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想尽办法,试图摆脱恐惧心理对自己的控制。恐惧心理的深层本质,即恐惧心理产生的根源,就是人们对于自身软弱性的自觉意识。所有人都对某些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谈之色变,因为这些疾病或事故有可能使我们失去自如行动的能力。此外,损失钱财以及失去信誉之类的事也是我们时刻悬心、绝不愿意面对的。还有,我们所热爱的人有可能遭到不测风云、撒手尘寰,而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我们怎能不常常提心吊胆地关注他们的安危?此外,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也时常令我们处在不安全感之中,因为他们有可能怨恨我们,仇视我们,厌恶我们,蔑视我们,甚至苛酷地对待我们。我们越是内心焦虑,就越是感到厄运将至;反过来,我们越是担心厄运将至,也就越感到焦虑不安。
很多哲学家或被人们奉为精神导师的人,都乐于帮助世人解除尘世的烦恼。他们一直努力寻求克服恐惧的办法。他们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劝诫人们要懂得,红尘中事大多如幻梦般转瞬即逝,不值得为此投入太多的爱与渴求。所有的禁欲主义信仰都基于这样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不在意钱财声望,也不贪恋安逸享受,那么人就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类观点并不是说,那些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事情压根就不好、不值得人们渴求,而是说与其在渴求中体验失去的痛苦,还不如完全放下这些牵挂,根本不去在意它们。禁欲主义者克制饮食,把生活弄得清苦得不能再清苦,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们立志于独身生活,因为他们觉得爱情是一种过于强烈、难以掌控的情感,他们不愿意因为对同类的爱而失去平静的内心。他们知道,爱过之后,一旦失去,那将是无法承受的剧痛。当然,除此之外,禁欲主义还有一层更为本质的思想内涵,那就是对一切物质意义上的欢乐都表示怀疑和蔑视。这种态度实际上是侧重于精神享受,以及对一切有损于高雅趣味的事物的轻蔑与抵抗。
而相较于普通的禁欲主义,斯多葛式的坚忍精神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精神要求人们非但不逃离尘世生活,反而要时时刻刻地置身于尘世生活之中,然后始终如一地保持身心的独立,永远不受尘世的吸引与牵绊。斯多葛式的理想的确崇高无比。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培养坚毅的品质,不为痛苦所扰,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能够有节制地、审慎地生活,以免养成放纵的习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会非常痛苦。不过,斯多葛式思想的缺陷在于它蔑视人类之间的情感。而原始基督教的力量则在于,它虽然提倡斯多葛式的简朴生活,但是它也告诉人们,不要畏惧爱,要慷慨热情地去爱,要把爱看作唯一能够战胜死亡、不能被死亡损毁的事情。基督教教义全部都可以归为一点,即:世界是一个让人们领悟爱的真谛的地方。爱,就像一道道不断向外扩散的涟漪,从家庭到民族,再到国家,再到全世界,最后回归到上帝那里。这个观点的核心内容是,尘世中一切欢愉与得意,都终将随着物质的消散而消散,唯有爱才是永恒不朽的,它能把人们的手连接在一起,使人们无所畏惧地超越死亡,安然地进入幽暗的未知世界。基督教认为,失去爱是人生唯一值得哀叹的损失,丧失爱的热情是人生唯一值得畏惧的苦痛。
在与世俗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基督教受到了损害,沾染了人类的许多弱点。基督教渐渐变成一种社会力量,贪恋财富,制定出繁杂苛刻的律法,以世俗的标准评判财富与成功。基督教丢失了它原本的质朴,变得世故起来。如果说世俗中的人都没有资格成为基督徒,这样讲或许有点过分,但是我们要牢记,基督教的重要特性就在于,它不贪恋物质安逸,并把仁爱之心奉为无上的美德。如果忘掉了这一点,基督教最基本的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的烦忧或恐惧都源于自身的私欲,如果我们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他人着想,就不会为自己的那点得失计较所困了。
基督教的理论之所以不能令世人一下子就信服,原因在于上帝没有把人类创造成坦荡无私的物种,因此人们看不清上帝拯救这个世界的意图。人的私欲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与遗传的法则似乎也赞同人类的这种本性。的确,一定程度上的私欲与生存的欲望是不可分割的。禁欲主义和斯多葛式主义的力量在于,它们都把私欲当作苦修的原动力。他们坦然地说:“幸福,或者说个人幸福,就是你要达到的目的。但是你终将发现,耽溺于尘世中的种种欢愉,远不如放弃这些享乐来得实惠、划算得多。”当然,基督教原理中也包含类似的成分。它这样告诉你,或者似乎在这样告诉你:“如果看重此生的欢乐,你或许会实现自己的很多愿望。但是最后的结局却终归事与愿违。”
