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军是她的同事。2005年,他第一次见到钟峪,她正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风风火火“闯”进办公室。“她的头发一直长到膝盖。我心里说,真是个帅姑娘!”他们自此投入合作,这也是友情的开始。他们是办公室最好的朋友,但帅姑娘有脾气,脾气源于个性中的直爽,从真理,不从感情,对事不对人。“她不会看别人的脸色,她认为正确的一定会坚持。她是个快节奏的人,我们有时候总免不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钟峪最可贵的是能从非常复杂的事情中很快找到最简单的逻辑和有可操作性的重点。很多男人都做不到。”
2006年,王晓军和钟峪合作了“天堂雨林”项目,即呼吁中国百姓关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正在遭到过度的砍伐和掠夺,其中很多珍惜的物种正在濒临灭绝。他们在雍和宫附近租下了一个小型的四合院,以微缩景观配合图片、文字的形式还原了天堂雨林的美丽和遭遇。“钟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这个四合院彻底进行了改造,这应该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当时很多人来看,影响也很大。那次合作,让我对她的执行力有很深的认识,真是个能干的女孩,而且绝不啰嗦、麻烦。”
不啰嗦、不麻烦、不唧唧歪歪的钟峪会做饭,且非常细心。钟峪知道每个合作伙伴爱吃什么。办公室的规矩是大家每天从家里自带午餐,只要钟峪在北京、来上班,她的午餐中一定有一样菜是某个同事爱吃的,吃饭时间她会去邀请这位同事与她一起吃。比如王晓军,每当钟峪做了肉菜,他就是第一个被邀请的食客:“每次吃钟峪做的饭,就会想,她其实还是个女孩,表面上看起来是硬的,内心照样柔软,只是,她轻易不给人看。”
此里农布是钟峪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相识三年。与钟峪的工作伙伴不同的是,他看到的钟峪不是一个朋友圈中的“万金油”,不是行动团队中的“老大姐”、“女长官”,而是一个内心柔弱、非常享受被保护、被关爱的娇小女子。“我是藏族人,比较大男子主义,这种很强的性格可不是很多女孩子会喜欢的,但是我跟钟峪很投缘,她刚好会觉得我这样就像她的一个保护神一样。我是狮子座的,性格里有霸道的成分,大概这也会让她觉得有个臂膀吧。”此里农布眼中的钟峪完全没有王晓军们感受到的“霸气”,相反,他们之间很多争执都以钟峪的妥协和让步告终。
很多人喜欢和钟峪一起旅游,她会从设计行程开始直到玩够了回家,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她是尽职尽责的向导、保姆、跑腿的……但在此里农布身边,她每每示弱。“我觉得她其实很享受我们之间这种角色的分配,她的所有的不安全感,都有地方安置”。
此里农布也是环保工作者,在他和钟峪的生活中,对彼此的工作和理想的理解不存在分歧。“钟峪是真的热爱她的工作,她对她的职业充满神往,一直一直地神往,她全身心投入。其实她有很多机会去做一些能收入更好的工作。生活很现实,如果她肯改变,至少在物质方面,会好很多。但是她从来没想过改变,从不心动,这是让我特别感动的。有时候我都会动摇,这种时刻都是她在影响我。我们不会为了工作而分歧,我们都知道对方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如果两个人之间有碰撞,也是来自个性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不能志同道合。”此里农布用“翱翔”这两个字来形容钟峪的理想,“我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我知道她在登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那就是翱翔。”
但在职业环保生涯中每每翱翔的钟峪却常常感到无力:“做环境保护工作,无力感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使做再多,状况似乎都无法改变。环境议题永远不是单纯的环保,牵扯太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挑战。我常说,这份工作做得越久,人越消极。但难道这就是给自己一个借口不做了吗?每当这种无力感出现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用道德至高点来要求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你的工作,我们不是上帝,但我们有行动,如果行动都放弃了,改变就更没有可能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我不能适应在大都市里待太长时间,无论如何半年总要出行一次,需要在路上的感受。我坚信,人是需要质朴和真实地与大自然接触的,那种接触是互相能闻到味道的接触。比如赤脚踩在泥土上的接触。”
拍摄持续到中午12点,钟峪洗了脸换了不必“出镜”的衣服,一件绿色小花布衬衫,外罩黑红两色毛线编织的毛背心——这是她的作品,拆了两件旧毛衣改造而成,手艺不算好,保暖足矣。她有洁白的牙齿、长而直的头发、开朗无遮拦的大笑和逻辑清晰的表达。不说话的时候,她是静的,不了解背景的人,不会把她和登山、冰川考察等等联系起来。
有一份在采访之前发给钟峪的、比较“个人”的问卷,也许,能让她距离阅读她的人更近——
提问1.如果给你100万元,你最想怎么花?
