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对民主加以讨论,那我们所面临的将是无数的论点。为了避免这种容易误入歧途的讨论以致无法与人正常的沟通,我们必须要在现实中找到大家都明白、都知道的现实事物来说。我们需要提供有关于民主的现实事物来举证,通过各种法令、事件等等来讲明民主的内涵在现实世界中的表象。
即便是最为荒谬的想法依然无法脱离客观世界。荒谬的想法和错误的观念是不对等的。错误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理解的偏差,而荒谬的想法是客观世界边缘的想法。
文1:客观世界里的观念认知。
文2:客观事物。
文3:正确观念。
文4:客观世界边缘的错误观念。
文5:客观世界。
文6:客观事物是圆的,我们却非要说是方的,由此我们的观念就已经背离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产生极大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虽然它不能提供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这种偏差的产生也源于我们在应该全神贯注之时忽略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一厢情愿的假设,这种错误的观念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
(83-84)
6,将观念付诸语言。
6,1观念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观察事物产生观念出现语言,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或许,我们都有过词不达意的时候,这种经历是因为观念和语言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调和。
只有让语言真正表达出脑海中的观念,当它们紧密地结合,才能真正做到顺畅地交流。
然而这个紧密结合的过程并不是自发产生的。
有时候,为了将观念付诸语言,追根溯源才能真正找到合适的语言。
比如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下游的水浑浊不堪,我们就必须逆流而上找到水的源头才能真正地了解清楚。
客观事物决定着观念,观念决定着语言。反推则是要想有着流畅的语言交流就必须有清晰的观念,而清晰的观念只能来自于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
做到了语言和观念的完美结合,就能忠实地反映出客观事实。
这对于简单观念来说非常容易,例如有人认为天安门前的华表是汉白玉制成的,而这华表确实是汉白玉制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与观念形成了统一。
他们都客观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原则放在复杂观念上也是同理。虽然乍一看复杂观念相对于简单观念来说过于繁琐,但只要回归本源找到客观事物,就一定能保证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语言能够忠实地表达出客观事物,从而使得我们的交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准确地表达,仅用语言表达相应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能够表达客观事物和正确的观念。
文1:大标题:用语言表达观念。
文2:观察事物。
文3:产生观念。
文4:出现语言。
文5:客观事物决定着观念,观念决定着语言。
文6:语言与观念的统一。
文7: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文8:语言与观念的不一致。
文9:错误反映客观事物。
文10:天安门前的华表是汉白玉做的。
文11: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
文12:政治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文13:文竹是一种大叶植物。
文14:性格绝对决定命运。
文15:北回归线正在向南移动。
文13:用语言表达观念的程序。
文14:语言与观念的不一。
文15:语言与观念的统一。
(85-86)
6,2有效沟通。
如果我们回顾语言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语言和逻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沟通能够顺畅进行。
语言与观念的默契度越高,那么我们的沟通就将越顺畅,虽然对一个存在于大脑中的观念我们可以不以语言来表述,但当我们尝试着与别人沟通时,语言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当我们与别人沟通时仅仅使用了简单的词语,例如“老虎”、“兔子”等。但这些语言与观念的结合只是我们开始的第一步。我们现在只知道有“老虎”、“兔子”这类词语,但其他的信息却一无所获。
通常我们在沟通时常常配合着的是:谁?干什么?怎么了?就像语言的三要素主谓宾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在确立了我们要阐述的问题的主旨后,下一步就是丰富这个主旨,也就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老虎”、“兔子”。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老虎和兔子怎么了。
否则我们的表达就是不完整的。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一个命题的真假判定取决于表达的清晰度。在命题相对简单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真假判定。但当一个命题复杂且本身的表述也有问题时,那么这将是一个双重的障碍,我们很难从中判定真假。我们既要找出命题的本身含义,又要找出表述中的含义,才可以判定真假。所以,由此看来,清晰的表达是判定命题真假的关键。
要想有一个有效的沟通,那么必须具备清晰的思维条理。如果一个人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又怎么能够使得别人明白呢?一个正确的观念也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沟通,我说出来的也许和我本身想说的截然不同。
文1:有效沟通离不开正确的逻辑思维。
文2:有效沟通的流程。
文3:词汇。
文4:谁,干什么,怎么了。
文5:阐述主旨。
文6:丰富主旨。
文7:老虎、兔子。
文8:老虎吃掉了一只兔子。
