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veneraldiseases)传统观念是指通过性交传染,主要损害病变发生在外生殖器官部位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五种,曾被称为“花柳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改变,性病的范围从过去以性交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五种疾病扩展到各种通过性接触可传播的疾病,统称为性传播疾病或性传播感染。目前在国外列入性传播疾病的病种多达20余种。
这其中包括传统认识的五种“经典”性病之外还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毛滴虫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疥疮、阴虱和乙型肝炎等。其病原体种类很多,他们是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繁殖,传染主要是通过直接的性接触,但也可能通过被污染的衣服、毛巾、便器、浴盆等而间接感染,还可通过血液及胎盘而感染,本病的传播不受自然因素的干扰。
特点
⒈病原体多种多样: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
⒉传播途径以性行为为主。
⒊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是一种国际性传染病。
⒋危害大,具隐蔽性。
⒌受社会因素影响,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卖淫、嫖娼、性乱等丑恶现象,就会引起性病的传播与蔓延,有明确的高危人群。
我国现行重点监测范围:梅毒、淋病、艾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共八种性病。
§§§第一节梅毒
梅毒(SypHilis)是性传播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在性传播疾病中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生殖器官、所属淋巴结和全身病变的慢性传染病。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常侵犯内脏和神经系统。
病原学特点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属小螺体科密螺体属,以下称螺旋体。形态特征:为一个细长螺旋体状的病原微生物,故称螺旋体。长约6~15μm,宽0.1~0.25μm,有8~12个旋圈,两端略小,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可见两束纤维,每束纤维由三根原纤维组成。运动方式有三种,即1、全身弯曲如蛇行;2、依其长轴旋转而前进;3、伸缩其旋圈之距离而移动。
螺旋体为厌氧寄生物,在体内能长期寄生与繁殖,具有强盛的繁殖能力和致病能力,在离开人体后抵抗力很弱,对干燥、温度、湿度及化学药物均很敏感。在干燥环境下1~2h即死亡,对高温敏感,对低温耐受力很强。肥皂水、碳本溶液(1:1000)新洁尔灭,高锰酸钾液均有很好杀灭作用。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梅毒病人是梅毒的主要传染源,一期梅毒的硬下疳,二期梅毒的各种皮肤及黏膜梅毒疹中及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均有螺旋体,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⒈性接触传染约95%以上梅毒患者是由性接触而传染。
⒉非性接触传染输血、吸毒(共用针头)、接吻、医疗器械、哺乳等。
⒊胎传患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而使胎儿传染梅毒。感染一般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分娩胎儿时经产道传染上梅毒,不属胎传梅毒。
发病机制;梅毒自感染后至发病,平均为3周,螺旋体在局部增殖,发生炎性浸润,先进入淋巴管,再进入血行,而传播全身;螺旋体在人体内传播甚快,短期内可遍播全身各处。