钟峪:第一,带父母出国旅行一次;第二,回家乡的乡下买块菜园子,帮助村民建设一个活动中心;第三,自己拍一部纪录片:记录如父亲那样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而在异乡度过了一生的人们,他们的衰老与城市的变迁。
提问2.你买过名牌奢侈品吗?你怎样看待女性对奢侈品的追逐?
钟峪:没买过。不想拥有。因为那些东西对我没有吸引力。我不能理解奢侈品对我生活能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不是每个女性都追逐奢侈品,当然有相当的女性梦想拥有它们。有人出于虚荣心,但也许有人是因为空虚和无聊,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提问3.如果任你选择,最想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或地区?为什么?
钟峪:中国云南——我的家乡。那里原本就是个美丽丰富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那里有我成长的记忆,包括街边的行道树、放学路上的小吃和乡音。在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生活应该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
提问4.你认为对你个人生活的第一大威胁是什么?你将如何应对?
钟峪:孤独感。不知道如何应对。
提问5.工作之外,你的娱乐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钟峪:做饭给朋友和同事吃——家庭聚餐,亲自下厨(频率很高,每周1~2场)。做饭对我来说一直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不仅不是家务,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不能缺少。经常举行“家宴”,不仅能享受别人喜欢你制作美食的满足感,更大意义上其实是用这种场景增添对生活的厚重感与温馨。
到非主流旅游地旅行,到乡间小住。我不能适应在大都市里待太长时间,无论如何半年总要出行一次,需要在路上的感受。否则会让自己有忧郁的情愫产生。同时我坚信,人是需要质朴和真实地与大自然接触的,那种接触是互相能闻到味道的接触。比如赤脚踩在泥土上的接触阅读,消磨下班后最好的休息方式与同事泡酒吧,加深同事间认同的好方式,同时也是坦诚讨论工作的好机会。
提问6.请描述你最向往的生活。
钟峪:回到我的家乡,在群山环抱的山坡上有自己的屋子,养猪、喂马、种菜,帮村民一起做乡村建设和儿童教育。能通过网络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
提问7.请描述你理想的爱人。
钟峪:心智健康,从容,正直。
张莹:天赐的机缘和霓裳梦
安顿
人物名片:
张莹,35岁,时装设计师。曾就读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服装艺术设计系,期间曾获得上海96服装文化节《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针织类金奖及《中纺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等,此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毕业后,先后任职于薄涛制衣(中国)有限责任公司、马克·张时装公司、香港飞达时装公司等。2008年8月开创了个人时装设计公司北京锦凤华麟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并创立个人时装品牌:BRILLIANCE.CHEUNG,致力于开发高级定制艺术时装与细节工艺的设计。
一个人专心去做一件事,无论这件事有多艰难,总能从中找到乐趣,也许这是一种能力。而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人,也会因为在过程中的坚持而显得格外有魅力。张莹就是这样的人。
张莹的职业是时装设计师。35岁的她看上去年轻到初见面会将她当成一名在校的大学生,长发披肩,衣着朴素,说话会害羞,而说到开心之处又会开怀大笑,显得全无心机。这样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很好交往且无须对她设防,当然,作为身处时尚圈中的前卫人士,她的这种简单质朴有时候也会让人“小看”,以为这样的“小姑娘”也许只是出于对时尚二字的仰慕而来客串为之,或者干脆是看看热闹。然而,事实上,张莹从事时装制作和设计从1993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服装艺术设计系开始,此时她只有15岁,1996年,她的第一件作品获得1996年上海服装文化节“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针织类作品金奖,如果从那时开始计算,她深入时装设计圈至少已有17年历史。