有些书籍所宣扬的理论,比如但丁的那部宏伟的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是基于一种简朴的不太成熟的想法。他描述了地狱乃至炼狱的情景。这无异于在说,人们之所以遵守道德,是因为惧怕那最终的惩罚。他的目的是揭开那道遮挡的帷幕,让尘世中的人们清晰地看到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这样人们就会因为恐惧而选择纯洁高尚的生活。但是每当人们想到上帝其实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他让人降生在如此堕落的世界,让人们亲眼看到犯罪的人能捞到那么多好处,同时又把地狱里煎熬苦难的情景遮蔽起来,使得人们无法从中获得警示,从而变得谨言慎行。如果人们真的能像但丁那样,在地狱里走一遭,蹒跚在地狱中幽暗的洞穴里,或者在炼狱里坚硬的岩石上目睹被惩罚的灵魂受到无法形容的煎熬,发出凄厉的哀号,那么返回尘世之后,还有谁会依然无所顾忌地犯罪呢?但是,不管我们怎样理解上帝的做法,我们决不能容忍自己这样猜疑上帝的安排,觉得尘世中的有生之年是如此短暂匆促,相比之下,行善积德的机会十分渺小,只有那短短的一瞬,而将来在地狱中遭受的酷刑却如此惨烈且永无尽头。如果上帝真的是这样的用意,做出这样的安排,那么上帝简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我们可以用刑罚震慑歹徒,使其懂得他终将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但是这必须经过公证的审判。作为人类的父亲,如果上帝把自己的孩子暴露在种种诱惑之下,又不向孩子讲清楚其间的利害,然后就因为孩子做了错误的选择而把孩子送入永远的监牢,那么,我们怎么能尊敬这样的上帝?我们必须坚信,如果罪行不是永恒的,那么惩罚也不是永恒的。任何惩罚都是以拯救为目的,决不是冷酷无情地施虐。我们必须坚信,如果我们真的必须受到惩罚,那也是因为惩罚将使我们最终获得重生。地狱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谎言,地狱里的苦难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地狱这个概念完全违背上帝的仁慈。虽然有那么多崇高的经典书籍都描述了地狱的情景,而且我们只要随手一翻,就可以找到很多篇章段落来证明地狱的确存在着,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因为迷信书上的字句而动摇内心的信念。我们要永远坚信,上帝是公正的、仁慈的。我要竭尽全力地大声宣布,只有彻底消除内心的恐惧,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古代那些狂热的圣徒,在幽暗处冥思默想地狱中的苦难,一想到那些恶人所受的煎熬就兴奋无比、快乐难抑。这样的圣徒其实根本就不配谈论基督教的信仰,而我却疑惑,为什么人们一直没有发现这些圣徒的谬误。当今世上的确有很多虔诚的人,不愿意想起更不愿意谈及这样的话题,因为他们唯恐这样会削弱心灵的力量,从而使自己逐渐偏离人类的美德。但是我至少得坦率地说出我的真实看法。虽然我也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也相信那些肆意妄为的罪人终将接受死后的惩罚,但是这惩罚的目的是要把他们从怠惰、绝望、甚至是冷酷与残暴中拯救出来。我相信,这尘世上的罪人,无论罪孽怎样深重,他所承担的惩罚都应该有个尽头,上帝向罪人施加惩罚,决不是出于仇恨。
有人会说,那些观点早已过时,我的反驳实属多此一举。现如今,还有谁相信什么地狱的惩罚那一套说法呢?或许,人们还会说,如果人们相信有地狱一说,那么肯定没人敢铤而走险犯下任何罪行了。但是我敢肯定,这种观念的确存在,而且存在范围之普遍,已经超出了人们自己所意识到的程度。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在强迫人们屈服于内心里最黑暗、最卑微的恐惧心理,让人们的心灵永远偏离上帝的真理。
那么,对于死后的审判以及惩罚,我们该怎样理解呢?我回顾自己的一生,无数往事浮现在眼前,从前犯下的过错历历在目。我曾冷酷、自私、放纵、卑贱,而且当我有如此言行之时,我却是明知故犯。我当时怎么了?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当时的我的确心思卑贱,一度以为那样的言行能给自己带来欢乐与满足。
如此说来,我回顾这些往事的意义何在?我幻想自己从未有过如此恶劣的言行,我幻想自己一向都很正直高尚,都很严于律己、意志坚定。我很羞愧,我谴责自己,我知道那些为我所热爱、敬仰的人倘若知道了这些,一定会狠狠地谴责我。可是我并没有对自己感到绝望,我也不觉得上帝不再乐于指引我如何改过自新。如果只有苦难可以洗刷罪过的话,那么我尽管畏惧苦难,但也仍然愿意承受,只要我能够从此变成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样子。我始终坚信,上帝决不会放弃我,不会因为我曾经犯下过错而永远不理睬我,我仍可以向上帝祈祷,上帝一定会带领我走向光明,使我重新获得力量。
因此,我并不畏惧自己的弱点。我甚至乐于发现自己的弱点,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从中领悟到上帝的真理。我不会把自己渴望欢愉的欲望当作犯罪的证据,而是将其看作上帝给予我的指引,告诉我真正的幸福究竟存在于何处,让我在自己的错误中不断领悟幸福的真谛。其实,上帝完全可以让我在瞬间就变得完美,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这意味着上帝不愿意像改造机器那样改造我,而是更乐于看到我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我知道,上帝已经为我的不断进步准备了丰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