病程与分期
根据感染时间和临床特点,一般作如下分期
(一)后天梅毒(获得性梅毒)
⒈一期梅毒一般在感染后3周左右发生,主要表现硬下疳。
梅毒分期:⑴获得性梅毒(后天):1、早期梅毒(病程<2年=: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期梅毒。2、晚期梅毒(病程>2年):三期皮肤、黏膜、骨骼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晚期梅毒。
⑵胎传性梅毒(先天):1、早期先天梅毒(<2岁=。2、晚期先天梅毒(>2岁):皮肤、黏膜、骨骼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潜伏梅毒。
⒉二期梅毒在感染2年内发生,过去定为4年,可侵及皮肤、黏膜、淋巴系统、有时可侵及骨骼、眼及神经系统,本期又可分为二期早发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一期与二期梅毒系统称为早期梅毒,传染性强。
⒊三期梅毒症状在感染后2~10年后出现,主要表现为结节性梅毒疹、树胶样肿、内脏梅毒及神经梅毒等称晚期梅毒。
⒋潜伏期梅毒有梅毒感染史,临床症状已消退,血清反应阳性。
(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⒈早期先天梅毒发生于出生后2年以内,患儿健康差,常有皮疹,肝脾肿大,传染性强。
⒉晚期先天梅毒发生于出生后2年以后,很少见。传染性弱。⒊潜伏先天梅毒、临床症状已消退,血清反应阳性。
临床表现
后天梅毒(获得性梅毒)
(一)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也称硬下疳期,常无全身症状。
⒈硬下疳为梅毒感染后发生的第一个皮肤损害,故称为初疮。自感染至发生硬下疳之潜伏期,平均为3周。
特点:数目多为一个,也有多发者,。损害初为无症状的小红疹,渐变为隆起的硬结,渐增大,浸润明显,可呈软骨硬为期特点;表面可糜烂、结痂,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1cm左右。分泌物中含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强。部位:男性冠状沟包皮内侧多见,女性子宫颈及大阴唇多见,其次口唇、肛门、舌部等处也有发生者。无疼痛。病程:一个月左右可自然愈合,留浅表瘢痕后,色素减退斑或色沉斑经治疗可迅速消退。
⒉近卫淋巴结肿大又称梅毒横痃在硬下疳附近淋巴对于感染后数日~1周开始肿胀,一侧或两侧,硬下疳以阴部为多见,故以腹部沟淋巴对肿大最多见。
特点;质坚硬,不融合,不化脓、不粘连、可移动、无疼痛,从豆大到指头大,可多个发生,其消退较硬下疳愈合为迟。
⒊诊断
⑴病史,发病前2~3周有性乱史。
⑵硬下疳特征。
⑶螺旋体检查。
⑷血清反应,早期阴性,晚期阳性。
⒋鉴别诊断应与软下疳、疥疮结节、结核、癌肿、药疹、生殖器疱疹等鉴别。软下疳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潜伏期短,2~5d。损害数目多,较软、有疼痛感,病程短。病变部可查出杜克雷嗜血杆菌。
(二)二期梅毒
病损主要见于皮肤、黏膜,亦可侵犯骨骼、感觉器及神经等。
⒈二期梅毒疹的共同特点
⑴无急性炎症现象,境界清楚、铜红色、有浸润、压之不完全褪色,具有多形性及播散性分布。
⑵无自觉病症。
⑶皮疹可自然消退,不留痕迹。
⑷血清反应阳性。
⒉二期皮肤梅毒疹皮疹具有多形性,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疹等,常泛发对称,掌跖易见暗红色或淡褐色环状脱屑斑疹、不痛不痒,很具有特征性,有诊断意义。外生殖器及肛周皮疹我为湿丘疹及扁平湿疣等扁平湿疣扁平性丘疹聚合形成,呈增殖状扁平斑块样损害,境界清楚,隆起皮面,损害面糜烂湿润,有菲薄伪膜,分泌物中含在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很强。有的斑疹在消失后,遗留色素沉着,其间又有色素脱失,为表浅的色素脱失斑,呈网状,称为梅毒性白斑。头部可出现虫蚀状脱发即梅毒性脱发,主要发生在头颞枕部,境界不甚清楚,呈虫蚀状。
⒊二期黏期梅毒疹。二期梅毒病人中56.2%有黏膜病变。
黏膜炎:黏膜弥漫性充血和水肿,或呈斑状,表面可糜烂,呈乳白色,边界清楚,无痛,传染性强。咽喉炎;咽部潮红,境界清楚,伴扁桃体肿大,炎症侵及声带,可发生声音嘶哑,若侵犯欧氏管,则发生重听。