与众不同的孩子有一颗爱美的心
张莹和大多数从事服装设计的女性设计师有所不同,她是残疾人,而且,残疾在手部。她的左手只有很短的手指根。在真正面对面采访张莹之前,曾经几次听到不同的人对她的描述,其中一位女教授对她的描述让我心里百味杂陈:“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就好像上天特别要给她设置一些困难,让她在展示才华的路上比别人受更多的考验,但是,同时上天也对她格外厚道,她的事业要靠手来打拼,要一针一线、一笔一划,恰好就给了灵巧的右手,左手虽然残疾了,但剩下的部分恰好可以压住尺子、布料……命运非常公平,给她才华给她路,也给她磨难。”
等到真正面对张莹,看着她端正地坐在那里,右手轻轻压住左手或者干脆把左手放在桌子下面的膝头上,便有些不忍心多问了。然而这是个绕不过去的关隘,无论怎样,总要从这里说起,才是在讲张莹的故事而不是别人。我试着开口:“很抱歉,我想知道你的左手是怎么成为这样的,你受过伤吗?”也许是因为我很不自然,才对比出张莹的非常自然,她把左手举起来给我看:“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谁也没想到。”
张莹说她的这只“小手”曾经是她妈妈心头的疼痛,也是她父母立誓要培养她具有一技之长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有立身之本,因为作为女性,她长得再漂亮,也还是缺少了在长大成人之后、在婚嫁方面的竞争力。没什么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这是张莹从小就懂的道理。
张莹的父亲热衷绘画,早在她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爸爸已经在帮人画贺卡、画插画,并且能通过这种方式挣到“外快”来贴补家用。家里有画案、有颜料、有彩笔,也有爸爸这个随叫随到、随时陪伴的“师傅”。如果说张莹有过在美术方面的启蒙老师,那么她父亲当之无愧。
上小学的时候,张莹在老师同学心目中是乖巧的孩子,大家叫她“小手儿”,她不生气,因为她的“小手儿”,同学们总是会在某些时候迁就她一下,比如,大家不会让她参加太多的劳动,做值日的时候总有人愿意多做而只让她“力所能及”。张莹是懂事的孩子,她回报同学们的方式便是画画,她给同学们画贺卡,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绘画比赛,每次,她都能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为学校和班集体争光。小学六年,是张莹的绘画天分初露头角的时光,也是她收获自信的时光。她获得过全国千名小画家之一的荣誉称号,也多次获得北京市绘画大赛一等奖。
初中毕业之后,张莹考上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服装艺术设计系。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小手儿”怎么能和飞针走线、剪剪画画的这一行联系起来。但是,张莹做这个选择却是真的经过了认真的考量。“我知道我比别人困难多,但是,我去做一个我不喜欢的职业,困难会更多,因为还要加上心情不愉快这个最大的困难,现在呢,我做我最想做的事情,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动力,最起码我很开心,困难也就没那么让人揪心了……”她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时装设计这道窄门。
在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张莹一直非常努力,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加倍付出,她不可能有在校期间的成绩——她先后获得了上海96服装文化节《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针织类金奖和《中纺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
张莹的老师对她钟爱有加,这其中也包含这心疼和体贴。她的老师喜欢讲“张莹领奖”的故事,当年,张莹还是青涩少年就已经获得金奖,领奖那天她到得早了,坐在嘉宾室等候,一位工作人员看到了,礼貌地请她不要坐在这里,因为“保洁服务员不能坐领奖嘉宾的位置”……她的老师说:“这孩子天性温和,容易害羞,又非常朴实,完全没有这个行业的人好多人身上都有的张扬。”
事实上这也是认识张莹的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她的朴素并不会掩盖她的爱美之心。