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维多利亚派懿律率领数余艘舰船以及士兵的机动舰队从英国本土和南非开普敦出发,而主力军则是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
我们且看英军兵力:
舰船47艘,其中战舰16艘,载炮540门,官兵约7000人(陆军4000人,海军约3000人)。
不错这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或许有人疑问英国舰队主力怎么不是从英国本土来,而是从印度出发?
这个不难解释,因为印度当时是英国在远东的最大殖民地,自然有兵力驻扎。况且从本土派兵费时、费力、费钱,既然这样为何不用在印度的兵力,而多此一举的从本土调兵?
这些船以蒸汽为动力,汽船是在船舷左右各安装一个庞大叶轮的明轮船,两轮之间安装着煤炭的蒸汽机,蒸汽机通过齿轮、传动轴,把动力传送到叶轮,使叶轮转动,叶轮击水推动轮船前进。
对于日不落帝国的出兵,林则徐是有很强烈的预感的。毕竟烧了人家的东西,断了人家的财路,不来找你晦气那才是真的不正常。在1840来的这几月里,他嘱咐关天培严加海防,所幸的是连续的使出火攻技能,多次挫败敌人焚毁贼船甚多。
懿律率军到达广东时却止步不前了,为啥?真相只有一个——被闽浙总督邓廷桢阻挡住了。参将陈胜元、守备陈光福奋勇抗击,“毙敌前队数人,发炮伤敌甚众”。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前面提到的,在1840年1月5号,大清就已经封锁了广州的港口了,我们万事具备就欠你个东风进来。不用说这个防守还是很严密的,以至于懿律不得不改变路线。
按照英国政府的预先指令:先留下少量兵力封锁广东海口,然后直接到天津白河口用武力威胁京师,中途占领舟山岛(今浙江舟山群岛),迫使中国妥协。
既然广东攻不进,那我北上还不行吗?很快懿律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肯定并立即作出批示。
在久攻不下广东后,英军悄悄的撤回舰船,并且秘密改变路线北上。此时的清兵正处在防御成功的喜悦中,欢喜的认为英军只是暂时的被击退逃跑,并将还会回来反击。
然而此时的英军已经来到了浙江沿海,大出林则徐的计划之中。
清朝集中力量把兵力部署在广东沿海地区,很显然东部这块并不在重点考虑之中,因而防御能力时极其脆弱的,简直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很快舟山被攻陷,紧接着舰船又开进了定海。
舟山岛,面积476平方公里,中国的第四大岛,中国很久以前就在上面设置定海县。邻近宁波、杭州、上海。定海是我国东南海防的前哨,又是我国南部海岸线的中间连接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如此良地,英国人是什么时候研究?竟对舟山岛的情况清清楚楚?本人也没有深入去寻找,总之告诉你一点:英国人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
在浙江定海的无奎山上,懿律停下了攻占的脚步。他认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初步条件形成,于是致书给总兵张朝发要求面谈。
先说下总兵这个官职,总兵在明朝时期为无品级的武官官名,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没一定的定数,一般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
清朝之后,军权归各省的巡抚提督文官管,总兵要听从他们的差遣。
要说张朝发是个胆小如鼠的人也不为过,事实证明他没有理会懿律的叫板。
因为他怕了,实在的惧怕。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而且死了很多百姓,弄不好自个也一命呜呼。
对于一个怕死的人来说,眼前唯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躲避!既然惹不起,那咱还躲得起呢。
历史常常会和我们开个小幽默,既然有反面人物,那么必然有与其对立的正面人物的存在。
这个正面人物若是单从官职上来讲实在是微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了,他就是定海县令姚怀祥。
面对着总兵张朝发的胆小懦弱,姚怀祥仰天长啸:“我为守土官,当示无畏!”
姚怀祥带着几个亲信组成一支敢死队登上了英军舰船,于是乎出现了大清历史上官职最低的外交代表。
懿律:给你6个小时,交出所属海岛以及炮台的主权
姚怀祥:抢我土地,做梦!
懿律:别逼我屠城。
姚怀祥:随时奉陪!
面对着姚怀祥,懿律提出这种要求,简直是进了庙堂拜错佛!