(三)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未加治疗,任其自然经过,或治疗不充分,经一定潜伏过程,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晚期梅毒损害,对他人传染性虽小,但由于螺旋体的敏感性升高,损害的毁坏性甚大。
发生时间:通常发生在感染后4~5年,早者2年,晚者5~10年,准确的时间不以时间长短来判断,而以发生病变的性质来判定。
临床特点
进展慢,病程长,皮肤损害可持续2~3年,心血管、脑及骨等病变病程可达5~10年,甚至终止,导致死亡。螺旋体减少或消失,传染性小。自觉症状轻微。病变破坏性大,有自愈倾向。血清反应素反应强度降低,特异性反应阳性。治疗困难,驱梅治疗收效很慢。
三期皮肤梅毒分为两型:结节性梅毒疹:是三期梅毒的常见病变,也是其早期病变。好发部位:头部、肩胛、背部及四肢伸侧。损害部位:结节呈豌豆至扁豆大,集簇成群,隆起皮面,呈铜红色,质坚硬有浸润。结节由中心消退,边缘继发新疹,而成环形,蛇形或卫星状,结节可形成溃疡,底凹凸不平,消退后留羊皮样瘢痕。经过可达数年之久。鉴别:应与瘰疬性皮肤结核,瘤型麻风,结节红斑等区别。
树胶样肿也称梅毒瘤:对人体破坏性最大。部位:身体任何部位及组织均可发生树胶样肿,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其中以皮肤发生率最高。损害特征:初发为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发生结节或肿块,表面皮肤正常,渐增大,中心软化,有波动,皮肤破溃,发生多发或单发的穿孔,溢出浓稠的分泌物,呈黄褐色或乳黄色的粘性很强的胶样物质,外观很像阿拉伯胶,故称此损害为树胶样肿。形成溃疡时,溃疡较深,边缘整齐,基底肉芽组织不平坦,经久不愈,最后形成萎缩性瘢痕。
三期黏膜梅毒与皮肤梅毒常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主要发生于口腔、舌、咽喉、鼻腔等部位黏膜。发生于舌部者形成间质性舌炎,梅毒性白斑。硬腭中部者损害骨膜、引起穿孔,破坏鼻骨,形成鞍鼻。软腭部浸润肿胀,破坏悬腭垂与扁桃体。
三期梅毒其他损害,不单独发生于皮肤和黏膜,可侵犯全身任何器官与组织,其中尤以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梅毒为多见。血管系统梅毒:为三期梅毒中最严重的内脏损害,发生于心脏与主动脉者最多,如梅毒性心肌炎,主动脉瘤,主动脉炎等。发生于周围血管的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神经系统梅毒:可引起脊髓痨及全身麻痹性痴呆,脊髓液检查有细胞与蛋白增加,梅毒反应素实验阳性。
(四)潜伏梅毒
梅毒感染后,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强,或由于治病影响,症状暂时消退,血清反应素仍为阳性,此称潜伏梅毒。分两期。
早期潜伏期梅毒,感染之后2年以内者称早期潜伏期梅毒,系指在早期梅毒病程阶段发生的症状和体征隐蔽现象,而梅毒并没治愈,梅毒血清反应素阳性,螺旋体在体内仍不断繁殖,具有强传染性。晚期潜伏梅毒,晚期梅毒病程中临床症状隐退的阶段。主要指皮肤黏膜病变消退后无症状阶段,此时传染性小。
潜伏梅毒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又可复发,也有长期潜伏,不发病的。先天梅毒也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染给胎儿之梅毒。故先天梅毒儿的母亲一定是梅毒患者。如果是分娩时胎儿经产道而感染的梅毒,必有下疳,此属后天梅毒。先天梅毒之感染,多在妊娠第四月,可致胎儿发生死产,流产、早产或出生时好有梅毒症状之婴儿,或出生时外观健康,经数周至数月发病,也有生后血清反应阳性,而不发病者。先天梅毒之经过,大体与后天梅毒相似,下列诸点稍有差别:先天梅毒由胎盘传染。先天梅毒不发生下疳。先天梅毒早期病变较后天者重,晚期病变较后天者轻。先天梅毒可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
早期先天梅毒皮肤病症可在出生时已呈现,或在出生后数月发生。早产儿消瘦、脱水、呈老人颜面像,发育不良,较健康儿小而轻。鼻炎分泌物带血黏液,鼻塞影响哺乳,鼻黏膜红肿、溃疡,鼻中隔毁坏,鼻梁凹陷,呈鞍鼻。皮肤斑疹、丘疹、脓疱、水疱、皲裂等多种损害,呈紫红色,好发于面、臀及掌跖,在口角、口周和肛周常发生放射状皲裂,治愈后留放射状瘢痕。
