,截至10月27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29万亿元。而存款流失的趋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7月份、9月份银行存款资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失情况。
这部分流失的存款去了哪儿?从这股资金分流的趋势看,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传统垄断地位开始略微松动,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成为新的资金融通渠道。
银行无力服务互联网金融接力
银行作为资金流通的龙头,长期以来掌握着信贷资源的入口和去向,在中国本身信贷资源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成为一种供不应求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很大错配:产品和期限的错配,资金和客户的错配以及产业和需求的错配等。而2013年6月到7月银行界的“钱荒”也正是这种错配造成的。
这种错配的一种负面影响就体现在信贷需求的异化配置,有钱的很容易贷到钱,没钱的就没有初始信用,很难从正规的银行渠道融资。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生存的最大空间所在:满足了长尾理论上末尾的那部分人群的融资和投资需求。而处于长尾理论上尾巴上的部分的人群,很大程度上就被排斥在银行的业务领域之外:理财投资的门槛,信贷方面的严格审核流程以及银行对公司业务,大额资金流水的偏好,对于小额和零售客户的长期弱化等。
所以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屌丝理财投资者压抑了许久的欲望之后,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用户投资体验,无门槛,方便快捷,成本低,信息透明,既能满足普通人的零散小额投资需求,也能为银行服务不了的中小商户提供基于信用和数据的小额贷款。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长尾的后半部分,互联网金融开始慢慢介入,并为尾巴部分的客户提供和传统银行差不多的服务逻辑:提供存款收益,发放小微贷款,接通汇兑服务。
从具体的模式来看,传统银行的资金流失,很有可能是流向了以下渠道:
一个渠道是互联网金融的在线理财消化渠道,例如阿里的余额宝,以及各种在线理财产品(太多了,不一一列举)。其中阿里的余额宝可以说是这一轮在线理财热的始作俑者,方便快捷和收益日日量化的形式,充分激发了小额理财者的投资欲望。
在上线4个月时间里,余额宝用户数已经超过1600万,累计转入金额突破1300亿元。近期上线的淘宝理财频道,则是阿里开展全面在线理财业务,开放自身平台和流量的表现,各大基金公司先后入驻。
除了在线理财渠道,互联网金融还有另一个吸收资金的方式:P2P,也就是人人贷。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说,人人贷的收益率随各个平台的运作方式而有所差异,但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收益,一般处于年化10%~20%之间,比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基金产品以及股票债权的收益都要高。
唯一难以控制的就是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据行业数据,目前存在600家左右P2P公司,大部分在风控上还不完善,但一些行业龙头如平安陆金所、人人贷、拍拍贷、宜信等在业务规模和流程上较为出色,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回报。2012年P2P贷款规模500亿至600亿元,按目前发展速度估算,全行业规模在今年的贷款规模预计会超过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