姚怀祥何许人也?定海知县一枚,仅仅七品芝麻官,连地方要员都算不上。
要他独立的处理和主权相关的事件有足够的能力吗?即使有能力,他有这胆量交出吗?交出领土那是通敌叛国一个结果——死,不交出领土或许在谈判时英勇就义,那至少也是个烈士。
姚怀祥虽然官职低位,但不糊涂果断选择了后者,至少这样死了还能名留千古。
谈判就这样在失败中结束了,姚怀祥揣着招降书回到了知县衙门。
但他并没有停顿先来,而是立即召集民众部署抗英势力。在清朝中前期,地方是没有兵力的,到了咸丰时期才允许地方组织团练。
所以很显然,姚怀祥手中并没有士兵,有的只是平民。不过百姓也是人啊,在冷兵器时代大战靠的就是人多,现在面对英军也只能活马当死马医。
在组织对抗英军的同时姚怀祥没有忘了通知上级,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当姚县令下了英舰,张朝发这才发觉情况的急迫与严重性。经过商议对策,两人达成一致:还是守住要紧!姚县令说:“夷未知我虚实,宜坚壁待援;我兵毫无纪律,若浪战一败,城破矣。”
在知彼知己的问题上,姚长官还是做的很清楚的,虽然不知彼,知己还是做的很到位。他们也知道天朝的士兵是纸老虎。不!纸老虎都算不上,挺多就是个稻草人,也就打打奸民、海匪。
在知敌方面,清朝大小官员竟然有相同的观点:英军只善水战,不善陆战。至于英军的枪炮,他们是不怕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英军火炮的厉害。
七月初七,英军司令伯麦下令攻城。
水师总兵张朝发指挥着浙江沿岸的水师同英军火拼,小木船终究是抵挡不住蒸汽船的力度,水师简直是不堪一击。
连那位不敢出面谈判的张总兵也不幸中弹,当晚阵亡,真是怕死的迟早要死。
张朝发一死,水师自然是全面崩溃。姚怀祥很清楚现在已经是无力回天,唯一能做的只有以死抵抗。
你不是要攻城吗,那我们全民自救来个与城同亡,弱的怕强的,强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我连命的不要了,还怕你个啥?
对于攻城来说,首先要找到城门,并且能够成功击破,所以这个城门是个关键。姚怀祥吩咐典史全福带领民众以土袋塞住四个城门劳守要塞。
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的决定,张总兵不愿和姚县令合作。“城非吾责,吾领水师,只知扼海口而矣”此话正是出自张之口,“守城这事不在我的职责之内,我只是负责守住海口关隘。”
虽然之前两人达成一致,但他们守的对象并未一致。
姚县长更是下令在外者主站,战虽败不得入:在内者主守,守虽溃不得出。
从这一作战方案来看,我只能滑稽的认为,他俩是在相互激励,使对方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一做法让我想到了明朝时的于谦保卫紫禁城抗击瓦剌,简直是如出一辙。不过结果是天壤一别,于谦是保住了京城,姚怀祥确实战死城内。
第二天凌晨,英军攻破了东门。在敌人强大的活力之下,遭受惨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姚怀祥做出了最大的抵抗且身负重伤。
城池是守不住了,在情急之中,他艰难的做出了决定:除守城士兵外,其余军队护送民众全部出城。
面对着英军的火力攻进,大势已去的姚怀祥仍然镇定自若,他脱下官服官帽交给一旁卖猪肉的阿狗,托阿狗转交给自己的家人,声色不变的说:我一个大清地方父母官不能守住县城、保护好百姓,死了也是有重大罪责的,请我的家人不要在敌人面前给我丢脸。(“我不克保守兹土,死且有罪;汝辈,寇来勿贻我戚!”)。
姚怀祥接着脱下身上的夏布衫,摘下所戴铜边眼睛,一并交给阿狗让其转交于胞弟姚怀铨,流着泪说道,“此物到时,便吾尽节时也!”
城破,英军步步紧逼,姚怀祥从容的跳入梵宫畔的万公潭为国殉节,死时58岁。与他并肩作战的典史全福在砍死一名英兵后血洒海疆。
这就是第一次定海保卫战,清军处于绝对劣势,武器装备的差距甚大。在这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清朝以血肉之躯,守住定海县城18个小时。
道光还算够意思的,褒奖姚怀祥、全福为“定海双忠”,慰问亲属以资鼓励。
定海保护战,是近代中国丧失土地的第一站。清朝损兵折将、国土沦陷,朝廷震惊。
为啥之前道光收到的都是捷报,而一个定海却守不住呢?这是个公开的秘密:捷报水分很多!
奖励过后那就轮到惩罚了,道光斥责浙江巡抚乌尔恭泰不加防范,形同木偶,丢城失地。既然上头问责,那就得找个替死鬼。
乌巡抚很快的看上了张朝发,把一切责任全推脱在张总兵身上。这就是躺着也中枪,人死了还背这么大的黑锅。罪责推给死人总比活人强,毕竟死人好说话嘛。
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找到了替罪羊,道光还是不放过乌尔恭泰这个地方一把手。
省长找替罪羊,我皇帝也得找啊!老子的天下,丧师失地是绝对不可以原谅的。必须杀鸡儆猴,以免这样的事下次再度发生。
于是,乌尔恭泰很荣幸的再次为道光献身了,被判处绞监候,次年改判为革职发往军台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