梅毒性脱发斑秃或弥漫性脱发,应区别于正常摩擦性脱发。除皮肤黏膜外,骨及内脏器也可受侵,全身淋巴结肿大。晚期先天梅毒。早期先天梅毒不加治疗,2年后转为晚期先天梅毒,也有的病例在早期先天梅毒病程阶段没有发病,处于潜伏状态,5~8岁发病,发生晚期梅毒病变。晚期先天梅毒患病时期正值少年时代,是身体发育生长时期,因此可产生发育畸形,患儿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智力较差。皮疹相当于后天三期梅毒。但皮疹少,且局限于一定的部位,有梅毒树胶肿的特征,可引起破坏性改变。哈钦森牙牙齿恒牙短,腰鼓形,稀疏,排列不整齐;第一对上门齿对切缘中部呈半月形凹陷,臼齿异常。桑葚齿第一臼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
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实质性角膜炎常见于5~25岁,初起为急性角膜炎,继之角膜混浊,部分或完全失明。神经性耳聋成人罕见,多发于学龄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哈钦森征哈钦森齿、神经性耳聋和间质性角膜炎合称哈钦森三联征。
潜伏先天梅毒
系指在早期先天梅毒患病期间症状时,血清反应阳性,潜伏时间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多由于未治疗或治疗不足量而致。
晚期潜伏先天梅毒、母体妊娠期梅毒、感染胎儿并发生早期先天梅毒,也可能未发生早期先天梅毒病变,未做治疗,故在晚期先天梅毒病程阶段仍处于潜伏状态。此时螺旋体检查经常阴性,血清反应可能阳性,也可能阴性。
诊断要点
对梅毒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错误的诊断可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一)病史
不洁性交史,阴部有无发疹,发育史及曾经诊治史。
(二)体格检查
一期梅毒阴部硬下疳,淋巴结肿大;
二期梅毒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发疹;
三期梅毒皮肤、黏膜、骨骼及内脏器官病变。
实验室检查
(一)螺旋体检查。
(二)血清反应
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反应RPR;
特异性梅毒血清反应TPPA;
以上三方面综合分析作出准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⒈及时早期病变轻微,易修复,不留后遗症。
⒉足量规则治疗按治疗方案应用药物足量,用药规则,每天一次,必须都在同一时间注射。
⒊正确地选择药物驱梅的特效药是青霉素,以普鲁卡因青霉素G和苄星青霉素为最佳,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与红霉素。
⒋夫妻同治避免发生再感染。
⒌疗效考核临床观察与梅毒血清反应(RPR),治疗后3~6个月RPR阴转,才判定治愈。
(二)治疗方案
我国现行梅毒治疗方案
⒈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和二期复发梅毒。
⑴青霉素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60万IU,每日一次肌注,连用10天。苄星青霉素G240万IU只注一次。维持青霉素的血浓度不低于0.03IU/ml,不少于7~10天(螺旋体繁殖一代的时间30~33h)
⑵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每日4次连服15天,且剂量30g。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四环素。⒉晚期梅毒各种晚期梅毒仍以青霉素治疗为主,其他抗生素疗效差,晚期梅毒的炎性损害能消退,但对已产生的组织损伤及瘢痕组织难以达到治愈。
⑴三期良性梅毒:包括皮肤黏膜梅毒、骨关节梅毒。普鲁卡因青霉素G,60万IU,每日一次肌注,连续15天,或240万IU每周一次肌注,连续三周。
⑵晚期心血管及神经梅毒: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60万IU,每日一次肌注,连续20天,禁用苄星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