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4)内容详实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人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不能不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5)雪中送炭。
俗话说:“患难见真隋。”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一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入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动机要真诚。
我们去赞美一个人的时候,是我们所要赞美的人的确有我们值得赞美的地方,而我们赞美的本身,是对别人的膜拜和钦佩。从动机上讲,需要的是纯真;从态度上看,需要的是诚恳。如果我们不是出于真诚,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人家会怀疑我们居心不良。我们的赞扬不但不能得到回报,甚至还会招致冷遇和讨厌。赞扬中的言不由衷和人为客套,留给赞美者的有时只能是窘迫和尴尬,也使被赞扬者无所适从,难以下台,与人与己,都是有弊而无利的。
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不久,便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叙事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首诗诙谐有趣,轻灵活泼,很受读者的欢迎。著名的俄国大诗人茹柯夫斯基读罢此诗后,也抑止不住激动和喜悦,他把自己的相片赠给昔日的学生普希金,并在照片的背面写道:“给我的胜利了的学生,他的失败的老师赠——在他完成《鲁斯兰和柳德来拉》的最庄严的日子。”还有什么比这种真诚的赞美更珍贵呢?
(7)程度上要恰当。
赞扬对方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恰当的赞美,是极有分寸感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用到此处,来说明掌握赞扬的“度”,的确是恰如其分的。
赞扬一个人时,要把握住以下分寸:
①内容上要适度。赞扬一个人,不要乱说一气,任意夸大情节,评价失衡,给小人戴大帽子,那样是难以起到赞扬的正面效应的。你言过其实,就会透过你的溢美之词,看到内心的动机。
②方式要适宜。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赞扬要因人而异。不能用同一个型号的衣服,不分大小,见到谁就给谁穿。比如年龄档次不同,赞扬时语气上也应有所区别。对年轻人应多夸奖,对老年人应多尊敬,对小朋友应多引导。因人施赞,一定会“弹无虚发”的。
③频率要适中。这里的频率,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作用;次数太多,也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赞扬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赞扬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谁还会珍惜它呢?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散播自己的爱心
专家曾进行一项调查。调查的地点是在医院。其中一组调查在医院的妇产科里进行的。
他们从那些新出生的婴儿里面随机选出了部分婴儿,然后再把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一定要抱起来抚摸三次,每次十分钟;而第二组根本就不去抚摸。结果他们吃惊地发现,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
另外一组调查,也是在同一个医院里展开。他们选择的是那些危重病房中的患者。
他们调查了多位已经就要走到生命尽头的病人。看看他们在已经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时,会向自己的家人嘱托些什么。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亲人要求,要好好地照顾其他亲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自己要挣多少钱;也没有人在抱怨自己的前途;更加没有入再去想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人们在这个时候,惟一想到的,就是亲人们的爱。
最后,参与调查的人们总结道:人从刚刚来到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是许多人只有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人生最珍贵的,就是爱;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也是爱。只要对人生多一些理解,只要能够感受到爱,只要心中有爱,就是幸福的。而且,在生活中,爱能够创造很多奇迹。
很多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入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显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在生活中随处散播自己的爱心,多一分关爱给身边的人,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不要把“世故,,当作“成熟,,
生活中,一些青年人总觉得为人处世难,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来,可往往却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陷于世故的泥坑。那么,到底怎样区别成熟与世故呢?
一位学者指出,成熟者是“勇敢而明白的斗士,”他们能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却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因为,面对黑暗面,有不平而不悲观,既坚信希望在于将来,又执着于今天的努力。世故者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分不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他们因为曾在事业、理想、生活、爱情等方面遭受打击或挫折,便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他们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和人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在生活中,成熟与世故的具体区别表现为:
(1)真诚与虚伪。
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因此人的头脑也应当复杂些好。遇事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复杂些而不失其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切不可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交流思想。
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与人作“披纱型”的交往——犹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披上自己的面纱一样,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对人外热内冷,处事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同友相交,虚与周旋,别人的事自己探听尤详,自己的事隔墙难闻,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二三远离十”的话。
(2)互助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