文9:达到有效沟通。
文10: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比如不要站在你的立场想别人;表述话语准确、完整;摆放好主观和客观的位置;沟通中少用评价语言、判断性语言,尽量不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妄加评论和争论;提出问题,以显示自己充分聆听和求得了解的心境;在沟通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用接收者最易理解的语言,传达有效信息等等。
(87-88)
6,3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一些模糊的或者多重意义的语言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尤其是当我们说一些上下文关联性很强的话时,我们就发现模糊或者多重意义的语言常常会带出许多分支,到最后完全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主要是因为这类语言没有一个特定的专属的含义,它带着多重含义,那么听众也就带着多重含义听下去。就像一个树形图,我们带着很多的分支走下去,最后就很难再统一。如果要避免歧义的发生就必须要运用一些有特定含义且目标明确的词语。使用这样的词语也省去听者费心猜测说话者的本意,说话者直接表达清楚就好了。
要想使语言直接被别人接受,就要使用明确的语言。直接肯定地告诉别人你要说的是什么,怎么样,不要让听者去猜测。每个人猜测的结果都不一样,最后往往是众说纷纭,而你的初衷也没有达到。
6,4避免闪避式语言。
有时候我们为了更加礼貌地向别人阐述问题,常常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通常,迂回地阐述问题,可以避免问题的尖锐性刺激到对方。但也容易因此造成语言中信息的遗漏。有时候虽然长篇大论了一番,迂回了三百六十度,但最后对方也没能明白你到底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难免成为了沟通中的障碍。
还有一句话叫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俗话说的好,祸从口出。有的时候就是自己认为一段无关紧要的话,却伤害到了别人,也连累到了自己。往往一些不能直接阐明问题的语言,容易产生歧义,造成各方面的误解。
这种闪避式的语言,不仅有可能欺骗了对方,也在无形中损害了使用者,使他们曲解了现实世界的感受。而且这种语言也无法表达出我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倒不如使用直接的语言,直抒胸臆,简单明了,使得大家都能轻易弄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1:语言逻辑性差引起的一些歧义。
文2:使用模糊或多义词。
文3:咬死了猎人的狗。
文4: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文5:这是一条把猎人咬死了的狗。
文6:这本书是黄色的。
文7:这本书皮是黄颜色的。
文8:这本书不利于青少年健康。
文9:都是闪躲式语言惹的祸。
文10:该来的怎么还没来?
文11: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
文12:不该走的怎么都走了?
文13:难道是我该走!
(89-90)
7,真相。
7,1现实生活中的真理。
宏观意义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便是找到真相。这里的真相并不是指凶杀案件的真相,或者某些谜团的真相,而是我们努力的意义所在。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理。
学术上的真相有两种: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一个确实存在于某处的某物可以称为本体真相,与之对立的则是虚假的幻象,而本体真相就是我们一般追求真实的意义;关于一个可以用真假判断的语言来表述的真理性,我们称为逻辑真相。逻辑真相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证明我们的观念与对应现实事物的关系。我们由自身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存在来判定逻辑真相的真假。
当人们撒谎时一般都清楚地知道现实世界中的真相是什么,但却可以表述出篡改过的事实。
当我们判断谎言命题时,就可以看它的表述与现实世界是否对应,如若不对应,那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谎言。决定这个命题真假的就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就是以本体真相为基础建立的。
文1:真真假假来判断。
文2:坦桑尼亚酒店里的游泳池。
一直以来,非洲给我的印象是大片的荒漠、成群的野生动物以及炎热的天气,来到这儿才发现,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这里不仅有那些让人着迷自然风光,在坦桑尼亚的首都和许多旅游区,设施齐备的高档酒店竟比比皆是,酒店的建筑设计与自然景色完美统一,装饰装潢也典雅讲究,置身其中,感受着现代文明的舒适与安逸,旅途的劳累早已忘却,留给你的是充分的享受和休息。
在坦桑尼亚,只要是一定规模的酒店,都会建有游泳池,供客人们免费享用,假如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不敢相信呢!据这位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游泳池里的淡水都是用海水淡化而来,这可是真的呦?
文3:答案:在坦桑尼亚的沿海平原气候炎热潮湿,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所以泳池中的淡水是自来水。用海水淡化而来的说法是错的。
文4:航海家恩里克王子。
恩里克王子1394年出生在波尔图,毕生投身于航海事业。今天葡萄牙的马德拉岛就是他指挥船队第一次出海发现的。葡萄牙南部的圣文森特角,当时是恩里克王子训练海员,积累航海经验的教练场,为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奠定重要基础。今天人们都将恩里克王子称为航海家,而实际上他从未亲自出海进行过远洋旅行,这个说法也是千真万确的。
文5:恩里克王子一生中确实未曾亲自进行过越洋探险,但他对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葡萄牙航海发现的指挥者和精神领袖,航海家的称号对他来说受之无愧。恩里克王子一生从未出海远洋,这个说法是真的。(本页文字节选择某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